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师 2022.09 网络教育 历史学 西方史学史 考前练兵

西方史学史+东师考前辅导包

一、论述题

(1)论述法国史学家让·波丹的史学思想。

答:波丹在其史学巨著《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中,探讨了历史的一般价值、本质、形式类别、总体认识、历史分期以及阅读史书的方法之类本体、客体问题,体现出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史学最深刻、最全面的反思。波丹对历史的思考,直接启迪了近代西方的历史意识。

波丹的讨论路线是从历史的价值开始的。他认为历史具有任何学到难以比拟的实用价值,其最大的功效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他在开头便说:“尽管历史有许多用最高贵、最适当的赞辞对之加以美化的颂扬者,但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的赞词比得上说历史是'生活的老师’更真实和更贴切了。”在波丹看来,哲学虽然也被一些人视为“生活的指南”,但它对逝去的事情沉默不语。而历史则不然,不仅可以用来解释现在,而且可以预测未来,人的整个一生都应该按历史的神圣法则来行事。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认为历史有无尽的益处,其中“最大的益处就是至少能激励一些人崇尚美德,能使一些人惧伯做恶”,青史留名是对一个人“唯一真正的奖赏”。此外,历史还有美学意义,予人以“轻松和愉快”。之所以轻松是因为历史无需任何特殊技能的帮助便可以被人理解,目不识丁者也可听懂它。愉快则从阅读历史时获得的美好知识中油然而生。

波丹进而讨论历史的本质和形式。他认为“历史是对事物的真实的叙述,它有三种形式:人类史,自然史,圣史。第一种涉及人类,第二种关于自然,第三种涉及自然之父。第一种描述人的活动,同时指引他在社会中的生活。第二种解释隐藏在自然中的各种原因。解释自开端以来这些原因的演化。最后一种除开一切其他因素只记录全能的上帝和不朽的灵魂的威力”。这样,波丹就把历史学科的地修升到统摄人类的所有知识学科的高度,从而把史学的研究对象也扩展到人们活动的一切领域。

波丹认为历史的本质是对真实的叙述。波丹师法波利比乌斯,十分强调史学工作的求真精神,认为“历史非他,不过是真相的反映”记述真相是历史家的唯一职责,对史实进行褒贬与夺是哲学家的任务,而非史学家的任务,他提出的要在历史著作中消除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兰克史学原则的先声。波丹认为,要促进史学发展必须对史料进行深入细致的考订,对史实作全面的分析与综合。他还提出了一系列鉴别史料和史实的原则,并对史家记事产生偏差的原因作了心理分析。波丹的史学方法和原则已由外形考订,达到对史料史实的解释和诠释,进入了对其内容鉴定的范围。这在西方史学方法论上具有开拓的性质。

在历史的总体认识方面,波丹的观点更显示其卓越的思考能力。从整体上说,波丹认为历史是进步的。他猛烈抨击了自古以来广泛流行的关于人类历史由金、银、铜、铁各时代依次堕落的历史倒退观。明确提出了各时代依次递进的世界历史进步观。在他看来,全部历史已表明人类社会是持续不断地发展进步的,他所处的新时代要比以前的时代进步,而将来的时代也必将超过现在这个新时代。这种对人类未来的进步的乐观主义,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新兴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波丹明确提出的进步观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它的冲击波随着历史的长河一直越过维柯、黑格尔和马克思、直到遇上了尼采、斯宾格勒及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才受到了阻力。从此,进步的历史观开始受到质疑。

