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略论南宋官窑青瓷鬲式香炉

秦大树

(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教授)

       葛绍体《东山诗选》中有诗《韩吏部竹隐亭》,以宋人的视角描述隐居读书的书房情景:

秋浦星郎旧隐居,石巢长伴竹萧疎。

寒窗细酌月来往,暑槛残编风卷舒。

砚滴净涵天地秘,炉烟闲接水云虚。

风流格调今犹在,有子挑灯读父书。

       从诗中可以看到,宋人书房中的书案上有两类器物,一为文房用具,一为香具。在高度概括的诗作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只砚滴和一只香炉,砚滴代表了文房中的笔墨纸砚;香炉代表了书房中闻香的香炉、箸瓶和香盒等所谓“炉瓶三事”的成套香具。伏案读书的文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近距离地接触着这些小巧精致,形态多样的器具,因此对其歌颂不绝于耳,对其制作不厌其精。

       在宋人的观念中,香炉是代表文房清供中不可或缺的用具,也是倍加吟咏的对象。如南宋初人曾几在诗作《仲夏细雨》中描述细雨的缠绵时曰:“润能添砚滴,细欲乱炉薫”,也是通过描述砚滴和香炉所代表的文房用具和香具来抒发感慨。在宋代文人士大夫眼中,香炉得到了特别的珍视和喜爱。所以,香与香具的变化恰似一部文人雅致生活的发展史。

       中国香文化始于春秋战国的贵族熏香,经汉魏隋唐的焚香,发展到宋元明清的品香。此演变过程也影响到香材的变化。香材在汉魏由蕙草转化为沉檀,同样影响到炉具的变化。唐代因佛教的盛行,流行于中亚与印度的焚香法也随之传入中国。唐代开始出现类似高足杯的炉具,材质有白瓷、青瓷和釉陶等,大多带有装饰,晚唐至北宋前期最为流行,还有金银铜瓷质的各种香盒,形制多样,纹饰丰富。到了宋代,品香成为文人和士绅享受清雅闲适生活的重要环节,与品茶、插花相映成趣。香炉的式样也更加丰富,数量众多,几乎所有的窑场都有生产,而且各窑都精研细致,出产最精致的产品,可见北宋时期香事之盛、之雅。大型香炉在北宋以前多为金属器,南宋、金以降开始大量出现陶瓷质的大香炉,而且以造型不同的鼎式、奁式为主。小香炉与书室布置相关,主要用于品鉴沉檀之香,最与宋人的雅好相关,一炉沉香成为宋人书桌上必备之具。这类小香炉造型丰富,北宋时流行高足杯式的炉型与筒形炉,金代、南宋时大量出现三足鼎、鬲式的炉,元代则大量出现口径在9厘米左右,带双耳的三足炉。明清炉具则继承宋元,无太大变化。这种用于品鉴沉香的小炉在精研制作香材之外派生出成套的香具,包括香炉、带有香箸和香铲的箸瓶及数量不等的香盒,构成了品香必备的所谓“炉瓶三事”。与此配套的香具还有隔香用的银叶或云母片。正如杨万里在《烧香七言》中所描述的极具技巧的品香场景:“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银为叶轻如纸。不文不武火力匀,闭合下簾风不起。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令有香不见烟。”本图录中所收的青瓷香炉,釉色匀净光润,布满大小深浅不一的开片,是一件南宋时期的香具精品,胎釉特征方面具备了南宋官窑的特征。此器流传有绪,源自日本收藏家田路周一旧藏,1965 年刊发于其著作《美の源流を寻ねて》,也是迄今流传于日本私人藏家手中颇为重要的宋瓷之一。

附图:出版物《美の源流を尋ねて》 

       南宋官窑是宋代由宫廷所设立的御窑,其特点是官建、官管,所烧瓷器专供御用,制作十分讲究。在早期阶段作品主要用于官府或皇家的礼制性活动,如祭祀天地和祖先等,也用于供奉景灵宫;后来也出现一些宫廷日用的器具。由于上述性质,当时的使用受到严格管控,老虎洞窑址发掘清理了24个瓷片坑,堆放的都是次品及废品,使用当中破碎的器物也由官方专门掩埋。因此,存世数量十分有限。官窑器物严格禁止民间使用,官府和皇家也大多用做祭祀供奉之具。为了保证这些器具“必蠲必洁”,稍有损坏就打碎掩埋,因此我们今天所见官窑器物大多为传世品,流传有序,极为珍贵。

