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普第48弹】中医关于“吃”的学问都在这里了!



中医饮食养生,把饮食分为食养和食疗两个方面。食养是饮食的营养方面,食疗是饮食的治疗功效。食疗可以起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辅助治疗的作用。



食养



食养是对饮食物营养的讲究,随着经济的发达,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温饱是人们的生存需要,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人们有条件讲究吃,这是健康的需要、养生的需要。


1
吃啥


关于饮食营养,人们第一句话要问的就是----吃啥?



告诉大家三句话!


第一句话是“想吃啥吃啥”~~


因为想吃的就是缺的需要的,想吃就能消化吸收,需要则效率最高。


第二句话是“试着吃能吃而不想吃的”~~


能吃而不想吃的,可能有观念习惯等多种因素,试吃不想吃的,有利于饮食多样化,便于给机体充足全面的营养。


第三句话是“适宜适度,适可而止”~~


饮食适中,不太过,无不及,避开禁忌食物。



总之,一句话“缺啥补啥,饮食多样,不可太过”。具体来说,就是要“全、专、有营养”。“全”是按类进补,如:粮、肉、菜、果、水,饮食要全面、要多样化。“专”是按性味进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营养”是按成份补,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维生素,微量元素,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等等。


注意避开忌讳的食物,这多是后天形成的。有几种情况:一是有特殊气味的食物,如:香菜、香椿的气味;二是流传下来不能吃的食物,如:老鼠肉、猫肉、虫肉;三是民族忌讳,如:回民不吃大肉,姬姓不吃兔肉;四是特殊情况下的忌讳,如:有个小孩在吃粉条时,大人逗他说:你怎么端了一碗虫?小孩扔了碗就跑,从此再不吃粉条了;五是寒证忌讳寒,热证忌讳热,实证忌讳补,虚证忌讳泻。例如:某领导因吃冬虫夏草、人参、鹿茸粉而内热,易感冒,久治不愈,这是由于内热容易招致外感所致。

    

不食禁用的食物,一是疾病禁用的食物,如:盐、糖、脂,肾病低盐,糖尿病低糖、高脂血症低脂;二是疾病的发物,如:鱼、虾等;三是腐烂变质的食物。


2
怎样吃



什么时间吃?一日三餐是后天形成的。既然形成了规律、习惯,就要遵循。改变了就易生病,如:不吃早餐或不吃晚餐,正餐不吃吃零食,随意加餐等等,都是不良习惯。

    

什么状态吃?吃饭要静下心来吃,不要匆匆忙忙吃、边想边吃、边看边吃、边说边吃。当然,顺便说说看看不是大问题,但是以说看为主,就会影响消化吸引,不利健康。

   

吃什么?吃什么是做成什么吃,生食、熟食、汤水、热食、冷食、软食、硬食等。生食分为鲜、干、泡,要保持营养成份;熟食分为煮、蒸、炒、煎、炸、烧,要有味道易消化;汤水养胃;热食适宜内寒者食;冷食适宜内热者食;软食要少咀嚼;硬食要多啃嚼,牙齿啃咬研磨,锻炼而坚固,过份而松动、唾液搅拌,有了第一道消化,减轻胃肠负担,利于消化吸收。

    

吃的顺序?宜先汤、热、熟、软,后饭、凉、生、硬。先汤后饭再汤,吃饭先喝汤,保住胃不伤;先热后凉再酒;先熟后生再熟;先软后硬再软。喝酒不吃饭是不好的习惯。

    

吃的量?吃多少要适中,不多不少,不偏不倚,不太过不不及,不饥不撑。有长寿者介绍只吃六七成饱。有几个知青在砖瓦窑场比吃馍,大馍吃了12个。有一群人打睹比喝水,谁能一口气喝三大瓢算赢,这人回家试喝了三瓢后说:我能,结果半瓢没喝完,就喝不下了。有人买了六个烧饼没吃饱,又买了六个馍,吃了半个馍就饱了,他说:早知道这半个馍能吃饱,就不用吃那六个烧饼了。


3
为什么吃——吃的目的



一是为温饱而吃,吃出温饱,以填饱肚子为原则,以能吃的为食品。东北抗日联军司令杨靖宇将军被困牺牲后,发现他的胃中全是棉絮和树根。


二是为健康而吃,吃出健康,中药房有幅对联:宁可架上药生尘,但愿世人常无疾。


三是为养生而吃,吃出长寿,要讲究地吃、研究地吃。


四是为享受而吃,吃出品位,美食,以食为美。


4
吃的学问



西医饮食讲营养成份,营养学分析成份选食物,如:糖、脂肪、蛋白,维生素,微量元素,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等等。

    

中医饮食讲性味功能归经,讲食养、食疗。“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五谷”古代是指稻、麦、黍(玉米、黄米)、稷(粟)、菽(豆类)五种粮食作物。现在,“五谷”泛指各种粮食作物,称为“五谷杂粮”,包括谷类(如水稻、小麦、玉米等),豆类(如大豆、蚕豆、豌豆、红豆等),薯类(如红薯、马铃薯)以及其他杂粮。


“五果”系指枣、李、杏、栗、桃等水果、坚果,有助养身和健身之功。水果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糖类和有机酸等物质,可以生食,且能避免因烧煮破坏其营养成分。有些水果若饭后食用,还能帮助消化。故五果是平衡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辅助食品。