波丹在讨论影响历史进步的因素时,他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认为地理条件决定了一定民族的性格。他自己对人类史的分期便是建筑在自然条件基础上的。他的历史分期把传统关于人类史总长度的六千年分成三个等份,每个阶段含两千年。第一阶段是天性爰好沉思的南方民族(北非、西亚民族)阶段,产生出哲学和宗教。第二阶段由温带地区的民族(地中海区域民族)领风骚,发展出良好的政府和政治。第三阶段的主角是寒冷地带的北方民族(日尔曼民族),他们是机械和战争艺术的发明人。波丹的分期具有重大的启后作用。西方第一位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哲学家维柯关于人类三个时代(神、英雄、人)的分法和19世纪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的三段式(东方、希腊罗马、日耳曼)直接受到波丹分期的启发。启蒙时代法国著名学者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也受到波丹有关思想的直接影响。

此外,波丹还提出了囊括全世界、涉及人类活动一切领域的整体史观念,他还注重历史比较方法,注重宏观考察,这都给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等人的文化史观念及其研究方法提供了启示。

(2)中世纪西方史学的特点。

答:中世纪西方史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在基督教神学史观影响下的史学创制。在当时,基督教史学的观念代替了世俗观点来作为历史解释的指导思想,凡与基督教史观相悖离的历史事实,皆被弃之不用。在历史作品的内容选取上,也是主要选择与基督教事务有关的历史事件,凡人的世俗活动则很难进入基督教史学家的视野。当时的史学作品的创作者,也多来自于僧侣阶层。因为,当时知识文化垄断在基督教神职人员手中,他们所在的图书馆,也几乎是中古社会唯一的藏书机构,僧侣个人也较俗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当时的国家政务,因此,也更具备进行历史作品创作的条件。

在基督教史观的影响下,中世纪的西方史学发展出如下比较有新意的历史观念。首先,基督教史学家较明确地提出了历史的发展进步观念,即历史在一步一步地以线性发展模式不间断地趋向一种完满状态。如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为世界历史勾画了一幅线索清晰的发展蓝图,即历史是上帝之城与人间之城不断斗争,最后实现上帝之城的全面胜利的进程,在奥古斯丁看来,世界历史必将迎来光明的结局,这一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其次,基督教史学界提出了一维的时间观念,最有创见的就是英国的教会史家比德,他以基督纪年方法统一各地域历史编撰,使历史在时间上贯通古今。再次,基督教史家提出了整体的空间观念,依照此种观念写成的历史作品,以神意将世界各地连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历史在空间上曩括四海。在基督教史家看来,没有民族和地域的区分,只有基督徒和异教徒的区分,他们所构建的“上帝之城”,是涵盖了世界所有地域的信仰基督教的世界。最后,基督教史学家的作品中充满了矛盾统一意识,他们选取具有矛盾意味的历史现象作为历史撰述的主题,认为由神意所主导的天城与人世的纠缠互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按照今天的史学标准来衡量,受神学史观影响的中世纪西方史学自然有其它的局限,那就是在当时的史学作品中,天命神意代替了科学探索,宗教传说代替了信史实录,世俗现象和人的历史活动遭致贬低和冷遇。

(3)比较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文化/文明形态观念。

答:首先,文化形态论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就是,历史研究的有效单位是超越了民族和国家层次的“文化”或“文明”,世界上有多种文化或文明体,它们在存在时间上具有同时代性,在存在价值上具有等值性。斯宾格勒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主因和起源,是民族和国家的母体。

文化或文明拥有自己的内容和结构。斯宾格勒认为文化包含着文化灵魂和形式语言两个层面的内容,它们分别作为文化的根基和表象而存在。文化的灵魂关系到文化的生成演变,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先验的观念,在形式上通过神化传说或宗教观念表达出来,对文化灵魂的领悟,要通过深层次的心理经验和直觉。汤因比对文明结构的解析少了几分斯宾格勒式的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文明由政治、经济和文化组成,政治和经济易于流变,而文化在三者中最稳定,因而最能保持文明的本色,其存在也最重要。在文化之中,宗教的存在价值又最大,可以说宗教是一个文明存在的核心因素,是使一种文明区别于另一种文明的特殊标识。

