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论语·子罕篇(23)孔子说50岁做学问都来得及




原文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




注释


(1)生,《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即发育进展。象草从泥土上长出。后生,是指后来的弟子们。


(2)畏,《说文》:“畏,恶也。”即厌恶。恶,《说文》:“恶,过也。”即罪过。清段玉裁注:“过也。人有过曰恶。有过而人憎之亦曰恶。”本章是指因为有过错而被憎恶。


(3)来,《尔雅》:“来,至也。”《说文》:“来,周所受瑞麦来麰。一来二缝,象芒朿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诗》曰:‘诒我来麰。’”即周代先人所接受的西域瑞麦。一支来麦有二支麦峰,象麦子的芒刺形状。它是上天送来的宝贵礼物, 所以称这种庄稼为“行来”的“来”。《诗经》上有诗句唱道:“诒我来麰。” 本义是麦,小麦叫“麦”,大麦叫“麰”。来者,是指后来的人,是针对“今者”所说的。


(4)不如,不像......一样。


(5)今,《说文》:“今,是时也。”即此时。今人,是指现代人,即夫子所说的当时的人。


(6)闻,《说文》:“闻,知闻也。”即听说,了解。本章指闻道。


(7)足,值得。




译文


孔子说:“后来的弟子们是可憎的。从哪里知道后来人不像现在的弟子们呢?到了四十岁、五十岁还不去听闻道,这种人就不值得憎恨了。”



解读


我们回顾一下前两章的内容。从夫子痛惜因为颜回的早夭,虽然颜回不停止地学习和进步,但是没有看到他到达止境,到上一章关于学习夫子之道境界的,有关苗、秀、实的比喻,说明夫子之道之难学。本章的“后生可畏”一句,成为后人耳熟能详的成语,意思是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从学习夫子之道而言,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一代不如一代的,从孔子以后再无圣人,并且孔子感叹除了颜回在再没有好学的人,孔老夫子对未来莫非看到了希望?后来者的“后生”会出现比颜回还要好学并且有成就的人?后人这样理解“后生可畏”是存在问题的,实际上是后生没什么可畏的。若按我们平时对“后生可畏”意思的理解,请问历朝历代我们见过可以敬畏的后生吗?与夫子相比,与颜回相比,一个也没有见到。



后生是指什么?《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父之姊妹为姑。”这里的“后生”是指后出生的。《诗·商颂·殷武》:“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 郑玄笺:“王乃寿考且安,以此全守我子孙。”意思是愿神灵赐予长寿安宁,保佑我后代昌盛繁兴。这里的“后生”是指后世子孙。《墨子·非儒下》:“夫为弟子后生,其师,必脩其言,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后已。”意思是,凡是弟子对于老师,必定学习他的言语,效法他的行为,直到力量不足、智力不及才作罢。这里的“后生”是指弟子和学生。从以上先秦时期对“后生”的使用比较,我们可以断定本章的“后生”是指后来出生的也可以,指弟子和学生也可以,结合下文应该是后来出生的弟子才比较准确,具体是指孔老夫子在说本章的内容时,以后的弟子。



