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启蒙运动与现代西方文明的起源(中)

人文杂志 2019年06期

 江宁康

三、大航海:异邦反哺和世界主义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1949)一书中曾经提出,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期间正是人类文明形成的“轴心时代”,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等地都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体系,这些异邦的文化思想体系之间具有许多相似的认同要素,而且经受了历史的长期涤荡,至今仍在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轨迹。但是,轴心时代崛起的古代社会并没有顺利地进入现代文明阶段,例如古印度文明在莫卧儿王朝后期遭受欧洲殖民者的侵入,直到18世纪后期成立的不列颠东印度公司掌握了印度次大陆的宗主权;而15世纪初大明王朝派出的郑和船队七次远洋海外,直到1433年最后一次下西洋之后戛然而止,中华帝国的现代化进程也遭受了巨大的断裂。在欧洲,14世纪以后出现的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既没能革除教会的庞大势力,也没能颠覆封建贵族社会的专制统治和等级观念。即使在产生过人文主义的意大利城邦社会佛罗伦萨,早期资本主义工商经济一度繁荣之后也逐渐衰退,直到16世纪受到西班牙殖民占领和罗马教会反攻而告一段落。所以说,世界各国的轴心文明并非实现各国现代化进程的有效推动力量,而只有当社会经济基础产生了巨大变革之后,现代文明的曙光才会上升为日到中天的灿烂。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在西亚和南欧一带崛起,很快控制了欧亚之间的陆上和海上的传统商路。丝绸之路的隔断造成了地中海沿岸经济的衰落,而大西洋沿岸的西欧诸国却正处在工商经济勃兴之际。在马可·波罗(1254-1324)和耶稣会传教士有关东方社会富庶繁华的游记吸引下,尤其是在迅速恢复与中国和印度等亚洲国家通商的迫切需求下,大航海时代到来了。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欧洲经济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地区。经过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等欧洲航海家对于美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异教文明的大发现,西方社会在接触异邦“他者”文化中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和影响,原有的知识体系和社会观念遭到挑战,异邦文明的进程影响了启蒙思想家的自我认知,由此也反哺了西方文化思想的变革和转型。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大扩张,也激发了世界主义的全球想象。大航海除了给欧洲人带来重大商业利益和海外殖民扩张之外,还使欧洲人知道了异邦文明的久远与活力。例如莎士比亚在后期作品传奇剧《暴风雨》(1611)中,着力描写了一个遥远荒岛上发生的爱恨情仇,把米兰公爵及其女儿米兰达的漂流生活与土著卡利班和各种精灵魔法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奇幻瑰丽的异邦故事,寄托了对于海外异邦文明的美好憧憬。

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带来了国际贸易的昌盛,吸引了许多西方探险家和科学家对于异邦文明的探索和研究。大航海时代与异邦社会的接触不仅使欧洲人发现了许多原始部落形态的“野蛮人”,而且深入了解到古老的东方文明及其独特的社会体制。从居住在美洲荒原和非洲部落的人群那里,尤其是从那些散居在大洋岛屿上的原始文化之中,欧洲人发现了许多经院哲学无法解说的自然现象,明白了地球是圆的而不是平的,明白了物种起源的奥秘,明白了人类生命进化的古老历史远远超过了《圣经》中的创世纪和大洪水时代。大航海时代的人们培育起全球一体的世界主义观念,这一观念超越了泛希腊化的世界公民观念,成为各国知识分子和工商人士接受启蒙思想观念的认同共识。罗伯特·勒纳认为,经院哲学的神学理性和古希腊哲学典籍只是有助于欧洲人跨入科学的门槛,但“知识变革的最直接原因是16世纪两项对传统假设的挑战,这就是新大陆的发现以及人们意识到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不是相反。”这就是说,欧洲知识变革的原因不在古代而在现代,在于现代科技昌明和异邦文明反哺等现实因素,而“两希文化源头”的传承只是起到了间接的启示作用。