在确定了历史研究基本单位的前提下,斯宾格勒和汤因比以文化/文明存在的多元论来反对西方中心论式的文化/应明存在一元论。他们根据各自的标准划分了历史上的文化体或文明圈,认为它们在存在时间上具有共时性,在存在价值上具有等值性。斯宾格勒认为人类历史上存在的高级文化形态有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古典文化、阿拉伯文化、玛雅文化、西方文化。

汤因比对世界历史的考察则具有更为宽宏的眼界,在他眼中呈现的是一幅更为多元化的人类文明图景。按照其文明标准,汤因比认定人类历史上存在着西方基督教文明,拜占庭文明,俄罗斯文明,伊朗文明,阿拉伯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国文明等26个文明圈以及玻里西尼亚文明、爰斯基摩文明、游牧文明、斯巴达文明、奥斯曼文明等5个停滞的文明。

其次,文化形态论主张文化体或文明圈的生成演变都经历一个从生到死、由盛而衰的过程。斯宾格勒和汤因比都把文化或文明形态看成一种有机的生命整体,其生成演变历程或者如人生旅程一样经历幼年、青年、成年、老年,或者如四季更迭一样经历春、夏、秋、冬,或者如植物生长一样经历萌芽、开花、结果、枯萎。具体说来,斯宾格勒将文化的发展分为前文化或原始文化阶段、文化阶段和文明阶段。

再次,基于对文化/文明体演化机制的概括,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对西方文明的未来做出了不同的展望。斯宾格勒是一个悲观的宿命论者,他坚定地主张文明是文化的不可避免的归宿,“是一种终结、不可挽回”。西方文化的悲剧性命运,是斯宾格勒式的文化形态演进观念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

汤因比同样承认西方文明所面临的困境,但他的西方文明的前途却有着不同的意识。尽管承认斯宾格勒给自己以很大启发,但汤因比也批评“斯宾格勒是最没有启发性的教条加宿命论者。”他认为“死去的那些文明并不是命中注定必死的,也不是'天生要死的’,所以我们的文明也不是必须同其它多数文明共命运的。”西方文明的未来命运掌握在所有西方人的手上。

(4)论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

答: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仅向我们科学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图景,更在史学史上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首先,马克思唯物史观为史学研究的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原则,加快了史学研究系统化、科学化的脚步。马克思合理地借鉴了前人的系统论经验,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创性的以唯物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剖析了该系统的基本要素、结构层次,揭示了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并利用辩证法思想解释了社会体系内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是社会系统变迁的根本动力,阐明了社会总体发展的规律和阶段性。

其次,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改变了旧有历史观点一些持久但又狭隘的意识,扩大了人们的历史视野。马克思唯物史观第一次把现实的生活——日常生活纳入历史研究领域。这样,历史研究不仅要研究理论、思想等精神生产活动,更加要重视提供这一活动的世俗基础的物质生产活动。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和宗教等等活动。历史不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过着现实生活的人民群众的历史。历史主体的重新认定,对今后西方历史学研究的领域拓展影响深远。

最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在对于辩证法的合理使史学研究方法更加趋向科学。如矛盾的分析方法、从抽象思考到具体研究的方法,以及历史与逻辑统一、现实和思维相联系的方法等,都使得自启蒙运动以来,至康德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的关于先验与经验之间的悖论。从此,历史研究的思维更加科学,历史评价的角度也更为准确。

在20世纪的西方史学界,受到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影响的史学流派有法国的年鉴学派和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等等。了解20世纪的史学成就,我们更容易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5)启蒙时代欧洲史学的特征。

答:启蒙运动时期,欧洲史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呈现出以下特征:

