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内经》第九十一课·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一节

?????上面蓝色字体

即可

《黄帝内经》是中医哲学的理论基础,分《素问》和《灵枢》上下两卷;共81章,162节。

【原文】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以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脘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地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译文】

黄帝问道:太阴、阳明两经,互为表里,是脾胃所属的经脉,而所生的疾病不同,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太阴属阴经,阳明属阳经,两经循行的部位不同,四时 的虚实顺逆不同,病或从内生,或从外入,发病原因也有差异,所以病名也就不同。

黄帝道:我想知道它们不同的情况。

岐伯说:人身的阳气,犹如天气,主卫互于外;阴气,犹如地气,主营养于内。所以阳气性刚多实,阴气性柔易虚。凡是贼风虚邪伤人,外表阳气先受侵害;饮食起居失调,内在阴气先受损伤。阳分受邪,往往传入六腑;阴气受病,每多累及五脏。邪入六腑,可见发热不得安卧,气上逆而喘促;邪入五脏,则见脘腹胀满,闭塞不通,在下为大便泄泻,病久而产生痢疾。 所以喉司呼吸而通天气,咽吞饮食而连地气。因此阳经易受风邪,阴经易感湿邪。手足三阴经脉之气,从足上行至头,再向下沿臂膊到达指端;手足三阳静脉之气, 从手上行至头,再向下行到足。所以说,阳经的病邪,先上行至极点,再向下行;阴经的病邪,先下行至极点,再向上行。故风邪为病,上部首先感受;湿邪成疾, 下部首先侵害。


转自网络,整理alin。

黄帝内经与易经解析

《黄帝内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著作

易经是骨,黄帝内经是肉。

微信ID:dudonghy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点击这里参加《黄帝内经》读书会报名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第十七
自我康疗98:解读《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论》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58)|白鲜皮
阴阳学说简介
皇帝内经之素问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