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顺治并未出家,而是被郑成功轰死于厦门!

   顺治福临之死,清史记载是出家当和尚后死于天花。但是这很有可能是个谎言。现在更多的证据证明,顺治福临并非死于天花,而是被郑成功炮毙于厦门!清政权为不影响他们侵略中国,影响战局。而故意伪传其出家死于天花。


  

   顺治之死是满清十大奇案之一。之前流传较广的有顺治出家并圆寂于五台山。随着近年一本手抄本《延平王起义实录》的出现,其中称:“有人密启藩主:以高崎之战,伪虏顺治实在在思明(即厦门)港被炮击殁”,一时间引发有关学者们热议。


一、《延平王起义实录》中石破天惊的两段文字



   其一为:“有人密启藩主以高崎之战伪帝顺治实在思明港被炮击没,达素秘密而不敢宣,及京中查无下落,召达素回京,达虏惧罪自杀。至是太子即位,宣顺治于正月崩者,伪虏之伎俩也。藩曰:余亦计之,但当时恍惚未敢再信”。



  文中所说藩主就是郑成功。这段话翻译成为现代汉语,它的意思就是:有人密报郑成功,说顺治是在厦门的思明港被郑成功属下的大炮炮击而死。清朝的大将军达素不敢公开这一消息,但是惊动了。左等不来、右等不来这皇上哪儿去了?没了,然后就召达素回京。当时达素不敢回京,畏罪自杀。后来满清太子即位,就是康熙。康熙即位以后宣布顺治驾崩就是这么一个消息。

 

  东北新闻网其二为:“初,太师在京屡以书谕藩招抚。藩不肯,然虏顺治亦不之罪也。至是顺治崩,执政者与太师有隙,遂对虏太子谏以藩能击崩主父,我皇岂不能杀害其父乎。虏太子纳之,至是新即位而太师遂遇害。

  这段话翻译成为现代汉语,它的意思就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投降清朝以后,几次写信给郑成功,劝郑成功投降,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顺治皇帝不死心,所以每次都指示把郑芝龙软禁,企图通过郑芝龙招降郑成功。但是郑芝龙没有成功,顺治皇帝也没有将郑芝龙治罪,顺治死了以后,辅政大臣苏克萨哈——这个材料当中记载辅政大臣苏克萨哈与郑芝龙有仇——向新皇上康熙建议说,郑成功可以用炮来击毙我们的先皇,现在皇上您就不能处死郑成功的父亲吗嘛。结果康熙一听,对啊,他把我爸爸打死了,我也把他的爸爸郑芝龙弄死。所以康熙就下令杀掉了郑芝龙。





  此外,除了这两段直接证明顺治皇帝死因的文字,还有一段相关文字,也为以往郑成功研究资料中所未见。其文为:“报伪朝顺治崩,太子即位,是为康熙。藩喜曰,伪朝大丧,且达素新败,虏必无暇南顾矣,我当速取公夷为根本地,然后再图北征。张宗洽先生认为,这段文字解释了郑成功对攻台时机的选择,具有相当高的史学价值。

  

  



 二、顺治之死的几种旧说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八,蛮清第一位侵略中国后的首领福临告病身亡。其子玄烨即位,就是康熙。然而不久,有关顺治帝出家的消息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演绎颇多,给顺治之死染上神秘色彩,成为迄今仍无法定案的历史之谜。《清史稿》、《顺治实录》、《清实录》等清官方的史册中,关于顺治之死仅有寥寥数字,语焉不详,给人讳莫如深之感。 


  
  野史与民间传说最广的说法,是顺治因一代名妓董小宛去世而遁入空门。而据史书记载,董鄂妃确有其人,却并非董小宛。董鄂妃出身于满洲世族之家,“年十八,以德选入掖廷”,备受宠爱。顺治十四年,董鄂妃诞下皇四子。次年正月此子不幸夭折,董鄂氏伤心欲绝,染病不起,不久后病逝。

