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家风采 | 走近 王增军





按:



——北兰亭学术部




个人简介


王增军,男,字秋元,1960年生,祖籍河北安国。廊坊日报社主任编辑。师从孙其峰、张旭光。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导师工作室导师,中书协“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师资培训“专家教师团”成员,北兰亭教授,河北省书协隶书委员会主任。

创作以隶书、篆刻和篆书为主。书法作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获奖,其中,2011年获中国书法年度佳作奖。2008年参加中国美术馆第二届当代书法名家提名展,2015年参加“翰墨承传”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51人临创邀请展。

书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及国内多家专业美术机构收藏。著作出版《中小学书法教师 隶书指导》(合著,中书协主编)、《王增军书法篆刻集》《汉隶解析》等。



作品欣赏



隶书




隶书




隶书




隶书




 隶书   八尺屏



(局部欣赏)




隶书




隶书




隶书    六尺集联




隶书  四尺对开横幅



隶书  六尺书张华诗




隶书




隶书   平尺小品



隶书   父老僤买地券



      (局部欣赏)




隶书




隶书   四尺对联



篆刻欣赏




吼石堂



化境





乙庄




                 以古为归                                     张旭光






学术观点



蚕 头 雁 尾

秋元草堂 王增军



提要:蚕头雁尾形式下,密藏着汉隶的全部笔法。起笔回锋,裹铺兼行,收笔顿提斜出,一波三折。创造汉字书法抽象符号表意体系;左右开张,横向取势,汉字书法家族从此诞生古朴、浑厚、简敛、博大新书体。

蚕头雁尾,一划担当大汉隶。

蚕头雁尾又称蚕头燕尾,《辞源》是这样定义的,形容书法起笔凝重,结笔轻疾。梁披云《中国书法大字典》:世俗对隶书横划起笔、横波收笔的形象说法。意谓一些长划起笔时,回锋隆起,形如蚕头;横波收笔时,顿笔斜提,形如雁尾。《辞源》《中国书法大字典》起码提供了这样的基本信息,一是蚕头雁尾是一种笔法;二是蚕头雁尾特指隶书笔划。

但是,详细解释似乎费力不讨好。特别是试图从用笔方法的角度把词语讲明白,其结果,把蚕头雁尾的内涵说得越来越苍白。就像“道”可道,但是说出来就不是了。


一、蚕头雁尾出处    


1、文字记载


《辞源》宋·赵佶《宣和画谱·颜真卿》载“隆起惟其忠贯白日,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后之俗学,乃求其形似之末,以谓蚕头燕尾,仅乃得之。” 原来以为形容汉代隶书的书法专有名词的词汇,最早的文字记载却是出现在评价唐人的楷书里!宋 米芾也在其《海岳名言》中说“又真迹皆无蚕头燕尾之笔,与郭知运《争坐位帖》,有篆籀气,颜杰思也。”

看来,在宋代以前是没有蚕头雁尾之说的,特别是在世俗认为蚕头雁尾最盛极的汉代,至少至今没有发现这样的记载。


2、实物记载


与文字记载相比,表现蚕头雁尾艺术特征的器物,在时间上要久远的多,涉及的字体要丰富的多,存世量更蔚为壮观。

从目前出土和存世来看,蚕头雁尾形象笔划,起码早在我国西周时期,鼎彝金文大篆字体中,就已经有精彩的表现了。圆浑雍容的起笔,钝厚开张的收笔,其形象特征在两周时期金文中随处可见。如:《令彝》《大克鼎》《大盂鼎》《墙盘》等等。

蚕头雁尾出现最多,影响最大,乃至统领一种书体的当然是在汉代,隶书。汉代隶书上承大小篆,特别是大篆高古、雍容、沉厚、肃穆的气息,在汉隶中得到承传并且发扬光大。蚕头雁尾特别是在东汉隶书中,表现达到了极致。无论是在工稳严谨类,如《史晨碑》《乙瑛碑》《韩仁铭》《熹平石经残石》《封龙山碑》《西岳华山庙碑》;

