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元明出土官哥类型瓷器评述」
元明出土官哥类型瓷器评述

上一节我们谈到官窑瓷器在元代的影响,并简单介绍了元代的文献记载中的“哥窑”,这节我就元明墓葬、窖藏出土的官哥类瓷器做一个资料性梳理,所用材料均取自历年出土发掘简报。


1.上海青浦元代任氏墓出土青釉瓷器八件[1]

1952年原江苏省青浦县农民在田间劳动中偶然发现了元代任氏家族墓, 并见有文物出土。后经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及有关部门收集, 已将出土而流散的文物归藏博物馆,其中任明(1286-1351)墓出土青釉瓷器八件。


青釉胆瓶   上海博物馆藏


胆式瓶四件,两件目前在上海博物馆,另外两件调拨在国家博物馆。小口,细长颈,斜肩,鼓腹,圈足。通体有细纹开片,施淡灰青色釉,圈足露胎处显紫酱色胎骨。

青釉贯耳瓶  国家博物馆藏


贯耳瓶两件,目前也在上博,一件调拨国博。直口,长颈两侧附贯耳,扁圆形腹,圈足。器身纵横细纹开片,施米黄色釉,器口、耳釉薄处略呈紫色,即所谓“紫口铁足”。



青釉双耳炉  国家博物馆藏


双耳炉两件,一只目前在上海博物馆,另一只调拨国博。一件为仿簋式,形制朴厚凝重,侈口,鼓腹,圈足,附兽形双耳。颈下凸起弦纹一周。胎色灰黑,釉色米黄,开本色纹片,圈足底露紫酱色胎骨,器心及底均有支钉痕。另一件为炉鬲式,口竖二螭耳,鼓腹,三足。

任明字彦古,号云山,后过继于姑家改姓陈,生于前至正二十三年(1286年),卒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享年六十六。任明《元史》无载,倒是《重修上海县志》记载:“陈明,字彦古,夫勇湖广等处泉货少监,明仕至中议论大夫同知、赣州路总管,致仕卒赠嘉兴路总管,赐爵颍川郡侯。”两人同名同字,不为巧合当为一人。任氏家族墓早年被盗,仅任明墓中有出土多件珍贵文物,这八件青釉瓷器查阅当年的发掘简报及相关报道均描述为“南宋官窑”,后有学者研究称是“元代哥窑”产品,近来考古报告及展示铭牌窑口又多标为“南宋郊坛下官窑”,反应出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在认知官窑、哥窑问题上存在明显差异。


2.安庆元代窖藏出土青釉瓷器五件[2]
1977年发现于安徽安庆市,窖藏内埋藏一陶罐中出土瓷器多件,其中青釉瓷器五件:

青黄釉盘  安徽省博物馆藏


米黄釉盘一件。大口,圆腹,平底,矮圈足。通体施米黄色釉,不露胎,外底中部有六枚支钉痕。釉层厚,有开片纹。足和口沿处釉层薄,呈绛紫色。



青釉葵口盏  安徽省博物馆藏


青黄釉葵口盏  安徽省博物馆藏


葵花口盏一对。一件为敛口,鼓腹,矮圈足。内外施米黄色釉,釉层较厚,半透明,有开片纹。足底露胎,为铁黑色。口沿处釉薄,呈绛紫色。另一件为侈口,矮圈足。内外施淡青色釉,釉层厚,有开片纹。足底露胎,胎质坚细,铁黑色。口沿处釉薄,呈绛紫色。淡青釉盏一件。侈口,矮圈足。内外施淡青色釉,釉厚质坚,有开片纹。足底露胎,呈铁黑色。口沿处釉薄,呈绛紫色。


青黄釉单柄杯  安徽省博物馆藏


米黄釉把杯一件。敞口,斜腹,略束腰,小圈足,环扣把。内外施米黄色釉,釉厚而较莹润,有开片纹。足底露胎,胎质坚细,铁黑色。口沿处釉薄,呈绛紫色。


这五件器物当年研究人员推断为景德镇仿烧的南宋官窑产品,近年又有所修正,而坊间报道中则又描述为宋墓所出“南宋官窑”,匪夷所思。目前能见到的元代瓷器窖藏还有几处,多是采取陶或瓷制大器皿,盛放几件精美小瓷器,埋藏于临时挖造的土穴地窖中。安庆窖藏发现于安庆市反修路89号旧宅的房基,此处在当地又称“卫山头”,是明朝军事守卫机构的所在地,如果此机构在历史上存在沿用情况的话,那么此地的窖藏发现或与元末安庆地区频繁的战乱有关。


