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裴休编《断际心要》白话(二)

图:《花海》纸本水墨画 作者:杜文涓 尺寸:33cm x67cm

写在白话文前:

照之前的惯例,偶尔有必须要说明的话时,我都会在文前加上一个按语,但今日要说的话比较散,于是便加了一个不大规矩的“写在白话文前”。

可能因为原文在一千多年前是日常对话的记录,故而虽是古文,在如今看来仍旧浅近易懂。以今日汉语使用的环境观之,其中有些用词精妙典雅,单个字的本身便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美感和深义。与一些用典繁多文字艰涩的古文比起来,《断际心要》是非常容易阅读和译写的。但简易也有简易的为难之处,或许是我太想在如今的时代里把话说的美观说的清楚,便顺着原文加了一些注释性甚至是装饰性的语句。

南北朝的僧肇大师曾说过:“夫言迹之兴,异途之所由生也。”真正精微的东西,语言是无法企及的。在实相面前,语言有它的尽头,也制造了种种障碍和分歧。因此即使经过了白话,原文的要义也仍然或者反而有可能更加歧路丛生。尽管我已尽力而为,还是要反复提醒读者,每篇白话后都附有本段原文,对照参看可能会更好的把握静止的语言中那最生动的精义。

另外,现代人太相信工具,过于依赖工具带来的方便,总希望有个什么东西令自己更便捷更迅速的获取更多,工具的发达惯坏了现代人,令人心愈发懒惰。可即便如今风头无两的Chatgpt也不能加速我们理解佛法,所以个人的学习、愿景和践行仍然是要务。

还有件事想在此说一下,和“古文经典白话”的初衷相关。上周日参加某本新书的发售,席间一人说汉语是工具,这话字面上是没错。他的原话我眼下很难复述,大致就是说既然是工具嘛,那就不重要,他说的“不重要”不是“得意忘言”的不重要,而是真正的不重要。这些言论得到了一些附和之声。

汉语很重要,而且至关重要。她不是符号文字,因此她不是死物。汉语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来,前身是我们祖先对天地仰观俯察后高度精炼概括的图形,她的能指和所指具有意义上的关联,而且是生成的变化的,充满了直觉和想象力,饱含着美感意蕴。她也构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仅是深刻的哲学,也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汉语当然是工具,但她也太重要了。人类一切哲学思考都建立在语言哲学上,否则所有的哲思都将成为无本之木,而汉语的哲学在世界语言哲学里独树一帜,也造就了与众不同的对宇宙人生的体察与思考。这其中有许多深刻的秘密,无法在此多说。

还有人说语言更新的很快,这是事物发展的自然现象。仿佛只要冠之以“自然”二字便可对一切听之任之。语言大概几十年就会有变化,更何况如今汉语的环境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变化也更为迅速。

但是,人不是可以随波逐流的生物,总要有所作为,有所取舍,否则不异于禽兽。汉字的诗意和深刻意蕴如果放任流失,变得庸俗肤浅,是我们民族在失血,失血的后果可想而知。如果能够加入有意识努力改观的因缘,当结果显现时,不也是同样的“顺其自然”吗?世事总是事在人为,总须尽人事。而且哪怕每一个个体生命都在坚定不移地衰老死亡,人们却还是想尽办法维护、养生和医疗,渴望逆天而为,对于一个民族更为长久的精神生命却如此不知顾惜,还假借辞藻掩饰自私之心,简直颠倒又可悲!

傅佩荣先生提到过他亲眼见到的最残酷的画面,莫过于日本人用高科技仪器捕捉鲨鱼,一捕上来就是十几只,机器把鲨鱼背上鱼翅的部分全部割掉,再把鲨鱼丢回海里,非常高效便捷,因为鲨鱼肉的经济价值不高。然而这样的鲨鱼不可能继续活命——这符合了当代科技发展和更新的内在逻辑,同时也顺应了人类残忍暴虐之心的升级,难道我们也要将这样的“发展”视为自然寻常而坦然接受吗?