方劲朴拙类,如《张迁碑》(鲜于璜碑》《西狭颂》《校官碑》《肥致碑》;秀逸端庄类,如《曹全碑》《礼器碑》《孔宙碑》《朝侯小子碑》;宽博厚重类,如《郙阁颂》《衡方碑》《鲁峻碑》;遒劲潇散类,如《石门颂》《杨淮表记》;甚至奇肆诡谲类,如《夏承碑》等碑中,把各自的艺术面貌表现得淋漓尽致,将汉隶推向艺术颠峰。

    在汉以后的朝代中,蚕头雁尾在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中,或隐或现都有所出现,引起学界较为关注的,当属在唐人颜真卿楷书和他的行书中的表现。


二、蚕头雁尾的不同形态


古人把笔划比喻成“蚕与雁”这类动物的身体部分,绝对没有形貌比喻那么简单,他们之间一定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简言之,是把汉字的形态呈现,看作了一种与自然、与生命戚戚相关的审美呈现。而且,在不同时期,蚕头雁尾在不同书体的形象呈现是不同的,同时存在着显性和隐性特征。一般来说,蚕头雁尾在隶书中比较张显,在篆书、行草书和楷书中比较隐晦。


1、篆书中的蚕头雁尾


蚕头雁尾在金文大篆中已经有了鲜明的形象,特别是雁尾钝厚有力。蚕头在大篆里形象比较含蓄,虽然也有圆、钝、锥的区别,但是总体上是圆浑的。蚕头雁尾在金文大篆中的形态不那么丰富,这恰恰反映出它的高古、朴拙、雍容、大气。


2、汉隶中的蚕头雁尾


蚕头雁尾在汉代隶书中,集中表现在横划上,它的形态最为丰富多姿,可以用千变万化来形容,它主导着汉隶的审美诉求。所以,世俗提到蚕头雁尾,即指汉隶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A、清丽劲健:蚕头方正清爽,雁尾似剪裁出,迅疾可闻。二者由较瘦劲的线条连接过渡,轮廓分明,清新昂扬。《礼器碑》《孔宙碑》《史晨碑》等多见此类。

B、温婉秀逸:蚕头微昂妙曼出探,雁尾圆融含蓄,似平湖微澜。从蚕头到雁尾一波三折,悠悠推出,优雅不群。《曹全碑》《朝侯小子碑》等多见此类。

C、静穆敦厚:蚕头圆浑近乎木讷,雁尾是蚕头的延续,只是到了最后顿出上挑。雍容、沉雄、大度。《郙阁颂》《衡方碑》《鲁峻碑》等多见此类。

D、方劲朴拙:蚕头方劲骨感,雁尾顿厚苍茫,常常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朴拙自然。《张迁碑》(鲜于璜碑》等多见此类。

E、稳健严谨:蚕头即方即圆,雁尾中规中矩,一波三折,不激不厉。《乙瑛碑》《韩仁铭》《封龙山碑》《西岳华山庙碑》等多见此类。

F、遗貌取神:不见蚕头亦不见雁尾,见的只有蚕影,闻的只有雁声。铅华洗尽古朴唯存。《石门颂》《杨淮表记》《祀三公山碑》以及《霍去病墓石刻字》《五凤刻石》《麃孝禹刻石》《莱子侯刻石》等多见此类。

G、遗神遗貌:既现蚕头又现雁尾,唯不见真性命。与其称之为蚕头到不如为龟头,或呆板或怪异,离经叛道。《熹平石经》《夏承碑》等是也。唐宋元明隶书亦多属此类。


3、行草书中的蚕头雁尾


蚕头雁尾在行草书中的形态表现是隐性的,遗貌取神。在汉章草、唐行草书中皆有表现。怀素小草《千字文》,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蚕头雁尾的精神随处可见。《续书断》中评颜真卿书法“合篆籀之义理,得分隶之谨严,放而不流,拘而不拙,善之至也” 。


