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十四节气源起天地之中

2016年11月30日,正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的爆出,成为全世界议论的焦点。那么,“二十四节气”是如何诞生?源起何地?它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发挥的具体作用有哪些呢?笔者通过遍查典籍和考证,撰写了《二十四节气源起天地之中》一文,以求教各位方家。

   到春秋末至战国时代,已经定出回归年长为365日,并发现了19年设置7个闰月的方法。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诞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科学历法——四分历。在欧洲,罗马人在公元前43年采用的儒略历中,也用365日这个数据,但比我国晚了大约500年。古代希腊人默冬在公元前432年才发现19年7闰法,比我国也晚大约100年左右。四分历的问世,标志我国历法已经进入了相当成熟的时期。

    《周礼·地官·司徒》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古影字),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东汉郑玄在注释中引用郑众的话说:“土圭之长,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适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地为然。”今观星台南20米处,尚保存有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由天文官南宫说刻立的纪念石表一座,表南面刻“周公测景台”五字。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历法在原《夏历》和《周历》的基础上历朝历代多有演变。西汉武帝时期由邓平、落下闳等人修编的《太初历》是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南北朝时代的祖冲之编制了《大明历》;唐代僧一行在嵩山周公侧影处进行大规模的天体测量,撰成《大衍历》,现存有当年刻立的纪念石表一座,表南面刻“周公测景台”五字;北宋沈括提出了《十二气历》;南宋杨忠辅制定的《统天历》取回归年长为365.2425日,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密的数值。欧洲著名的《格里高历》,即当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其回归年长亦取365.2425日(公元1582年颁发),但比《统天历》晚了383年;元代郭守敬、王恂等人在嵩山周公侧影处建观星台,即天文观测中心,发明制造了更加精确天文仪器,废除了过去许多不合理、不必要的计算方法,采用了《统天历》回归年时间,制订的《授时历》沿用长达363年,一直到清初;清代,颁发汤若望的《新法历书》,引进了欧洲天文学知识、计算方法和度量单位等。

    中国历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即古历时期:汉武帝太初元年以前所采用的历法;中法时期:从汉太初元年以后,到清代初期改历为止。这期间制订历法者有七十余家,均有成文载于二十四史的《历志》或《律历志》中;中西合法时期:从清代传教士汤若望上呈《新法历书》到辛亥革命为止;公历时期:辛亥革命之后,于1912年孙中山先生宣布采用格里高历(即公历,又称阳历),即进入了公历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采用公历的同时,考虑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还颁发中国传统的农历。目前,世界各国所使用的历法归纳起来分为三大类:阳历、阴历和阴阳合历。

    阳历是根据太阳的运动周期来制定的。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定为一年,称作一个太阳年或回归年,机械地分为12个月,每月30日或31日(近代的公历还有29或28日为一个月者,例如每年二月),这种“月”同月亮运转周期毫不相干。阳历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历法,又称为太阳历、公历、西历、格里历。这种历法的优点是地球上的季节固定,冬夏分明,便于人们安排生活,进行生产。缺点是历法月同月亮的运转规律毫无关系,月中之夜可以是天暗星明,两月之交又往往满月当空。

    阴历(又称太阴历)是根据月亮的运动周期来制定的。人们将月亮圆缺晦明一次定为一个月,称为一个朔望月,其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03秒(29.5306天)。阴历年同地球绕太阳公转毫无关系。由于它的一年只有354日或355日,比回归年短11日或10日多,所以阴历的新年,有时是冰天雪地的寒冬,有时是烈日炎炎的盛夏。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不再使用这种纯粹的“阴历”了。

    阴阳合历是将阴历和阳历协调起来的历法。我国农历就是典型的阴阳合历,在此特别强调一点,农历不是阴历。农历将月亮围绕地球运转一周所需时间(朔望月)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回归年)并列为制定历法的依据。由于朔望月和回归年之间没有公约数,我国农历通过设置闰月的办法将二者巧妙地统一起来。我国古代的各种历法和今天使用的农历,都是这种阴阳合历,也叫黄历、夏历、殷历、古历、旧历等。

    二十四节气含义及命名。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位于天地之中的嵩山地区即是古代的中国、中土、中邦,这里四季分明,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表现尤为突出。后来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中国地域辽阔,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将天文、物候、农事完美结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所沿用,至今仍在影响和指导着我们的生活,二十四节气与时光相伴时刻关照着我们,关照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衍。二十四节气被确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将其发扬光大,代代传承。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的国粹,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二十四节气,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上个世纪末,有一些西方的科学家讨论认为,二十一世纪世界的科学中心有可能转移到中国。主要理由是中国人有特有的思维方式,因为西方尽管有很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他们有缺陷,缺乏的是我们中国人那种看问题的整体观,较为先进的方法论。至今仍在中国普遍使用的二十四节气,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二十四节气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并不亚于世界公认的“四大发明”,因为到现在我们的生活,仍然受着二十四节气的指导。“二十四节气”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就像我国的“生肖”文化在全世界引发热潮一样,向全世界推广我们的“二十四节气”这一文化瑰宝。


撰文:王剑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十四节气缘何成“中国第五大发明”(图)
清明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为什么是按阳历计算?
你要知道!中国的日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
揭秘:清明节为何不过农历?总在4月5日左右
从中国二十四节气看懂历法智慧
阴阳合历 农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