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0河北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曲知识梳理(七年级)
古诗词曲鉴赏
古诗词曲鉴赏分类一览表
注:如“游山西村”为2020年重点备考篇目。
分类
篇目名
统编
分类
篇目名
统编
一、山水田园
游山西村
七下
六、亡国哀思
泊秦淮
七下
钱塘湖春行
八上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课标
饮酒(其五)
八上
七、爱国诗
木兰诗
七下
二、赠别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七上
春望(2015年与《望岳》同时考查)
八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八下
过零丁洋
九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017、2010)
九上
八、关注民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018、2012)
八下
三、思乡怀人
次北固山下
七上
卖炭翁
八下
天净沙·秋思(2013年)
七上
满江红(小住京华)
九下
夜雨寄北
七上
十五从军征
九下
黄鹤楼
八上
九、壮志抒怀
观沧海
七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八上
望岳(2015年与《春望》同时考查)
七下
水调歌头
九上
登飞来峰
七下
四、咏史怀古
登幽州台歌
七下
己亥杂诗(其五)(2014年)
七下
赤壁
八上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八上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九下
行路难(其一)
九上
山坡羊·潼关怀古
九下
江城子·密州出猎
九下
五、边塞诗
使至塞上
八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九下
雁门太守行
八上
十、爱情诗
关雎
八下
渔家傲·秋思(也属于思乡怀人类)
九下
蒹葭(2016年)
八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九下
无题
九上
考 情 总 结
1. 考查形式:河北中考从2010年开始考查古诗词曲鉴赏,除2015年共同考查《春望》《望岳》外,其余年份每年考查一首,涉及2道小题,5~7分,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
2. 考查篇目:以2011版《课程标准》规定的40首为主,近3年考查《水调歌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别在2011、2012、2010年已考查过。由此可见,河北中考不规避已考查的篇目,故备考时需扎实复习。
3. 考点分析:
①句子赏析
哲理
(9年4考)
2017.6D、2015.7A、2014.8、2010.9
③文学常识(9年6考)
2018.5A、2017.6A、2014.6、2013.7、2012.7、2010.7
修辞
(9年2考)
2015.7D、2012.9
④思想感情(9年5考)
2019.6、2018.5D、2017.7、2016.6D、2013.8
用典
(9年1考)
2017.6C
⑤写作手法(9年3考)
2016.6C、2014.7、2012.8
炼字
(9年2考)
2016.6B、2011.8
⑥提问题
(9年1考)
2011.7
画面
(9年3考)
2018.5B、2015.6、2015.7C
⑦朗读节奏(9年1考)
2010.8
②词句释义
(9年2考)
2018.6、2016.5
⑧内容理解分析(9年6考)
2019.5、2018.5C、2017.6B、2016.6A、2015.7B、2013.9
七年级上册
第1首 观沧海
【文学常识】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其诗歌内容丰富,风格慷慨激昂。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该诗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
【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东临①/碣石,
以观/沧海。
策马东来,登上碣石。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
①〔临〕到达,登上。
炼字:“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直陈其事,语言质朴,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②,
山岛/竦峙③。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海面浩渺,水波荡漾。突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入眼帘。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百草丰茂繁密。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
②〔澹(dàn)澹〕水波荡漾的样子。③〔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炼字:“涌”字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表现了诗人对沧海的惊叹和赞美。
内容、手法:采用写实手法(实景),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④/灿烂,
若出/其里。
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都是大海吐纳的;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它们也都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
④〔星汉〕银河。
修辞: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
内容、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情感: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幸甚/至哉⑤,
歌以/咏志。
啊!今日我观赏大海,真是幸运得很,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
⑤〔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主旨】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虚实结合的方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苍凉中又有慷慨,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第2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人又称“谪仙”,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擅长乐府歌行和绝句,诗大多飘逸洒脱,诗歌语言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著称。代表作有《行路难》《渡荆门送别》等。
【文化常识】古时尊右卑左,故称贬官为“左迁”,表贬官的还有“谪”(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和“贬”。表升官的有“擢”“拔”“拜”,表免官的有“罢”“黜”“免”。
【写作背景】王昌龄在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杨花①落尽/子规②啼,
闻道龙标③/过五溪。
柳絮已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要经过五溪。
①〔杨花〕柳絮。②〔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③〔龙标〕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内容:首句点出闻讯的时节——暮春,“杨花”给人飘忽不定的感觉,“子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二者合起来有了伤感的气氛。借用这两种意象来烘托凄凉悲惋的气氛,以寄寓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次句由写景转入言事,点题,“五溪”是偏远之地,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情感:表达了诗人悲愁、哀怨的心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希望它伴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
修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抒发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情感: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主旨】本诗通过对暮春景象的描写,奠定了全诗悲凉伤感的基调,再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第3首 次北固山下
【文学常识】王湾,唐代诗人。题目中“次”是“停宿”的意思。
【写作背景】先天元年王湾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客路①/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我要前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
