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30张海量大图,一张帖子带你看尽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馆家具文房珍藏| 退藏



我想,人与深爱的古董的情缘,其实有点象人与人的情缘:沧海桑田沉淀之后,“拥有”和“过眼”已是区别不大,最后剩下的,是只愿见到它(他、她)从此平平安安,无论它在何处。


在我有生之年能知道它在世上的某一个角落与我精神相通--古物有灵,它当知道我对它的爱。


我知道,不管分合聚散,它始终会平平淡淡地和我携手同游人间,并且在我之后的很多很多年,它依然会如此美丽平安下去,那么,就够了。


山无棱(山妹)—


从2010年5月开始,

雅昌网友“山无棱”开始在雅昌论坛上,

持续翻译欧美各大博物馆的馆藏信息,

她说:

我要寻找我们散落在海外的祖先。

因为它们,与我们血脉相连。

有根的人生,不漂泊。

6年过去,这个长达600多页的泱泱大帖,

依然像钻石一样,闪耀在时空深处。

为此,我们将分次整理这个帖子中

有关家具、小件的部分。

今次分享的是,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学院博物馆的馆藏。



家具



软木彩漆宝座乾隆   

125.1 X 163.83 X 106.05 cm 

这件罕见的宝座是目前在海外的乾隆时期宝座中少有的较大型的漆家具,很少有漆宝座象这件这样用金漆在整张宝座的表面全部画满龙和仙境图案的。靠背板和扶手可以拆卸。



清  紫檀灯笼一对

紫檀与玻璃

22.23 x 25.72 x 22.23 cm


明或清早期  大座屏

黄花梨、铁力 、大理石 

215.27 x 179.07 x 105.41 cm 

此大型座屏工料皆极精,所有的镂雕都是双面工。

很有名的一个座屏,不赘述。



明  万历  黄花梨 交椅

104.62 x 76.52 x 76.2 cm

这把交椅是迄今所见制作最上乘的交椅之一。

此椅上面的金属件非常特殊,不是通常所见的铜制,而是铁制。

每一个金属件上都刻有缠卷莲纹。

此椅和现存上海博物馆的那张黄花梨交椅是一对

此对交椅原本属于学者陈梦家。


明   黄花梨绿石芯座屏

64.77 x 57.79 x 26.04 cm


明末  黄花梨六柱架子床

227.97 x 233.05 x 170.18 cm

此床用料壮硕,装饰典雅。


明--清早期  黄花梨衣架

181.61 x 165.1 x 45.09 cm

衣架除了用来挂衣服,还可用来展示装饰性强的纺织品。

虽然衣架的使用很普遍,但存世的硬木衣架不多。

除了几处老补之外,此衣架保留了原有的简约雅致。

顶部两端雕灵芝纹,中部攒冰裂纹。


明  万历   霸王枨四面平 黄花梨嵌柏木琴桌

72.39 x 127.95 x 36.04 cm

此桌极具文人品味。

它示范了在中国家具的黄金时代

中国家具的设计所达到的丰富内涵。

其简洁、流畅的线条和极好的平衡性

是由极为先进科学的榫卯结构达成的

在省料的同时,也形成了其优雅的造型比例。


明  万历  黄花梨与瘿木高束腰小桌

87 x 76.84 x 55.25 cm

这个小桌模仿宋元时期类似的软木家具的造型。

此桌非常地轻巧秀雅,显示了黄花梨木独特的坚固性

使得顶级的工匠能够制造出非常苗条的造型却无损整件家具的坚固。


明  万历  黄花梨镜台

80.01 x 53.02 x 33.97 cm

此镜台尺寸雄伟,示范了明代家具的装饰传统。

后背模仿通常宝座后面使用的五屏风。

通体饰龙凤。

如此大量集中地使用精细的宫廷图案的黄花梨家具并不多见

可能此镜台当年曾属于一个皇室里的女性。

5个抽屉内外上下全部使用黄花梨制作。


雍正  桌面小剔红香几

