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申遗成功,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找 资 料

  学 课 程

  领 福 利

  加 Q 群

  一起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还记得小时候背的节气歌吗?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11月30日下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作为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中国的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同时也是传统历法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每一年各个节气的时间都能精准在3天之内。

  二十四节气,在四季轮回流淌,不曾虚度。一期一会,映刻每一日的美与妙,不曾辜负。匆匆过客,且驻足去触摸,诗意生活完全可能。

  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不能与自然相脱节。什么时间吃什么、穿什么、干什么事情,都与春夏秋冬联系在一起。顺应自然,人才能健康、快乐、幸福。

  节气,是最大的自然。

  “二十四节气”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至今的?为什么每年的各个节气都能精准在3天之内?

  “二十四节气”可以说是中国人思考和自然之关系的结晶,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钮卫星说,在古代,历法是科学,它为华夏百姓提供的不仅是农业、生活的时间,更为很多文化内容提供了附着的基础。

  从春秋时代到清朝,“二十四节气”不断完善

  “提到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背后是中国的历法。”钮卫星说,中国古代所使用的农历,其实是阴阳历。其中,阴历是指根据月相朔望变化而来的太阴历,而阳历则体现在二十四节气上。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了季节变化,而古人对此进行观察,不断完善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最早出现的,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钮卫星说,这几个节气最容易观察到,因为这几天的昼夜变化最有特点:春分、秋分日夜平分,而冬至日最短夜最长,夏至则相反。

  二十四节气的完整名单,目前看到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淮南子》中,这意味着最晚到西汉时期,它已成形并被广泛使用。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体现在“置闰”上。钮卫星解释,根据月相而定的阴历,一年只有355-356天,与实际一年的长度相差太大,所以就需要添加闰月来平衡。

  可闰月如何添加呢?西汉经学家刘歆在他的“三统历”中,使用了“无中置闰”的规则。

  其实,二十四节气中,在理想情况下,有一部分出现在一个阴历月的月头,一部分出现在月中,出现在月中的那个节气被称为“中气”。一般来说,一个月会平均分到2个节气。但朔望月与两个节气相加的时间长度并不一致,经过计算,刘歆将闰月安插在只出现一个节气的那个月后面。

  “在当时,历法推算是一件非常严肃而重大的事情,古人认为,自然与人类社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应天时。如果推算错了时间,导致人的行为‘有干天和’,就会引来天谴。”钮卫星说,东汉就曾因立春推算错了一天而下诏改历。

  南北朝时候,二十四节气的“精度”有了一次提高。北齐一位名叫张子信的学者,为逃避战乱,在一个海岛上躲藏了二三十年,发现了一个古人不曾注意的现象——太阳的周年运动是不均匀的。

  现在我们知道,冬至前后地球靠近近日点,运动速度快,节气长度不足15天;夏至前后地球靠近远日点,运动速度慢,节气长度超过15天。这种误差的累积,会导致历法推算出错,比如冬至日不准、日食预报出错。

  到隋代,历法家将二十四节气进行完善,推出了“定气”——它一般只被专业人士使用,来精确推算日月食。

  到了清代,西方传教士进一步提高了二十四节气所代表的太阳历的精度。他们将从地球上看太阳所经过的轨道——黄道,分成了24等分,从而定出了各节气的准确时刻:当太阳走到某一位置时,就代表某个节气的到来。

  “比如,太阳走到黄道270度,就是冬至到了。”钮卫星说,现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的历法计算室一直坚持着这项工作。

  一气分三候,“气候”蕴含古人对自然的体认

  古人对自然的观察还不止于此,他们还将每个节气分成了“三候”,每候5天,称为“初候”“一候”“二候”——“气候”一词也由此而来。

  根据每候的动植物变化情况,古人还为它们起了极富美感的名字,比如立春二候“鱼上冰”、雨水之日“獭祭鱼”、惊蛰之日“桃始华”、寒露之日“鸿雁来宾”……

  钮卫星说,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华夏民族的先祖生活在黄淮流域,所以这些随季节变化的物候,主要符合这片地区的特点,比如在上海、深圳,就会感觉节气物候与身边的环境不十分合拍了。

  “从这些物候中,可以看出古人有趣的观察。”

  他举了个例子,“獭祭鱼”是指一种类似水獭的动物,在雨水节气开始捕鱼,它喜欢将抓来的鱼一条条并列在岸边——在古人眼中,它好像在进行祭祀活动一样。

  又比如,寒露一候的“雀入大水为蛤”,是说一种鸟类跌入水中变成了“蛤”——这显然是不科学的,但究竟古人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或许值得探究一二。

  

  其实,正月的设置也与二十四节气有关。

  钮卫星说,古代天文学家心目中的“正月”其实是有冬至节气的那个月,因为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这天阴气极盛而“一阳生”,应该作为一年的发端。而老百姓心中的新年元月,则应是立春所在的那个月。

  “所以我们农历新年常说‘贺新春’。在《红楼梦》中,贾府大小姐因出生在大年初一,就被取名“元春”。”他说,古人口中的“元旦”其实是我们现在的所说的春节“大年初一”。

  节气是传统文化载体,但内容需去芜存菁

  从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二十四节气,它的科学部分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为数千年华夏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下,它为老百姓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文化载体,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认同,也起了重要作用。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经常看到有些店铺出售糕点,上面写着‘按时茶食’,其实就是根据不同节气,对应当季食材而推出的不同糕点。”钮卫星说,节气在中医里也是健康保健的重要考虑因素。

  

  不过,节气也被附会到算命、吉凶预测等体系中。钮卫星认为,这部分内容就需要审慎对待,避免误导。

  比如,将一年有没有立春,与是否适合结婚联系起来,称无立春的年份为“寡妇年”,就是一种附会。其原因无非可能正好这一年在历法上比较短,少包含了一个节气而已。

  

  这么复杂的天文学知识,中国古人几千年前就掌握了。西方古人把一年分为十二星座,中国人分为二十四节气。一个星座严格对应两个节气。分得越细,就越难,就越科学。

  中国人相信“天人合一”,自然界和人是相通和相对应的。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的身体、命运之间,有着复杂而隐约的相关性。

  

  往期文章推荐:

  

  舞动的二十四节气图,值得最美的诗歌

  

  12

  月

  03

  日

  

  周

  六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十四节气(历法)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北斗七星与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研学实践课程
17年高考政治备考:二十四节气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源起天地之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