①〔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修辞:以对偶点题。“青山”即北固山,“客路”即旅人前行的路,“客路”在“青山”之外,诗人是看不到的,可见是诗人的想象,明写青山与绿水,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白帆高高悬挂。
炼字: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正”和“悬”的对应,写出了江风的和缓与行船的平稳;“阔”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潮平”一语为“江春”一语作铺垫。修辞、情感: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表现出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意境开阔,情绪饱满,象征了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
海日/生残夜②,
江春/入旧年。
夜将尽未尽之时,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②〔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
内容: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在夜将尽未尽之时,东方的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上已是春天。
炼字:用“生”“入”二字使“日”和“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哲理:这两句蕴含了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修辞、情感:运用设问,在自问自答中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愁。
【主旨】本诗是一首羁旅行役诗。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第4首 天净沙·秋思
【文学常识】马致远,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此曲被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
【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枯藤/老树/昏鸦①,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①〔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内容:前三句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的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作者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深秋晚景图。
画面描述: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夕阳/西下,
断肠②人/在天涯③。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悲伤到极点的游子还在远离家乡的地方。
②〔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③〔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表现手法:“夕阳西下”点明了时间,照应上文的“昏”字,“断肠”一词是全曲之“眼”,直抒胸臆,表现了游子浪迹天涯时的孤苦悲伤之情。
语言:语言富有特点,基本上是名词的连排(最后一句的“在”例外),关联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这些意象的共同处在于衰败、荒凉,缺乏生气、活力,作者由此写出了“断肠”的凄切心情。
【主旨】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抒发了沦落异乡的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第5首 夜雨寄北
【文学常识】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唐代诗人,与杜牧齐名,并称“小李杜”。
【写作背景】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你问我哪天归来,我尚未确定日期,大巴山的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炼字:“涨”字用词准确,富有动态感,既写出巴山之水注满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乡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浓重的愁思。
修辞:设问点题。在两个“期”的一问一答中,将对“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思归的急切与愁苦之情尽显。
何当①/共剪/西窗烛,
却话②/巴山/夜雨时。
我们何时将要在西窗下共剪烛花,秉烛长谈,并追述今夜我在巴山听雨时对你的思念。
①〔何当〕何时将要。②〔却话〕回头说,追述。
内容: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用反衬的手法表现孤寂的内心。
情感:表达了诗人急切地想和妻子(友人)团聚的思想感情。
【主旨】本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羁旅时的孤独之感和思乡之情,抒发了诗人对团聚的期盼。
七年级下册
第6首 木兰诗
【文学常识】《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①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②。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③,从此/替爷征。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姑娘并没有想什么,姑娘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马和马具,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①〔唯〕只。②〔忆〕思念。③〔愿为市鞍(ān)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为,介词,为了,其后宾语省略。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内容: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开篇,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④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马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马鞭)。早晨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水流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的鸣叫声。
④〔旦〕早晨。
内容: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长鞭”四句使用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万里/赴/戎机⑤,关山/度⑥/若飞。朔气⑦/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的牺牲了,有的多年之后得胜而归。
⑤〔戎机〕战事。⑥〔度〕越过。⑦〔朔 (shuò) 气〕北方的寒气。
内容:第四段概写木兰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金柝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互文的手法,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征战多年,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只有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⑧/十二转,赏赐/百千强⑨。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朝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最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⑧〔策勋〕记功。⑨〔强〕有余。
内容: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⑩;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⑪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⑫/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扶持着出外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时的衣裳。当着窗子梳理像云那样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军中的同伴,伙伴们都非常惊讶: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⑩〔扶将〕扶持。⑪〔著(zhuó)〕穿。⑫〔帖〕同 “贴”。
内容: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的场面。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装束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雄兔/脚扑朔⑬,雌兔/眼迷离⑭;
双兔/傍⑮地走⑯,安能/辨我/是雄雌?