附图:老虎洞遗址出土 官窑鬲式香炉

       叶寘《坦斋笔衡》记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由此可知,南宋官窑按照设立时间的先后和置窑地点的不同分为“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两处。南宋官窑的特点是采用了北宋时期汝窑和钧窑所开创的厚釉工艺,即先将坯件素烧,然后多次施釉,具有釉层凝厚莹润,带有深浅不一冰裂或鱼鳞开片的特征,故有“油色莹彻”之称。对照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南宋官窑的生产都是按照官府下发的“样”和制定的“法式”而进行,为了保证尺寸符合法式,造型与“样”相同,器物均采用模范成型,规整隽秀,这与上述文献所记载的“澄泥为范,极其精致”可相互印证。

       宋代对礼制和礼器都有精到的研究,产生了以古器物研究为主的“考古学”。三代的礼器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盛行复古,即所谓“追三代于鼎彝之间”。三代的青铜器造型再度盛行,但实际上宋人对于复古并非泥古不化,而是寓创新于复古。仿青铜礼器造型的器物不仅在各种祭祀活动中使用,而且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其中鼎式器物的使用最为繁盛,不仅有青铜器,还有相当数量的瓷器。其中,鬲式炉特别受到宫廷及文人士大夫的喜好,成为宋人“四般闲事”中不可或缺的器具,在诗作中有广泛的吟咏。

附图:本次拍品原盒墨书题签

       杭州老虎洞窑址于20 世纪末被发现,并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刻有“修内司窑置”的窑具。据此,学界认定此窑即为文献所记载的修内司官窑。窑址出土了造型丰富的各类瓷器,包括多件鬲式香炉,收录于《老虎洞窑址出土瓷器》。郊坛官窑发现于20 世纪初,于20 世纪50 年代和80 年代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郊坛下官窑也烧造鬲式炉,发表于考古报告《南宋官窑》。现存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件长期陈列于上海博物馆,明确注明“浙江省杭州市乌龟山郊坛下官窑遗址出土”。南宋官窑创制的这种仿古礼器造型的香炉随后在其他窑场模仿制作,浙江德清咸淳四年(1268)吴奥墓中出土的龙泉窑青瓷鬲式炉,堪称“古制作、中法度”,并与此炉十分相似,可证其年代。值得重视的是,这种鬲式香炉在南宋到元代时期成为龙泉窑中最多见的香炉型式。实际上是受到了南宋官窑的影响。其它如竹节式瓶、琮式瓶、贯耳壶等也是一样,龙泉窑所盛行烧造的仿古器形在南宋官窑中几乎都可觅其祖本。

附图:上海博物馆藏 郊坛下官窑遗址出土 官窑鬲式香炉

        如前所述,南宋官窑的特点是采用了北宋时期汝窑和钧窑所创的厚釉工艺,先将坯件素烧,然后多次施釉,所以釉层凝厚、莹润,享誉“油色莹彻,为世所珍”。由于南宋官窑为克服烧成时的器物变形,在瓷土中添加了紫金土,因而烧成的器物胎色灰黑,开片细密,深浅不一。此外,考古发掘资料表明,由于采用了模范成型,造型规整秀美,即所谓“澄泥为范,极其精致”。细观此香炉,三足根部露胎,呈褐黑色,胎质细密,口沿下有缩釉处,亦可看到深黑色的胎骨,与乌龟山郊坛下官窑窑址出土品的特征甚为一致。

       综上所述,收录于本图录的此件南宋官窑鬲式炉文化价值甚高,流传至今实属不易,令人格外珍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出香”:北宋汝官窑的器形
龙泉窑的鼎盛时期
龙泉青瓷 | 南宋官窑特征一一“薄胎厚釉”
看尽新安沉船龙泉窑青瓷(下)
走进御书房
耿宝昌复议宋官窑青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