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


文 | 胡慎之    图片 | 来自网络

你的角色是?


你是怎样教育小孩的?


欢迎大家多多留言讨论



随着孩子的成长,需要妈妈具备的功能也不同。


1
全能照顾者——整个世界


妈妈要变成一个全能的照顾者,给孩子创造一体感:我就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就是我。


英国的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对母婴关系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很多研究,提出过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是原初母性贯注,一是理想母亲。


1.1 原初母性贯注,是指母亲第一时间将自己调整成完全奉献于初生儿的心理能力。


当女性怀孕时,孩子的到来会让她的身体和心理发生母亲的变化,从少女到母亲,我们愿意调整自己成完全奉献给婴儿的状态,这叫原初母亲。


1.2 母亲与婴儿认同,全心全意地奉献,调整自己适应婴儿,忘我满足婴儿的所有需要。


理想母亲的概念可能会延时更长。


0-3个月内的孩子处于自闭状态,他跟母亲是一体的。


实际上,理想母亲就是跟婴儿产生一体的感觉。


什么称之为一体的感觉?


母亲与婴儿认同,全心全意地奉献,调整自己适应婴儿,忘我满足婴儿的所有要求。也就是说这里面需要妈妈有牺牲精神。


当然,不是要妈妈一直牺牲下去,只是在婴儿这个阶段全心全意、忘我地满足婴儿的所有需要,调整自己适应婴儿。


不知道正在看文章的妈妈们,在婴儿0-3个月内你是否这样做了?还是你在太顾及自己,希望孩子不哭,省心一些。因为你晚上没有办法睡好觉,在调整自己的身体状况,身体很虚弱等等。


所以,产后抑郁出现的情况,更多的是在产后的3-6个月发生,而不是一开始就发生。因为一开始,很多妈妈都处在理想母亲的状态里,她们觉得自己能够做到理想母亲的角色,忽略了自身的能力。


后来,当母亲发现自己能力不足,无法全部满足婴儿的需求时,会产生无力感,慢慢地就衍变成了抑郁的状态。


抑郁就是攻击转向自身,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没有未来,没有能力,自己去攻击自己。


2
积极回应者——镜映功能


孩子在6个月后,妈妈要做的就是孩子积极的回应者。


温尼科特提出过一个概念“镜映功能”,对此概念有一个经典阐释:“当我看到我被凝视,我就存在”。正如那首歌唱的一样,“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存在你深深的脑海里或你的眼里,我就有存在感。


当孩子看到妈妈的笑脸对着他,他会认为妈妈的笑脸是因为他,他就感觉到了自己的存在,这就是镜映功能。


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一个孩子睁开眼睛,看到妈妈悲伤,抑郁,焦虑,面无表情的脸,或看到妈妈只顾着自己,完全忽略了孩子的存在,孩子的内心会怎样想?内心感受如何?


有些妈妈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特别“负责任”,每时每刻都想扮演一个好妈妈的角色,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但这样的妈妈给予的东西往往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要,她一定不会注意孩子的存在,也不会凝视孩子。


我小儿子两个月的时候就会笑了,对着我笑。


孩子出生后,我每天抱着孩子,用各式各样的笑容对着他。


我抱着他的时候,只觉得他是一个小生命,心里感到特别满足。每天我就这样看着他,对他笑,慢慢地,孩子也学会了对我露出笑容。


我想,那个时候,婴儿的状态是非常好的,他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我还会对他说一些火星语,叽里咕噜的,没有具体的内容。这样做,只是为了满足他的需要,达到跟他沟通的目的。


我希望孩子能体会到,我是在积极跟他沟通交流的,实际上,他也真的感受到了。后来,孩子也会咿咿呀呀的跟我交流,虽然我一直都听不懂,但那一刻,我在孩子心里,孩子也在我心里。


这是孩子的存在感。


后来的几项事实证明了,他的存在是非常强的。


第一,在小学课堂上,他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没有点他的名字。哪怕他举了十次手,老师都没点他,他都不会有任何的挫折感,也不会去嫉妒别人。


第二,如果他想给爸爸打电话,不会有任何的犹豫,因为他知道爸爸一直想着他,想听他的声音。当我跟他说:“爸爸现在工作忙,一会儿再回给你”时,他不会有任何的焦虑。在等待来电的过程中,他会去做其它的事情,不用一直守在电话机旁,他不需要。有时,我忙完了事情,再打电话过去,他会跟我说“爸爸,我现在正在弹琴要不我们一会儿再打?”一般情况下,我会告诉他没问题。


这表明他有非常好的存在感,即使他一个人独处见不到我时,也不会特别焦虑,因为我对她的回应是积极的,甚至是主动的。


3
看护者——抱持和容器


做孩子的看护者,很重要。


有两个理论体系来讲述看护者的功能:抱持状态和容器功能。


孩子在妈妈的怀抱里同时也在妈妈的眼神里,这是一种很好的抱持。


成年后,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遭遇了挫折,回到家,倒在爱人的手臂或大腿上,对方充满关切地看着你,摸摸你的头,抚摸你一下,有时不需要任何的言语,你就能感到特别的温馨和满足,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抱持状态。


什么是容器?


