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堂教学改革的10大追问(上)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认为,改革与实验的时代,也是混乱与迷惘的时代。课堂教学改革同样如此,课堂教学的各种模式乱花渐欲迷人眼,哪种才是更合理、更科学的?自本期起,本报独家刊发山东省泰安市实验学校特级教师崔成林对课堂教学改革的10大追问,欢迎读者各抒己见,百家争鸣。

追问1 “表现还是思维

         从聚焦学生“表现力”到关注学生“思维力”,实现“表现与思维有机结合,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这是深度课改必须迈过的一道门槛。
    历经十几年的尝试,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到了嬗变期是不争的事实。
    回顾奠基期的课改,一些薄弱学校向传统课堂挑战,以小组合作学生展示为特征,创生了不少方法模式,学生的表达力与表现力有了质的变化,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学生,改变了传统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
    然而,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先期课改存在的诸多问题日益凸显,许多学校看似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却仍然没有解决学生学习不投入的问题——参与讨论展示的永远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学生依然是课堂的旁观者。此外,许多课堂过于追求表现,学生展示时载歌载舞、精彩纷呈,但展示的内容却浮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更缺乏思维层面的深度发掘。这样的课堂,仅仅是表面繁荣,热闹过后学生收获不多。
    为了让课堂从浅层走向深层,我们迫切需要突破现有观念,寻找新方法,创生深度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课堂为什么而改,课堂应该更加注重什么?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曾说,学会多听别人意见,考虑各方看法,协力实现梦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独立思考;在世界各国教育目标中,最为一致,也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由此可见,课堂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改革课堂教学,必须找准思维方式存在的问题,追根溯源,才能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向、选用科学的改革策略。如果只是把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归结于教育体制、应试需要、教学方式,则不可能解决根本性问题。
    诚然,表现是思维的外化,我们无须怀疑表现的价值,也不能排斥课堂活动的形式创新,但表现源于思维,内容决定形式,二者不可偏颇。因此,从聚焦学生表现力到关注学生思维力,实现表现与思维有机结合,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这是深度课改必须迈过的一道门槛。

追问2 “输入还是产出

    只有学生思维产出的知识,才可能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教学的一个中心任务是产生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概念性框架。

    学习是知识输入还是思维产出?这是一个从根本上动摇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许多问题,比如厌学、精神不振等,都是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自己的力量与才能所造成的。学生学习的最大苦恼,是看不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如何解决学生看不到学习成果而厌学这一难题呢?
    解决这一难题可以逆向思考,以产出为导向,组织课堂活动、搭建交往平台。何谓产出导向产出导向即由学习产品(创作作品、实验报告、解决方案……)为固着点组织教学行动,让学生在搜集、探究、展示、反馈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启迪思维、提升智慧、养育人格,并通过获得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让学习者体验到知识收获的成就感与解决问题的实践智慧。
    传统教学把知识看成定论,把学习看成知识从外到内的输入,学习就是要把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在以后需要的时候提取应用,这种输入观导致了教学的简单化倾向,并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后果。与输入观不同,由苏格拉底产婆术引申出的学习产出观认为:只有学生思维产出的知识,才可能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教学的一个中心任务是产生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概念性框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学识,并呈现出来。交往与沟通是教学的核心,但交往与沟通必须以产出成果为目标,否则课堂活动就难以保证有效。
    产出即创造,产出即体验。以成果创造为引领,评价、分析、应用、理解、识记均在创造的统领之下,为创造所需而建构,这是本质意义上的课堂翻转。以产出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既可以让学生高效率地接受、内化现成的定论性知识,又可以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求知识、复演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与预见未知的能力。  “输入观的最大不足,是难以回答学生是否已经发生了学习,因为输入的知识难以外化,教师只能通过抽取一些知识进行验证,这就是应试难以割舍的重要因素;产出观可有效地改善这一不足,因为产出观强调思维外化,形成显性或隐性的学习产品,这为明确学习是否已经发生与衡量学习成果是否有效提供了可能。
    那么,课堂学习产品的类型有哪些呢?美国教育学家达克沃斯指出:精彩观念是智力的核心,精彩观念是独特性、创新性的关键与起点。如果我们把教学改革的价值重点置于精彩观念的诞生上,课堂将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当然,学生的思维产品并不是精彩观念所能包含的,它至少应该分为内隐与外显两种形式,外显产品可以通过口头、文本、肢体语言表达,内隐产品如智慧、情感、价值观虽难以外显,但也能够以产品形式植入学生的思维体系之中。
    传统的学习产出主要包括平时作业与试卷,用这种单一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有失偏颇,而且会使学生普遍缺乏成就感。因此,深度改革需要以产出为导向,改变传统课堂中单一僵化的模式,让作业作品化,使学生在创造与体验中成功学习、主动发展。