3.甘肃漳县元代汪世显家族墓出土青釉长颈多棱瓶一对[3]
1972年到1976年,甘肃博物馆与漳县文化馆在漳县以南2.5公里漳河南岸的徐家坪汪世显家族墓地共清理了27座墓葬,出土瓷器多件,其中就有一对粉青釉长颈多棱瓶[4]。一件品相完好,存放在甘肃省博物馆,编号72.ZXM4-8-2,一件略有残损,存放于漳县博物馆,两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瓶高15.4厘米,口径6.1厘米,底径8.8厘米,为葵花口,长颈,颈部与腹部有一圈葵花纹装饰突起,罐形腹,平底。从葵口处沿长颈起棱18道,直通到腹下部。器身满施粉青釉,有冰裂纹,在起棱釉薄处,能隐约看见胎骨呈紫黑色,釉面光洁莹润,底部有五个等距芝麻粒大小支钉。1996年9月,中国瓷器泰斗耿宝昌先生来甘肃省博物馆鉴定,据说当时进行一级品文物确认,耿老一手执此瓶,一手捏手巾蘸水细细擦拭,上下左右,反复观摹,爱不释手,口中不住啧啧称叹,定为南宋官窑产品[3]


青釉长颈多棱瓶  甘肃省博物馆藏


西北汪氏为金元明三代陇右之名姓大族,汪世显原为金代武将,以战功起家,官至镇远军节度使巩昌便宜总帅,后以所据秦巩二十馀州降蒙古,仍世官原地,地位日益高涨,终元一世,门阀隆而不绝,直至有明一朝,也有荫袭。《元史》中有《汪世显传》,其子汪德臣、汪良臣,孙汪惟正的传附其后,《汪忠烈公(汪德臣)神道碑》载其“虎符赫赫,锦衣煌煌,荣宠斯绝”,有元一代,“功臣之家以世业显荣者固多得统其军,世守其地者,为汪氏”。像西北汪氏这样绵亘百年声名显赫的家族在历史上都极为罕见,不过汪氏家族的历史从属尚有争议,一直有“蒙元汪古旧族”与“汉族”、“吐蕃”三种矛盾说法,许多学者也都曾进行过大量讨论,但就原始资料来说,《元史》前后矛盾,汪氏神道碑、墓志中也是“旺古族”、“汉族说”并存。综上,笔者认为,从历史文献对汪世显本人喜好儒术的描写,及其家族墓葬形制、出土文物分析来看,汪氏家族大概是已经汉化了的少数民族,其墓葬所出南宋官窑、北宋定窑刻“复古殿冬”款定窑白瓷洗大约是汪世显及其族人征战南方等地的战利品,抑或是元朝内廷的赏赐品。汪氏族人生前观赏把玩,死后还随葬墓中,足见他们对这两件瓷器的喜爱[4]

4.江苏溧水永阳镇元代窖藏出土青釉瓷器四件[5]
1975年,江苏溧水县永阳镇中大街状元坊东距溧水县政府约200米,西距大西门街入口约50米,南距南门广场约300米,北距北门桥约200米处发现一处元代窖藏,出土瓷器多件,其中青釉瓷器四件:

溧水窖藏出土瓷器 溧水博物馆


青釉细颈小瓶一对,其中一只口径3.8、底径4.3、腹径7、高11.8厘米。圆唇、敞口,细长颈,鼓腹,圈足。胎质粗松,施粉青色釉,釉层较厚,有多个缩釉小孔。釉面遍布冰裂纹,一种线条较粗、发黑,另一种线条较细、微黄。圈足露胎呈紫黑色。

青釉鸟食罐一件。小口,微扁球形腹部饰一环形小鋬,圜底,底部三支钉痕迹,露胎处呈紫黑色。胎质粗松,施粉青色釉,釉层较厚,釉面有冰裂纹,口沿部冰裂线条较多,呈黑色,其它部位冰裂纹比较稀疏。口径1.8、腹径5.3、高3.3厘米。