4、楷书中的蚕头雁尾


蚕头雁尾在唐 颜真卿楷书中最为突出。《自书告身》中捺笔的起止处的笔形,显然是源于隶法的蚕头雁尾。并且类似笔法在颜真卿的其他作品,如《麻姑山仙坛记》《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等中也多见,只是由于颜体中同时融合了篆籀笔法,所以其蚕头雁尾在面貌上有别于隶书体式。虽然《辞源》宋·赵佶《宣和画谱·颜真卿》“隆起惟其忠贯白日,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后之俗学,乃求其形似之末,以谓蚕头燕尾,仅乃得之。”米芾也在其《海岳名言》置疑颜书:“又真迹皆无蚕头燕尾之笔,与郭知运《争坐位帖》,有篆籀气,颜杰思也。”但是,大量的碑帖事实证明蚕头雁尾在颜真卿楷书中的存在。


三、蚕头雁尾基本笔法及其演绎


蚕头雁尾笔划形态多样,艺术表现力丰富,展现于篆隶草行楷诸体之中。特别是在汉代隶书中,从外在形貌到内质诉求,都得到了最充分地展示,以致成为汉隶标志。这一切都源于创造这样笔划形态的方法,即笔法。


1、蚕头雁尾基本笔法


蚕头雁尾的基本笔法:横划运笔起笔时逆势回锋行笔(裹兼铺),当波形收笔时,顿笔反折斜出,一波三折。这是蚕头雁尾的基本用笔方法,也是汉代隶书的经典笔法。


为什么古人把这种笔法,比喻成蚕头雁尾,而不是其他动物呢?


蚕是一种昆虫,中国是原产地,驯化在室内饲养,故又称家蚕。养蚕和利用蚕丝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蚕在人类经济生活及文化历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已有记载,至少在3000年前中国已经开始人工养蚕。相传黄帝的妻子嫘祖就开始“养蚕取丝”了。《诗·豳风》中有“蚕月条桑”,《汉乐府诗集·陌上桑》有“罗敷善蚕桑”等等,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则更多,晋代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唐代王维《渭川田家》“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宋代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代张俞《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中国人的生活生产与蚕息息相关,更敬佩蚕的精神和品格。

蚕的一生都在辛勤劳作,一生都在蜕变,从蚕卵—蚁蚕—熟蚕—茧蚕—蚕蛾,再到蚕卵。李商隐诗“春蚕到死丝方尽”,就是对蚕一生奉献高尚品德的最真实的总结。中华民族是一个尚德的民族,评价一个人首先要看他的品德如何。因此,蚕更像中国人骨子里的道德模范。

蚕的形态运动方式,与毛笔运行方式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对运笔起势有很多启发。

首先,蚕在静态时,是一条有生命的线。虽然它是相对不动的,头微微隆起身体安静,无数的毛足吸附在栖息之所。但是,它给人的感觉极富质感,且静中寓动。就像毛笔万毫齐力,在宣纸上刚刚中锋写过的墨线,饱满、含蓄、有力,内藏无限的生命力。

蚕在吐丝时的动作样貌,最像许多笔划形态,许多笔划的运笔方法,可以从蚕吐丝时的动作中得到启示。蚕吐丝结茧时,头不停摆动,由近及远,再到由远到近。头的形态由隆起的圆钝,到探伸的尖突,变化十分丰富。特别是,头带丝在空中敏捷的瞬间折返动作,恰有汉隶蚕头方圆笔的笔法之势。

雁或燕也是华夏民族崇敬的动物。他们是忠贞、勤劳、感恩的象征。雁能在天空中自由飞翔,不止是因为有一双有力的翅膀,更有一个把握方向的尾巴。尾巴是雁起行止的控制器。书法收笔从雁尾得到启示,不仅是一划的收笔方式,还通过这样的笔法,调控一个字的平衡,乃至影响把握着通篇章法的走向。

