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价国宝外流,他究竟是千古罪人,还是宝藏守护神?
一张照片

故事的主人公是个名叫王圆箓的道士。

我们先来看一张照片。照片中这个其貌不扬、瘦瘦弱弱、嘴角含笑的人便是王圆箓。方便起见,我们称他为王道士。

一个道士得以出名,莫非得道升仙不成?非也。王道士出名是因为他跟敦煌莫高窟扯上了关系。敦煌莫高窟无需多言,连小孩子也知道那里有中国的艺术瑰宝,比如精美绝伦的壁画、佛像,等等。这位王道士,就是敦煌的发现者。他发现敦煌后,向一位路过的外国人出售了一批宝贝。这位外国人叫斯坦因,他只花了40块马蹄银便买走了24箱经卷、5箱绘画、刺绣等艺术珍品。

看到这儿,估计诸位已经开始在心里咒骂王道士了,骂他是个文物贩子、卖国贼。不过,不妨先等一等,大可不必急于讨伐王道士。就像法官审理案件一样,如果一个人杀了人,我们就急着判他死罪,显然不合法理。故意杀人和正当防卫杀人,判罚当然有别。这里让诸位不要急于批判,情同此理,毕竟我们还不了解事情的全部经过。待了解后,再骂也不迟。


按图索骥

但在和盘托出事情的全部经过之前,我有必要先解释一个疑问:敦煌拥有如此久远的历史,怎么能说是王道士发现了敦煌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只需简单了解一下敦煌莫高窟的发展史,即可明白其中原委。

敦煌在甘肃。甘肃地区首次被纳入中国版图是在汉代。公元前121年至111年间,汉朝在河西地区分别设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汉代时中国海运并不发达,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主要依靠丝绸之路,佛教便是由此传入中国,而敦煌因其地处要塞,于是成为佛教艺术的圣地。

十六国时期,有一位叫乐僔的和尚在三危山附近云游,忽见山上金光万丈,似有万佛在金光中显圣,他被这奇景震撼到,于是在三危山对面的莫高窟开凿了第一个洞窟,莫高窟从此诞生了。不过,这“莫高第一窟”因年代久远,早已不复存在了。

隋朝迎来了莫高窟开窟的第一个高潮,虽然隋朝只存在了短短37年,但现存隋代石窟101个,规模十分宏大。第二个开窟高潮便是接下来的唐朝,唐朝开窟数量更是高达1000余个,现存232个,壁画和塑像都达到了超高的艺术水准。不过,安史之乱后,敦煌落入吐蕃手中;有宋一朝,敦煌都在西夏的统治下,直到元朝方被收归中央政府。吐蕃、西夏、元统治者都崇信佛教,虽然此时莫高窟的鼎盛期已过,但仍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发展。明建立后,朱元璋派冯胜平定了河西,修筑了嘉峪关,从嘉峪关的地理位置我们可以发现,敦煌名义上属于明朝,实际上已被弃于国门之外了。后来这一地区逐渐被吐鲁番人占领,吐鲁番人信奉伊斯兰教,莫高窟的遭遇,可以想见了吧。

直到清康熙后期,清王朝才渐次收复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但清朝并未重视莫高窟,基本上没做什么实质性的保护工作。直到本文的主人公王道士来到这里。


七年上访

王道士是湖北人,出生在陕西,生活所迫后来入道修行。他也是云游三危山的时候发现莫高窟的。当时莫高窟已经荒废得不成样子:很多洞口已经坍塌,底层洞窟已被黄沙掩埋。尽管如此,王道士依然无比震惊于莫高窟的艺术成就,他直呼真乃西方极乐世界。于是,有点荒诞的一幕出现了:一个道士,成了这个佛教艺术圣地的“住持”。

王道士成为住持后,都对莫高窟做了些什么呢?

难道他上来就开始变卖国宝了吗?并没有。他首先想到的是对莫高窟进行大规模的修复。修复废弃已久的莫高窟,工程浩大,难度可以想象,光清理泥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王圆箓只是个一贫如洗的道士,他上哪儿去找钱呢?

他首先想到的是向政府申请拨款。于是,他开启了为时七年的“上访“之路。

他找的第一个人是敦煌县令严泽,并奉送了两卷经文,希望能够引起这位县老爷的重视,但这位严老爷是位不学无术之辈,居然把两卷经文视作两张发黄的废纸,对王道士的请求自然也置若罔闻了。