后生可畏。畏,一般认为这个“畏”字是对年轻人的赞美,是敬畏的意思,或者因为后生前途无量有可怕的含义。在“子畏于匡”一章中,我们对后人错解“畏”为拘禁的含义进行了考证。在本章,对“畏”字的理解,也是存在问题。畏,《说文》:“畏,恶也。”即厌恶。恶,《说文》:“恶,过也。”即罪过。由此,畏的含义是因为有罪过而遭人厌恶。清段玉裁注:“恶,过也。人有过曰恶。有过而人憎之亦曰恶。”恶,就是因为有罪过而遭人憎恨。我认为,本章的“畏”字与“子畏于匡”的“畏”字是相同的含义,就是指后来的弟子们因为有罪过而被厌恶或者憎恨。后生可畏,可翻译为:后来的弟子们是可憎的。这是孔老夫子对后来的弟子,包括两千五百年来所有学习夫子之道的弟子们说的,对这些后生的一个总体的评价。孔老夫是圣人,“虽百世可知也”,他老人家一定知道后生们是如何学习并践行夫子之道的。我们要想知道后来的弟子们可憎在什么地方,本章一定有答案的。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我们做学问也好,还是谈能力也好,你说我们比古人高明还是不如古人。现代的人总觉得从智慧、从科技,甚至认识宇宙,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超过了古人,而孔老夫子却不这样认为。对待古圣先贤,夫子是推崇备至的。实际上,对于古圣先贤来说,我们没有可以炫耀的,我们只要完全依照古人的要求去做就可以了,因为现代人的智慧远远不及古人的智慧。呵呵,说这些话是要遭到现代人极力地批判的,一定会被群起而攻之。这是我们人类如何对待古圣先贤的学问和智慧,存在的一个巨大的问题。对于古人来说,我们是“来者”,就是后生,就是后来的人;对于来者来说,我们就是古人,我们自己当下称我们自己为“今者”,就是现代人。我们看不到来者,也看不到古人。正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孔子在当时认为,后生是不像当时的弟子们优秀的,是越来越不优秀。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焉,疑问代词,指哪里,即后生可畏的内容。知,知道、明白、弄清楚。不如,一般翻译为“比不上”,即后来人比不上现在的人。实际上,用“比不上”是不能够全表达出孔子在本章所要传递的准确含义。在接下来的第25章,有“毋友不如己者”,这个“不如”和本章的是一个意思,即不像......一样的。今,就是今者,指孔子当时的弟子们。这句是说:从哪里知道后来人不像现在的弟子们呢?孔子是说后生之可畏,因为后生有的方面不像现在的人一样,我们从哪里可以知道呢?接下来就是孔子告我们的有关“后生可畏”的具体答案。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孔子以后的人做学问什么样子,就是夫子在本句所说的这个样子,到了现代社会更为严重。我们常说对一种很无奈的人,你恨他都恨不起来,连恨他都没有办法了,无药可救了。孔子在这里说“不足畏”,不值得憎恨。足,值得。我们做弟子的,针对夫子来说就是“后生”,学习夫子之道最关键的一步是什么?就是“闻道”,就是听闻到夫子之道。《公冶长篇》:“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做弟子的应该听闻的全部内容,包括“夫子之文章”和“性与天道”。这就是夫子之道,真正的学问。我们学习夫子之道,就像上一章所比喻的一样,只要进了这个门全部像“苗”一样,继续学下去就会有所收获,那就是“秀”,如果继续努力也有希望达到止境,就是“实”。实际上,自春秋末期礼崩乐坏之后,一直到现在,真正去学习夫子之道的弟子可谓凤毛麟角,知而不行的小人儒倒是遍地开花。学习夫子之道,是闻道、学道、明道、行道、悟道的过程,是应该从幼儿起,从少年起就该进入这个大门的。看看孔老夫子多么宽容,对待我们这些后来的弟子们网开一面,你四十岁、五十岁开始听闻夫子之道都来得及,但是到了这个年龄又有几个人去“闻”呢?人们都把时间用到名闻利养上去了,用佛教的话说就是用到财、色、名、食、睡上去了。所以孔子在本章先直接指出后生世是可畏的。从哪里知道后来的弟子们不像当今的弟子呢?到了四十岁、五十岁还不去闻道,这种人就不值得憎恨了。至此我们明白,孔子所说的后生之过错而被憎恶的地方,就是“不闻”,不把闻道放在首位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起学《论语》9.20子罕篇——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素说《论语》:述而篇(五)
此木轩四书说 卷五
【论语新解·上編·學而篇第一】钱穆
安德义论语解读—八佾篇第三(9)
日课 | 《论语·为政》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