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罗马战略思想起源【西方战略思想史第五课】

作者|钮先钟,著名战略思想家、学者

来源|《西方战略思想史》


罗马(Rome)像希腊一样,其最早的来源已不可考,依照近似神话的传统说法,罗马的建国是在公元前753年,最初采取君主制,到公元前5世纪时始建立共和政体。当希腊已经击败波斯,进入其最伟大的时代时,罗马还是一个位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小型城邦国家,正在为其生存而奋斗。但亚历山大东征之后,希腊文明即已盛极而衰,罗马文明则蒸蒸日上,有如旭日东升。到公元前265年,罗马已是意大利的主人,并准备征服整个地中海世界。罗马之兴,古今学者有其各种不同的解释。当代英国史学大师汤因比(Arnold Toynbee)曾列举五点理由:(1)有利的地理情况;(2)善待其同盟国或承认其霸权的国家;(3)从宽给予罗马公民身份;(4)开放双重国籍;(5)在新征服地区建立殖民地。法国学者魏尔(Simone Weil)则另有不同的意见,他认为罗马的成功是得力于恩威并用。罗马的统治好像有糖衣的苦药,有时其残酷的程度令人难以想象。此种对恐怖手段的有计划使用使他国不敢反抗或叛变。魏尔甚至于把罗马与纳粹德国相提并论。 [ 注:汤因比和魏尔的意见均引自Raymond Aron,Peace and War(London,Weidenfield and Nicolson,1966),pp.118–119。 ] 中国历史中也不乏可供对比的事实,例如秦之统一、元之征服,都曾有计划地使用恐怖手段。 [ 注:可参看钮先钟,《中国战略思想史》第六章及第十二章。 ]


就军事观点而论,罗马的成功可以归之于两大来源:(1)由自由公民所组成的军队有强烈的爱国心,高度的士气,能够适应严格的纪律,和艰苦的战斗;(2)罗马所特有的军事组织,即所谓“兵团”(legion),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佳军事组织。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遂使罗马无敌于天下。


罗马兵团神勇善战,史有定评,关于其详细的编组和战术,也已有很多的分析,但严格说来,那些知识对于战略思想的研究只是一种背景而非主题,所以在此不拟细述,而只想说明若干要点。首先要说明的一点即为此种组织曾经过长时间的演进,而且在不同的时期有其不同的特点,尽管在大原则上仍一贯不变。依照传统说法,兵团的首创是在第二次桑尼特战争(Second Samnite War,公元前326–公元前304)时,若与希腊方阵比较,罗马兵团的最大优点就是保有高度的弹性。其基本单位名为”maniple',由120人组成,相当于现在的“连”,其原意为“把”(handful),非常巧合,中国古代也用“把”表示最低单位(排),排长称为“把总”。


这些基本单位(把或连)分成三线,彼此保持间隔,形成一种棋盘式的战斗序列,其优点为所有的兵力可以作弹性的调度,并能进退自如,把重点放在任何方向上。不过,又必须有素质极佳的部队始能运用此种战术体系,所以训练和纪律实为兵团制胜的基础。罗马并非人口众多的国家,但对于人力却能作充分有效地利用。其动员程度极高,约达自由人口的10%,男性成年人口的30%。此外,由于同盟政策的适当运用,罗马又能利用同盟国人力来组成辅助部队。所以,罗马遂常能以数量


较小的精兵击败人数众多的强敌。


罗马共和时代的大事即为“布匿克战争”(Punic War),也就是罗马与迦太基(Carthege)之间的战争。这个战争又可分为3次,全部长度达118年之久(公元前264–公元前146)。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Punicus”,意为无耻小人,实际上,迦太基是一个历史比罗马远较悠久的文明古国。约在公元前1100年,腓尼基人移殖到北非海岸上,并于公元前9世纪后期建立“迦太基”,其原意就是“新城”(Kart–hadasht or “New Town”)。迦太基是商业国家,也是海洋国家,当罗马统一意大利之后开始进一步向地中海发展时,首当其冲者即为迦太基,于是典型的陆海权争霸战遂随之而展开。


当第一次布匿克战争(First Punic War,公元前264–公元前241)爆发时,迦太基的陆军虽不如罗马,但海军则居于优势,所以迦太基只要能确保地中海的制海权则也就居于不败之地。不过,居于劣势的罗马海军却能奋战不懈,在此阶段中曾经五次重建其舰队,并终于反败为胜。结果到公元前241年双方媾和时,罗马赢得了西西里岛,并掌握了西地中海的制海权。诚如费利尔所指出:罗马人和迦太基人在性格和气质上有极大的差异。迦太基人毫无理想,一心只想赚钱和享受,而罗马人则坚毅沉着,奋斗到底。 [ 注:Arther Ferril,“The Grand Strategy of the Roman Empire”,in Grand Strategy in War and Peace,edited by Paul Kenned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1),p.76. ]


第二次布匿克战争(Second Punic War,公元前218–公元前 202)为三次中最重要的一次,也是最精彩的一次。不仅双方的胜负兴亡都决定在这次战争之中,而且双方的名将,汉尼拔(Hannibal)和希皮奥(Scipio Africanus)也可说是一时瑜亮,各有千秋。尤其是这次战争的记述是出于波里比亚(Polybius)之笔,并因此而使他获得伟大史学家的名誉和权威。 [ 注:Hans Delbrück,History of the Art of War,vol.1,p.311.