青釉三足炉 溧水博物馆


青釉三足炉一只。直口,圆唇,束颈,垂腹,圜底。沿上双立耳均已残缺,底部三乳足。胎质粗松,呈香灰色。炉内、外施粉青色釉,釉层较厚,釉面遍布粗细不等的冰裂纹,粗线发黑色,细线发微黄色。三乳足足尖无釉,露胎处呈紫黑色。口径7.5、腹径8.4、残高5厘米。

溧水地区近年来发现不少元代窖藏,所辖内的元代墓葬也是南京境内首屈一指,虽其属南京远郊,但在元一代比较其他属县来说,地位颇为特殊,遭元末战事,生灵荼毒,金银细软更不能保全。七五年窖藏出土的这四件青釉瓷器官方认定为哥窑。

5.繁昌元代窖藏出土灰青釉贯耳瓶一对[6]
1994年1月,繁昌县新港镇在挖下水管道时,发现大量瓷器,有关部门得到消息后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瓷器多件,其中有一对灰青釉贯耳瓶。

青釉八方贯耳瓶 繁昌博物馆

青釉八方贯耳瓶 繁昌博物馆(细图来自西风老师博客分享)


其以对贯耳作装饰,颈部两道弦线出筋,紫口铁足,圈足修制谈不上精细,但依稀能见几处支烧痕迹,青灰色釉,也有资料称其为月白釉。2003年1月,陶瓷泰斗耿宝昌先生应邀来繁昌出席繁昌窑遗址发掘专家论证会之际,在繁昌县博物馆亲自上手鉴定繁昌元代窖藏瓷器,并认为这对贯耳瓶是南宋官窑之物,给予极高评价,而安徽省内部分专家则认为是元代哥窑产品[7]

6.韩国新安海底元代沉船出水青釉瓷器四件[8]

1975年发现于韩国全罗南道新安郡海域,学术界一般称之为“新安沉船”,出水文物种类丰富,据考古简报描述出水类官青釉瓷器多件[9],目前笔者能确定是杭州产品的仅四件,其中三足炉三件,贯耳瓶一件。


老虎洞窑青瓷瓷器一组 韩国国立博物馆藏


根据出水文物等相关资料推测,沉船的年代大致在十四世纪前半叶[10],冯先铭判断“两件官窑炉应属于元代仿官窑作品”[11],而另有学者则认为这艘商船承载的这批类官青釉瓷器是是南宋遗物,属于“古董”货物。在2012年浙博举办的“大元帆影”特展中笔者有幸近距离观察新安沉船出水的其中一只类官哥釉三足炉,官方已定性为元代老虎洞窑产品。

7.南京明初汪兴祖墓出土青釉瓷器十一件[12]
1970年10月,南京北郊中央门外发现明初东胜侯汪兴祖(1338-1371)墓,出土多件珍贵文物,其中青釉葵口碟出土十一件。


青釉浅沿葵口盘 南京市博物馆藏


据当时发掘简报描述,盘碟出土时位于墓中石门的前部, 有的叠压在一起,分大、中、小三类。葵瓣口造型, 青灰色釉, 开片。大盘圈足露出紫酱色胎骨, 中、小盘底部留有支烧痕迹。大盘三件,口径16.1一16.4,高2.9一3.1厘米;中盘一件,口径15.3,高2.8厘米;小盘七件,口径13.5一14,高2.2一2.7厘米。

青釉折沿葵口盘 南京市博物馆藏

青釉折沿葵口盘  南京市博物馆藏


这十一只盘子目前有九只藏在现在位于朝天宫的南京市博物馆,另外两只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故宫以几件明清瓷器的代价交换走(当时的南京市文管会与故宫属于平级单位,故宫无权调拨,经协商,故宫用了多件明清瓷器才换走其中的两只青釉盘子)经专家手上鉴定为一级乙等文物,不幸的是在2011年7月4日,因故宫相关人员操作不当,导致其中一只青釉葵口盘碎成五瓣,一时舆论哗然。当年发掘简报明确指出这十一件盘碟是哥窑产品,故宫也依此定名,而在当今的南京,此类盘子的定义却仍模糊不清,有的称“官”有的则称“哥”,真可谓是“官哥不分”。