图:《午后》 纸本水墨画 作者:杜文涓 尺寸:44cm x58cm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二)

不论是造恶造善,都是因为着相。因为着相造恶业,那就枉受轮回之苦,因为着相行善法,那就枉受辛劳之苦,反正都挺冤枉。还不如当下认取本来不生不灭之心,这叫做“取本之法”。这一法就是心,心外无法,心就是这一法,法外也没有什么可称为心。但在说心生灭时一定要知道,心的本体本来就无,这个“本来就无”指的是本来就没有的东西,根本谈不上有和无,一个东西既然从未有过,它也就不可能无。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一听说要“无心”,便拿这个心又去造作一个“无心”出来,于是这个“无心”便还成“有心”,而真正的无心当体就是,不假造作。因此,无心的修心法要只有默契体认,无法以思维或说意识心去了解,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所以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这不生不灭之心便是本源清净佛,遍及一切生命,不论人还是虫蚁鸟兽,都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众生只因为妄想分别,才造了种种业,感受种种果。而清净的本心上,其实纤毫也无,广阔无垠、通达妙明、寂静安乐。当下认取并承担此清净本心,一切便圆满具足,无所欠缺。

纵然历经三大阿僧祇劫的漫长修行也好,或者次第遍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艰辛的过程也好,等到最后摘取成功的果实——一念证悟之际,都只有自己本来的无心佛,仍旧是本地风光,什么也不曾添加。此时反观之前辛辛苦苦的求证之路,如同昨夜梦境中的喜怒哀乐,不过都是妄想所为。因此如来曾说过:我得无上正等正觉,实则一无所得。如果我真得了什么,燃灯佛不会授记于我。又说:所得之法平等,无高下之分,称为菩提。菩提就是本源清净心,在诸佛在众生,在山河大地、有相无相、十方世界中全部平等。因为一切没有自体性,也就没有主客之别,没有彼我之相,完全平等。

这本源清净心与我们平常的见闻觉知心有什么区别呢?

本源清净心如日光般圆明遍照,而世人不能将其认出,只把自己的见闻觉知当作真心,心被见闻觉知覆盖遮蔽,所以看不到其本体真实的灵妙光明。只须当下无心,不着一切相,心的本体自然显现,如太阳普照十方没有任何障碍。因此学道人应该将六根攀缘六境的执着与分别念统统放下,在见闻觉知、言行动作的同时离一切见闻觉知,空一切施为举止,即相离相,不以意识心不随第二念,在见闻觉知之际,只如是闻、如是知、如是见,于此时此处体认清净本心。

但是这个不生不灭的清净本心不属于见闻觉知,也不离见闻觉知,否则无法生妙有起妙用。只是万不可在见闻觉知上起心动念,也不可离开见闻觉知去另外寻找心,也不可舍弃见闻觉知去寻找另外的什么法。不与见闻觉知粘连在一起,也不可离开见闻觉知;不住于见闻觉知——因为万法体性本来便川流不住,不可执着于见闻觉知。离一切相一切境,便能纵横自在,得大自由,时时处处,无非道场。

世人听说诸佛都传心法,就以为心上另有一法可取可证,于是用心去寻求法,却不知心就是法,法就是心,用心再去寻求心,结果必定遥遥无期。不如当下无心,无能无所,才是佛法本来。

《大般涅槃经》中有一个故事:一个力士头顶上有一颗珠子,在与人搏斗时把珠子撞到了眉间,没入肉中,于是长出了个瘤子。力士不知道,还傻乎乎地到处寻找珠子。众生的佛性,就像是这颗珠子,本自具足,只是如果没有智者为我们指出,我们不知佛性在哪儿,总想着四处寻找。学道人如果迷失本心,不能体认本心是佛,一心向外求取,看似精进用功,次第取证,历劫辛劳,成道也仍将遥不可及。

不如当下无心,确知一切事物本无所有,只是世人妄念分别所成,本无所有的“事物”本性无住,世人再执着也空无所得,因此只要心空诸依傍,无主客能所,不在本无所有的“事物”上起心动念,便是证得了菩提。这菩提是什么呢?只不过是本心佛,本来如此,之前所有的历劫修行都成虚有。就如同力士找到了宝珠时,发现珠子一直都在他的额头上,只是闹了一场骑驴找驴的笑话而已。所以佛才说:说我得了菩提,而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但是怕人不信,才引用五眼①所见,五语②所言,这些都真实不虚,是第一义谛。

学道人一定要认知到: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四大中没有我,所谓的“我”并不真正存在,我不是主宰也不能作主宰,找来找去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作为这个身体的主宰。再说心,心由五蕴组成,五蕴也一样无我无主宰,于是心也就无我无主宰。六根六尘六识和合生灭,无常迁变,其间哪有什么能作为主宰的我呢?因此这一切皆是空性,十八界既然为空,那就等于说一切皆空,唯有本心荡然清净。

