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随州人物(上)
                               随州人物(上)

 

王文虎

     随州历代不乏见诸经传的历史人物,他们或者产生全国性影响,或者为随州发出做出大贡献。

第一节  古代人物

季梁

又称季良。氏季,名梁。春秋初期随(曾)国大夫,政治家,思想家。公元前706年,楚军侵随,随少师建议追击楚军,季梁察觉到楚武王使用诱敌之计,乃劝谏随侯内修明政,外结邻国,不与楚战。楚武王得知随侯采纳了季梁建议后,退兵。前704年,楚武王第二次伐随,季梁主张先先和不许而后战以此激励士气而懈怠敌军。但随侯轻信少师与楚军打对等的战争;临战,季梁建议击敌偏师,避敌主力,随侯又不听,致遭失败。因有季梁辅政,楚最终未能灭随,退而与随结盟。季梁对随楚关系格局影响重大。他提出的“夫民,神之主也”, “上思利民,忠也”等思想将中国民本思想推向新境界;其“所谓道”,将中国人对道的认识提高到反思性领域,可谓开中国哲学之先;其“亲兄弟之国”的外交思想以及 “避实击虚”的军事思想,无一不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李白称“神农之后,季梁为大贤”,为后世所敬重。

                                  曾侯乙(?—约公元前433年)

       战国初期曾(随) 国国君。文献无记载。公元前433年左右去世(年龄约为42-45岁),似与墨子同时。他去世后,楚惠王(楚昭王之子)赠鎛钟等。1978年春夏之交,曾侯乙墓挖掘,出土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简文物等多达15404件,其中国宝级文物8件(套),国家一级文物143件(套)。曾侯乙墓出土的以曾侯乙编钟为代表的大量文物以其在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而震惊世界,甚至曾侯乙本人也被人誉为“伟大的音乐家”。

 

陈牧(?—25年)、廖湛(?—26年)

        柳林古城畈人。西汉末绿林农民起义领袖。西汉(公元前207—公元前25年)末年,王莽称帝,政治腐败,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天凤四年(公元17年),新市(今京山县)人王匡、王凤叔侄率众在大洪山起义,称“新市兵”。地皇三年(公元22年),陈牧与廖湛率千余人在平林(今古城畈)响应,称“平林兵”。“新市兵”北放南阳攻打随州时,“平林兵”与“新市兵”汇合,称“绿林军”。“绿林军”攻打枣阳时,舂陵(今枣阳吴店)豪强刘玄、刘秀(均为枣阳人)率“舂陵兵”加入“平林兵”,陈牧封刘玄为安集掾之职。地皇四年(公元前23年),起义军拥刘玄为汉帝,年号“更始”,改起义军为“汉军”,封王匡为比阳王,王凤为宜城王,陈牧为阴平王,廖湛为穰王。“绿林军”和山东的“赤眉军”推翻王莽统治后,陈牧遭刘玄疑忌被杀。陈牧遇害后,王匡、廖湛率兵归“赤眉军”。建武二年(公元26年),廖湛率“赤眉军”十八万人攻打刘玄所封汉中王刘嘉,失败遇难。

周章(?—107年)

字次叔。随州人。周章早年在南阳郡任功曹,当时外戚大将军窦宪失势,封冠军侯。周章跟随南阳太守巡行到冠军时,太守想谒见窦宪,周章进谏,不听登车欲行,周章拔刀断马鞅,这才没能成行。后来窦宪被诛,公卿以下与其有来往者都失官解职,南阳太守幸免于难。周章遂受太守重用,举孝廉,历任中郎将、光禄勋、太常,均为九卿之官。永初元年(107)冬,代尹勤为司空,居朝臣之首,地位显赫。其时邓太后以平原王刘胜有痼疾,立养子为殇帝。及殇帝死,群臣拟拥刘胜为帝,邓太后恐为后患,又立刘祜为帝。周章以众心不附为由,秘密关闭宫门,杀邓氏兄弟及秉政宦官郑众、蔡伦等人,欲劫尚书,废太后,封安帝为边远郡国之王,另立平原王刘胜。事情败露,被免职后自杀。《后汉书》卷12有传。