 
  
  与传说不同,一些非官方的史书则说顺治因病而逝。清史学者孟森提出的“天花说”即以此为依据。《平圃杂记》对此亦有详细记述:
顺治十七年底,福临染上天花,礼部奉旨宣布免去元旦大朝庆贺礼。正月初二,顺治为祈求佛法庇佑,亲自把最宠爱的太监吴良辅送到悯忠寺剃度,作为自己的替身。正月初四,朝廷正式向文武大臣宣布皇帝患病。初五日,宫殿各门所悬的门神、对联全部撤去。接着传谕全国“毋炒豆,毋点灯,毋泼水”,并下令释放所有在牢囚犯,以祈祝皇帝康复。初七日夜,福临死于养心殿。 


三、厦门市文史专家初步认为神秘手抄本有相当可信度 

  


 厦门市文史界专家初步考证后认为,这本《延平王起义实录》的可信度相当高。 本书的抄录者是郑成功的九世孙郑叔成,抄于1912年。郑叔成在前言中注明,《延平王起义实录》抄录了四部原稿的内容,即《延平王户官杨英从征实录》、《海纪缉要》、《海外孤忠录》和《郑克土爽档案》。后两部都已失传,至今未被发现。与顺治死因相关的段落,均出自第一部原稿《延平王户官杨英从征实录。 
  


  据了解,《延平王户官杨英从征实录》一书其实并非首次发现。其一手抄本早前为郑氏子孙世代秘密收藏,因年代久远,已多处遭到蛀蚀。中华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5月,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北京印刷出版了这本书。上世纪80年代,厦门郑成功研究会第一任会长陈碧笙根据一些新发现的内容将之补充完整,并将该书改名为《先王实录校注》,加入标点符号后另行出版,与《海纪缉要》、《海上见闻录》同时成为现今研究郑成功最重要的史料依据。 令人不解的是,这本在史学界流传已久的《先王实录校注》中对顺治死因只字未提,而厦门市郑成功研究者、浸淫该书二十多年的张宗洽先生经过认真对照后发现,这本新发现的神秘手抄本中,除多出了上文中提及的顺治死因之说外,其余内容均与《先王实录校注》基本一致,而且更加详细完整,恰到好处地补充了原先因残缺而无法推断的字句,即使多出的三段文字也言之凿凿,与上下文衔接贯畅。从文字上推敲,并未有作伪之嫌。他由此认为,手抄本《延平王起义实录》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很有可能抄自最为原始的手稿。而《先王实录校注》的前身《延平王户官杨英从征实录》同样经传抄而来,是否是早先的抄录者出于某种目的,故意将顺治皇帝的死因略去,以掩天下人耳目? 
  


四、顺治被郑成功炮毙于厦门的几点佐证


  
    “顺治被郑军炮毙于厦门”的新说,虽然尚无更多技术上的支持,但是从情理上推论,这种可能性并非不存在。在同以张宗洽先生为主的几位史学研究者多次讨论,并加上记者自己的推测后,我们在此提出几点猜想,在此新说尚未定论际,与读者一起把它作为历史趣闻来分析分析。 


  
   
 其一,顺治可能亲征郑成功吗? 


  
    顺治对郑成功,一直是持边拉边打的态度。《先王实录校注》记载,顺治曾写信给郑成功,信中批评多尔衮把郑芝龙扣押的行为。年轻的顺治在朝中施政难以放开手脚,主要是受到以多尔衮为首的一干朝中老臣的压力。在对待郑成功的问题上,顺治和多尔衮意见相左。顺治曾在给郑成功的信中批评多尔衮,而顺治遣蔡政出京后,蔡政遭到朝中实权人士的追杀。可以想象他对此的不满。随清军南下亲征,一是可以离开朝廷,充分做主,二是董妃新丧,他借机散散心,都说得过去。史书之所以没有记载,恐怕也是因为此举太过草率,顺治觉得正式提出,势必遭到朝中要臣的反对,干脆秘密从军。满人初入关内,许多皇室的规矩都未谙熟,顺治此举虽然在今天看来难以理解,但却未必无此可能。 