“五畜”指牛、犬、羊、猪、鸡等禽畜肉食,对人体有补益作用,能增补五谷主食营养之不足,是平衡饮食食谱的主要辅食。动物性食物多为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而且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人体正常生理代谢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的重要营养物质。


“五菜”是指葵、韭、薤、藿、葱等蔬菜。各种蔬菜均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也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使体内各种营养素更完善,更充实。菜蔬种类多,根、茎、叶、花、瓜、果均可食用。能营养人体、充实脏气,有增食欲、充饥腹、助消化、补营养、防便秘、降血脂、降血糖、防肠癌等作用,故对人体的健康十分有益。


食疗


“病从口入”不仅仅是进食不洁食物,不正确地吃,吃得不正确,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食疗是对饮食物治疗作用的讲究,中医把饮食物分为四性五味,各有归经。在中医指导下讲究饮食,是治疗的需要,也中康复的需要。吃最有规律、也最持久,只要吃得正确,正确地吃,坚持数年必有好处。

    

古人分食、疾、疡、兽四类医,把食医放在首位。食疗的原则是:感觉舒服、预防疾病、治疗疾病。


1
食疗观念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凡欲治疗,施以食疗,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中央领导提出:要研究治未病;中国人不能只靠药物防病治病;把防病治病关口前移,养生保健、饮食、中医药、片剂、肌注、输液、手术。都把食疗放在了重要位置。

    

病从口入,不仅仅是细菌和病毒,还有吃食物的得当与否。讲究吃容易走极端,节食减肥,忌食肉蛋,耽心营养过乘,怕患高脂血症、血管硬化、糖尿病。


发达国家存在营养过剩,我国国民过去多是营养不良,近些年有很大改善,而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过剩问题,也不是营养不良问题,而是营养不均衡,吃得不恰当的问题。


2
饮食物性味功能归经


中医认为食物有“四气”、“五味”,即“寒、热、温、凉、(平)”四气(四性)和“酸、苦、甘、辛、咸”五味。


四性



寒性、凉性食物,一般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养阴之功,适于体质偏热者或暑天食用,如粳米、小米、绿豆、赤小豆、豆腐、豆浆、西瓜、梨、柑、柿、甘蔗、鸭肉、兔肉、猪肉、蟹、甲鱼、田鸡、蜂蜜、竹笋、苦瓜、黄瓜、白菜、蕹菜、萝卜、蕃茄、菠菜、荸荠等。

    

温性、热性食物大多能温中、散寒和助阳,适于体质虚寒者或冬令季节食用,如面粉、糯米、豆油、酒、醋、大枣、荔枝、红糖、羊肉、牛肉、狗肉、虾、鸡、鲫鱼、鲢鱼、葱、姜、韭菜、大蒜、辣椒、胡椒等。

    

平性,平和,健康而无明显寒热证者可以食用,如黄豆、黑豆、蕃薯、马铃薯、南瓜、莲子、葡萄、苹果、菠萝、椰子、香菇、蘑菇、白糖、鸡蛋、鲤鱼、黑鱼等。


五味



酸味食物有敛汗、止汗、止泻、涩精、收缩小便等作用,如:青梅、乌梅、柠檬、山楂、山萸肉、石榴等。夏季出汗多而最易丢失津液,喝水较多会冲淡胃酸,适当吃些酸味食物,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等能敛汗生津,健胃消食,可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若在菜肴中加点醋还可以杀菌消毒,防止夏季胃肠道疾病发生。酸味食物含有有机酸,有收敛、固涩之利,但过食则痉挛。

    

苦味食物有清热、泻火、燥湿、降气、解毒等作用,如: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苦味食物多含有生物碱、甙类、苦味质等物,有燥湿、泻下之益,但食多则骨重。

    

甘味食物,如:白糖、大米等,宣含糖类,有滋补、缓和之力,过食则壅塞郁气。

    

辛味食物有发散风寒、行气、活血等作用,如姜、葱、蒜、辣椒、胡椒等。大多含有挥发油,但过食则有气散和上火之弊。

    

咸味食物有泻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海带、紫菜、海蜇、食盐等,钠盐较多,有软坚、润下之功,但多食则血凝。


归经和功能


每种食物都有性味、归经和功能,归经是食物对机体的趋向作用,功能是根据性味和归经确定的。


3
饮食选择



1.  食物的性味和功能,是中医饮食疗法的基础。

2.  掌握饮食疗法,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根据个人情况进食需要的食物,既能祛病,又能健身、长寿。

3.  一种食物只有一种性,而可以有多种味,食物的性与味密切相关。

4.  烹饪方法可以改变食物之性味。

5.  日常饮食根据自己体质的需要,在适合自己情况的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中,选配四气五味。

6.  不偏食、不偏嗜,不暴食、不过食、不不及。

7.  患病时按照“热证寒治”、“寒证热治”、“虚证补之”、“实证泻之”的原则选择饮食。


(作者马献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主任医师


新媒体编辑:刘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关于饮食的原则
五谷养生重在五味调和
#科学养生一起来#老人长期吃素不好,#中医#告诉你正确吃法!
中医经典阅读优秀文章展——药补不如食补
自古就有的中国药膳食疗(图)
2. 五味入五脏(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