胡紫阳(681743)

俗姓胡,道名紫阳。随州人。其家“代业黄老,门清儒素”,9岁在仙城山(今府河现光山)出家修道,回随后,在仙城山建苦竹院和餐霞楼,谈经修道,声名远播,“禀训门下者三千余人 李白慕名前来学道,紫阳与 “结神仙交”。开元十五年(727),天宝二年(743),明皇聘为西京太微宫使,因受其他道人排斥,便回归故里,途中病逝,终年62岁,葬于郭东新松山。李白与胡紫阳交往时写下大量与其有关的诗文,如《题随州紫阳先生壁》、《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等。紫阳去世后李白亲撰《汉东紫阳先生碑铭》,称“先生含弘光大,不修小节。书不尽妙,郁有崩云之势;文非夙工,时动雕龙之作。存也,宇宙而无光;殁也,浪化而蝉蜕。”

贞倩

姓氏不详,名贞倩。随州人。唐代僧人。出身于富裕之家,中年破产后浪迹四方,后于仙城山出家为僧。惟日吟咏,造诣颇高。曾与李白谈诗论文,李白将其“平生述作,罄其草而授”。贞倩返回随州时,李白作《江厦送倩公归汉东序》,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出此文。其间李白称随地人物继神农、季梁、紫阳道士之后,“惟倩公焉”,故贞倩为“汉东明珠”。

智缘

 随州人。善医。北宋名僧,汉藏和议使者。宋仁宗嘉祐末(10561063年)应召至京师,朝廷文武官吏多往就医。神宗熙宁(10681077)中,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官名)王韵经营西北边防,拟进攻青唐(今青海西南,当时为吐蕃部落居住地),鉴于蕃族尊佛重僧,上书神宗请智缘至边境共同商议对策。神宗召见智缘,赐以白金,封为“经略大师”。智缘有胆略,富辩才,到吐蕃后,说服青唐名僧结吴叱腊归附宋朝,吐蕃俞龙珂、禹藏讷令支等其他部落也皆因智缘的劝导先后与宋朝修好。后王韶怕智缘与己抢功,上书朝廷,说他阻扰边事,神宗将智缘召还,授为右街首坐,不久去世。《宋史》卷462有传。

宋绶(9911040)

字公垂。祖籍河北赵县,徙随州。北宋大臣,藏书家。年幼聪明机警,为外祖父杨徽之(宋初名儒)所器重,尽得其家藏书籍。真宗景德二年(1005),宋绶15岁即召试中书,迁调大理评事,读书于秘阁。大中祥符元年(1008)复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论。同年赐同进士出身,毫州判。初入为左正言,同判太常礼院。擢知制诰,累迁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中书舍人、尚书工部侍郎。仁宗初(10231031)因违忤太后,改为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太后崩,仁宗召其回朝,欲重用,因宰相张士逊(老河口人)阻止,复为翰林侍读学士。明道二年(1032),张士逊罢相后拜参知政事(副宰相),力谏仁宗诏罢修寺院道观,再迁吏部侍郎。景祐四年(1037)尚书左丞、资政殿学士留侍讲筵,权判尚书都省。岁余,以礼部尚书知河南府。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复召知枢密院事。九月,为兵部尚书兼参知政事。十二月卒。赠司徒兼待中,谥“宣献”。宋绶藏书万余卷,勤读不辍,亲自校勘,笔札精妙。其书法自成一家。《宋史》卷291有传。

宋敏求(10191079)