(1)史学研究领域扩大。18世纪的理性主义史学家拓宽了人们的历史视野,古代和中世纪的历史学家往往把视野局限在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上,文艺复兴时期有所好转,但非政治军事史的题材在史学编撰中仍处于微不足道的从属地位。进入启蒙时代,历史学的领域更是不断扩大。举凡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一切经验教训,包括社会经济、民俗风情、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广泛意义上的文化史吸引了史家的眼球,经常被纳入历史研究的范畴。尤其法国启蒙大师伏尔泰所开创的社会文化史的新研究方向对西方史学的指导意义不可忽视。此外,启蒙学者们也开始打破中世纪以欧洲为中心的编年史框架,历史编撰在空间上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他们试写包罗万象的世界史著作,把当时西方目力所及的东亚、大洋彼岸和中南非洲等地域曩括到世界史的编撰范围中,真正意义的世界史诞生。这与人文主义史家多局限于编撰一城一地的地区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2)理性主义的历史观。启蒙时代的历史家其思想核心大多为理性主义。他们使西方史学摆脱了中世纪神学史观的束缚,把神学和教条那些狭隘的围墙推倒,使史学沿着世俗道路的方向发展。他们试图用理性的眼光对历史进行批判的思考,赋予历史以哲学的意义,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在理性主义史家看来,理性的力量被认为是改造社会、拯救黎民百姓的灵丹妙药和唯一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然而,人类历史不可能以理性为主线贯穿始终,理性的力量也不是万能的,这种对思想意识的力量的过分夸大,正是理性主义史家的共同历史局限之所在,他们的历史观总的来说还是唯心的。尽管理性主义史学有着某种缺陷,但它仍可说是西方史学自文艺复兴以来的重大发展。

(3)历史发展进步观点的流行。对于历史演变进程的思索是西方历史观念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启蒙时期的学者们对古代和中世纪某些历史学家的历史循环观和历史倒退观作了猛烈的批判。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理学、胚胎学、古生物学的发展,使启蒙学者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从低级到高级这一不断上升的发展路线。把历史视为一个进步的过程,是一个从低到高、由愚昧而文明的进化。这一时期的史家把观念形态的理性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而历史就在理性与非理性的斗争中不断进步,通过理性的怀疑精神人们可以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最终达到幸福而完美的境界。他们自信自己处于一个转折的时代,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希望,他们歌颂进步,引导人们不断的向前看。这种历史进步观点向人类宣告了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的合理性与不可避免性。

(4)史学的政治功能。启蒙时期欧洲的历史学家多数都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们用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来解释历史,从历史上寻找论据,以古喻今,要求实现政治上的改革。这在他们也是古为今用,他们是用历史来为资产阶级的政治服务的。不过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问题,当时资产阶级还是一个进步的阶级,这些启蒙思想家曾经在历史上起过很大的进步作用。

(5)历史哲学兴起。启蒙时代的学者认为历史学家的任务不是简单地陈述过去的事件,而是要用理性的眼光对历史进行批判的思考,赋予历史以哲学的意义,探讨社会发展的规律。伏尔泰第一个使用了“历史哲学”这个术语。但是真正实践近代历史哲学的第一人确是伏尔泰之前的维柯。维柯撰写的《关于各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则》(简称《新科学》),旨在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历史的理论。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提出人类理性不断进步的观念,而且还提出了科学推动社会进步的卓越观点。康德通过他的历史理性批判把历史纳入了一个富有辩证色彩的思辨体系之中,而赫尔德更是有着许多超越前人的卓越思想。启蒙学者们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的探讨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二、简答题

(1)荷马史诗的内容和特点。

答:荷马史诗曾是当时人们社会生活和血统教育的重要著作。主要来源是公元前12世纪发生的古希腊联军远征小亚细亚城市特洛伊的战争。这部史诗由既独立又有联系的两部分组成,它们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伊利亚特》主要写战争本身,描述希腊人征服特洛伊城的经过。《奥德赛》描述的则是充满智慧的希腊英雄俄底修斯在胜利后,渡海返乡,经历艰险的故事。