正如希伯来-基督教文化是由一种外来文化移植欧洲那样,欧洲现代文明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东方文明的刺激和反哺,异邦文化给西方世界注入了一定的生成元素。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地理大发现已经使人们无须再从已消逝的远古中寻找模式了。在乌托邦作家之后接踵而起的是启蒙运动的先觉者,如维柯、孟德斯鸠、伏尔泰以及卢梭。他们愈来愈常借用一个'真实的’非欧洲为素材,从事密集的颠覆性写作,以攻击当时欧洲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确实,从启蒙时期思想家们的各种论述中也可以发现,异邦文明成为纠正蒙昧主义和改变贵族专制的他山之石。虽然当时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原本是为了打开西欧和印度、中国之间的海上通商之路,重新获得印度的香料和宝石,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等商品,但是中华帝国的经济富庶和社会稳定一直是欧洲人想象中的理想社会,而对于受到教会神权和贵族君主双重压制的市民阶层来说,尤其是对于那些身份低贱而知识丰富的平民知识分子来说,东方文明的人生智慧具有十分现实的文化吸引力,中华帝国的文官体制成为欧洲封建贵族门阀制度的鲜明对照。从16世纪欧洲耶稣会开始向中国派遣传教士以来,中西文化互动迅速扩大,以前的异邦传闻变成了西方人生动的见闻记述,儒家学说也由传教士的著译传入西方主要国家。例如,1687-1688年,耶稣会士编译的《中国哲学家孔子》的英、法文本传入欧洲,1709年,美国波士顿媒体首次介绍了孔子的著述。异邦文化输入以后扩大了西方学者的视野,而启蒙思想家们对之往往采取“借他山之石以攻错”的态度来针砭本国的政治文化弊端。

彼得·盖伊指出,“一些启蒙哲人提醒人们注意东方文明的独立发展:伏尔泰一方面为了反对波舒哀的狭隘历史观,另一方面也是出自对东方智慧的由衷惊叹,在《风俗论》的开篇就用了几段文字赞赏印度和中国的文明。”大卫·哈维近来也指出,吸引力,而且“欧洲崇拜中国的人士还包括17世纪的传教士和18世纪的重农派学者,他们都把中国表述为一个值得欧洲人学习的理想国度。”尽管伏尔泰和重农学派人士魁奈等人的看法未必对东方世界有着全面的认知,但他们对东方文官体制和儒家礼俗的赞赏一方面源于他们对欧洲贵族专制的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东方世界的吸引力在于它不仅是一个广阔的大市场,而且是稀缺原料和珍贵商品如丝绸等的来源地。实际上,大航海时代让西方人体会到欧洲之外的天地广阔,跨国商品贸易带来的经济繁荣推动了欧洲现代社会的转型,而美洲和非洲等地殖民地的建立也带来了异邦文化的内卷式反哺,即欧洲学人利用异邦题材与异教文化向自己的国人宣传启蒙思想。例如孟德斯鸠在《波斯人信札》(1721)中借助波斯游客之口,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路易十四王朝的贵族生活糜烂和宫廷政治黑暗,同时还传播了波斯、印度和中国的奇闻异事。从一定意义上说,启蒙时代的异邦文明带给欧洲社会的是一面他者之镜,让西方知识界认识到自身文化积淀的沉疴与弊端,同时异邦国度的市场和原料也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这也是一种物质文化的反哺现象。如果说欧洲现代文明的缘起主要在于其社会经济基础的深刻变化,那么,外来异邦文明的冲击和反哺也是一种不可否认的文明生成力量。

大航海时代扩展了西方人的视野,也培育了西方人的全球市场观念和世界公民意识,康德提出的“世界主义”观念就是一个例证。与贵族势力裂土割据的生存模式不同,现代市民阶级依靠市场交流和城市集聚形成了自身的存在方式,并通过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与交换来巩固自身的社会地位。在14世纪以后的西方社会经济发展中,商人、企业家、作家、律师、技师和工匠等等社会群体逐渐形成与贵族和僧侣相对立的第三等级———市民阶级。16世纪以后,这些新兴市民阶级成员在早期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进程中开始挑战封建贵族特权,并且通过行会、公会、市民社团等等组织联合起来,特别是各国知识分子通过书信交流和跨国旅行而构成了“文人共和国”,在各国之间交流和传播新兴的启蒙主义思想。更为重要的是,英国、尼德兰和瑞士等国的文化宽容政策为其他国家的启蒙人士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思想的共同体,从而培育起具有独立品格和自由思想的现代个人意识。马克思认为,从16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中出现摆脱了封建领主身份束缚的“个人”,“这种18世纪的个人,一方面是封建社会形势解体的产物,另一方面是16世纪以来新兴生产力的产物。”正是这些代表了新兴生产力的无数“个人”构成了现代社会成员的主体,在新兴生产力的影响下出现了人权的观念,其重要性超越了君权或神权。在这些第三等级的个人群体中,一些具有现代思想和独立人格的哲人、作家和出版商等等实际构成了传播启蒙思想的骨干力量。作为时代先锋的平民知识分子利用各种公共空间如酒吧、咖啡馆、文艺沙龙、公共图书馆、学术讲座等等传播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等启蒙思想观念。15-18世纪流行欧洲的“文人共和国”观念与启蒙思想家主张的“世界主义”观念不谋而合,而事实上各国人文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等人常常借助出国旅游来躲避君主迫害,同时又借助英国、荷兰和瑞士等地出版业的便利而自由地交流新思想和新论著。布隆纳指出,“知识分子作为社会批评家和改革者,致力于促进社会变革的公共事业和自我认识,”因而推动了启蒙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康德