宋绶子。10岁即承家学。宝元二年(1039年)召试学士院,赐进士,累任馆阁校勘、编修官、集贤校理,预修《唐书》,后任安徽毫州知州。英宗治平(10641067)中,召为仁宗实录检讨官、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判太常寺。神宗(10481085)时因议典礼失误,贬为山西知州,不久被召回,任史馆修撰、龙图阁直学士。神宗熙宁十年(1077)修仁宗、英宗两朝正史。奉诏编修《阁门仪注》、《藩国朝贡条例》、《熙宁蕃夷朝贡录》(1074年),详定《元正朝贺仪注》。编纂《续国朝会要》、《唐大诏令集》130卷,补唐武宗以下六世《实录》148卷。尤长史地之学,撰《东京记》3(已佚)、《长安志》20卷(1076年)、《河南志》20卷(已佚)。记平生见闻、掌故时事,有《三川下官录》、《入蕃录》及《春明退朝录》3卷(1070年)为后人所征引。《宋史》卷291有传。

刘逵 10611110年)

字公路,一作公达。随州人。宋元丰八年(1085)登进士第二名(榜眼),调任越州以观察判官,历任太学、太常博士,礼部、考功员外郎,国了司业等职。徽宗崇宁(11021106)年间,顺依附宰相蔡京而晋升为秘书少监、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不久奉命出使高丽国,升尚书。归国后升枢密院同知,拜中书侍郎(副宰相)。崇宁五年(1106年),蔡京罢相后,刘逵首劝徽宗纠正蔡京 “虐民事” 的“悖理”之行,引起一些朝臣不满,御史余深等弹劾他“愚视丞相,陵蔑同列”,未及一年被贬为毫州知州。大观元年(1107年),蔡京复相后,被谪为镇江节度副使。大观四年(1110年),蔡京又罢相,刘逵起任为杭州知州,加资政学士。不久奉召为醴泉观使,到开封后病逝,赠“光禄大夫”。《宋史》卷351的传。

孟宗政(?—1223年)

字德夫。南宋抗金将领。原籍绛州(今山西新绛)。其祖父孟安、父亲孟林皆为岳飞部将。自幼生活在军营,豪伟而有胆略。开禧二年(1206年),金将完顔董攻襄阳、钟祥,他率义士据险抗击,为宣抚使吴猎所器重,补承节郎。不久转举荐为京西钤辖驻襄阳。嘉定十年(1217年),金兵再攻襄阳,宗政与扈再兴、陈祥兵分三路抵御,金兵败走。次年,金兵元帅完顔赛不拥率领步兵、骑兵围枣阳城,宗政与扈再兴合兵抗击,败之于尚家川。历三月,大小七十余战,身先士卒。后随州援兵至,宗政出城夹击,金兵大败。被授为武德郎(武阶官名)。嘉定十二年(1219年),金将完顔讹可复率步骑20万,再围枣阳,宗政再挫金兵,完顔讹可弃帐逃走。捷报朝廷,升为武功大夫。其后屡败来犯之敌,威震境外,金人呼为“孟爷爷”,中原遗民纷纷迁投其麾下,即挑选精壮者,编为抗金武装,号称“忠顺军”。后累任荆鄂都统制,右武大夫,和州防御使,左武卫将军等。嘉定六年(1223年)病死于枣阳任上,百姓罢市恸哭,后赠太师、永国公,谥“忠毅”。宗政有四子,长子孟景,次子孟珙,三子孟璋,四子孟瑛,都习练武,颇有父风,均为抗金名将。《宋史》卷403有传。

                                          孟珙(11951246年)