42.55 x 29.85 x 29.85 cm

Mr. and Mrs. James B. Serrin捐赠

明代,剔漆家具越来越普遍。

满洲朝廷吸收了明代对满雕剔漆家具的品味

这个精心雕刻的小香几从结构造型

到其华丽的装饰上都继承了明代的传统。

这个小尺寸使它可以被放在桌面、罗汉床或炕上使用。


▼以下家具为Ruth and Bruce Dayton捐赠


康熙   12片黄花梨镶绢本挂画大围屏

325.76 x 57.79 x 3.49 cm

大型的12片围屏在康熙年间流行起来

它们是正式场合的背景。

每一片屏风都成为一幅画或书法作品的框。

这套非常精彩的围屏

可能是唯一的一套至今

还镶着当初的原装挂画的黄花梨围屏。

所有透雕都是双面精雕这在大型屏风中并不多见。


明  万历 黄花梨 四面平 长条桌

85.09 x 215.58 x 46.04 cm

全桌总共只用了11块木料,整体比例优美

桌面独板“一块玉”,四腿没有用霸王枨。

其结果是极其简单简约派的造型---四面平。

结构上,这是由一种很复杂的榫卯

使四腿得以与其两侧的两条牙板和面板同时相交。




明 万历 黄花梨刀牙板翘头案

85.73 x 207.01 x 45.4 cm


明 万历  黄花梨 南官帽椅  一对

113.03 x 59.06 x 44.45 cm

扶手尽头的烟袋锅榫

其结构本质比较不够坚固

所以扶手尽头那部分有证据显示

曾经用金属加固过。


明末清初 柏木 平头榫 苏作 石面小酒桌

79.69 x 82.39 x 40.64 cm


明   嘉靖   首饰箱

30.8 x 33.97 x 24.13 cm

此箱正面板可以移开。

此箱的年代可以确切到16世纪中。

它是嘉靖的官制漆器

底部刻有款识:“大明嘉靖年制”。


文房小件


鸡翅木文盘18世纪晚期(山妹注:乾隆)


明--清 紫檀大理石文房盘

3.8 x 30.6 x 30.8 cm


清 嘉庆 卢葵生填金盖漆砂砚与剔红笔

3.5 x 12.22 cm


漆的不寻常用法之一就是制作漆砂砚。

出墨质地同样优良,却比普通石砚台要轻便。

此砚盖用填漆工艺填入金线。

整个风格可看为万历时代的复苏。

底部刻“卢栋”款识。

山妹注:栋,?-1850DC,卒年逾七十

字葵生,祖映之,父慎之,世以漆玩著名。

王世襄撰「楊州名漆工盧葵生」一文,曰:

盧映之以能仿宋宣和漆沙硯著名,髹漆技藝也是多方面的,而其孫葵生承繼其藝,又加以發揚光大,名氣也超過它的祖父。

文中除了介紹代表葵生的嵌百寶硯匣漆沙硯外,又有黑漆嵌百寶琵琶、漆壺、漆臂擱、漆造像等,可發現葵生漆作工藝的多樣性,惟今可見多為傲以成名的漆沙硯。

漆沙硯,係以漆和金剛沙製成,乍看似端,惟質輕浮水,又甚發墨,葵生善周製,其製成之百寶硯匣文質秀巧,不見嬌媚匠氣,兩者搭配,相得益彰,無論在硯史或漆器史皆佔有一席之地,獨於19世紀領其風騷。)


明  黄花梨官皮箱

22.23 x 25.72 x 22.23 cm


明代   黄花梨围棋盒   一对

8.26 x 12.38 cm


清 紫檀  笔筒

25.08 x 26.83 cm

这个简洁的大笔筒以其干净的线条、令人愉悦的比例

和木料本身的自然美表达审美情趣。


明到清初  黄花梨  笔筒

22.54 x 26.19 cm


明--清早 黄花梨仿瘿木笔筒

25.4 x 30.8 cm

The Putnam Dana McMillan Fund 捐赠

纯自然风格的家具和赏石很受士人阶层的喜爱

因其具有道家精神。

此笔筒以雕工模仿天然的瘿木

以其富有回味的造型和自由风格的雕工而让士人欣赏。

此罕见大尺寸的黄花梨笔筒底部有一栓

以缓和因热胀冷缩而会出现的裂痕。


▼以下文房器物为Ruth and Bruce Dayton捐赠


明 万历 黑漆白铜文件盒

盒盖上的图案显示:

这是一件定制的结婚礼物。

白铜与黑漆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


明 万历 程君房制红漆墨盒

3.2 x 15.4 x 15.4 cm

安徽歙县,自唐以来即为中国制墨工业的中心。

安徽富商之子程均房自幼即展现制墨天分

(山妹注: 程均房: 字幼博。安徽歙县人,明代制墨家。

他制墨以玄元灵气为代表,其墨用桐油与漆烟合用。

著有《墨苑》,称宝墨斋 )。

程均房亲自制作的墨极其罕见

而有他的落款的漆墨盒几乎是前所未闻。

这个墨盒当年应该是用来装一块圆形的特制的纪念性的墨。


明 万历 黄花梨 圆盒

16.51 x 29.21 cm

如此大尺寸的黄花梨圆盒颇为罕见

此盒盒身与盖一木整挖,取自树心部分。


明 万历  黄花梨 浮雕花卉笔筒

19.05 x 20.96 cm

此笔筒四围浮雕莲花、桃花、兰花和木兰花。

此笔筒造型优美,很合文人品味。


明中  弘治 剔红毛笔与盖

21.4 x 1.6 x 1.6 cm

从明到清,剔漆作品在文人生活中随处可见。

这件作品虽小,但刻有相当数量的图案。


漆盒


漆盒

9.05 x 31.75 x 31.75 cm


明 圆填漆盒

8.4 x 17 x 17 cm


清乾隆 六边花瓣形官制填漆盒

15.24 x 33.02 cm

此盒底部有乾隆六字款识。

它高超精细的工艺和款识表明这是一件官制品。

填漆工艺和通常所见的剔漆工艺有颇大不同。

填漆在16世纪

(山妹注:正德、嘉靖、隆庆、万历中)

