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论语·公冶长》(19)服务百姓是为官最高智慧
原文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弒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1)仕,做官,任命。

(2)已,结束,这里指卸任。

(3)愠,《说文》:“愠,怒也。”这里是怨恨、怨天尤人的意思。

(4)政,政务、政事。

(5)弃,放弃,这里指放弃家产。

(6)违,离开、离去。

(7)至于他邦,到了一个国家。他帮,非是本国称为他邦。

(8)之一邦,又到了一个国家。之,动词,到。

(9)清,清高。

【译文】

子张问孔子说:“楚国的令尹子文三次被任命为宰相,没有高兴的神色;三次被免去令尹的职务,也没有怨恨。每次都把政务交待给新令尹,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说:“忠诚而已。”子张问:“称得上仁吗?”孔子说:“知都没有做到,哪里称得上仁呢?”
子张问到:“崔杼杀掉了齐国的国君,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的财产,放弃家产并逃离了齐国。到了一个国家说:‘和崔子没什么区别。’离开后又到了一个国家,说:‘和崔子没什么区别。’说完又离开了。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清高而已。”子张问:“称得上仁吗?”孔子说:“知都没有做到,哪里称得上仁呢?

【解读】

本章谈到了两个人,一个是楚国的宰相令尹子文,一个是齐国的大夫陈文子。孔子对这两个人的评价,令尹子文是“忠”,陈文子是“清”。我想,《论语》在本章提到这两个人,不仅仅是对他们进行一个总结,更重要的是要表达一个道理。其中有一个句式,在本章重复了两遍,后人的理解还是各不相同,就是“曰:未知。焉得仁?”一般的翻译为,“不知道,这怎能算仁呢?”钱穆是根据内容和场景翻译的,分别是“那只是这一事堪称为忠而已,若问其人那我不知呀!但那得为仁人呢?”和“那只是这一事堪称为清而已,若问其人,那我不知呀!但那得为仁人呢?”南怀瑾的理解为:“‘仁’是什么他还不知道,他怎么能算得‘仁’者?他只是忠臣,仁还不够。”“他对仁的观念都还没有,怎么可能达到“仁”的修养?”很显然,后人对本章的理解最大的争议就在这里,而这恰恰是本章的重点。我们暂且留下这个疑问,先从了解这两个人开始。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孔子对令尹子文的评价是“忠”。对于“忠”的理解,《学而篇》有“为人谋而不忠乎?”就是替别人办事能不能做到尽心竭力。朱熹认为“尽己之谓忠”,意思是对人、对事,对国家、对民族,甚至对单位,能够尽心尽力,就是“忠”。在本章,令尹子文是如何做的呢?令尹子文,楚国的宰相叫令尹,子文是宰相的名字。子文,若敖族人,姓鬭(读作斗),名豰於菟(gou wu tu),字子文。楚贵族若敖氏斗伯比和表妹邙子之女偷情所生,生下后弃在云梦泽北(即今湖北天门市境内),被母虎喂养,当时楚国称老虎为“於菟”,把喂乳叫“豰”,意思是“虎乳育的”。楚的附庸国祁国国君祁子出猎时觉得很惊奇,抱回鞠养。当令尹后,对楚国的强大和北上争霸,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左传》记载,楚成王八年(前664年),子文开始做令尹,执掌楚国军政大权28年,其中两次被罢免又被任命。令尹子文三次被任命为宰相,三次被罢免。出任宰相,他并没有为之欣喜,卸任宰相,也并没有怨恨。总之,子文就是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我国为官之人很难得的心态,因为人总是能升不能降呀,被提拔能做到得意不忘形,却很难做到失意不忘形。宠辱不惊,历来是官场为官者很难达到的境界。子文不仅如此,在他卸任时每一次都把全部的工作交接好,把任职时的所有政事告诉新上任的令尹。子张问孔子,子文做的如何?孔子给子文的评价是:忠诚。


崔子弒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齐庄公因为和大臣崔杼的夫人棠姜私通,崔杼安排家人杀了齐庄公。孔子对这件事的定性“弒”,这里的“弑”字,就是《春秋》大义的微言。凡是叛变的人杀了上面的都称为“弑”,所以在历史上看到弑,就知道是叛变杀了上面,在历史上永远留下叛变的罪名。我们明白了晏平仲当时的做法,也就知道这个陈文子的问题在哪里。晏平仲不惧怕死亡,毅然站出来反对崔杼。陈文子也是齐国的大夫,和崔杼是同事。古代的交通工具,一部车子为一乘,用四匹马驾驶。有马十乘,就是有十部马车,一共四十匹马。事件发生后,陈文子弃掉家产离开了齐国。“至于他邦”,逃亡到别的国家。春秋战国时,每个国家都很乱,到别的国家一看,“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他说,这个国家的大臣们,和齐国的崔子一样。“违之”,又离开了。“之一邦”,又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又感叹说,这个国家的大臣们和崔子一样。“违之”,又离开了。这个陈文子,后来不知跑到哪个国家去了。子张问,老师认为陈文子如何呢?孔子的评价是“清”。陈文子并没有像晏平仲一样站出来反对崔杼,而是不屑于与其同朝为官,逃跑了。这只是个清高的人而已。严格地说,清高的心是自私心的发展,作为大臣应该做到“临危授命”和“见义勇为”,所以古人的诗说:“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清高的人,往往都很自私,因为他做人做事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公冶长篇》谈到了四个为官的,分别是臧文仲、季文子、令尹子文和陈文子,孔子对这几个人的评价说他们都是有差距的,不完美的。而对于子产和晏平仲,评价却很高,一个是君子,一个是近乎完美的善。对臧文仲这几人的评价,都涉及到了“知”,同时也提到了的“仁”。孔子说的“知”到底是什么?和“仁”又是什么关系呢?《公冶长篇》多次提到“知”,但没有给予具体的答案。在《雍也篇》中,在樊迟问孔子什么是“知”的时候,孔子的回答是“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意思是为官的要致力于对百姓来说合情合理的事情,对待鬼神虽然要做到敬但要远离敬鬼神的行为。这里是说,为官的要以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心中可以去敬鬼神,但你把日常的工作用来敬鬼神,还有时间考虑百姓吗?这就是为官者的“知”。我们再说令尹子文这个人,他三次免去宰相的职位,他心中是怎么考虑的,又是怎么做的?他只做到了自己不喜不怒,只做到了把政事传递给新宰相。而作为一个宰相,他对百姓的作用丝毫没有做到,也没有想到。所以孔子说,他没有明白为官的“知”是什么?哪里称得上仁呀。至于陈子文,只是个只顾自己名节的清高的人,做官的智慧他也没有,只知道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节逃跑而已。实际上,孔子也在《公冶长篇》告诉了我们为官“知”的例子,就是子产和晏平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仁”这个标签不好贴
论语5.19
《论语》学习109-110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5.19:未知,焉得仁?
未知,焉得仁|《论语》没有那么难
《公冶长篇》第十九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