汉隶碑刻众多,面貌多样,艺术风格多彩,蚕头雁尾的具体形态千变万化,但是,其基本笔法是不变的。

蚕头雁尾之所以能成为汉隶的代名词,成为汉隶的标志,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基本笔法。因为,这个基本笔法揭示了汉隶艺术的基本规律。汉隶的一切笔法都由此衍生而出。


2、蚕头雁尾基本笔法的演绎


汉隶蚕头雁尾笔法就是汉隶的笔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汉隶所有的笔划横竖波磔点的笔法,都是由此演绎而来的。逆入平出,一波三折,无论是波磔还是点,都是遵循着这样的基本规律完成的。只不过有的笔划如“点”,是基本笔法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无明显蚕头雁尾的《石门颂》,和蚕头雁尾鲜明的《礼器碑》一样,其笔法都是从蚕头雁尾的基本笔法演绎而来的。一波三折的三,不是数学意义上的三,是多的意思,变化的意思。蚕头雁尾基本笔法,在不同的审美情景诉求下,随境而化,化而造境。

动态多变的蚕头雁尾,不变的基本笔法。蚕头雁尾基本笔法缔造了汉隶审美品质。同时,汉隶内质诉求也引导、规范着蚕头雁尾基本笔法不断完善和丰富。


三、蚕头雁尾笔法的意义


蚕头雁尾笔法伴随汉代隶书书体成熟,在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形成体系。功在汉隶,意义惠及汉字书法整体。当然最大的意义还是体现在汉隶书体之上。

1、创立汉字书法抽象符号表意新体系

汉字发展到了汉代,开始由具象向抽象转变,逐步脱离篆书以象形为主的字型结构,建立抽象符号表意汉字结构;线条由婉曲的弧笔变为平实的直笔,曲转处由连绵圆转变为方折。出现点、波、磔汉字笔划。蚕头雁尾笔法,从篆书象形图案中孕育,在汉隶中成长完善,创造完美汉字笔划,表达更丰富的审美意象。

篆书演变为隶书,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及其重要的一次变革。其本质是开创汉字抽象符号化表意新体系,汉隶与篆书本质的不同在于,篆书是象形图案表意结构,笔划为单一画线,依附于图案,其意义在于说明图案本身;隶书是抽象符号表意结构,笔划构成字体结构。笔划是个性符号,在字的整体结构中和而不同,独立表达,其意义在于结构的叙述,侧重于表达。

蚕头雁尾完整笔法,诞生了点、波、磔汉字笔划,汉字书写从此可以自由提按。为草、楷、行汉字书法抽象符号表意新形式的创立,客观上做足了充分的技术准备。


2、揭示了汉隶艺术的基本规律


汉隶艺术审美本质是“朴”,博大、古奥、简敛、雄浑,正大气象是它的审美特征。完美表现这样的特征,准确传递这样的审美诉求的方式方法体系,就是汉隶艺术的基本规律。

蚕头雁尾突出表现在汉隶横划之上绝非偶然,它顺应了华夏民族泥土文明审美诉求。秦汉时代疆土辽阔,各民族空前大融合,社会安定,民风纯朴彪悍。农耕社会人们依赖土地,井饮田食,崇尚自然。蚕头雁尾左右开张,呈横向伸展之势,汉字逾显宽博;重心下沉,中宫舒阔,汉字逾显稳重大气。蚕头雁尾基本笔法在自身完善过程中,创立了一种古朴、浑厚、大气的新的书体体系结构,这就是汉隶!同时,蚕头雁尾基本笔法也很好地揭示了汉隶艺术的基本规律。