以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圣西门来说,他是法国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达朗贝尔的学生,参加过美国独立战争,还去过荷兰、德国和西班牙等地。他在仔细考察了欧洲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之后,逐渐在自己周围团结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组织起沙龙,还积极参加了法国大革命。圣西门及其同仁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出版了不少宣传空想社会主义的论著,如《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1802)和《论文学、哲学和实业》(1825)等。圣西门认为欧洲自15世纪起出现了贵族、资本家和劳工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因此主张建立一个人人劳动、各取所需的理想社会。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圣西门的新学说主要来源于他个人的丰富政治经历和经商实践,也来源于他对当时西欧多国社会和经济的考察。也就是说,他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主要来源于自身社会实践和启蒙思想影响,尤其是15-18世纪欧洲社会重大历史事件和世界主义观念的影响,而古代学术经典和基督教思想并非决定性的理论来源。换句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在此仍然有效,因为这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启蒙时代新思想、新观念产生的真正源头。

四、新文化运动:民族建构与古今之争

西方世界在14世纪以后经历了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科学发现和工业革命等等一系列重大的历史变革事件。这些新事物动摇了经院哲学的文化权威,冲击了各国君主的专制统治。从民族文化认同和建构的角度看,东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各地区土生土长的民族群体和地方文化纷纷崛起,形成了声势壮观的新文化转型运动,有力地解构了神圣罗马帝国残存的一些文化霸权。当时在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西班牙、尼德兰、意大利和北欧各地区都出现了倡导本土民族语言、建构独立身份认同的强劲趋势。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实际上就是一场新文化运动,由此产生的新教伦理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需求,却与天主教的神圣权力产生了尖锐的冲突。1618-1648年期间,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发生了长达30年的诸侯混战,其缘起虽然在于各君主国的王位继承之争,却反映了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之间的激烈斗争。1648年,哈布斯堡王朝战败,随后签订的威斯特法利亚和约结束了欧洲30年的战乱局面。随之而来的是罗马教会势力退缩和拉丁文化霸权解体,而创建各民族语言规范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欧洲诸国民族身份建构的起点,进而重绘了现代国际关系的文化政治版图。

早在14世纪初,意大利就出现了建构民族语言文化、摆脱教会文化霸权的新趋势,为欧洲现代文化转型带来一缕新曙光。但丁在《神曲》(1307-1321)中放弃了拉丁语写作,而以托斯卡纳地方俗语和民间诗歌三韵句的格律来撰写,既批判了蒙昧主义和教皇专制,也揭露了贵族阶级的骄奢淫逸。他写到:“因为你们的贪婪使世风日下、凄惨不堪,把好人踩在脚下,把恶人捧上了天。”这样的愤激语言即使在法国大革命时代也足以振聋发聩。另一位作家薄伽丘被后人称为“14世纪的伏尔泰”,其代表作《十日谈》(1350-1353)以现实生活素材加上民间文化元素继承了但丁的创作主旨:批判教会和贵族的恶行,宣传市民人文主义的思想。布克哈特曾经指出,但丁和薄伽丘等人“用活的语言来记载他们自己直接观察所得到的现实结果,明确地宣布放弃高雅风格和采用一种生动有力的民众语言。”应该说,民族语言的复兴和规范化为创建新文化认同奠定了基础,而意大利早期人文主义文艺新作传播到欧洲各地,带动了英国、法国、尼德兰、西班牙、德国和北欧等地民间传说和歌谣等民族形式的复兴,激发了这些地区的学人通过书写和创作而把本族语言规范化,进而培育了各主权国家的民族意识和经典谱系,也为现代国家体制建构提供了民族认同的文化基础。