荷马史诗虽然是一部诗歌体裁的文学作品,但是,在神话传说和文学渲染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书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史料价值。史诗中反映了庞杂的社会生活,如:迈锡尼王阿伽门农的显赫声势,远征特洛伊人的社会生活与制度及阶级分化,冶铁和铸造技术等情况。从时间上来看,它的记载从史诗记载的年代可以上溯到比迈锡尼文明还早的时代。它为研究古希腊史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文献资料。所以,在历史研究中,人们通常把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称之为“荷马时代”。

另外,在荷马史诗中还蕴含着历史观念。上古时代是人类英雄时代,荷马史诗则叙述了希腊祖先的英雄事迹。同异族人作斗争的《伊利亚特》和同自然作斗争的《奥德赛》都反映出希腊人所具有的最初的人本观念,作者歌颂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嘲笑和谴责神的邪恶,坚信人定胜天。这种进步的观念同时也催发了一种历史探究精神,为历史学的产生奠定基础。

(2)奥古斯丁的史学思想及其价值。

答: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等历史哲学作品中写道:人类的历史,就是上帝之城和人间之城不断斗争,并最终由上帝之城取得全面胜利的过程。这样,奥古斯丁就以自己的神学观念构筑起了自己的历史认识框架。在他看来,历史是有始有终的,历史始于创世纪,终于末日审判,这样就为历史设定了一个时间维度。在这期间,历史是充满了矛盾斗争的,历史是不断发展的,最终必将迎来一片光明。这种历史观念有别于古希腊时期盛行一时的历史倒退论,其中所包含的历史发展、进步因素,对后来的启蒙运动时期的历史进步观念的形成具有理论启发作用。

(3)概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史学的特点。

答:首先,古典人本史观的复归。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史家们复归了古典时期的人本史观,宏扬人性,人的尊严、人的自由、人的情欲、人的道德、人的荣誉和功利重新成为历史著作的主题。

其次,历史研究队伍的世俗化。文艺复兴时期大批史家是凡夫份子,多数依附于王公贵族,与古典史家有相似的从政从军的人生经验,有些人还是时代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甚至有些是民间的知识分子,历史撰述趋向世俗化。

第三,严格认真的治史态度。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在复兴希腊、罗马学术时,并未盲目信从,而是花费了大量精力搜集各种资料,比较优劣,对史书作细致地处理,以获取最可靠的知识,他们培养了一种批判史料的作风。

第四,历史写作形式呈多样化。文艺复兴时期史学的题材相当丰富多彩,大体包括这样几种类型:按编年顺序叙述的国别和世界通史,断代史,传记,专史,对古典作品的评注,古物研究与鉴赏,史学理论、尤其是有关史学任务的研究。

最后,民族史学的初步形成。文艺复兴运动所开创的是一种与中世纪迥不相侔[móu]的世俗文化,这种世俗化在史学领域的表现之一就是民族史学的兴起,它体现了一种逐渐形成中的民族主义意识,与近代国家的形成相伴随。

(4)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中体现的史学思想。

答: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展现了它独特的史学思想、严谨的治史态度、大胆的批判精神以及流畅的行文,代表着18世纪西方史学的最高成就。

首先,吉本具有历史连续发展的观念。吉本以其宽广的视野、用“罗马帝国的衰亡”这一概念和“基督教与蛮族的胜利”这一主题,贯穿并包容了公元2世纪至16世纪这1300多年间、以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为中心的、范围遍及古代世界三大洲的历史演变过程。在欧洲史学史上,把古代与近代的历史当作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连接起来。

其次,吉本用极其严谨的态度进行写作,非常重视占有原始资料。他广征博引、详加考订,对各种材料互相参照、进行比较研究,以致于几乎没有一页没有详尽的注释,或注明史料的来源及其可靠性、或补充正文的不足、或罗列诸家的见解。

再次,从《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吉本所具有的大胆而深刻的批判精神,这是启蒙时代史学特点在他身上的具体体现。

吉本从大量的历史事实出发对基督教的教义、教规以及基督教会进行了具体而有力的批判,历史地、批判性地分析了基督教对罗马帝国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其与罗马帝国衰亡之间的关系,这是《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方面,也是吉本对启蒙史学所作出的主要贡献之一。