     字璞玉,号无庵,孟宗政次子。生于随州,迁枣阳。南宋抗金名将。嘉定十年(1217年),从父抗金,大败大金于枣阳,以功升为副尉。嘉定十二年(1219年)金将完顔讹可围攻枣阳,他率兵取小道劫金营,破金寨18个,斩首千余级,缴获军器无数,以功升下班祇应(宋时武官名)。其父去世后,统帅宗政 “忠顺军”。宝庆三年(1227年)任京西第五副将、权神劲军统制。端平元年(1234年),在蔡州(今河南汝南)抗击金兵,收复陈(今河南淮阳)、蔡等地,以功授武功郎。后在抗击蒙古军战争中累立战功。嘉熙二年(1238年)任鄂州江陵府都统制、京西湖北路制置使。诏令他收复荆襄,与蒙军交战,三战三捷,收复信阳、襄阳、樊城、光化等地。招抚中原流民,坐镇荆襄,以保全中原为己任,备受朝廷器重。期间与都统张顺将大洪山灵峰寺部分僧侣及宝物佛足迁往武昌东山寺,改东山寺为洪山寺。嘉熙四年(1240年)受命经营四川,任四川宣抚使、夔州知州,蒙军多次进犯均被击退。后镇守江陵,病重期间朝廷以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致仕。淳祐六年(1246年)病卒于江陵,赠少师,三赠至太师,封吉国公,谥“忠襄”。《宋史》卷412有传。

                                   李庭芝(12191276年)

字详甫。祖籍河南开封,后徙应山,迁随州。南宋末抗元将领。嘉熙四年(1240年),金军南下,江防紧急,他献策于孟珙,得到孟珙赏识。淳祐元年(1241年)中进士,在孟珙幕府主管机宜文字。元军进攻四川时,在两淮一带加强战备,政绩卓著。景定二年(1261年),驻军杨州,主管两淮制置司事务。时扬州遭战火,庐舍皆毁,他发放贷款,开凿运河,加固城防,招抚流亡人口,大修学校,扬州经济迅速恢复。朝廷获悉升为兵部尚书。景定五年(1264年)转任两淮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扬州。咸淳五年(1269年),元军围困襄阳、樊城,李庭芝请求派兵援救,受右丞相贾似道牵制,襄阳失守,贬归故里。不久,元军再次兵围扬州,朝廷又起用李朝廷又起用李庭芝制置两淮。咸淳八年(1272年),元军东下,宁军大溃于芜湖,沿江各城市不战而降,庭芝激励战士,困守扬州,屡杀招降者,朝廷加官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兼知枢密院事(最高军事机关长官)。德祐元年(1275年)十月,元军攻下临安(今杭州),元将阿术围攻扬州,庭芝率军拼死抵抗,久攻不下。后扬州粮尽,庭芝与姜才等率兵七千突围,拟由海上退至福州与益王会师,转战至泰州时,因宋军降将出卖,被阿术围攻而俘获,送至扬州杀害。李庭芝和姜才殉难后,扬州人将他们安葬在广偖门外,并建“双忠祠”奉祀。《宋史》卷心421有传。

 

                          边居谊(?—1274年)

随州人。南宋末抗元将领。初为李庭芝部属,屡立战功,升任都统制(统帅诸军的将领)。蒙古军逼襄阳,居谊坚持抗守。咸淳十年(1274年),以京湖制置帐前都统职务,奉命镇守新城(今沙洋县李市镇)往来督战,散家财以鼓士气。降元宋将吕文焕于城下劝降,居谊施计射中其右肩,率部3000人死战,因寡不敌众拔剑自刎;未死,又赴火自焚,其妻华氏、盖氏从之,部下皆为国殉难。为纪念边居谊,后人在新城建有居谊庙。《宋史》卷450有卷。

                            

                        明玉珍(13291366年)

