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画赏析 | 米勒之《拾穗者》

让·弗朗索瓦·米勒

布面油画

1857年

83.8cmX111cm

法国 巴黎 奥赛博物馆



在西方,油画一直被认作是属于上层社会的富丽华贵的奢侈品,普通农夫的生活很少成为画家的描绘对象。但是,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使这一现象悄悄发生了改变。


1849年,35岁的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年---1875年)举家前往巴黎郊区的巴比松,在那里度过他的余生。他将风景画的新突破带入到人物画里,致力于观察田野、大地,以及在上面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的人,尽量捕捉他在乡间的所见所闻,哪怕是别人眼中极微小琐碎的事物,米勒也富有感情地把它表现出来,铭记在心并强烈地传达给别人。据说站在米勒作品面前,多情的人会闻到野草和土地的气息,夹杂着牛粪的味道,他会对着画面上一个土疙瘩掉眼泪,而勾起对乡村生活无限美好的畅想。


《拾穗者》便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捡拾剩余麦穗的场景。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这三个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麦穗。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


米勒一般采用横的构图,让纪念碑一般的人物出现在前景的原野上。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她们的动作富于连贯性,沉着有序,布置在画面左侧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们显得愈发结实而有忍耐力。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尽管脸部被隐去了,而她们的动作和躯体更加富于表情——忍耐、谦卑、忠诚。除了17世纪的荷兰画家维米尔,还没有人能够像米勒一样,以凝重质朴、造型简约的概括力,来极富表现力地塑造平凡人物。他表现的是人和大地的亲密关系,是史诗所不能达到的质朴平凡。


我们从这三个穿着粗布衣衫的农妇身上感到一种深沉的宗教情感,在生存面前,人类虔诚地低下他们的头。虽然远处飞翔的鸟儿依旧烘托出田园诗般的意境,但我们知道田园生活不可能是理想化的,人类凝重的身躯似乎预示着生存的重压。正是这种宗教般的感情使《拾穗者》超越了一般的田园美景的歌颂,而成为一幅人与土地、与生存息息相关的真正伟大的作品。


这些解读在今天看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然而,在这幅《拾穗者》刚刚创作出来的时候,仅就是它的题材本身,就足以引发一场革命。当作品在沙龙展出后,立即引起了舆论界的广泛关注。一些评论家认为米勒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画面上农民的劳作传达了他们生活的艰辛,而将这样的作品拿到巴黎的沙龙里展出,无疑是底层民众对上流阶层的挑战和呼声。因此有人讥讽米勒的作品中暗含着农民的暴力革命。


面对种种过激的评价,米勒在一封书信中为自己的艺术作了辩护:“有人说我否定乡村的美丽景色,可我在乡村发现了比它更多的东西-------永无止境的壮丽;我看到了基督谈到过的那些小花,我对你说,所罗门在他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那山林间的一朵百合花呢!”米勒相信,“艺术是一种爱的使命,而不是恨的使命。当它表现穷人的痛苦时,并不是向富人阶级煽起仇恨。” 他所要做的,只是尽力弄懂如何用平凡细微的东西去表现崇高的思想,因为那里才蕴藏着真正的力量。而要将这一切和谐、自然地表现出来,不仅需要画家的眼睛和手,更需要他的整个身心。


关于本文文字作者:易乐,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受教于美院各名家,经常游历欧洲,流连于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研究观摩世界各地美术作品,现从事文化艺术出版工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让梵高追随仰望的男人
米勒的魔力
法国米勒《拾穗者》
米勒《拾穗者》粒粒皆辛苦
农民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
巴黎世博为“农民”喝彩 名画曾被嘲笑土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