  

    其二,清军败退,原因蹊跷 


  
  顺治此次随军征讨郑成功,兵力上是占绝对优势的,这是顺治敢于随军前往的前提。然而,清军从1660年7月开始,至次年春败退,连续数月未能拿下,几乎有些不可思议。一方面由于郑成功用兵有方,另一方面,或许是因为顺治有政治方面的考虑。 
  
  以这样悬殊的兵力对比,清军在围攻数月之后拿下郑成功,从军事上来讲应该不算难事,但是何以却让郑军取得大捷,进而败退?应该是由于清军内部出现了重大变故所至。而这个重大变故,是不是就是顺治之死呢?由于重要人物阵亡而退兵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重演。公元1256年,元兵围攻合州钓鱼城,围城五月,城即破时,御驾亲征的元宪宗蒙哥被流矢击中身亡,元军遂退。 


  
   此外,
清正史对这场战役的态度也非常耐人寻味。《清史稿·世祖本纪》中,对郑成功的军事行动一直记载详尽。郑成功部将每一次投降的行动都被记录在册,而顺治十六年八月那场清军得胜的江南之战,竟然用了两百余字记录。相比之下,后来战役规模更大的厦门之战除了开始“十七年秋七月,壬午,以罗为安南将军,率师征郑成功。”外,几乎全无下文。 
  


   
其三,顺治为何突然淡出史册? 


  
  翻查《清实录》中有关顺治的历史,也可得到一些印证。自1660年10月份以后,顺治就未曾被正面提及,只是偶尔几笔带过“上谕……”,即皇上手谕的内容。而到了12月,已三、四年深居慈宁宫,不再过问朝政的皇太后又重新出场了,“皇太后慈谕”开始多了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顺治对董鄂妃的忌日无比重视,书中数次提及他亲自派遣官员等前往祭祀,12月初皇太后还“谴公遏必隆祭端敬皇后”,不久后却表示对此事不再过问了。
  
  
 
  其四,清史何以讳莫如深 


  
   在清官方的史籍中,对顺治的日常行为都有详细的记载,比如在《清史稿·世祖本纪2》中,光是他“幸南苑”的记载就有22次。而涉及死因,却只有“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丁巳,崩于养心殿,年二十四。”这样粗疏的记录。由此不难推断,顺治一定是非正常死亡,而且死因一定让清廷很难接受。如果顺治真是因为出天花而死,清史似乎没有太大的隐匿必要,而如果他死于明朝部将手中,此种死法在无疑对其侵略中国的士气有坏的影响。 


  《清实录》中,直到顺治十八年元旦,顺治也没有露面,却出现了一份来自南苑的手谕,说顺治几个月来因办理董妃的丧事停止了所有的庆典,因不忍看到众位王公大臣也跟着悲伤担忧,所以独自到郊外的南苑行宫自我解脱、寻求宽慰,到现在已经有几个月因守丧而停止操办喜事,今年元旦的庆典可以照常举行,但不必到他郊外的宫中行庆贺之礼。言下之意不想见诸位大臣,是否有不可告人的原因呢?接着未作任何顺治患病的铺垫,也没有提到所患何病,就直接转到“顺治十八年辛丑春正月辛亥朔月越七日丁巳夜子刻世祖章皇帝不豫丙辰遂大渐召原任学士麻勒去学士王熙至养心殿降旨一一自责。定皇上御名……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遗召需示天下诏曰……从元旦到7日仅7天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顺治突然暴病身亡,没有病因,也没有太医前来诊治,实属离奇。 
  