      柳林古城畈人。元末红巾军起义爆发后,明玉珍聚乡兵千余屯于青山(今柳林青林寨)、现光山。后随徐寿辉为统军元帅,镇守沔阳(今仙桃),在洞庭湖与元将哈嘛激战中被射瞎右眼。至正十七年(1357年),率兵由巫峡入蜀,攻下重庆,遂以重庆为据点,逐渐击溃元军在四川的主力,被徐寿辉委任为陇蜀省右丞。进而南征北讨,东进西击。至正二十年(1360年)夏,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以兵阻塞于瞿塘,与陈隔绝,自称陇蜀王,立徐寿辉庙于重庆城南,四时致祭。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三月,明玉珍受刘桢等人拥立称帝,国号“大夏”,疆域含今重庆市及四川东部和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贵州北部、云南等地。改元“天统”,设六卿,分蜀地为八道,下设府、州、县等行政机构,置翰林院,设进士科,重新定立赋税制度,铸天统通宝、天统元宝铜钱发展贸易。历一年国势强盛,即兵分三路攻云南,克中庆(今昆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派参政江俨和好于朱元璋。玉珍在位5年而早逝,死后葬于重庆江北宝盖山,墓名“睿陵”,庙号“太祖”,谥号“钦文昭武皇帝”。长子升继位。洪武四年明升降附,五年(1372年),朱元璋将明升全家安置于高丽,朝鲜半岛明氏皆为明玉珍后裔。《明史》卷123有传。

 

                              王镛

字建鼎,原籍山西平阳,洪武二年因征陈友谅携家入随。洪武三年(1370年)荐举人才,授镇江府通判,不久升为嘉兴知府。政绩卓异,入为户部侍郎。致身盛德之世,多所建白。不久复任嘉兴知府。后免归,优游林下,乡人称之。去世后,明太祖追赠都察院御史,入文庙乡贤祠配享。省《志》及《随州志》有载。

王兴福

王镛长子。明初初任徵州知府,有善政,迁杭州知府。时杭州初附,人心未安,兴福善抚辑,民甚德之。秩满当迁,郡人遮道攀留,兴福谕遣之曰:“非余能惠父老,父老善守法耳。”太祖嘉之,擢吏部尚书。后因事获罪迁西安知府,卒于官。《明史》卷140有传。

陈寿

       随县三里岗镇常安店村陈家冲人。明代官员。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中举,由国子生升为户部主事。永乐元年(1403年)迁任员外郎,后出任山东参政,又召为工部左侍郎。皇太子监国南京时,他多次上书,陈述兵民困苦及侍宦受恩过多的害处,深得太子赏识,被誉为“侍郎中第一人”。永乐九年(1411)受汉王同熙诬陷,被捕入狱,贫困潦倒而谢绝官属馈赠,直至死于狱中。仁宗即位后,澄清其冤,赠工部尚书,谥“敏肃”。封其子陈天常为中书舍人,历工部侍郎,正直有父风。《明史》卷38有传。

                          李中 (14781542)

字子庸,世称平谷先生。祖籍江西吉水,少居随州。明代官员。正德二年(1507年)湖广乡试第一名,九年(1514年)成进士。吏部杨一清屡召之,不赴。及授工部主事,因“抗疏忤旨”被谪为广东通衢丞。王阳明抚赣后请他作参军,擢广东佥事,再迁广西提学副使,以身为教,择诸生高等聚五经书院,五日一登堂讲学。三迁广东右布政使。后因忤总督及巡抚御史,降为四川右参政。正德十八年(1523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进副都御史,总督南京粮储。卒谥“庄介”。李中为官清廉,家里贫穷。曾因罢官回归故里,一次来了客人,想留客吃饭,却无米下锅;米借到了,却又无柴火。就用浴器烧火做饭,还没做好太阳就落山了,客人没有等到吃饭就告辞而去。《明史》卷203有传。

                                周崇礼(15801635年)

字凝元,柳林镇将军台村人。明天启年(1621年)由河南渑池升为浙江瑞安县主簿。因遇倭寇围城,崇礼分守东门,城外胡越人(少数民族)哭声震天,要求进城避难,遭拒。崇礼却持异见,说:城外的人也是我们的百姓,怎么能忍心见死不救呢?毅然大开城门让他们入城,全活了下来。

                              何宗彥(15591624年)