容器是指可以容纳我们的人。


我们都希望有一个人可以去接纳,包容我们,尤其是容纳我们的脆弱,缺点和我们不愿面对的东西。这就是容器功能。


当孩子遭受到了挫折跑去找妈妈时,具有好容器的妈妈会抚平他的情绪,抱着他,告诉他:“你现在一定很难过,妈妈能感受到你的难过。”妈妈把孩子很难面对的情绪容纳下来。糟糕的妈妈是跟孩子分析问题或指责孩子。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不要哭,其实,这是父母不能做好一个容器的功能。


孩子的哭可能会激发爸爸妈妈的焦虑感,特别是妈妈,所以,爸妈直接让我们不要哭,这样,他们就不用感到焦虑了。


一句话概括,容器的功能就是陪伴:我哭的时候,你能坐在我旁边,默默地陪我,不需要说话,但我能感受到你。尽管我做了一些比较过分的事情,但你仍会很宽容地对待我,而不是很隐忍地对待我。


容器理论是英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大师比昂提出来的。他的理论主要强调妈妈能接纳婴儿对“坏妈妈”的攻击,妈妈能接纳婴儿自己完全无法面对和处理的情绪。


这就有点像是一位初入江湖的武林新手面对一位武林高手,新手叫嚣着要跟高手过招,可高手一动不动,只是微笑地看着他。这时,新手所有的攻击似乎都泥牛入海。最后,你会发现这位高手才是一个真正的包容之人。


在这过程中,新手的攻击性得到了释放,也没有被回击,这位高手发挥了真正的容器功能。


所以,妈妈需要有容器的功能,不需要在孩子犯错后对他进行指责,分析,不许他表达他的情绪。


如果你这样做了,代表妈妈的容器不够大。


有一个故事印象非常深刻:孩子十几岁了,特别爱看书,可是,他没有钱,一念之间,他把喜欢的那本书偷走,结果,被店员发现,报了警。


到了警察局,把孩子的爸爸请过去了。


爸爸过去后告诉警察和店员,“我的孩子平时的品行很好,绝对不可能有偷窃行为。他会这样做,只有一种可能性,他太喜欢这本书了,可惜,他没有钱。我愿意花三倍的价钱把那本书买下来,但是我的孩子绝对不可能偷窃。”


父子俩从警察局出来以后,孩子被爸爸对待的方式感动哭了。


因为他确实很想偷那本书,他太喜欢那本书了,爸爸没有因为这个行为指责他,做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容器功能。


在这个容器里,孩子的很多东西都被包容了,接纳了。


同理,妈妈也需要这个功能。


我们知道,能量大的人经常以德报怨。


如果妈妈能做到在跟孩子的互动中,允许孩子责怪妈妈是坏妈妈,臭妈妈,同时,妈妈还能非常稳定的对待孩子,接纳孩子的攻击时,那么,妈妈的容器功能就做到了。



4
陪伴者——共情和参与


真正的陪伴是我在专注自己的时候,也在关注你。


这样的情形你是否很熟悉:我很需要人陪,但是别人在我身边时,我又觉得烦,好像他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我在悲伤或痛苦的时候,很想找一个人倾诉,但还没倾诉两句,对方就给了你很多的建议,这让你更加郁闷,没了陪伴的感觉;两个人在同一个空间,他玩他的手机,你玩你的电脑,两人没有任何互动。


以上这些都不是真正的陪伴。


我听过一个美好的陪伴的故事。


丈夫在忙自己的工作,妻子也在忙自己的家务活,突然,两人相互看了一眼。妻子好像读懂了丈夫的需要,到厨房帮他倒了一杯茶,端给他。丈夫报以一个非常感激的眼神,然后各自做各自的事情。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言语,通过神情完成了彼此互相的陪伴。


因此,陪伴要有共情和参与。


“共情”和“参与”,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共情的例子】: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我们都需要一个听我们说话的人》,道出了陪伴的重要性。


孩子受到了挫折,感到难过,妈妈抱着孩子,“我知道你很难过,当我看到你难过的时候,我也很难过。”然后,妈妈陪孩子静静地待一会。


这是妈妈对孩子的共情,孩子的难过得到了缓解。


参与的例子】:


孩子有时会邀请我们做一些被成人认为是很弱智的游戏,而且重复做。


例如,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非常喜欢扔玩具,扔完玩具妈妈捡起来,再扔,再捡,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游戏。


在亲子互动的时间里,妈妈参与的时候要全身心投入其中,不要在陪伴的时候拿着手机或思考其它问题,敷衍孩子。


妈妈十分投入地参与,能给到孩子那时那刻充盈的感觉。


可是,在现实中,妈妈一边陪伴着孩子,一边在为明天买啥菜,孩子长大了读哪所学校,孩子这样做会不会受伤等担心。这样的陪伴相对来说是欠缺的,孩子参与不到你的活动中,你也参与不到孩子的世界中。


5
倾听者和理解者——接纳和榜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价系统,作为妈妈,肯定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聪明优秀,这很正常。


但若妈妈用自己的评价系统来期待,要求和管理孩子,以此作为孩子的标准,就会打扰到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妈妈以己度孩子,无法接纳孩子身上的许多特质和表现,因为孩子的这些行为是不符合妈妈期望的。这时,孩子想去控制孩子,改变孩子,就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饶有兴趣地想去外面玩一会儿沙子,妈妈担心孩子把沙子弄到眼睛里或衣服里,就用很多方法阻止孩子。孩子说:“妈妈,我真的很想玩沙子”。妈妈说:“很脏,你的衣服裤子都会脏的......”,总之,妈妈说了很多道理,就是不愿蹲下来聆听孩子的想法,不愿去理解他的需求和感受,只是一味地做出妈妈自己的决定。


不聆听孩子的想法,不理解孩子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一个好妈妈。


当然,好妈妈不是指完美的妈妈,只是相对来说比较好的妈妈。


6
不断侵入会打破孩子存在的连续性,是创伤体验


什么是侵入?


很好理解,孩子想睡觉,爸妈带孩子出去玩游戏。孩子想吃饭,爸妈带孩子去做其它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更早期的侵入行为可能是妈妈造成的。


比如,妈妈觉得婴儿应该晒太阳了,在孩子睡觉时,抱孩子在强光下,光线刺激了他的眼睛,这对孩子是一种入侵。比如,婴儿饿了就哭,睡饱了就自然醒,但有些妈妈会把孩子硬从睡眠中叫醒,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这也是一种侵入行为,打断了孩子存在的连续性。


通常情况下,妈妈在情绪无法控制时容易侵入孩子。


例如,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专注自己的家庭作业,妈妈在旁边看到孩子坐姿不对,拿笔的姿势不对,看到题目出了错,都会忍不住给予孩子太多的意见,或者直接动手上去矫正,孩子存在的连续性被不断地打破。慢慢地,孩子越来越烦躁,觉得自己这样做也不行,那样做也不行,总是讨厌自己的行为。后来,孩子用不去上学来要挟妈妈,因为孩子认为上学和做作业这些事都是妈妈的。


有个孩子已经读高三了,他到现在还没弄明白学习到底是谁的事情,因为妈妈在孩子学习的时候总是在旁边唠叨,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了太多的干扰,不断侵入孩子。


很多小孩有起床气。起床气是孩子在幼年时期不断被侵入,打破了存在感的一种创伤性体验。有些妈妈对待孩子的方式是一成不变的。


孩子在婴儿时期是这样对待的,到了5岁,仍然这样对待。妈妈觉得尽管孩子5岁了,但还是什么都不会,于是,自己去不断地满足孩子,这也是所谓的自恋的妈妈,固执的认为自己需要去扮演满足孩子的角色。




从全能的照顾者到积极的回应者,看护者,陪伴者,倾听者和理解者。妈妈的这些角色和功能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变化而变化的。


如果妈妈的功能行使的好,便会顺利地转换到下一个功能。


如果妈妈对待孩子是一成不变的,那.......


一个好的妈妈懂得与时俱进,懂得在不同阶段给予孩子的照顾是不一样的,懂得在看到孩子成长规律的同时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反思,学会在适当的时候给于适当的满足。


我一直认为妈妈是给予孩子满足的,规则的建立是留给爸爸的。




老 胡 公 号  欢 迎 投 稿

零 要 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的父亲,有父性的光芒吗?
儿童心理健康成长需要什么样的父母?
不存在感——最可怕的痛苦
所谓的“挫折教育”毁起孩子来到底有多可怕?
心理学:做一个60分妈妈,给孩子提供一个“抱持性”空间
精神分析观点汇总(大家一起来拷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