王道士苦等无信,但他并不甘心。他又从藏经洞中挑拣了两箱经卷,风餐露宿八百多里,奔赴肃州(今酒泉),找到了时任安肃兵备道的道台廷栋。嗯,这位道台老爷阅览完王道士送来的经卷后,得出了一个结论:经卷上的字,没他写得好。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1902年,新任敦煌知县汪宗瀚走马上任。这位汪知县还算识货。当王道士向他说明莫高窟的情况后,他亲自去莫高窟进行了察看,又把情况汇报给了他的上级——甘肃学台、金石学家叶昌炽。叶昌炽深知这批宝藏的价值,他奔走呼吁,希望能把宝藏运到兰州保管,但问题来了,巨额的运费谁来出呢?再者,从敦煌至兰州,路途遥远,盗匪出没,万一有个闪失,赔了银子又失经,再被人参上一本,搞不好乌纱帽也丢了。叶昌炽只好上书朝廷,可彼时八国联军侵华刚刚落停,清廷正忙着割地赔款,哪里顾得上此等“小事”,只降旨让敦煌县令自行处理。

敦煌县令也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如果向老百姓摊派这笔运费,国运动荡之际一旦再生出民变,朝廷怪罪下来,必定吃不了兜着走。无奈之下,他命令王道士,就地封存。


国宝遭劫

转了一圈,球又踢回到王道士这里。原本国家该管的事,最终却落在一个人的肩头上,何况,这个人还不是“定个小目标先赚它一个亿”的王健林,他只是个一穷二白的道士啊。


王道士,王道士,你该怎么办呢?

此刻的王道士无比孤独。孤独的他只好另寻出路。他开始在莫高窟办道场,四处募化,没错,王道士正是用这样的笨办法来一点点筹钱修缮莫高窟的。但这点小钱对修复敦煌莫高窟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绝无可能让已然废弃的莫高窟重焕光彩。试问此种情况下,还有比变卖东西更好的办法吗?

我们或许会觉得王道士愚昧,难道封存起来等着有能力的后人来修缮不行吗?我也问过自己这一问题。但得出的答案除了让自己感到无奈外,并无一点乐观情绪。为什么这么说呢?接着往下看。

清廷对这批宝藏予以重视,还要多亏那位名叫斯坦因的老外,不过这是后话了。期间,又充满了各种机缘。

斯坦因是英籍匈牙利人,是位文物考古学家,他究竟是偶经敦煌巧获至宝,还是从哪里得到了消息有备而来已经无从知晓。不过他去找王道士买宝时带了一位名叫蒋孝琬的中国人做翻译。


英籍匈牙利人、考古学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


斯坦因拍摄的敦煌县城照片(车上载的是敦煌文物)

斯坦因能够从王道士那里低价获宝,也多亏这位巧舌如簧的蒋师爷,因为,王道士一开始并不想和这个蹩脚的“洋鬼子”打交道。所以说,如果这笔不公平交易算国耻的话,是否这位蒋师爷的罪过更大呢?

斯坦因回国后,对那批宝贝进行了整理、分类、出版、展览,一套下来,轰动了整个欧洲,敦煌也随之名声鹊起。人怕出名猪怕壮,更何况这样一个价值无法估量的宝库呢?于是敦煌成为了许多古董商、考古者、汉学家梦寐以求的淘宝天堂。

第二位来向王道士买宝贝的是位叫伯希和的法国人,他带着助手专程从欧洲赶来。他是位汉学家,当来到这朝思暮想之地时,他简直高兴得快疯了。他在藏经洞里待了整整三个星期,废寝忘食精挑细选了6000多卷经文,买下这6000多卷经文,他只花了500两银子。他还极其认真地考察了莫高窟的每一个石窟,给它们编号,并用相机给那些精美绝伦的壁画、彩塑拍了数百幅照片,直到胶卷全部用光才心有不舍地离去。


法国汉学家伯希和

话头回到王道士这边。这个没什么文化素养的道士贱卖这些宝贝,除了不了解这些东西的价值被人忽悠外,我想当他看到这些肤色不同的老外对这些宝藏那股疯狂的热情劲时,他的内心想必也会因为被认同而生出几分温暖吧:国人不重视的东西,在八竿子打不着的老外眼中却是最灿烂的文明遗迹,他们才是这些宝贝的知音,也是我的知音。

一个道士,不养小三不赌博,生活寡淡,变卖东西之所得也没有自己挥霍掉,而是全部投在了管理、维护、修缮莫高窟上。他本没有这个义务,政府不给拨款也不给他发工资,他做这一切都是心甘情愿。我想,假如换个人,不一定能比他做得更好吧。

可叹的是,这位叫伯希和的法国人淘到宝贝后并未马上回国,而是到了北京。他在北京六国饭店明亮的莲花灯下,得意洋洋地向在座的中国要员们炫耀着自己的寻宝成果,而那些中国要员们对这些宝贝无不由衷赞赏啧啧称奇,但吊诡的是居然没有一个人事后去敦煌寻宝。百年前国人的木讷迟钝由此可见一斑。