     字君美,号昆柱。何店人,祖籍江西金溪,17岁随父客居随州。明末大臣。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中二甲第二名进士,授官詹事。四十二年(1614年)迁礼部右侍郎,署部事,左侍郎,代理礼部事务。治事井然有序,遇事善谋全局。任期忠于职守,多次直言进谏,且为官清廉,因而 “时望甚隆”。四十七年(1619年)十二月,皇帝下令朝臣推荐阁臣,群臣以宗彥为首选,但遭齐党张延登等人反对,未能入阁,乃辞官回随。四十八年(1620年),光宗即位,宗彥在家被授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丞相)。天启元年(1621年)应召还朝,屡加少师、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天启四年(1624年)正月卒于相位。著有《春曹疏草》2卷、《何文毅公集》10卷。《明史》卷240有传。

 

                                    朱奇生

字亦人。随州人,苗裔。康熙丁丑(1697)拔贡。历试十数科不第,潜心研究理学,时望甚隆,时称 “汉东学者,以先生为第一”。著《四书发注》十卷、《乐善集》六卷、《儿希集》等。其《四书发注》自雍正元年(1723年)刊刻后多次重版。今乾隆壬寅年(1782年)新刊泰和堂《四书发注》、道光四年(1824年)青黎阁藏版学源堂合订版《铜板四书旁训发注》、《聚魁堂铜板四书发注》、宏道堂藏板《学源堂铜板四书发注》均存。

                         赵邦璧(18301856年)

又名光璧、双龙。长岗庹家畈人,清末农民起义领袖。早年读书习武,19岁参加德安府武试,中秀才,被推为家乡落湖里九甲甲长、团总。咸丰五年(1855年),随州大旱,路有饿殍,赵邦璧到知州请求减免赋税,遭斥,遂组织饥民“吃大户”。富户上告州暑,赵被捉拿,后为灾民解救。99日,赵邦璧、李朝顺(长岗刘家台人)等率众五千余人起义,开粮仓赈济灾民。其以大洪山为基,称帝。立国号“后宋”,年号“新民”,黄克凤为宰相,李朝顺为军师,马队八百,步兵万余,石大樊为大将军,范子布为二将军,与太平军、捻军有联系。铸 “后宋通宝”,在控制境内通用。免纳钱粮、苛捐杂税,得民心,军队旋至数千人。先后克安陆、京山、德安府,据随境大小集镇20有余。咸丰六年(1856年)十月,随州知州崔兰馨率兵围剿,起义军英勇迎战。十一月,赵邦璧率兵猛攻随州城和德安府,太平军将领陈玉成率部增援。不久清军兵分三路向大洪山围剿,赵邦璧阵亡。余部由李朝顺、石大凡、范子布率领转移鄂西山区,继续与清军作战。

                                                                                                    

                         戴曜堂(?—1861年)

号文庵,人称“戴九”、“九爷”。万和新城人。戴家世代勤苦持家,经营有方,至道光年间田产、商家遍布鄂、豫两省。戴曜堂因节孝受到很多人表扬。学书不成,遂绝意进取,捐赀募勇,交纳豪侠。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占据武昌,戴曜堂修葺田王古寨,广储积缮甲兵,训练乡勇数千名与太平军抗衡。捻军往来,不敢经过其地,由是名闻豫楚。咸丰三十一年(1861年)农历二月二十三日,太平军将领范立川率部攻随城,期减守武昌、安庆太平军之压力。三月初一,随州知州严澍寿、戴曜堂督率乡勇数百人及清军与太平军对阵被斩。戴曜堂死后,官绅题请入祀昭忠祠,世袭云骑尉。其庄园戴家仓屋被以后各方军队多次利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 第二百四十四卷
卷二十六 宋史
吕氏文化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 卷一百四十六
南宋名将孟宗政孟珙所创孟家军事迹略
英勇抗击蒙古侵略军的孟家忠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