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建设宜居易行城市(上海是?)
建设宜居易行城市

  项海帆: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科学家。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获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工程及教育奖”和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风工程与空气动力学奖”。这两个国际奖项标志着他为中国的桥梁与结构工程界和风工程界在国际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当前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化已经达到80%,中国现在已经达到40%多了,将来可能会达到60—70%左右。上海现在有2200万人口,1400万是上海户籍人口,400万是长期居住在上海的外地人和外国人,还有400万是流动人口,农民工或者旅游的。这样就带来了很大的交通压力,产生了很多环境问题。
  上海是不是低碳城市?
  我认为不是。《科学时报》今年5月10日有一篇文章,上海是中国碳排放最多的城市。所以上海离低碳城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什么上海碳排放这么多呢?汽车多,我们城市面积比北京小,人口比北京多,上海人口的密度太大。交通碳排放占60%,其他40%是工业生产,家庭生活的碳排放等等,所以上海是中国碳排放最多的城市。
  上海是不是宜居城市?
  也不是,上海从来没有被选入世界宜居排名的城市。世界宜居城市2009年排名第一的是奥地利的维也纳,他们那里人口不到200万,周边有维也纳森林,是保持得很好的森林,所以它的污染很小。而且城市也小,大家上班基本上靠轨道交通和步行就可以了,所以它的碳排放量是最小的。中国的宜居城市里面也没有上海,排在前列的是青岛、大连、厦门、杭州。
  中国有没有自主的原创的绿色技术?
  包括风能发电、太阳能,主题馆顶上的太阳能板,阳光谷里面用的LED的东西。肯定有一些,但是很少。欧洲国家1970年就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他们起步搞绿色技术,节能环保可再生能源,不用煤炭发电。我们现在中国用煤炭的能量还是占了很大的比重,中国只是一个绿色汽车的制造大国和装配大国,不是一个掌握核心技术的强国。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需要绿色技术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我们未来城市的方向,需要绿色技术的支撑。中国缺少核心技术,一些企业宣传掌握了很先进的技术,是不是真的掌握核心技术了?有的可能是引进了以后买断了人家的技术。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买断的技术肯定是发达国家10年前的技术,他们完全可以转让给你,算你的都可以。所以我认为我们还是自主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
  中国现在是大国而不是强国,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掌握很多核心技术。中国要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谓发达国家水平,就是要掌握很多最先进的核心技术,包括绿色技术。中国必须提高创造力,必须自主发展掌握绿色的核心技术。不能老是买人家的,而且最先进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发达国家都有它的国策,最先进的东西他是不卖的,卖的有的是10年,有的甚至20年前的技术。他要保密20年,20年才解密,这个技术才可以转让。如果买它的东西肯定是很贵的,它的研发费用都要购买者买单,国家有经济实力也买不起,也不经济。我们要通过上海世博会,很好地学习发达国家馆中所展示的先进的绿色技术和生态城市的理念来建设好我们自己的家园。
  对上海建设宜居易行城市的三个建议
  第一,建设滨江绿化带
  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莱茵河的两岸就是两条滨江绿带。国内不少的省会城市,长沙、南昌、武汉,他们是沿江的城市,都规划了很好的滨江路。滨江路的外面有很好的公共绿带给大家休息,上海却没有,因为上海原来是一个殖民地的租界,所以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岸线都被码头占了,后来上海浦东开发以后,码头搬走以后又给很多房地产商占了,没有及时地规划一条滨江绿化带。我当时就建议,卢浦大桥和杨浦大桥之间市中心来不及做了,但是卢浦大桥一直到闵行,杨浦大桥上游到吴淞,是不是赶快规划一条滨江路,让房地产商沿江退让50米,这50米可以做20米路,30米很好的绿化带。现在我很高兴地看到了卢湾区、徐汇区就在卢浦大桥上游做了一段,做的很漂亮。杨浦区正在规划,杨浦大桥到吴淞口,也想建立一个滨江路,把滨江这一带让给公众。
  第二,要减少对汽车的依赖
  我曾建议要规划一些自行车道和很好的人行道。当时我知道有关部门已经规划了上海有20条左右的地铁,现在已经建了10几条,我建议健康的绿色出行方式就是轨道交通要加上自行车,再加上步行。因为汽车的排放量实在是城市宜居易行最大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把汽车减少,减少对汽车的依赖。
  第三,将上海周围的卫星城和副中心建设成有行业特色、服务一流的小型城市
  欧洲很多小国家的首都,像斯德哥尔摩,他们人口也就100万左右,有电车和少量的轨道交通,再加上自行车、步行就可以上班了。我们在斯德哥尔摩开会,就是轨道交通加上步行。汽车是非常少的。像日本东京这样大的城市,它的轨道交通非常发达,很多东京大学的教授他们有汽车,但是他们星期一到星期五上班是不开汽车的,他们在离家很近的地方乘轨道交通就可以到东京大学校门口,然后就步行。汽车只是星期天访亲问友,或者到其他地方去玩才用的。所以我认为很关键的就是要使居民能够就近上班,减少长距离的越区上班,这样就是要减少对汽车的依赖,这样可以降低中心城区的人口交通流量。内环线以内,主要是国内外的游客来使用,周末可能有一些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是在市中心举行的。可以从卫星城市赶过来。这样我觉得交通量会大大减少,对汽车的依赖会大大减少,碳排放也会大大减少。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真正的绿色交通模式。否则上海永远就是中国碳排放最高的城市,可能也是全世界碳排放最高的城市。
  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
   通过这次世博会,希望能够吸取这次外国展馆中关于未来交通成功的一些理念和经验,日本馆里面有一个电动的单人小车,带骑自行车的,比自行车更加安全。又节能又环保,可以作为短距离的交通工具。丹麦馆里面展示了轻便自行车,德国的城市展区里面也可以看到他们现在很多现代化的电车,非常舒适的电车,有轨电车,我们未来的绿色交通模式应该是这样的。
  我觉得未来的城市应当是一个可持续的生态城市,宜居易行的城市要依靠高科技含量的绿色技术。因为绿色技术本身就是环保节能的,就是保护生态的。以节能环保的轨道交通为主,配以健康安全的自行车和步行来组成一个绿色交通模式。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要降低人口密度,不要去争人口最多的城市。人口最多的巨型城市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宜居易行城市的。
  (通讯员 李立波 整理 季俊辉 摄影)
 
