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易系列谈之七

大一统和汉唐盛世

历史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中国上古的历史,尤其是三代以前,是存在于神话之中的。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伏羲画卦,神农尝百草,黄帝战蚩尤,这些都是中国古人制造的神话。不过,这也怪不得古人造假,在文字创造之前,所谓历史有赖于人们的口口相传。口口相传,难免就有溢美和夸大,以及加进了个人想象和寓意的地方,于是各种神话就被制造出来了。

伏羲、女娲、神农和黄帝等都是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後人为了弘扬他们做出的卓越贡献,尊称他们为“三皇五帝,人民则把他们敬为神灵,用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丰功伟绩。

从三皇五帝到夏代,没有所谓的“信史”,历史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中。到了商代,由于甲骨文和商代都城遗址的发现,历史才有了依据。

从商末的情况来看,商代的核心区域并不是很大,主要依靠实力慑服周边其他众多小国(部落),四周的部落都保持较大的独立性。武王伐纣前,“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如此多如牛毛的小国存在,反映了当时国家的维系十分松散。

周朝创造新国家同时,也建立了新制度去维系这个庞大的国家。周天子采取封建分封制,将土地分给王室的家属和各部落的首领。各路诸侯在自己的封地上建起祖宗的宗庙,代代相传。由于,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国家中枢还不具备独自控制全国的能力,于是只能把地方的实际控制权交给世袭贵族。这样,以世袭贵族掌握地方政府的格局就形成了。

这种维系相比于商代,虽然有进步,但是显然是脆弱的。周天子的威势,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后代诸侯的心目中逐渐下降,诸侯间的由于亲缘关系而形成的纽带,也随之而淡漠。强大的诸侯不断扩张势力,吞并弱小诸侯,周天子无力禁止。周建立400年后,这种维系最终名存实亡,伴随着游牧民族的一次入侵,西周灭亡。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春秋时代来临。

春秋时代,礼崩乐坏,世界大乱,周天子完全失去了维持正常秩序的能力。在这种弱肉强食的现实下,周统治者所倡导的礼乐制度为大家所抛弃,各个诸侯国挖空心思想办法去争取生存、发展。人的思想不再单纯,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而不惜采用不同的手段。这注定了春秋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这也正是“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的时代。于是,百家争鸣出现了,一举奠定后世诸多中国思想流派的根基。

在残酷的生存竞争洗礼之后,秦、韩、魏、赵、楚、燕、齐七个国家生存下来,中国进入战国时代。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这七个国家各自所占有的国土面积,放在今日之世界,都不失为一个大国,与当今欧洲的主要国家等量齐观。在当时的情况下,直接控制如此大面积的国土是不得了的事情。如果这种局面维持一段时间,恐怕中国历史和欧洲历史就会多几分相似了:同一文明体系下,几个大国并立争雄,文字类似,文化类似。看看现在的欧洲格局,就可以想象。

假设毕竟是假设,接下来的历史竟然不可思议地展开了。秦国居然一举吞并了其他六个国家,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位帝王开创了历史,为了表彰自己的功绩,他把自己叫做秦始皇——真是个贴切的名字!


以法家思想为指导,依靠法律来贯彻统治意志。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赏罚分明,鼓励耕战。正是依靠这一套政治制度,秦建立了强大和高效的战争机器,从而扫平六国,统一海内。

为了巩固帝国的统治,秦始皇沿着法家的道路继续前进,统一思想,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废弃分封,采取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由皇帝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地方,用严刑峻法维护统治的权威。此种制度体系,大大加强了国家的内部组织联系,使得国家的实力空前强大。

以法家思想治国,必须首先将法律传播到民众那里,必须教会民众法律的含义。新的大一统国家疆域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各地情况之复杂根本无法一概而论,因此无法要求人民知法、懂法、守法。秦统治者只能以高压和暴力做后盾来保证法被贯彻。

秦的高压式统治,伴随着秦始皇的逝去而轰然倒塌。六国的贵族们借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之势力图重建自己的国家,试图恢复祖先的荣光。西楚霸王项羽拥有扫平天下的武力,却只是安于做他的“楚霸王”,这其实是一个历史的倒退。如果照这样继续走下去,那么中华大地就是另一个欧洲。你叫赵国,我叫楚地,他叫秦land……。

好在能够号令天下的这份工作实在是太诱惑人了,很快就有人跳出来继承始皇未尽的事业了。没有贵族血统,出身平民的刘邦建立了汉朝。正因为没有可以夸耀的血统,所以他也没有重建祖先荣光的包袱。他同样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管理好这个庞大的国家。汉的统治者继承了秦的国家体系,但做了一些自己的改变。一种新的思路,正在酝酿中。

郡县制度和分封制度并存,是激烈斗争后的结果。单纯分封,有周朝的前车之鉴。单纯郡县制度,当时的中央政府又很难管理。在天下初定,叛乱不断的情势下,奠出了郡县制度和分封制度共存的办法。分封刘姓藩王夹杂在郡县之中,帮助中央管理全国。“亲不亲,一家人,打断骨头连着筋。”毕竟大家都是亲戚,有着共同的利益,都要维护刘家的天下。

但是没过多长时间,分封制的弊端就开始显露出来了。共同的老祖宗一“驾崩”,各地的藩王们就不老实了。同是老刘家的孩子,凭什么那么大的土地都被你皇帝一个人占了?不如大家分了吧。其实,这还是那个老问题,当时的经济、社会、技术条件,国家中枢很难有效管理如此庞大的国家。地方上发生的事情,你中央朝廷能知道吗?多久能知道?知道了怎么管?