在威斯特法利亚和约签订以后,欧洲各国朝野的民族意识进一步高涨,民族国家的主权意识取代了罗马教会支持的帝国意识,国际贸易的市场意识取代了封建君主的庄园意识,民族语言书写的新文化艺术取代了古典艺术和经院典籍。在英国,中世纪的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被建构为不列颠人的先辈英雄传奇,而源于北欧传说的长诗《贝奥武甫》手稿由西撒克逊方言书写后成为古英语最早的书写文献,成为英国人尊奉的民族史诗源头。琳达·科利认为,从近代各种风格的“布道、历史、政治小册子……民谣、诗歌和小说中”可以发现表现英国性的语言和形象,也就是说,“英国是一个人为制造的国家,其存在深深依赖于泛新教文化、不断出现的战争的威胁”等等。科利对英国民族性的看法是基于民族身份建构理论而来的,但她更为重视英国经济繁荣和海外殖民扩张等现实经济基础的变化带来英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高涨,进而巩固了英国人普遍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从历史进程中看,16-17世纪以后,英国的采矿业、纺织业、航运业和金融业等等现代工商文明进入大发展阶段,而新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念也应运而生。例如,培根(1561-1626)的经验主义理论,洛克(1632-1704)的现代国家观念,牛顿(1643-1727)在科学发现基础上建立的经典物理学等等。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指出的,17世纪是西方近代思想史的开端,因为人们不再仅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寻找复兴的思想源泉,而且还从近代科学技术发明和地理大发现等现实事件中获得了新思想的灵感和对未来的展望。所以说,“两希文化源头”并不是现代欧洲文明形成的真正根源,在现实社会存在变革的基础上产生的新文化思想才是现代文明的真正源头。仍以英国为例,自从国王亨利八世(1491-1547)与罗马教廷决裂以后,英国的主权归于国王而不是教皇,新教成为国教,英国也逐步进入资本主义工商立国的现代化之路。正是在这种繁荣的社会和经济形势中,英国的启蒙运动以一种温和的方式逐渐改变了人们思想观念,君主立宪取代了君王专制,机器制造业和海外贸易改变了庄园经济,英语规范书写取代了拉丁文和法文的霸权,而洛克、休谟和亚当·斯密等人的现代政治经济学逐渐影响到全欧洲乃至北美殖民地。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17世纪出现的印刷资本主义带来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同时也增强了各民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意识和政治民主意识。这样的民族-国家身份建构即使在欧洲文化中心的巴黎也一直持续着,例如引导法国启蒙运动思潮的“百科全书”编撰就是一个典型的新文化运动的例子。法国是欧洲大陆最早形成民族国家的君主政体之一,但早在16世纪中期就出现了推重法兰西语言的民族文化自治运动,即七星诗社成员为保卫法兰西民族语言的积极行动。当时,法国人文主义诗人龙沙等七位同道从意大利借用了诗社的名称,主张以法语而不是拉丁语来写作,以便与意大利人文主义诗歌并驾齐驱。1549年,龙沙等人发表了《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的宣言,正式提出了七星诗社的创作主张,倡导以新的法语词汇和民间素材来写抒情诗歌。到了18世纪中期,巴黎出版商希望翻译出版英国人编撰的一部科技大辞典,以介绍国外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在接到出版商的邀约以后,狄德罗等人拒绝了翻译这部辞典的设想,而是提出用法文重新撰写一部《科学、艺术和工艺百科全书》,即《百科全书》,而法国启蒙思想家们往往自称是“百科全书派”。全书的主要编撰者达朗贝尔在“绪论”中强调了笛卡尔的理性观念,认为知识来源于客观世界和人的理性活动,而不是来源于“教会和国家宣扬的知识,因为传统的知识除了偏见和迷信以外等于零”。全书主编狄德罗等人编撰此书长达25年,其中收录了71818个词条和2885幅图片,采用了“概念革命”的方法来对付国王和教皇的禁令。在欧洲各国大量销售《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启蒙观念经由商业动脉逐渐深入了欧洲大陆最遥远的地区。”然而,18世纪法国人编撰的《百科全书》不仅是宣传启蒙思想的重要武器,而且使法兰西民族文化思想从封建旧体制中摆脱出来,构成了新时代和新文化的认同坐标。当时除了法国《百科全书》编撰发行之外,其他主要欧洲国家也都以类似的方式出版全书、词典或年鉴之类的文化工具书读物,例如1728年英国出版的《钱伯斯百科全书》,1732年德国出版的《科学艺术综合大辞典》,1732年美国开始出版的《穷理查年鉴》,1735年俄国出版的《俄语诗简明新作法》,1771年西班牙出版的《西班牙语法》等等。这些传播新文化的大众读物有力地提升了民族语言在各国教育和书写领域里的主导地位,标志着在新文化运动中“拉丁文失去了欧洲共同语言的地位”。

