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儿女记挂父母只有扁担长
□向继东

    自己这十多年里,试图学着操用“精英话语”,貌似关怀底层,偏偏忘记了多给老母一点温暖……

    母亲去得很安详,但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刻,我没能多陪陪她,这让我非常内疚。

    母亲去世前5天,我是回家看过她老人家的。请过医生,买了药和一瓶氧后,我想搭乘下午两点多的车赶回长沙,可几次起身要走时,看到母亲那个样子,实在不忍离去。母亲指着床沿轻轻说:“你坐到床上吧。”母亲睡的是农村老式的床,有一米多高,坐上去脚吊起了,不舒服,我没按她的意思坐到床上去,至今想来十分后悔。

    还应忏悔的是,整个下午我虽坐在母亲床前,眼睛看着她,心里想的却是自己急着要办的事,铁心要乘晚上的车走。我至少四五次对母亲说,“妈,我今天还要回去,我的事实在是撂不开。您好好保重,我星期六又回来……”母亲说:“你去吧。等我死了再回来。”我听了双腿一沉,就那样呆呆地站在母亲床前十多分钟。

    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做父母的不容易。那一刻,我不知母亲对我要走是怨是恨。走出屋来,我流泪了,为自己还是为母亲,我说不清。

    在我记忆中,这十几年远离父母,每次归来,母亲总要送出家门,或是站在门口望着我离去,我也总是边走边回头,嘱她保重,给的钱一定要花掉,再也不要节约了,等等。这一次,是母亲唯一没送的一次——就是前一次回来,靠在躺椅上的母亲还是起身远远望着我走的。

    在陪伴母亲的最后一个下午,记得母亲还说过一句令我心痛的话:“还是得女儿好些。”我知道,母亲是怪我们兄弟在她病重的时候少陪了她。母亲没有女儿,生了八个儿子。前三个是和早逝的前夫所生,住在二三十里之外,只是偶尔来看看。嫁给父亲后又生了五个,但苦日子里先后夭折三个。如今我们兄弟三个,大哥还是同父异母的,母亲来时大哥两岁多一点,在最困难的日子里她坚持送大哥读到大学毕业,这一般后母很难做到,因此她在乡里有很好的口碑。

    大哥在县城里教书,虽已退休,但仍在私校上课,一月回去看一次。我在千里之外的省城里瞎忙乎,每次回去,总是来去匆匆。弟弟、弟媳虽在身边,但另住一幢房子,总怪母亲多嘴,自然也不怎么陪她。我每次回去给她钱,她有时不要,有时收了,但又舍不得用,直到死了还剩在那里。

    母亲是苦水里泡大的。22岁时,她嫁给周姓家老大。那时还在抗战,丈夫被抓了壮丁。按规定,老大一般不当壮丁,可弟弟躲了,乡保长抓兄交差。母亲硬是把弟弟抓住,换回了丈夫。弟弟、弟媳怎么想,她顾不了。后来丈夫累死在修机场的工地上。当时她不到30岁,三个儿子,一个六岁,一个三岁,一个刚出生。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她一咬牙,两个大的送给叔叔寄养,最小的送给一莫姓人家了。母亲向来敢作敢当,别人说什么,她不在乎,她说她要面对现实。

    曾读过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留给我心灵的震撼至今难忘。人生在世,功名利禄可以不要,可不能不要骨肉亲情。母亲常说,“父母记挂儿女路头长,儿女记挂父母只有扁担长”。是的,自己这十多年里,试图学着操用“精英话语”,貌似关怀底层,偏偏忘记了多给老母一点温暖……

    将来自己的孩子也会这样向我忏悔吗?我不敢去想。也许,人就是这么轮回地生和死吧。

详情请看:http://cjmp.cnhan.com/cjrb/html/2013-04/05/content_5143236.ht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性情文字:愧对母亲
【散文欣赏】马芸 | 父亲和扁担
散文天地 | 枝子 | 有一种幸福叫父母健在
格物日记:弟弟妹妹们对父亲的“好”,照出我对母亲的不孝
老大的故事
母亲走了,带走了我的故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