特别流行。

它另一个制作的高峰期便是乾隆期。


清   剔漆春字盒盖

6.5 x 31 x 31.1 cm

这件完美无瑕的剔彩漆盒盖很可能是出自官漆器作坊。

复杂的图案象征着祝福皇上富贵长寿和永恒的春天。

“春字主题“最早出现于明代嘉靖的官制漆器

但不久就归于沉寂。

直到1743年,乾隆给予这些“春字主题”的漆器高度评价

并于1758年下旨御制了12件。

“春”是十八世纪宫廷里的一个重要主题。

复杂的图案、极端精细的线条和多重的色彩

使得这件作品为漆器高手提供了一个展现他们高超技艺的极好平台。


元  剔犀小圆盒

3.8 x 11.1 x 11.1 cm


明初 官制剔红山水圆盒

5.08 x 13.97 x 13.97 cm

明永乐的官制剔漆器被认为是中国剔漆器历史上工艺最好的。

这件剔红器底部刻有六字永乐官制款识。

官制剔漆器的工艺要求是非常高的

仅是底漆就可能超过100层

才能有足够的厚度雕刻出这件器物上的刀法风格。

山水图案比花卉图案要少见,工艺难度要大很多。


明中 剔红荔枝花叶多层盒

7.3 X 7 X7CM


▼以下漆盒为Ruth and Bruce Dayton捐赠


明 万历 黑漆镶螺钿刘海戏金蟾盒

2.5 x 7.8 x 7.8 cm

对于如此一件小作品来说

它的螺钿雕刻工艺是相当精巧的。


元代 嵌锡线与螺钿圆形瓜棱盒

17.8 x 22.5 x 22.5 cm

此盒体嵌锡线,既起装饰作用,也起加固作用。

盒内上红漆。

这种造型复杂的漆盒

很可能是受到当时的银器的启发。


明  填金漆圆盒

10.8 x 36.0 x 36.0 cm

在漆面被打磨之后,图案被雕刻上去,并镀金。 

填漆工艺流行于明朝与清初,多用于漆家具上。


清 乾隆 剔彩九龙盒

21 x 28.6 x 28.6 cm

在明清之交,官制漆器还很少,近乎没有。

情况到1739年(山妹注:乾隆)有了改变

首个官制漆器工厂在苏州成立

从此大量的官制漆器开始出现。


明  八角型剔犀盒

23.5 x 32.1 x 32.1 cm

漆盒上雕刻这种花纹开始于大约宋代

在元代与明初达最盛

但直到16世纪还是很盛行。

此件作品上了三层黑漆

掩于红漆中几乎看不见。

宽足,足内髹黑漆。

如此大尺寸的剔犀盒应为

当时上层社会用来呈奉礼物的盒子。


明初  六边形剔犀盒

9.5 x 17.8 x 17.8 cm

这件作品的形状与风格属于14世纪晚到15世纪初。

两层红漆掩于厚重的黑漆中几乎看不见。

雕刻手法很象14世纪初的标准元代剔犀风格

但相较于早期剔犀品的V形槽底

这些花纹的边缘更圆润,槽底为U形。

这些美丽精巧坚固的盒子,可以储藏东西

也常被作为互相交换的礼物和珍贵的家传。

这种基础的主题流行了一个多世纪,一直流行到明初。

南宋和元代制作了很多这种形状和尺寸的带盖的瓷器

出口到整个东南亚。


清  剔红流觞节图案圆盒

7.6 x 18.6 x 18.6 cm

很多十八世纪的剔红作品雕刻都非常精细

并且不经抛光,如这件。

此盒描述士人们在庆祝“流觞节“

——每隔三个月的第三天。

流觞节的习俗由王羲之的《兰亭序》发展而来。


清  剔红四瓣花 形三龙戏珠盒

11.7 x 31.6 x 23.2 cm

此盒的这种旋转海水花纹的刻法始见于清中期。

此处龙的形状流行于18世纪晚期。

虽然此盒没有“官制”款识

但从其取材可以猜测这应该是一件乾隆官制剔红漆器。


明中期 带盖剔红桃花图案小香盒 

4 x 8.3 x 8.3 cm

荔枝、桃花和其他吉祥花卉是明代香盒常见的主题。

此处精细雕刻的打底条纹代表着天空。

从15世纪初起(山妹注:永乐)

重复型几何图形、看上去如织物般的

花纹开始进入剔漆作品,尤以花卉作品中为多见。

不同的此类重复型几何图形分别被用来

代表天空、水和泥土。 

代表泥土的重复型几何图形通常看上去如纺织物般

而代表天空和水的此类图形通常是

极细的水平平行线,例如此件作品。


清   剔红人物小圆盒

3.8 x 7.9 x 7.9 cm

(山妹注:请留意上一件作品的文字说明

并与此件作品比较一下,可发现:

此件作品被用作打底的重复型几何图形

看上去如纺织物的纹路般,代表着泥土。)