伏尔泰

从人文主义到启蒙运动的发展进程中看,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复苏与建构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使得西方的古代、中世纪和现代社会的历史分期有了比较明晰的时代区分,尤其对于现代西方各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建构具有重大意义。这一认知对于理解启蒙主义新思想的生成和传播也是意义重大的。1601年,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康帕内拉写成了《太阳城》一书,宣传人人平等的幸福社会,反对西班牙人的殖民统治,强调意大利人对于科学和地理大发现的贡献。1616年,他还出版了《捍卫伽利略》一书,赞扬伽利略的科学真理。1620年,意大利学者塔索尼(1565-1635)提出了重视今人生活的市民人文主义主张,同时反对一切以古希腊艺术为模仿准则的做法。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家们厚今薄古的观念很快传到法国,引起了法国学界对于尊崇古典文学还是赞颂今日文学的古今之争。在摒弃拉丁文化霸权、建构民族文化新坐标的过程中,法国的文化“古今之争”最具有代表性。17世纪出现的“古今之争”围绕着厚今薄古还是厚古薄今而进行,形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当时的颂今派人士主张摆脱新古典主义的泥古倾向,以现实生活和民族语言为基础来建构新的法兰西民族文化艺术。以布瓦洛为代表的崇古派主张以古希腊荷马史诗为楷模,坚守古典主义的艺术戒律;贝洛勒等颂今派主张以基督教观念取代古希腊异教观念,强调抒写今日生活之美,颂扬路易十四的文治武功。尽管颂今派仍然属于贵族君主的御用文人,但是他们主张以法文为主,不再使用希腊文和拉丁文为书写语文,显示了明确的民族文化独立意识,在实际效果上开启了新建现代民族文化认同的先河。颂今派学者丰特奈尔在《闲话古人与今人》一文中指出,“理性会使今人摆脱古代人的偏见,从而创造出更好的作品,使之具有新颖的民族特色和个性特征。”17世纪古今之争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可说是在厚今薄古、倡导新风的意义上有着紧密联系,为建立新的文化认同树起了时代的坐标。法国学者朗松认为,启蒙文学家强调民族风格而抵制古典主义原则,显示出厚今薄古的审美趣味,例如伏尔泰“是实实在在的法兰西作家,这意味着他属于他的民族,他的世纪。”确实,在长期的启蒙运动风云变化之中,从意大利到法兰西,从德意志到俄罗斯,倡导民族话语,复兴民间文化,注重现实生活,鼓励科学技术等等新文化运动事件此起彼伏。这些新事物的出现标志着旧文化观念的衰落和新文化观念的形成,也是各民族身份认同的有力见证。例如,意大利学者维柯的《新科学》,法国学者伏尔泰的《风俗论》,俄国学者罗蒙诺索夫的诗歌,德国诗人歌德的《浮士德》等等都是在欧洲启蒙时代出现的民族文化语言经典之作,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广泛影响,对于建构各民族文化认同产生了重大作用。正如恩格斯对于德意志民族文化复兴的评述所说的,“至于学德文,我可以向您介绍读歌德《浮士德》的头一部分,这部分基本上是用民间文体写的。”恩格斯所指的是歌德借助德语民间传说和故事来创作浮士德博士的五个悲剧,而这一经典事例也说明,没有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民族语言创作,西方诸民族国家就无法突破古代文化遗产和教会文化霸权的历史局限,西方各国的现代民族文化谱系也无法建构起来,而各国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革也难以持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世纪,西方话语体系下的文明真相,原来我们是这样被“野蛮”的
东师 2022.09 网络教育 历史学 西方史学史 考前练兵
思想的启蒙与文艺的复兴
哈斯卡拉启蒙运动
我国值得骄傲的地方
犹太人领先世界,是因为做了违背祖宗的决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