五、蚕头雁尾的程式与程式化


蚕头雁尾在汉隶中的表现登峰造极,以至于成为汉隶的标志。特别是东汉末年,蚕头雁尾在隶书中几近格式化。汉隶蚕头雁尾的确存在着程式化倾向。

程式就是一定的格式、规矩、形式。艺术程式是揭示艺术本质特征的体系结构和技法规范。它是艺术的创造者和欣赏者自然约定俗成的,是艺术遵循的基本规律,也是评判艺术的基本尺度。

大凡艺术不论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等,都有各自的程式。中外大都如此,中国的戏曲、国画、书法尤甚。


1、蚕头雁尾汉隶程式是艺术的经典规范


蚕头雁尾程式是汉代隶书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才形成的一种艺术程序格式,代表着汉隶艺术体系、规律的成熟与完善。标志着隶书的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的最终形成。

蚕头雁尾程式从无数汉代碑刻中概括提炼出来,它完美表达了汉隶的审美本质诉求,揭示了汉隶艺术的基本规律。它所创造形成的博大、古奥、简敛、雄浑,古朴正大的审美品质,在中国书法艺术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艺术学习的正确途径,就是从程式入手,学习经典范式,探寻艺术基本规律,以承传创造。蚕头雁尾程式是学习欣赏汉代隶书艺术基本规律的正确途径,必须高度重视。

《礼器碑》《张迁碑》是蚕头雁尾程式的典型代表,《石门颂》《祀三公山碑》同样也是杰出的。虽然它们没有明显的蚕头雁尾,但是,表现出来的古朴、苍茫、浑厚的审美特质,恰是蚕头雁尾汉隶程式的核心诉求。蚕头雁尾汉隶程式不是不变的具体艺术形态,是指一种特定的审美规范,是技法诉求的根。


2、蚕头雁尾汉隶程式化与艺术发展的矛盾  


艺术程式化是对艺术体系结构程式的概念化、简单化、方法化的理解和处理,是艺术承传和创造的死敌。艺术程式概念化、方法化,使得维系艺术体系结构,反映艺术审美本质的基本规律将不复存在。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一切技法上的追求都会成为失去本质意义的“缘木求鱼”,没有了诉求目的。

就蚕头雁尾汉隶程式化而言,东汉的《熹平石经》《夏承碑》,唐宋隶书之所以徒有蚕头雁尾面目,没有了汉隶古朴大气的风骨,就是因为把汉隶概念化、简单化、方法化、美术化了。背离了古朴大气审美品质的汉隶的基本艺术规律,歪曲蚕头雁尾基本笔法。破坏了汉隶艺术审美体系结构,使一切格式、技法失去正确目标诉求,终结了汉隶艺术生命。

程式化的蚕头雁尾是工艺装饰,不是艺术,与汉隶无关。

中国传统艺术学习,需要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要善于通过剖析事物的表面现象,看清楚事物的本质,进而提取出艺术的规律。不能盲目地跟着感觉走,更不能故弄玄虚。

蚕头雁尾形式下的蚕头雁尾基本笔法,是中国书法众多艺术规律中的其中之一。肇始于西周金文,成熟于东汉隶书,发展于唐颜楷行书,重兴于清伊秉绶等隶书。蚕头雁尾基本笔法特别是创造成就了质朴正大气象的汉隶,为人类研究学习书法艺术留下了一条珍贵的艺术经验。从狭义方面说,书法承传什么,承传的就是艺术基本规律。遵循艺术规律,围绕书法进行的一切活动才行之有效。

2011年初稿,2015年第三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增军:汉隶的书写性
【课讯】隶书一班课六/汉隶的笔法及用笔规律
飘逸丨王羲之和李白是半斤还是八两
【系列·网课】百大书法名作精讲第三季:长波郁拂势缥缈——隶书
隶书书法中的典范——《张迁碑》临习教程
不是所有隶书都讲究“蚕头雁尾”,隶书的形式和风格丰富多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