据统计,王道士先后出售给外国文物考古专家和汉学家4万多件敦煌文物。而在此期间,没有一个中国人问津此事。


再受重创

直到希伯和再次来到中国。

希伯和来到中国后,他将一批敦煌文物的影印本送给了罗振玉等学者,此刻,国人才意识到我们的家门口居然有这等宝藏。罗振玉等人即刻上书清朝学部,请求采取保护措施,抢救劫余。清政府这才电令驻兰州的陕甘总督清查莫高窟的经卷文书,并全部运往北京。

不运还好,一运更加悲剧。在清理、押运的过程中,敦煌文物再一次遭到洗劫,沿途官员几乎都雁过拔毛。更有甚者,新疆巡抚何彦升,竟然纵容其子擅自将经卷文书运到家中,挑出许多精品据为己有,为了充数,又将一些较长的卷子一撕为二。就这样,近五万卷文物,最后入藏京师图书馆的,只剩寥寥八千余卷。

讽刺的是,被斯坦因、希伯和运出国的那部分敦煌文物,至今还完好地保存在英国和法国的博物馆里供人瞻仰,而我们自己保管的呢?反倒劫难连连,幸存无几了。

从这个角度看,王道士究竟是保护了敦煌文物,还是破坏了文物呢?

同样的悲剧在斯坦因来中国的15年后,再次上演过。当时来中国的瑞典人安特生发现了中国的仰韶文化,收集了大量无人问津的仰韶彩陶。这批彩陶是7000年前中国文明的璀璨结晶,无价可估。按照当时中瑞两国政府的协议,这批彩陶先放在瑞典展出,然后将其中一半运回中国,存放于中国博物馆,剩余一半则存放于瑞典。瑞典专门在其首都斯德哥尔摩建造了东方艺术博物馆,留在瑞典的那部分彩陶都得到了很好的保管和厚待。而反观运回中国的那一半彩陶,全都不知去向。据专家分析,很可能因为拆箱后无人理会,堆在哪里最后被当成垃圾处理掉了。


仰韶彩陶


双重标准

除了指责王道士是卖国贼、文物贩子外,还有一种批判的声音是谴责他对敦煌莫高窟进行了破坏性修复。的确,由于王道士本身的局限,客观上对窟内的部分文物造成了损坏,这是事实,没什么好辩驳的。例如,他刷白了好几个洞窟内的壁画,要重绘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他还毁掉了几尊佛像,换上了道教的天师和灵官。对此,余秋雨在他的《道士塔》一文中,疾呼“住手”,甚至想向他下跪,低声哀求:“请等一等,等一等……”隔着文字,都能感受到余老师的捶胸顿足、痛心疾首。

但损坏敦煌壁画的不仅仅只有王道士,国画大师张大千也在其中。1940年至1942年,张大千曾两次赴莫高窟临摹壁画。在临摹时,他剥去了一些西夏壁画和晚唐壁画,以便能看到最下面的盛唐壁画。

我在这里,丝毫没有批判张大千的意思。张大千身为画家,想要一窥更为精彩的盛唐壁画的迫切心情我十分理解,而且他也不是随手乱剥,只很小心地剥掉几块,说明还是有选择的。解放后,敦煌研究院也剥了220窟近100平方米的西夏壁画,目的也是为了看底下更好的唐代壁画。

但余秋雨在一次媒体采访中被问及张大千剥壁画一事时,却全然没有了《道士塔》一文中的愤懑,他说,张大千剥壁画的行为,恐怕和当时缺乏文物保护意识有关。据他所知,40年代曾有人在甘肃的报纸上揭露张大千对敦煌壁画的破坏行为,但未引起重视,可见当时没有文物保护的社会认识。因此对他的评价不能脱离具体的时代环境云云。

余老师说得非常好,我非常认同,放在当时的环境下,的确不必过分苛责张大千。但是,40年代的人没有文物保护意识,更何况清末的人呢?如此便要问一句:余老师,双重标准是不是有点太明显了呢?

以今天的眼光看,我实在不忍去苛责这位苦苦守候敦煌若干年的道士,他有错吗?有错。但这些错不是他一人的,是整个社会的错!整个社会的错,让一个人去承担,这公平吗?更何况,如果没有他,敦煌文物的保护状况,真的就一定比现在好吗?

如果王道士知道今时今日要受如此的苛责与谩骂,他是否后悔当初的抉择呢?


千年一叹

今日走进莫高窟藏经阁,迎面一块石头上刻着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呐喊:“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伤心固然伤心,可为何伤心呢?我相信,看完这篇文章,诸位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  版权归藏物说工作室所有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敦煌莫高窟,那一抹遗憾千年的苍凉深刻而孤独
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故事
憋屈百年的王道士
历史上的甘肃敦煌莫高窟曾被盗过两次,无数国宝流亡海外 1900年
最无耻的敦煌文物盗贼,毁坏千年的艺术宝藏,无耻行径令人唾弃
张大千画技登峰造极,但却有一大人生污点:疯狂破坏敦煌壁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