    顺治的遗召也被公认为“奇特的文件”,众多史学家均认定遗召内容经过太后的修改,现在推测,遗召很可能不只是经过清太后修改,而根本就是清太后假借福临之名下召。 
  


  此外,据说埋葬于清东陵孝陵中的顺治棺是空棺,而没有其遗体,这也成为顺治出家说广为流传的一个原因。孝陵中埋葬的,仅是顺治遗物的衣冠冢,以及顺治的宝宫(骨灰坛)。顺治如果是死于炮火,尸体一定难看甚而残缺不全,加上要千里迢迢运输,尸体不可能保存完好,惟一体面的方式就是火化,这恰好可以解释空棺和骨灰的原因。另外,有人考证,满洲有火葬旧俗,清太宗皇太极、摄政王多尔衮都为火葬。但顺治火化却不见于官方的《清实录》记载,这是否是因为顺治并非在朝中火化,而是在南方就被火化了? 
  


  清廷如此处理对顺治之死的记录,当然是为了控制舆论,掩盖这一耻辱。在当时顺治为情出家之说就已在民间流传,说不定也是清廷混淆视听的一种策略。由于郑成功军队仅在东南一隅有影响,去台湾后影响更弱。加上清朝空前的舆论高压政策,民众久而不闻、不信、不知其事,是很合情理的,难怪今日仅在厦门民间还有一些零散的传说。 

 
  厦门郑成功纪念馆馆长何丙仲介绍说,他从前听爷爷讲过这样一个民间传说:顺治曾询问五台山的和尚,被告知自己会死在牛屁股,顺治大惑不解。后来,郑成功领兵在厦门筼筜港岸牛家村与清兵对决,一日,部下大将军点燃大炮正要发射,郑成功突然发现对岸有一人头上闪闪发光,当即调转炮位对准发射。谁知那正是顺治皇帝冠上夜明珠发出的光芒,顺治皇帝当场被击中,死于牛家村,应验了五台山和尚的预言。 
  
    另一相关的无鳔江鱼的传说在福建民间文学丛书《郑成功的传说》和厦门文化丛书《厦门掌故》中均有记载:俗传,明末清初,郑成功据岛抗清,满清胡帝亲征。郑军沿港岸与之激战,清兵船驶入筼筜港,进退无路,成了瓮中之鳖。清帝见状大惊,急命弃船登岸,却被郑成功缺嘴炮击中,当场毙命落水,遂尊此炮“缺嘴将军”。港中鱼因食皇帝肉而形变,厦门俗语:“江仔鱼食皇帝肉,畅快无肚”即从此出。 
  
  此外,在厦门不少老渔民口中,至今还流传着一种说法:即港内的文昌鱼是顺治的尸虫所变。



  


    其五,达素生死清史未提 


  
  清正史上只说,达素兵败回京,对其生死并未提及。而两部和郑成功相关的史籍都称,达素兵败畏罪自杀。其中《海上见闻录》记载更细,说他兵败后到福州吞金自尽。身为军中主将,在战斗中丢了清帝的性命,脑袋是绝对保不住的。因此达素是否自尽,若非自尽,回京后有何表现,是顺治死因新说的重要佐证。 

 

       因此,综合来看,顺治被郑成功炮毙于厦门,可信度极高。而清廷自述的病死则相当可疑。

  

长按小程序码支持

相濡以沫,共兴华邦

关注置顶,将公众号设为星标用户,下期文章更精彩

为免失联,长按关注




谢谢赞赏,感谢支持!

↓请点击↓

赞赏

真心感谢每位打赏的朋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顺治帝被明郑成功炮毙于厦门
顺治死因成谜,却被郑成功后人解开,专家感叹:难怪史官不敢记载
郑成功后人公开重大史料《延平王起义实录》,顺治帝死因破解
顺治帝死因之迷终于被后代解开,专家:难怪史官不敢如实记载
顺治帝死因之谜,或被郑成功后人揭开,学者:颠覆了传统认知
揭开清顺治皇帝壮年暴毙的背后隐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