 
人口超2500万上海就不“宜居”
 
  本报讯  (记者 刘子烨)昨天,记者从市政协新闻发布会获悉,今年上海的实有人口已突破2000万。
  据了解,由于人口大量涌入,上海建设用地面积已占土地总面积42%,并且仍在快速增长。按国际标准,大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应在30%左右,上海属于严重“透支”。
  复旦大学的专家提出,如果上海的总人口超过2500万,就称不上是“宜居城市”。
  外来人口已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近20年来,上海的外来常住人口增加了10倍。如今。外来人口已占常住人口近三分之一。
  随着世博会落下帷幕,上海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告一段落,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也将稍稍冷却。而外来人口仍将以每年30万的规模递增。
  市政协人资环建委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上海要有选择地引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外来人口,并使留在上海的外来人口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务,融入上海的社会生活。将外来新生代培养成上海经济发展所需的后备军,这对上海调控人口规模、人口有序进出,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口迁移政策的重点,也要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涉及“四个中心”建设的专业人才倾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外来人口几乎占了半壁江山,看上海户籍人口构成
北京人说上海人虚伪,可能是误会了
上海外来人口排名前13省市
上海哪些区外来人口占比大?这些外来人口都是哪些省份的?
长三角人均GDP前四名被江苏承包,苏州位列第一,你怎么看这个排名?
为什么现在上海的工厂搬走那么多,外地人比以前也少多了?真相令人难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