8.浙江长兴石泉明墓出土青瓷两件[13]
长兴县位于浙江省北部,东临太湖,西、北分别与安徽省、江苏省接壤。墓葬位于长兴县湖州南太湖产业集聚区长兴分区(原长兴县李家巷镇)石泉村小黄山北坡,西北距长兴县城约8公里,墓葬发现时已遭土木建设的破坏,公安部门追缴回部分文物,2012年4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长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立即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M3墓葬出土青瓷两件。

青釉双耳三足炉  长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青瓷双耳三足炉一件(M3 ∶ 1)。口微侈,圆唇,束颈,鼓腹,圜底,矮足。除足尖部露胎外,通体施米黄色釉,釉面呈现大小不一的开片纹,其中大开片纹线呈黑色,小开片纹线呈淡黄色,具有金丝铁线特征,足底露黑色胎骨。口径9.2、腹径10.6、高6.6 厘米。


青釉贯耳瓶  长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青瓷贯耳瓶一件(M3 ∶ 2)。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口部有两对称贯耳,贯耳口部与瓶口平齐,其中一耳有残缺。除足底露胎外,通体施米黄色釉,局部釉面受沁呈乳浊色。釉面呈现大小不一的开片纹, 其中大开片纹线呈黑色,小开片纹线呈淡黄色,具有金丝铁线特征,足底露胎呈黑色。口径2.5、腹径7.8、圈足径5、高11.8 厘米,与上海任氏墓出土的青瓷贯耳瓶极为相似。


据志盖“明故巢松吴先生之墓”铭文,可明确推断墓葬的年代。据《吕山吴氏宗谱》,吴先生即吴琼,字汝辉,号巢松,生于永乐癸卯年,卒于弘治十三年[14]。因此,该墓葬的年代应为弘治十三年(1500 年)或稍后不久。2012年6月,中国古陶瓷学会《中国陶瓷史》编写专家组一行在长兴考察时, 专门对这两件青瓷器进行了初步鉴定,有专家认为属南宋官窑,也有专家认为是哥窑。


后记:在目前我们见到的考古资料中,能够确认为官哥类型的瓷器仅在元明墓葬中有所发现,并且大多集中在元代。而在另一个方面,上一节我们也曾谈到,究竟什么才是构成哥窑的标准?从上述出土器物的断代及窑口定性问题上,我们也不难发现专家们的混淆与武断。




  1. 上海博物馆:《上海市青浦县元代任氏墓葬记述》,《文物》1982年第7期。

  2. 胡悅謙:《安慶市出土的幾件瓷器》,《文物》1986年第6期。

  3. 王勇:《南宋官窯與絲路遺珍》,《絲綢之路》文論,總第17期。

  4. 劉光煜:《汪世显家族墓出土的南宋官窑瓷器及相关问题研究》,《絲綢之路》2014年第10期總第275期。

  5. 高茂松:《江苏溧水永阳镇元代窖藏出土的瓷器与初步认识》,《东南文化》2011年第2期总第220期。

  6. 《繁昌出土元代陶瓷文物》,《中國文物報》2000年9月20日。

  7. 王承旭:《繁昌元代窖藏瓷器》,《收藏家》20133月。

  8. [韩]高美京:《新安船出水陶瓷器研究綜述》,《故宮博物院院刊》2013年第5期,總第169期。

  9. [韩]郑良谟:《新安海底遗物(综合篇)》页367-396。

  10. 详见李德金等:《朝鲜新安海底沉船中的中国瓷器》,《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席龙飞:《对韩国新安海底沉船的研究》,《海交史研究》1994年第2期;[日]三上次男:《新安海底的元代宝船及其沉没年代》,《东南文化》1986年第2期。

  11. 冯先铭:《南朝鲜新安沉船及瓷器问题探讨》,《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年第3期。

  12. 南京市博物馆:《南京明汪兴祖墓清理简报》,《考古》1972年第4期。

  13.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浙江长兴石泉明墓发掘简报》,《文物》2015年第7期。

  14. 郑建明、林毅:《长兴石泉明墓出土“传世哥窑”型器物及相关问题略论》,《文物》2015年第7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京古陶瓷专家称故宫碎瓷属南宋官窑而非哥窑
汝州张公巷窑的发现与认识――孙新民
禁止出境文物(130)|北齐白釉绿彩长颈瓶
龙泉窑的鼎盛时期
宣德官窑精美的青釉瓷器
明代民窑颜色釉瓷之哥釉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