这时,聪明的统治者就另辟蹊径,想出了另外一个办法。这就是加强思想文化的建设,也就是发挥“德”的力量。

“太史公曰: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史记·礼书第一》)意思是说,光凭人的力气,怎么可能管理得好万物和众人呢?还是要靠“德”啊。司马迁进一步说: “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故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所以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也。”

具有如此大威力的“德”,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不妨如此定义:“德”是大家公认的优秀精神品质,本质是克制自己、维护他人或群体的“共同之善”。如果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都对善恶、秩序有一致的观念,那么庞大的国家就有了维系在一起的内在力。于是,倡导“人性本善”,推崇“亲亲”、“尊尊”等秩序的儒家思想,成为了统治者的首选。

终于,在经历了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推上了国家正统政治思想的地位。另一方面,通过“推恩令”削弱了分封制,强化了中央集权。至此,大一统的国家格局初步奠定。

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个体生产者的差别是很小的。数量优势是决定性的。大一统国家所凝聚起来的数量优势很明显,汉朝空前强大,击败了北部强悍的游牧民族,把影响力扩展到了西域诸国。建立在“德”之上的汉文化特质形成,天然具有独特的感召力,让远方的人们心悦诚服。人民生活安定,经济文化技术大发展。汉在版图上给后代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更在人们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中国就应该是大一统的,这是所有中国人的福祉。

延续了数百年后,汉朝失去活力,最终崩溃。中国陷入了三国时期的混战状态。统一三国的晋朝没有学习前人管理泱泱大国的方法,而是分封皇亲贵族,于是八王之乱祸起萧墙,少数民族乘机大量进入中原,出现了“五胡乱华”的局面。

当游牧民族占据了中原农耕地区,根本不知道如何治理如此庞大的国家。于是迅速败亡,被新来的民族所取代。朝代走马灯似的变换,五胡十六国,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当国家再次走向统一的时候,汉的经验成为了仿效的对象。而仿效者反倒是鲜卑族建立的国家北魏。当时,北魏的拓跋氏鲜卑占据中原,决心在这里站稳脚跟时,他们选择了学习汉的经验,分配土地,发展农业,祭祀孔子。最终干脆选择了把自己彻底汉化,皇帝改姓汉姓,禁止穿鲜卑服装和说鲜卑语言。

当隋唐在北魏的基础上次第建立起来时,大一统国家的组织形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于之前的民族大融合,汉族不是一个遗传学意义上的民族了。凡是接受了“汉”文化的,通通成为了汉族。其实汉族从来就不是一个遗传意义上的民族,汉文化形成的过程决定了其极强的包容力,否则也不会覆盖如此广阔的国土,起到维系大一统国家的作用。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高峰。以儒学治国,以佛教修身,允许信仰自主的多元格局,对各族人士都一视同仁加以任用。唐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开放心态的朝代,敞开胸怀与各个民族交流,也最大地扩散了中国文化。不仅如此,唐代确立了科举取士制度,更是进一步发展了大一统国家的组织体系,通过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解决了汉末以来暴露出的关键问题,使得国家维系越加紧密。

这个问题,自汉代以来一直困扰着历代统治者。新的国家在建立之初,管理(统治)阶层因为经历了诸多考验和洗礼,往往由精英组成。这些精英阶层,总是本能地希望他们的后代能在社会中保持同样优越的地位。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把自己的家族定为贵族乃至皇族,高高凌驾于普通民众之上。

但是,精英的后代未必是精英。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也由于遗传规律,封闭的贵族阶层其素质一般都是随时间而不断退化的。这就意味着国家的管理阶层通常是在不断变弱的,这个问题不能解决,一旦无法抵御内外各种力量的冲击,国家就崩溃了。所以,国家的管理阶层需要补充新鲜血液,才可以保持国家的竞争力。

汉代统治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采取了地方举荐孝廉为官的制度,进行这种更新。但这个制度显然缺乏客观性,在实际操作中很容易被把持,于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人们把这些把持了国家管理阶层的家族称作门阀士族。他们与西方的世袭贵族是不同的,并没有由国家正式赋予世袭地位,而是利用规则或者习惯在实际操作中垄断了国家管理权。按照当下最时髦的说法,他们就是“既得利益者”。

经历了汉代崩溃后的几百年混乱,隋唐重新建立大一统国家格局,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有着很深刻的认识。他们找到了新的解决方式——科举取士制度。

科举制度代表了当时最积极的一些因素,是已经拥有数量优势的中华文明在提升质量方面——主要是管理者质量——的一次巨大进步。用考试制度去选拔人才,客观性强,基层有才能的人得到了进入国家管理阶层的机会,他们就不再会成为国家秩序的挑战者,而成为国家秩序的维护者,国家管理层也得到了稳定的高质量人才来源。

唐太宗看到士子们踊跃参加科举考试时,发出了“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的感慨,志得意满之情,溢于言表。科举制度又强化了国家的指导思想。科举考什么,渴望出人头地的人们就学什么,通过科举进入国家管理阶层的精英就认同什么。国家凝聚力,怎么能不大大加强?动员整个帝国人力物力的效率也极大提高。

隋唐时代的科举制度,代表了一种对内开放的心态。敞开胸怀与其他不同文化交流,代表了对外开放的自信。两者为中华文明带来了质量上的大幅提升和无穷活力,无论经济、文化、技术,中华文明于唐代再登上了一个高峰,领先当时的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始皇的功与过
秦始皇的一个决策,让中国2000多年领先于世界,如今还在使用!
大一统的郡县制国家是如何起源的?
英国教授:欧洲人不明白,中国靠什么维系了数千年的文明大国统一
大国命运的最终走向
秦始皇的一个决策,让中国2000多年领先于世界,如今还在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