对于四大组合而成的不净身体,饥饿、病痛、死亡都是会不期而至的祸患。食有识食和智食之分。何谓智食?对于给养随顺随缘,不生贪着,这是智食,故而能处处解脱。反之,放任自己恣情取味,贪图美食,对滋味妄生出好恶分别,唯求满足对于美味的喜好,对此不生厌离心,这就是识食——分别念的食物。

声闻乘的行者因佛的音声而得悟,因此称为声闻。但是他们不了解自己的本心,在佛的音声上起信解,或者因为神通,或者因为瑞像,或者因为语言和行动,得知有菩提涅槃,于是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成佛道,以上这些都属于声闻道,称为声闻佛。只有当下明了自心本来是佛,没有一法可得,也没有一行可修,才是无上道,是真如佛。学道人最怕一念着相成有,便与道天渊相隔。只有念念无相,念念无为才是佛。

学道人要想成佛,一切佛法都不用学。那学什么呢?唯独要学习无求无着。无求指的是心不生,无所执取,心便清净不生妄想。无着指的是心不灭,既然心无染着,便空无一物,也就没什么可灭的。心无所求,自然不生。不动念不住于法,自然也谈不上法的生和法的灭,只有取着才会有生灭,不取着就无物可生灭。不生不灭就是佛。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八万四千烦恼,所有的法门只是方便教化和随缘接引之门,本来没有什么法门没有什么法,离一切相就是法,知道出离的就是佛,只要从一切烦恼中出离,没有什么法可得。

注释:

①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的清净境相,指从凡夫至佛位,对于事物现象终始本末的考察功能,即照了诸法事理的五种眼。维摩经疏卷三:“一者肉眼,以人中净色为体,缘障内色为所观境。二者天眼,即以天中净色为体,缘障外色为所观境。三者慧眼,以如理智为体,缘真如为所观境。四者法眼,以如量智为体,缘俗谛为所观境。五者佛眼,以恒沙功德为体,缘一切法为境。”五眼清净,是菩萨修学般若波罗蜜有成,使得五眼回复原本的明性,是原本即有,今显现故言“净”。当五眼清净,故尽知一切的佛智,即大圆觉,也称为“无上菩提”。(出自《佛光电子大辞典》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发行)

②五语:金刚经中说:“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五语作为专用名词也还有其他解释。

图:《花香》 纸本水墨画 作者:杜文涓 尺寸:67cm x40cm

本段原文:

《禅修入门》虚云等著, 延佛法师整理,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第271—272页。

造恶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恶枉受轮回。著相造善枉受劳苦。总不如言下便自认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却成有。默契而已。绝诸思议。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此心是本源清净。佛人皆有之。蠢动含灵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只为妄想分别造种种业。果本佛上实无一物。虚通寂静明。妙安乐而已。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所欠。

纵使三只精进修行历诸地位。及一念证时。只证元来。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却观历劫功用。总是梦中妄为。故如来云。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若有所得。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又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提。即此本源清净心。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

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者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世人闻道。诸佛皆传心法。将谓心上别有一法可证可取。遂将心觅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将心更求于心。历千万劫终无得日。不如当下无心。便是本法。

如力士迷额内珠向外求觅。周行十方终不能得。智者指之当时自见本珠如故。故学道人迷自本心不认为佛。遂向外求觅起功用行。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

不如当下无心。决定知一切法。本无所有亦无所得。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及证道时只证本心。佛历劫功用并是虚修。如力士得珠时。只得本额珠。不关向外求觅之力。故佛言。我于阿耨菩提实无所得。恐人不信故引五眼所见五语所言。真实不虚是第一义谛。

学道人莫疑四大为身。四大无我。我亦无主。故知此身无我亦无主。五阴为心。五阴无我亦无主。故知此心无我亦无主。六根六尘六识和合生灭亦复如是。十八界既空。一切皆空。唯有本心荡然清净。有识食有智食。

四大之身饥疮为患。随顺给养不生贪着。谓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别。惟求适口不生厌离。谓之识食。

声闻者。因声得悟。故谓之声闻。但不了自心。于声教上起解。或因神通。或因瑞相。言语运动。闻有菩提涅槃三僧只劫修成佛道。皆属声闻道。谓之声闻。佛唯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此是真如佛。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

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烦恼。只是教化接引门。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但离一切烦恼。是无法可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檗《傳心法要》
离念灵知心入不了涅槃,所以涅槃里没有见闻觉知
卷四 第四品 第四章 第二节
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
见闻觉知非本心(犟牛居士)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探究十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