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章汝奭:书法没有情感,就没有一切 | 大米艺术
userphoto

2022.06.16 山东

关注


文 / 章汝奭

老先生不喜当下书坛浮躁的风气,称自己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一直保持着传统文人的风骨,独善其身,卓而不群,令人钦佩。

先生学识渊博,对书法的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听他谈自己、谈艺术,或是品评古今书法,都是一种享受……

——施晗


谈临帖:应取长,去短

我最小的时候,喜欢赵孟頫,临有赵孟頫的《玉台新咏序手卷》。后来我父对我说,赵孟頫不可学,有习气。你要是染上这习气,终身难于摆脱。所谓习气者,人们往往以己之足处,更增益之,谓之习气。

所以俗书,从赵书开始。也就是俗媚,从赵孟頫的字开始我父亲说你改学李北海,后来改学颜体,学褚遂良,遍临诸帖。魏碑我也临过,草隶也临过,怀素的小草千字文,大草千字文也临过。

我在南京临《兰亭序》就临了四百通,和《兰亭序》原稿差不多大,每天写一通,黄庭坚也临过。我觉得取精用宏,实际上,人们学某个人,多是从他的习气方面入手。

比方说,苏东坡有点抗肩,人们觉得学苏字就非抗肩不可,不抗肩不像苏。像黄庭坚就中宫收紧,四下放开,不是这样就不是黄庭坚。

所以,苏东坡抗肩,米芾有剑拔弩张之气,虽然是高视阔步,很挺拔,但剑拔弩张之气不可取。黄庭坚寒瘦之气不可取。所以要取精用宏,取他们的长处,去他们的短处。
章汝奭 书苏步青《夜读聊斋》
赵孟頫和董其昌骨子里俗。陈独秀说“其俗在骨”,这话是很厉害的。所以脱俗并不容易。从赵董这个门槛走进去,说是要探索晋唐人风貌,那是此路不通的。晋唐人有晋唐人的风貌,尤其是两晋。

我的小楷,先是求其秀,后来就参照钟繇,见其直。再后来,我就反过来学两晋。字本身长就让它长,本身短就让它短。两晋人的字往往是这样。

所以颜真卿尽管“如冠剑大夫,屹立于庙堂之上”,庄严雄伟,但是他也有他的短处。他教张旭的时候,“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所有字一般大小,这就是馆阁体的来源。

书法的取舍,跟本人的学养有关系。你看着什么好,你为什么喜欢它,都是有道理的。所以人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两晋的大、小谢,他们的字全是很了不起的。那时候写好字就不奇怪,因为魏晋风度在那儿,写得很潇洒。
章汝奭 书刘禹锡《秋词》
谈书和文:没有情感,就没有这一切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来说,是从文字派生出来的。首先要有文,然后才有字。我们要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没有文,哪来的字呢?

人既然是社会动物,就是要跟人打交道的。人和人打交道,避免不了要有信息的沟通,但是这里面,肯定是包含着情感成分的。没有情感,就没有这一切

我们欣赏《兰亭序》在什么地方?首先在于他这篇文字。这篇文字充满了世事无常的感受,也充满了作者对于人生的领会和感情。而且他的字,恰恰是他的这篇行书,表达了他的情感,跌宕起伏。

文和字是合拍的。我们说三大行书也是如此。《祭侄季明文稿》,满怀悲愤,《黄州寒食诗》,如此悲凉凄苦,但是仍然旷达。这全离不开情感。如果只是为了写字而写字,有什么内容呢?你怎么知道这个是好还是不好呢?好又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

所以我说,首先人要有文,然后才有字。文跟人的做人分不开首先人要做人。做什么人?做正直的人,做仁厚的人,人对人要有情感,要仁厚。

过去北京城的胡同里,门联儿全是“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所以说,所有的东西全是寄予了人的情感的,是和人做人的主旨分不开的。

章汝奭  自作诗《晚岁行》


谈风格:写得不野

我也说不上什么风格。有人说风格和习气是“一纸之隔”。不对,风格是内含的,习气是外露的。着眼立辨。人们往往不能从绚烂多彩中回归平淡,而是一味地求奇求险。

我写字的原则,主要是写得不野,就是不胡来。你尽量可以有自己的风格,但是也要有规矩。古人这些东西,本身全是有规矩的。不可以越雷池一步。

比方说,明末清初的王铎,现在所有的《辞海》什么的,说他长于布白,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对。“布白”是指他的布局非常好,但是王铎在落款的时候有局促之病。有时候一张纸写诗,写得纸不够了,就挤在那里,这是不对的。你要觉得纸不够就该换张纸,你不能不尊敬古人。

还有,有的时候墨渗化得太厉害,看不清楚了,王铎往往如此。我觉得这不可取。首先你要尊重古人,要尊重你的读者,你写字要给人家看,要尊重别人。比方说,错别字不可以有,字不清楚不可以有,字有歧义的不可以有。这个字可以看成是这个字,也可以看成是那个字,那不行。

再有,艺术追求是没有止境的,求艺者应该重视的是追求的过程,应该说永远没有功成名就的那一天,只有不断地找自己的毛病缺点,不断否定自己才会有进步

现在很多书法家落款,往往加个“之”字,某某人书之,哪儿有这个词儿啊?你以为加一点之乎者也就是古文啦?不对!要求很严格,不是那么随随便便的。

所以,我想以苏东坡的一句话来结束,苏东坡说“一肚子不合时宜”,我大概就是这样。

————

章汝奭(1927年—2017年9月7日),苏州人,章炳麟先生侄孙,教授,精通外语,擅诗词古文及书法,其蝇头楷书极受推崇。




■  END ■

/
出品人 | 施晗  
主编 | 李妙染   责编 | 赵国林 王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草行书法艺术鉴赏规律之一线条美2情感
于明诠谈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临习要领
李明:书法的道路既漫长又艰辛!
为什么部分书法初学者不欣赏古人书法,甚至觉得丑呢?
这些书法长卷,笔墨传千秋!
看展归来:故宫“千古风流人物”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