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⑬〔扑朔〕动弹。⑭〔迷离〕眯着眼。⑮〔傍〕靠近、临近。⑯〔走〕跑。
内容: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木兰形象: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主旨】这首南北朝时的乐府民歌通过对木兰代父从军、沙场征战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勤劳善良、坚毅勇敢、爱家爱国、不慕高官厚禄、热爱和平生活的巾帼英雄形象,颂扬了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品质。
第7首 登幽州台歌
【文学常识】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代表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参谋军事,后世称“陈拾遗”。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内容、情感: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却无缘相见。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
念/天地/之/悠悠①,
独/怆然②/而/涕下③!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①〔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②〔怆( chuàng)然〕悲伤的样子。③〔涕(tì)〕眼泪。
内容: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更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悲情。
炼字:“独”字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
【主旨】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引起无限感慨,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表现了诗人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第8首 望岳
【文学常识】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被称为“诗圣”,其诗历来享有“诗史”之称。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杜甫曾在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故有此作。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岱宗①/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②。
泰山到底怎么样?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①〔岱宗〕指泰山。②〔未了(liǎo)〕不尽。
内容:前两句写仰望泰山整体。开篇以问答的形式,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表现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是从远望的角度来写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
造化/钟③神秀,
阴阳④/割昏晓。
荡胸/生曾⑤云,
决眦⑥/入归鸟。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都聚集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③〔钟〕聚集。④〔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⑤〔曾〕同“层”。⑥〔眦(zì)〕眼眶。
内容:中间四句写仰望泰山所见。前两句是静景,后两句是动景。“造化钟神秀”是指大自然特别钟爱泰山,一切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这里。
炼字:“昏”和“晓”两个天地是泰山“割”开的,“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写望时的这种全神贯注,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
会当⑦/凌绝顶⑧,
一览/众山小。
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群山,而群山在我眼中是那么渺小。
⑦〔会当〕终当,终要。⑧〔凌绝顶〕登上泰山的顶峰。凌,登上。
内容:诗人仰望泰山极顶,层云变幻,归鸟翱翔,不禁产生了一种登山的渴望。用“众山小”反衬出泰山之“高大”,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豪情壮志。
炼字:“会当”“凌”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这是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形象体现。
【主旨】全诗紧扣“望”字写景抒情,把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巍峨高大的气势描写得纤毫毕现,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第9首 登飞来峰
【文学常识】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七年,王安石任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三年后任满回临川(今江西抚州)老家探亲,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了这首诗。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飞来山上/千寻①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我登上了飞来峰上千寻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①〔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修辞: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塔高。“千寻”从正面写塔的高峻,“鸡鸣”就能“见日升”,言“见日升”之早,从侧面衬托塔高。这两句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憧憬。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②身在/最高层。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②〔缘〕因为。
内容:“不畏”道出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身在最高层”是点睛之笔,点出了“不畏浮云”的原因,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升华了主旨。蕴含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炼字:“浮云”指诗人遇到的挫折和困难等一些消极的事物,既是实写,也是比喻,喻指当时的保守势力。
【主旨】本诗借写登高远望的感受,借景抒情,以理入诗,蕴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含蓄而深刻地抒发了诗人踌躇满志、不畏困难的情怀。
第10首 游山西村