(5)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人类历史事件可以分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的历史事件;自然地理环境的历史就是一种“长时段”的历史,它们与人类朝夕相的、无所不在,却几乎静止不动;经济、国家、文明等社会层面的历史和人类种群的历史则以较缓慢的节奏在发展变化,这种历史运动的速度一般以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时段”为周期;事件的、个人的历史是“一种短促迅速和动荡的历史”,它以一种基于“短时段”的快节奏闪烁用跳、瞬息万变。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长时段”和“中时段”的历史,“在历史的分析解释中,最后终于取得胜利的总是长节拍。”

(6)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史学贡献。

答: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先驱,是唯心主义史学派的创始人。作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分子,伏尔泰的著作反映出他完全是一位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伏尔泰的史学思想大致如下:

首先,伏尔泰扩大了历史学研究领域,把历史看作是一个关于人类多方面活动的整体。他认为应该把描述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活动作为史学的重要内容。他破除原来的政治史传统,倡导文化史观,扩大了西方宏观世界史认识的研究领域,为后来西方史学上的文化形态学派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其次,伏尔泰对历史科学的贡献,还在于他敢于否定传统的世界史体系用非宗教的观点解释世界历史,他放眼世界,否定欧洲中心说,把人类历史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比较研究,扩大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视野。

最后,伏尔泰把历史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他认为,人类历史在不断前进,社会在不断发展,最终将会破除一切来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而这与神的意志是亳不相关的。

(7)简述黑格尔历史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1)他以绝对化的理性(理念)作为贯穿其哲学主线,把理性主宰世界的原理运用于历史领域,认为理性同样主宰着世界历史。在他看来,世界历史是一个有规律的、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这是一个绝对精神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过程。

(2)他认为“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其终极目的是精神达到认识和实现其自身的自由。现实的历史过程是精神实现自身目的的手段。黑格尔认为个人的私欲是最有势力的源泉,个人,包括伟大人物在内,在追求自身目的时所进行的一切,最后却都成为绝对精神完成自身目的的工具或手段。

(3)黑格尔把考察历史的方法分为原始历史、反思的历史、哲学的历史,有助于史学家在从事历史研究过程中,更清晰、理性的认识史学自身,具有重要意义。

三、名词解释

(1)希腊神话

答:是以众神居住的奥林帕斯山为中心,通过诸如:开天辟地、诸神产生、神的谱系、天神的改朝换代、人类的起源等众多的故事来解释自然和社会的原始神话以及人类征服自然的英雄传说。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人类原始社会的发展过程,探查出古代希腊人出于萌芽状态的历史意识。

(2)《查理大帝传》

答:中世纪西方史学家艾因哈德的代表作,缘起于为君主查理歌功颂德。内容分两部分,共三十三节,分述查理“在国内外的事业”与“私生活和性格”。在前一部分里,作品从查理即位开始写起,按时间顺序对他所发动的几十次战争进行了简明叙述。其中,对两次持续时间最长、最为残酷激烈的萨克森战争及阿瓦尔人战争记述得最为详细。在后一部分里,作品精心叙述了查理其人的外貌、性格、爰好及家庭情感,赞美了查理鼓励学术、提倡宗教的义举。艾因哈德所使用的史料,有很多是出自第一手资料。比照中世纪时期其他西方史学家的作品,艾因哈德的《查理大帝传》洋溢着更多的古典主义色彩,这是因为,该书的撰写,是模仿古罗马作家苏埃托尼乌斯的《十二恺撒传》的结果。但是,作品除了对查理对外战绩和宫廷生活的描述外,对于这一时期法兰克国家内外各方面的情况几乎只字不提,作品的视野极为有限。