追问3 “组合还是颠覆

    深度改革的路径选择:优化组合、教学平衡、回归基础,力求让“生命活力”与“学习成绩”双赢。
    教育学者顾泠沅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策略有两类,一类是颠覆性突破,另一类是组合性突破。前者针对问题、创意鲜明、登高疾呼、轰轰烈烈,但容易执其一端,引发钟摆现象;后者了解以往、看懂现在、殚精竭虑、润物无声,但它需在众多成功的碎片上做出整体性归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把珍珠串成项链’”。在课堂教学改革进入深化阶段后,我们应该选择颠覆还是组合策略实现突破呢?
    让我们首先分析先期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类型。毋庸讳言,先期的成功典型基本来自薄弱的农村学校,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这些学校穷则思变破釜沉舟,以课堂为突破口,强力限制教师的授课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砸掉讲台闹革命,从而推动学校层面的深化改革。这些典型学校的共同特征:一是师资薄弱,困难重重,学校陷入生存危机;二是校长强势,雷厉风行,敢于壮士断腕;三是模式统一,强制执行,改革方式疾风暴雨。可见,先期改革基本属于颠覆性突破
    然而,相对于为救亡而改革的典型来说,大部分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较好,学校发展稳中有升,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认可,并没有生存危机。如果单纯模仿上述学校经验,采取颠覆式改革,势必带来风险。
    在课堂教学进入深度改革阶段后,走组合性突破的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
    “组合性突破需要循序渐进、组合优化。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地盼望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其实,课改也是慢的艺术,不可能不改则已,一改惊人
    “组合性突破需要科学兼容、智慧施教。其实,传统教学中也有许多精华,比如注重传授系统知识、倡导启发式教学、利用变式练习培育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等。因此,对待传统教学应扬弃而不应抛弃,利用现代教学理论加以改造,把传统教学的特色与优势发扬光大。
    “组合性突破需要借鉴创新、继承发展。对于先期课改经验,既不能比照葫芦画瓢,只顾形式不得实质,也不能不加分析地批判。只有不断超越,才能走向卓越。深度改革应该善于汲取先期课改的一切营养,扬长避短,借鉴而不盲从,创新而不越轨,让课堂教学改革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
    深度改革的路径选择:优化组合——传统改革之长,提炼校内外课堂成功碎片,建构具有民族特色与现代意识的本色课堂;教学平衡——师生双主体,教学两平衡,让两者有机统一;回归基础——追寻课堂基本元素,回归学生思维发展,遵循教学规律,不搞极端创新;志在高远——立足培养现代社会合格公民,力求让生命活力学习成绩双赢。
作者简介:

崔成林:山东省泰安市实验学校教务处主任。中学正高级教师,中学特级教师、国家“教师远程培训”专家、山东省年度教育创新人物、泰安市功勋教师。主持省重点规划课题“‘新双基’教学实践与探索”,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教改“‘思维碰撞’课堂建构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头条 | 深度课改与深度学习④深度学习不深奥,这样走近它!
素养为本的时代,如何全方位推进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一节好课的三个维度
实施思维化教学(下)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下的 课堂教学思考
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如何聚焦思维发展,打造思维课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