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籍叹

近来数个介绍国宝的节目,让人们再次热议华夏文化流传至今的灿烂瑰宝。然而我却从来觉得,比起金石玉器、古玩字画,最为珍贵的国宝却是最最轻盈最为无形的——文字。无论是何尊上意味悠远的“宅兹中国”还是石鼓上气韵雄浑的籀字,无论是登堂入室的四书五经还是流传市井的稗史小说,中华文化固然仰赖文物来印证千年辉煌,但若是没有这些文字来讲述,所有的东西都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像断代了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不少文物只能引发凭空猜测。

不少人读唐诗时总是感叹,唐诗流传千年何其不易,今人得以一观,三生有幸。其实,相比起唐诗,先秦诸子和诗书礼易能够流传两千余年,更是难上加难的事情。作为华夏子孙,能得以一窥孔老庄墨的只言片语,又是何其幸甚至哉。

仅从年代上,已经可以猜测古籍流传的不易了,若是再细细分析一下历朝历代的流传,更能看到个中的曲折。先秦的众多著作,在秦汉时期有不少毁于战火和始皇帝的焚书坑儒,两汉太学则开始有意识地整理,并诞生了一大批为古籍做注的学者。魏晋南北朝是中华大地漫长的动荡岁月,烽火兵爨,毁掉了多少书籍难以胜数,何况还有梁武帝这样焚烧藏书的罪人。到了唐代天下太平,学人们又开始了古籍的整理和勘校注释工作。然而到此时为止,书籍的流传还完全仰赖手抄,一旦抄本太少,整本书就有失传的风险。秦汉到隋唐的一千年间,就不知有多少书籍遭遇了这样的命运。如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汉唐的书籍目录(《艺文志》之类),其中的好多书便空余一个书名而不存于后世了。

宋人发明了印刷术,加上手工业发达,宋代的书籍得以大量出现,当时全国学子背诵的四书五经不但字数确定而且只字不差,全仰仗印刷术的规范。当然,印刷术的印版终归是人工刻制,不像现在的计算机真的可以做到一字不差,工人稍有疏忽就会出现讹误,不同的书坊更是不能完全统一。所以,除了科举死规定的四书五经之外,任何流传至今的刻印古书都有众多异本。拿我比较熟悉的《十一家注孙子》来说,藏于上海图书馆的宋本原书几乎每一页都有一两处错漏,而拿它和世上流传的十余种孙子兵法比较,那更几乎是每一句每一行都有异文,若没有勘校家的繁重工作,只会让人无所适从。至于明清两朝,印刷术虽然改进得愈加先进,但因为官方的毁禁(比如著名的《四库全书》就是毁禁多于辑录),也让一大批书籍从此消失(存于宋人《太平御览》里的书就损失了十之三四)。

十一家注孙子

如此一路走来,后人至今能够背诵“有朋自远方来”,仍可以说出“道可道,非常道”,还能了解墨家和兵家、法家和名家的思想交锋,也是在不枉中国人自称文明古国了。

然而失传的古籍也并非全然就此沉寂。孔子说“礼失而求诸野”,一些边远地区的意外发现似乎能让我们重新了解那些失传了的古籍。当然这里面著名的则是外流和回流的两个故事。

外流的古籍来自敦煌。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代抄本,除了常见的佛教经文之外,还有众多儒家典籍、地方志、风俗志,甚至还有西域古代语言的抄本。当年的敦煌无疑是一个番汉杂居的大熔炉,汉人要教导自己的孩子学习儒家文化,番人要传播佛经,便存在大量文书工作,这些文书手稿都被保存了下来,成了那个时代最好的见证。在儒家典籍中,就有在宋代便失传的《切韵》抄本和四书五经的古本。然而敦煌经书被众多文化强盗巧取豪夺,成了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中学时就读过余秋雨的那篇《道士塔》,至今重读依旧感慨万千。好在原件虽流失,影印的文字却是全世界共享的,国人想要研究敦煌学,资料尚全。敦煌文书的价值就摆在那里,已经产生了无数学术成果,却也仍待后来人继续钻研。

敦煌切韵残卷(藏于法国巴黎国民图书馆)

回流的古籍来自日本。日本学习汉文化由来已久,唐宋时期更是屡屡派遣使者前来学习,顺便带回或者抄回不少汉文典籍。由于日本的特殊条件,不少唐宋抄本有幸保存至今。清末,遵义人黎庶昌出使日本,与随从杨守敬一起收购了大量日藏汉文典籍。除了将收集到的原本带回中国,他们还主持刊刻了一部分特别珍贵的典籍,一共是二十六种六十余卷《古逸丛书》,其中就有失传已久的何晏《论语集注》和小学著作《玉篇》《韵镜》,大大丰富了国人的视野。国人有意识地收集海外逸本的工作便是滥觞自黎、杨二人。

黎氏古逸丛书

不过,也许我们还是要把视野重新拉回到神州大地。百万里神州大地之下仍旧层层累积着上下五千年的宝藏,也许某一天一个古墓的发掘,就可以开启一个传奇故事。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除了让人们见识了千年不腐的老夫人辛追,还出土了西汉手抄的帛书,《易经》《老子》《战国策》的汉代版本重见天日。1993年湖南郭店战国楚墓更是出土了老子竹简,距老子成书不过一百年,几乎可以让人们附耳直接聆听老子的教诲。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汉代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虽然只剩下断简残篇,却让在初唐就失传的孙膑兵书重现世间。

银雀山汉墓孙膑兵法竹简

至于云梦睡虎地的秦国律法竹简、故宫内府的《刊谬补缺切韵》等等,更有着各自的传奇经历。这几年轰动世人的江西海昏侯墓也有竹简出土,整理勘校的工作尚在进行,一俟尘埃落定,我们对于古籍的认识大概会再进一步。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韩愈在《石鼓歌》中感叹石鼓的珍贵和流传的艰辛,而后人循着韩愈的脚步,还能在故宫看到石鼓真迹的时候,胸中的感叹只会有增无减。一组石鼓尚且如此,那些记载着华夏文明脉络的文字和古籍的命运,则更让人百感交集了。

我不过是一个学艺不精之人,枉为炎黄子孙,看到了古籍的故事,忽然想起写这么一篇文章,也许只是为了感慨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继敦煌之后,最大规模的古代典籍发现,失传古籍重现人间
让文化血脉永远流淌 从纪录片《古书复活记》说起
伏俊璉主編《寫本學研究》(第一輯)出版
1987年,敦煌出土一本逆天古籍,专家:直接改写世界数学史
古人为什么要发明又难懂又难记的文言文,使用白话文不好吗?
藏书与天一阁 (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