明 弘治 剔红多层方盒

13.3 x 13 x 13 cm

盒盖雕刻的底纹为象征着水和天空的重复型几何图形。

这类精致的多层盒虽可以储藏好些不同的小物件,很实用

但在当时不经常被用作实际储藏用途。


▼以下漆盒为Mr. and Mrs. Augustus L. Searle捐赠


乾隆  剔彩“春”字礼品盒

15.88 x 24.45 x 24.45 cm


清  康熙  人物图案剔红盒  一对

10.48 x 20.96 x 27.94 cm

这对雕工精巧的剔红盒面上是士人在花园里的情景

四围是佛教的八宝。

虽然人物山水画面的剔漆作品的出现早于明代

但这类作品在明初才成熟。

这对小盒雕刻精美,造型秀雅,应为大户人家的日用品。



清  道光 剔红香盒与座

4.45 x 9.84 x 18.1 cm


漆盘


清 康熙  黑漆嵌螺钿盘

4.45 x 40.64 x 40.96 cm

The John R. Van Derlip Fund捐赠

漆器嵌螺钿的技术始自商代。

这种镶嵌技术在整个18世纪都很流行

并传入了日本。


元代 黑红漆莲花盘

1.9 x 18.6 x 18.6 cm

此件作品应该是佛桌上的供奉用品。


清  咸丰  剔红双龙长方盘

40.3 x 27.9 x 3.8cm


▼以下漆盘为Ruth and Bruce Dayton捐赠


东汉  漆盘 一对

直径 21.34厘米


明 棕黑漆嵌螺钿山水人物长方盘

2.4 x 13.5 x 40 cm

螺钿工艺从唐代开始盛行

到了元代,发展出了更复杂的绘画图面。


明 万历 漆盘

6.5 x 56.04 cm


明 嘉靖剔彩雕双龙长方盘

4.3 x 40.5 x 31.8 cm

剔彩工艺始见于宋,但直到嘉靖才盛行

约是受到嘉靖盛行的彩色瓷器的影响。

这一类可从多个角度看得到的

鼻端几乎独立存在于脸部之外的龙的造型

一直流行于整个万历年间。


元  剔红双凤花卉方盘

2.9 x 23.3 x 23.3 cm

此盘的设计与工艺代表着当时对剔漆工艺的一个新尝试。

元代工艺师在此盘上凤凰翅膀、花枝与花心上的处理手法

使得此盘的三维空间感比之前的剔漆器更强烈。

此盘外侧用的是剔犀手法,底部髹黑漆。


明 嘉靖-隆庆 剔红花瓣形方盘

3.3 x 17.1 x 17.5 cm

花瓣形和扇形漆器出现于元代,流行于整个明代。

此盘的外层使用的是剔犀工艺。


杯盏


战国漆盏   一对

5.08 x 18.57 x 14.92 cm


中国古代漆器的工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夏代的木胎漆器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用于祭祀,并常用朱、黑二色来髹涂。

殷商时代已有“石器雕琢,觞酌刻镂”的漆艺。1973年河南成蒿成台西村商代遗址中出土的漆器残片,在木胎上雕饰饕餮纹,并涂上朱、黑两色的漆。

周朝的漆器则除了朱画之外,还用贝壳、金、玉等材料装饰嵌入漆器,以贝壳嵌入漆上装饰的称为螺钿。

春秋、战国时,漆器的木胎生产变的更加容易,部分生活用品常用漆器;胎骨材料也变的更加多样化。此外为了增加器物的立体感,使其更加精美,雕刻和漆工互相结合,许多动物形象经过雕刻,巧妙的缠结在一起,漆器的用色也更为丰富,技法也更为熟练,图案表显多为宗教及当时的生活型态。


17-18世纪  黄花梨杯盏 一对

9.4 x 13.5 x 13.5 cm

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捐赠


元   剔犀镀铜小杯

4 x 6.4 x 6.4 cm

这个剔犀小杯外层雕五个剑环。

雕剑环的剔犀作品最早出现于宋代(13世纪)

这个小杯的特征接近于最早期的这类作品。

这类罕见的早期作品的表层都有一层很有光泽的黑漆

层叠的漆色包括黑、红和黄漆。

刀法深峻。表面未雕刻的面积小于已雕刻的面积。



上传一件安徽博物馆藏  元代张成造剔犀圆盒做对比。







 

整理丨谢谷

主编丨程香

出品丨退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几百张高清大图燃爆你的眼球!一分钟看尽美国艺术博物馆家具文房珍藏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馆家具文房珍藏,200多张图刷到手酸!
230张海量大图刷到手疼,一览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馆家具文房
谈漆说器
明式家具与清式家具鉴赏对比及价格参考
明清剔彩漆器鉴定述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