汉尼拔的生平大家知道的非常有限,他大约出生于公元前 249年,所以当他进军意大利时应该是刚满30岁,真可说是雄姿英发。他被列为西方四大名将中的第二位,也常被尊称为“战略之父”。事实上,他所面临的环境远比亚历山大困难,亚历山大所指挥的是百战精兵,而他所指挥的则为乌合之众,亚历山大所面临的敌人是乌合之众,而他所面对的则为罗马兵团。所以,其成就应更令人佩服,在西方战史中,败军之将而仍能获得后人景仰的就只有汉尼拔和拿破仑二人而已。


汉尼拔有其深远的战略观念,其行动往往出人意料,当其进入意大利后,三次会战使罗马损失超过十万人,并在威望上蒙受极大打击,尤其是坎尼之战(公元前216年)更是名垂千古。此时罗马之所以能幸免崩溃,其原因似可归之于下述五点:(1)罗马的同盟政策发挥团结效力,使其大多数同盟国不受汉尼拔的威胁利诱而背叛罗马;(2)在费宝(Quintus Fabius Maximus)领导之下,采取拖延战法,勉强渡过难关;(3)罗马人发挥无比的耐力,动员一切人力,包括未成年者和奴隶在内,以来迅速补充损失;(4)汉尼拔缺乏攻城装备且实力有限,未能一举攻陷罗马城;(5)罗马仍握有制海权使汉尼拔不能获得足够的增援和补给,以至于战力日益消耗,终成强弩之末。


在此又必须强调说明另一关键因素。罗马共和国的军事组织虽有其一切的优点,但又还是有一重要弱点,而也正是坎尼惨败的主因。罗马军团在战时并无固定的指挥官,由两位执政轮流值日,而执政出于民选,是否有军事才能更是大有疑问。诚如施利芬(von Schlieffen)所云,像汉尼拔这样的天才在历史上很罕见,但像法罗(Terentius Varro)那样的庸才则无世无之。因此,若非面对汉尼拔,则仅凭罗马兵团的卓越战斗力,虽由任何庸将指挥也一样能够获胜。不过,罗马又终于还是找到了一位能与汉尼拔抗衡的将才,那就是希皮奥。凭借着制海权,他把战争带入北非,终于在具有决定性的查玛会战(Battle of Zama,公元前202)中击败汉尼拔。这场会战结束了第二次布匿克战争,也决定了迦太基的最后命运。再过53年,罗马又发动第三次布匿克战争(Third Punic War,公元前149–公元前146),并终于将迦太基夷为平地。从此罗马的称霸也就成为定局。


诚如李维(Livy)所云:“大国不可能长久维持和平,若无外患则必有内忧。” [ 注:引自J,F.C.Fuller,A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Western World,vol.1,p.122。 ] 到公元前最后一个世纪,罗马遂一再发生内战,从权力争夺中终于脱颖而出者即为恺撒(Caius Julius Caesar,公元前100–公元前44),但也只是稳定一时,执政不到十年即遇刺身死,于是又再度发生夺权斗争,到公元前27年,其侄孙屋大维(Octavian)终于夺得政权,上尊号为“奥古斯都”(Augustus),成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公元前27–公元前14)。(“Augustus”的意义为“至高无上”,即中国所谓“至尊”。)


罗马帝国建立之后,大致说来可谓国威远振,四海升平,这一段时间长达300年(70–378),史称“罗马和平”(Pax Romana)。事实上,这又只是一种表面化的夸大形容,在此阶段内仍然是内忧外患相继而来,到公元117年,罗马帝国即已盛极而衰。


君士坦丁(Constantine,306–337)是一位拥有“大帝”(the Great)尊称的罗马皇帝,在历史上有其特殊地位。他在313年颁发《米兰敕令》(Edict of Milan)使基督教合法化,而其本人也受洗成为教徒。他在330年建立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来作为帝国的陪都,这也就是东罗马的起点。但他也是第一位大规模引进日耳曼部队的罗马皇帝,并播下罗马沦亡的种子。若用中国历史作一对比,则他与唐玄宗非常类似。唐玄宗大用胡兵胡将,即所谓“(左弓右广)骑”,把府兵制破坏无余,而君士坦丁也是一样,到后来罗马野战军有一半以上都是由“野蛮人”所组成,由重步兵所组成的罗马兵团遂已变成历史陈迹。 [ 注:可参看钮先钟,《中国战略思想史》,pp.378–379。 ]


君士坦丁的功业对于罗马帝国而言,很像病人垂危之前的回光返照,此后,这位病人的情况也就日益恶化,只有等待死神的降临。罗马帝国不仅已外强中干,而更是千疮百孔,于是异族从各方面流入这个真空,到公元476年,遂终于宣告死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说迦太基帝国的汉尼拔是罗马帝国的噩梦?
历史人物之战略之父汉拔尼
西方战略之父:汉尼拔
罗马人的故事—汉尼拔战记 前言
汉尼拔的战术和战略(转)
无必胜把握 汉尼拔为何主动进军古罗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