(3)列奥那多·布鲁尼

答:意大利第一个著名的人文主义历史学家,他著述甚多,最具有代表性的大作是十二大卷本的《佛罗伦萨史》,始于建城时期,止于1404年,把佛罗伦萨城邦的发展过程作了详细的描述,堪称通史之作。布鲁尼首先在历史学领域内打出“人文主义”的旗帜,他复活了古希腊、罗马那些大历史学家传统,认为历史应当记载“人”事,探索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供人们借鉴。他用理智的眼光来考察历史,摒弃了那些关于佛罗伦萨城的神话传说和无稽之谈,完全从事实来立论,着重叙述佛罗伦萨政治上的变迁及其在意大利各邦中的地位。在这一点上,他是马基雅维利的先导。此外,布鲁尼还著有《意大利史评述》、《反哥特人的意大利战争史》、《第一次布匿战争评述》等。

(4)理性主义史学

答:伴随着18世纪的启蒙运动而兴起的一种史学范型。继承与发扬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史学的传统,并把它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其主要特征:

(1)强调人类的理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2)主张探索历史的发展规律,以理性的眼光来审视历史和评判历史。

(3)提倡突破狭隘的政治军事史,注重广义上的社会文化史。

(4)提出系统的历史进步理论。理性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伏尔泰《风俗论》、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纲》、康德《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维柯《新科学》等。

理性主义史学对西方史学最终摆脱中世纪神学史观的束缚,沿着更宽广的世俗史学道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西方史学自人文主义史学以来的重大发展。理性主义史学的出现,标志着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确立。

(5)客观主义史学

答:19世纪有尼布尔引导、兰克系统建立的,以“如实直书”为史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的史学流派。在撰史方法上,主张历史学家在撰史过程中追求客观、公正、“消灭自我”。该学派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以史料批判为保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模式则为欧洲近代史料批判和文献考证学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范例,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客观主义史学积极参与了19世纪西方社会普及和培养科学理性精神的过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虽然客观主义史家主观上企图放弃历史学家对于历史编写的主观性影响,并对历史发展的规律避而不谈;但事实上,完全摆脱历史学家对“过去”的主观解释这种现象的存在,几乎是不可能的。很多人也指责客观主义史学抛弃了历史学家的历史智慧,而使之变成了平庸的史料的整理者。

(6)百科全书派

答: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编纂《百科全书》(全称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手工艺分类字典》)的过程中形成的派别。在法国的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是一面色彩鲜艳的旗帜。它区别于一般的文学流派,因参加编纂、出版《百科全书》的活动而得名。《百科全书》主编是狄德罗。参加撰稿的有160余人,他们哲学观点不同,宗教信仰不一。百科全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狄德罗、伏尔泰、卢梭、霍尔巴赫、爰尔维修、孟德斯鸠、孔多塞等。他们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向往合理的社会,认为迷信、成见、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大敌;主张一切制度和观念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在用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解释社会政治历史问题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其主编的《百科全书》为法国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为法兰西民族建造了一座精神文明的纪念碑。

(7)卢梭

答: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年—1778年)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政治哲学家,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卢梭既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也对启蒙思想进行了批判。一方面,他认为人类应该有一个符合人性的历史发展过程,它与整个人类的自我堕落相对立,这具有启蒙时代的思想特征;另一方面,卢梭又认为,初始状态下的人性与动物的本能相差无几,即缺乏理性和观念,而理性和观念则是人类进入社会状态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反对理性主义坚持纯理性主义的绝对化倾向。卢梭指出了理性主义史学内部存在的弊端,认为历史学家应该以一种同情和理解的态度去发现其中可贵的人类成就的表现,以及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最早将浪漫主义思潮引入了历史学研究的领域,被称为“浪漫主义史学之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伏尔泰与启蒙哲学
西方史学史
伏尔泰:历史书只是消遣读物,没有实用价值?
陈赟:西方普遍历史叙事与多元文明的共生问题
司马迁与修昔底德:两种历史理性的范式
克里奥女神的微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