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渔|我有闲情何处寄,鲜衣怒马度此生

在明末清初的中国文化长廊里,有这么一位奇人、妙人、“闲”人。

他倡编的《芥子园花谱》流传至今,被黄宾虹、齐白石等视为范本;他写的《闲情偶寄》深谙精致生活之道,被林语堂称作“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他留下传世的《笠翁对韵》是儿童熟悉对仗、用韵和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他是集编剧、导演于一身的戏剧创作者,编排的剧作影响了18世纪日本歌舞伎的表演......

于归隐处,寻得乐园;在市井中,痴赋闲情。从词曲音律到服饰器玩,从园林居室到饮食养生......戏为闲情而演,文为闲情而述、居为闲情而往

在亦雅亦俗间放纵自己,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到极致。他,就是李渔。

科举不遂 归隐伊园

1610年,李渔生于明末的江苏如皋,父亲李如松是一个药材商人,家境还算殷实,从小读书写字中便表现出了天资聪颖,据说总角之年即能写诗赋文。

18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加之娶妻立室,李渔便一心想着在科举中拔得头筹,光耀门楣。

25岁的李渔在金华参加童子试,首试告捷,名噪一时。谁料三年后,李渔赴杭州参加乡试,名落孙山。也许是首战来得太顺利了,这次的失利给李渔造成很大打击。他挥笔写下:封侯事,且休提起,共醉斜曛——《凤凰台上忆吹箫》。

三年后,再次重振旗鼓的李渔,踌躇满志乘船赴杭州,却料半路传来消息,满清铁骑已横扫江南,明王朝已风雨飘摇马上要覆灭了。国难当头,个人都是沧海一粟,一腔热血化为泡影。前路茫茫,百感交集,心栖何处?

也许故乡是缓解心情压力的解药,心灰意冷的李渔回到兰溪后,号“笠翁”,筑起伊山别业,即“伊园”,度过了一生中相对清闲的一段岁月。他在后来的《闲情偶寄》中将这段生活称为:列仙之福。

另辟蹊径 才名渐显

闲居的清贫岁月虽是快乐的,但却不是李渔最理想的归宿,或许是内心涌动的激情,或许是家室生计所累,他卖掉自己的园子,举家迁往省城杭州。

也是在这里,仕途之外,他开启了别样精彩的生活方式。人生下半场,从这里精彩开场。

杭州城的繁华,使李渔大开眼界。他细心观察到,这里文化气息浓郁,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市井平民,皆对戏剧、小说充满兴趣。胸中有墨的李渔立刻想到,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卖文为生。

短短数年,他创作的《怜香伴》《风筝误》等6部戏曲剧本和《无声戏》《十二楼》两部小说集纷纷面世,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作家”,可以说是自媒体的鼻祖。

芥子虽小,能纳须弥

李渔的作品深抓一个“奇”字,懂得老百姓们最关注的是什么。虽被当时的士人们、正统文人们所不齿,但却解决了生活上的燃眉之急,也深受市场的欢迎。每逢他的新作出来时,“盗版”的作品也层出不穷了。

盗版作品自然侵害到作者李渔的利益,他在求助官服无效后,便萌生了一个念头:我要去打击盗版!

明清两代全国出版业的中心在南京,这里盗版作品猖獗。李渔下定决心,举家又迁往南京,亲自去维权。

来到南京后,李渔购得一处小院,名曰“芥子园”,取“芥子虽小,能纳须弥”之意。

他在芥子园中成立了芥子园书谱,自己的大部分作品都在这里印刷发行。从编辑、设计、选材、装帧,亲自把关,包括市面上比较畅销的书也谈过来印刻,包括《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等。

他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奇故事,通过精美的包装,印刷成图文并茂的文化大餐。一方面提高了盗版的难度,另一方面,也通过芥子园书铺开辟了自己辉煌的文化产业。

影响中国画坛300余年的《芥子园画传》也在这一时期,由李渔的女婿沈心友历多年、集众家之手而完成。不仅文字汇集了古代画论技法的精华,插图也采取了历代名家技法之长。

文化出版商这一名头,李渔干得也是如鱼得水。

毕竟是商业家庭出身,在李渔的妥善经营下,奠定了“芥子园书铺”成为清朝两百年间最具影响力的书局之一。

以戏会友,闲情偶寄

举凡作者,如果不能左右自己的作品呈现,将是一件非常窝心的事。而李渔向来对戏剧情有独钟,又有独特见解,自然会想着有朝一日亲自导演自己的戏剧作品。

在南京城积累了一定财富和人脉基础后,条件逐渐趋于成熟。他在临汾、兰州游历期间,喜获友人相赠的乔、王二姬。这二人戏剧天赋极高,成为李渔李家班的两个台柱子,旦生辉映,珠联璧合。

于是,以芥子园为根据地,李渔开始了他的领班、演剧生涯,将自己的小说、戏剧作品搬上戏曲舞台,演遍了全国各地。以戏会友,所到之处一票难求。

余秋雨先生评价他为“戏剧全才,一个精通戏剧各个组成部分的戏剧实践家。”

在一定的积累、沉淀之后,李渔决定将自己毕生总结的戏剧理论和生活经验编撰成书,即为《闲情偶寄》。这本书里涉及戏曲、居室、器玩、种植、养生等,见解独到,看似闲情,却是一本文人雅致生活的百科全书。

他对生活中每一处细节的品评,对每一个器物的议论,无不体现出一个热爱生活之人如何的细致,闲而有趣,至情至性

对于生活的愉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李渔这里,却是一种器皿、一阵花香、一顿美食、一方园林,皆能成趣。

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蜡梅为命。

——《闲情偶寄》

营建层园 泯然离世

康熙十六年,年近古稀的李渔为了方便儿子们科举应试,动了回乡的念头。放弃在南京经营的踏上归程,或许落叶归根也是垂垂暮年的惦念。

春归故里,李渔携家回到杭州,在当地官员的资助下,买下了吴山东北麓张侍卫的旧宅,开始了他人生第三座园林住宅的营建。

“繁冗驱人人,时抛尘市里;湖山招我,全家移入图画中。”

李渔心里明白,层园将是自己一生最后的归宿,他倾尽全力,把自己对园林的全部审美构想付诸实践,耗费了全部资产。

生活再次陷入困顿,但在李渔的心里大抵是满足的。做事情就是要随心而往,不辜负来世走一遭。

由于搬家所累,李渔不慎失足从楼梯上滚了下来,伤筋动骨,贫病交加的李渔难以继续正在修订的《笠翁一家言》。于1680年,泯然离世。

纵观李渔的一生,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为生计而努力生存;无论现世温情还是凉薄,他都深情地活着。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一件件打造自己的生活作品。

鲜衣怒马一生,活成了很多人理想中的样子。

李 渔

李渔(1610—1680),原名仙侣,后改名渔,号笠翁,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

一生著述丰富,有《闲情偶寄》《笠翁十种曲》《无声戏》《十二楼》《笠翁一家言》等五百多万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话说古代戏剧家
李 漁 丨 人 間 大 隱 , 至 情 至 性
李渔和他的《闲情偶寄》
书香南京之:芥子园中李笠翁【李渔】
北猫侃诗词||写《肉蒲团》的李笠翁
李渔与芥子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