【文学常识】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写作背景】《游山西村》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莫笑农家/腊酒浑①,
丰年留客/足鸡豚②。
不要嘲笑农家腊月所酿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招待客人备足鸡肉、猪肉。
①〔腊酒浑〕腊月所酿的酒, 称为“腊酒”。浑, 浑浊。酒以清为贵。
②〔足鸡豚(tún)〕备足鸡肉、猪肉。豚, 小猪, 这里指猪肉。
内容:以劝说别人不要嫌弃农家腊酒浑浊的口吻,写农家在丰年殷勤待客的情谊,间接抒写了自己在山西村农家做客时的感受。
炼字:“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写出了丰收的景象,表现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越过了一座又一座山,渡过了一条又一条河,正怀疑无路可走时,眼前忽然柳暗花明,前方又出现了一个村子。
哲理:“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致。“又一村”则写出诗人的欣喜之情。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在逆境中往往包含着希望和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箫鼓追随/春社③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人们穿戴简朴,保持着传统风俗。
③〔春社〕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 祭社神(土地神),祈求丰收。
修辞、情感: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热闹的乡俗民事,表达了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民俗与热情好客的乡民的赞美。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④/夜叩门。
从今以后,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就会趁着月明来闲游,随时都会拄着拐杖在夜里敲门拜访这里的村民。
④〔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情感:写出了诗人归途中的悠闲惬意之情和对重游的期望,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主旨】本诗以明快、抒情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赞扬了乡民的淳朴与好客,表达了诗人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与向往
第11首 己亥杂诗(其五)
【文学常识】龚自珍,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写作背景】己亥指清道光十九年,这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于南北往返途中,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内容或直抒胸臆,或回忆往事,或叙述见闻,或赠答友朋,等等。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是作者刚刚离开京城时写的。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①东指/即天涯。
在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中看日落西斜向远处延伸,离开京师,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①〔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内容: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落红②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没有感情的,而是化成了春天的泥土培育新一代的鲜花。
②〔落红〕落花。后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内容:后两句展开联想,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掉落的花瓣并不是冷酷无情、自哀自怜的,是消融在泥土中以更好地保护盛开的鲜花,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在比喻中,融入议论,自然而朴实。最后一句,也表现出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
【主旨】本诗将抒情和议论结合起来,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效力的坚强性格和奉献精神。
第12首 泊秦淮
【文学常识】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学家。
【写作背景】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千疮百孔的唐王朝表示忧虑。诗人夜泊秦淮河岸,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原文
参考译文及词解
鉴赏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烟雾笼罩在寒冷的水面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夜晚船停泊在秦淮河上的酒家附近。
修辞: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将两个“笼”字联系起来,描绘了一幅月下秦淮河边朦胧、冷寂的画面。
炼字: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传神地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奠定了全诗伤感、忧愁的基调。
商女①/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②。
歌女不知道亡国的哀愁,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
①〔商女〕歌女。②〔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表现手法:借古讽今。由一曲《后庭花》引发历史兴衰之感,这两句看似在批评歌女,实际上是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示忧虑与愤慨。
炼字:“犹”字形象地写出了晚唐统治者正重蹈覆辙,走向亡国之路的情形,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
用典:借用“后庭花”的典故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主旨】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前朝旧事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忧虑,以及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的忧虑与愤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诗
诗词曲鉴赏专题中考复习
2013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复习教案:鉴赏诗歌的语言
2018年高考诗歌赏句题的精准指导与高效训练
古诗词鉴赏考点汇总
中考古诗复习提纲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