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希帖

在如今的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有一处所名叫“三希堂”。其位于故宫养心殿的西暖阁,原名温室,后改为三希堂。原先是清乾隆帝的书房。因其中收藏有东晋书圣王羲之家族留给后世的三件真迹而备受世人瞩目。

三希堂

这三件稀有的书法作品分别为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并称为《三希宝帖》。此三帖是现存最为古老的法书真迹,法书鼻祖,为历代奉为无上至宝。

在书法人眼中,这三件法帖可谓是书史的大名誉品。他们背后的传奇故事一直被人所乐道。

《快雪时晴帖》的那段传奇

晋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事情先得从一个曾经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说起。1928年6月4日清晨,一列从北平开往沈阳的火车在行驶到沈阳西郊一个叫皇姑屯的小站时,一枚预先埋好的炸弹将列车中部的一节豪华车厢炸毁,皇姑屯事件由此爆发。消息传到北平,有一个人在听到这个消息后,一下从原本端坐的椅子上站了起来,不停地抹着额头上渗出的冷汗,他就是当时的故宫博物院第一任院长易培基。

易培基

就在前一天的晚上,张作霖在离开北平之前,曾派人专门来找他索要一幅古人的书法名帖。面对权倾一时的军阀头子,易培基不能强硬拒绝,于是推说这件书法帖被锁在保险柜里,而保险柜的三把钥匙分别由冯玉祥等三人持有,无法打开。

张作霖因急于离京,又不便将宝帖强行拿走,只好作罢。没想到十几个小时之后张作霖就被炸死了。此时,看着那件险些与张作霖一同葬身火海的国宝,易培基深深地舒了一口气。

《快雪时晴帖》局部

这件差点儿与张作霖一起葬身火海的国宝就是乾隆皇帝最喜爱的这三希宝帖之一《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局部

《快雪时晴帖》在唐初时赐给丞相魏征,后传给褚遂良。宋初时归苏易简,传给了苏家子孙苏舜元、苏舜钦兄弟。后被米芾得到。南宋初收入高宗内府。元朝时入元内府。明代由朱存良收藏,再后由卖画者售与王穉登,以后转手经吴国廷、刘承禧。刘卒后又归吴国廷。其后为涿鹿冯铨所得。

《快雪时晴帖》局部

清乾隆十一年,乾隆将此帖与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一同收藏入三希堂。

《快雪时晴帖》局部

在1925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以后,《快雪时晴帖》为其收藏品。日本侵占东北后,《快雪时晴帖》随着故宫博物院的第一批古物南迁,辗转运到贵州安顺。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快雪时晴帖》转到南京。

《快雪时晴帖》局部

1949年初,《快雪时晴帖》和北京故宫众多的珍贵文物一起,被国民党带到了中国台湾,至今一直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神秘的《中秋帖》和《伯远帖》

《快雪时晴帖》保住了,《中秋帖》和《伯远帖》又身在何方?对当时的世人来说,就如同一块石头沉入了大海,谁也不知道它沉在了哪里。

据史学家考据,1911年以后至1924年溥仪出宫以前,《伯远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贵妃所居的寿康宫,溥仪出宫之时,敬懿皇贵妃就携带这两幅宝帖出了宫,经由她娘家侄孙便宜卖给了一家古玩商。

晋 王献之《中秋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随后,一个经常光顾这家古玩铺的人,便在这里意外地得到了他做梦也没想到的宝贝。此人叫郭葆昌,是当时权倾一时的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账房先生,但却颇有爱国之心,从不将真品卖与外国人。当古董铺的掌柜在他面前打开一个布卷时,他一下子愣住了,半天没说出话来。因为他看到的是两幅纸张泛黄、年代久远的书法。

郭葆昌

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不是藏于深宫,只闻其名,不见其踪,大名鼎鼎的三希宝帖中的两希《中秋帖》和《伯远帖》吗?

《中秋帖》局部

毕竟是古玩收藏的老手,他很快掩饰住内心的激动,跟掌柜的随便讨价还价了几个回合,就一掷千金把它们买了下来。临走还没忘了提醒掌柜的要按规矩给他保密。他知道这两件宝贝的名气要多大就有多大,其分量是难以估算的,深怕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走漏了风声会招来灾祸。

《中秋帖》局部

时间到了1949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已经失去了对大陆的控制,正慌忙撤往台湾。此时的乱世之中,谁也不会注意到沉没了17年的《中秋帖》和《伯远帖》终于在混乱的台湾浮现了出来。

1949年的一天,一个商人模样的人找到刚刚从大陆迁台组建的台湾故宫博物院,要将手中的两幅书法卖给他们,这两幅书法就是《中秋帖》和《伯远帖》。此时,《快雪时晴帖》已经随着大批故宫文物到了台湾,现在缺的正是这送上门来的三希宝帖的另外两帖。

照理说三希宝帖从此就该团圆了,如果台湾故宫博物院当时就把它们买下,也就不会有后面发生的故事。

晋 王珣《伯远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惊喜之余,台湾故宫博物院负责人却倍感无奈,捉襟见肘的经费使他们拿不出钱来收购,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刚刚浮出水面的宝帖又沉了下去。

时隔不久的1951年,两幅宝帖又出现了,但这次却出现在香港的一家英国银行里。宝帖的持有者正是郭葆昌的儿子郭昭俊,两年前,就是他把《中秋帖》和《伯远帖》带到了台湾,因为未能顺利卖出,急需用钱的郭昭俊把这两幅宝帖押给一位印度人。那印度人又将之以十多万港币抵押于英国在香港的汇丰银行。因郭昭俊做生意赔本,一年后抵押期满,无力赎回,准备出售,赎宝期限就定在了1951年的年底。

《伯远帖》局部

眼看着抵押期限快到了,可赎宝的钱还没有着落,郭昭俊焦虑不安却又无可奈何。其实英国银行也早就盯上了这两幅宝帖,他们在催郭昭俊还款的同时,又极力诱使他把宝帖卖给银行。抵押期限一天天逼近,郭昭俊在无奈中准备被迫出卖宝帖了。

而远在2000公里之外的北京,一份关于抢救收购国宝三希宝帖的报告被十万火急地送进了中南海。

徐伯郊

这其中的缘由要从一个人说起。此人是当时广东省银行香港分行的经理徐伯郊,他和郭昭俊可称得上为世交朋友。当徐伯郊得知郭昭俊要出卖三希宝帖时,他深知这两件国宝的价值,要是卖给了外国人,那可真是国家的千古遗恨。于是,他一面力劝郭昭俊将国宝卖给祖国,一面迅速将此事告知其父——时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徐森玉,随后,消息被上报给国家文物局。

1950年11月5日,周总理亲自批示:“同意购回王献之《中秋帖》及王珣《伯远帖》”。

一切都在紧张有序中进行。为了确保国宝真实可靠,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王冶秋、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上海文管会主任徐森玉等人亲往鉴宝,为确保国宝万无一失,鉴定地点被特意安排在澳门。

《伯远帖》局部

经过鉴定,《中秋帖》和《伯远帖》是真迹无疑,两件稀世国宝终于以当时的天价35万元重金回归祖国怀抱。

小编有个心愿,

希望《快雪时晴帖》和宝岛台湾一并,

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祖国统一之日便是国宝团聚之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宝巡礼之十四:《中秋帖》和《伯远帖》
王珣《伯远帖》
历经劫难回归的稀世珍宝|《中秋帖》
书法艺术瑰宝“三希帖”是怎样颠沛流离的(4)
三希堂法帖,两地分离难聚首
中秋夜赏《中秋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