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九鍼名考之四 鍼 鋒
userphoto

2023.04.14 浙江

关注
鋒 鍼 的 鋒

        锋针以“锋”见名,以“锋”闻名。锋针的形制沿用至到了明代,有了一个新的名字——三棱针,也就是目前我们临床上常用于点刺放血的三棱针,有时仔细想想,多少有些大材小用了是。

鋒字考析

        “锋”字的繁体在篆书里才出现,写作

,该字由左“金”右“逢”组成。“逢”字出现于金文,作
,组字为左“辵”右“夆”。“逢”的本字为“夆”,其甲骨文为
,金文作
 或
,由上“夂”下“丰”组成。在甲骨文中,“夂”和“止”是一个字,都代表着人的脚丫子,但是方向有所不同。如:
 和
,您能分清楚哪个是“止”,哪个是“夂”吗?从方向行来说,以自我为中心,“夂”代表从外向内,向下的方向走,和“来”的意思接近,而“止”则相反,代表向外,向上,有外出、出去的意思。“丰”字是
 的变形,是“封”的本字,该字的象形含义是枝叶繁盛的高大树木,延伸义为用于标志地界的树木,进而指代为分封土地的边界。由此我们来看“夆”字的初始含义,就代表着自外来到国土边境的意思,从军事上来理解,就是边防部队接敌,双方的部队交战,因此也叫交锋。

        《说文解字》对“夆”的解释为:“牾也”,徐铉注曰:“相逆牾也”。以这个方向相逆的含义,再加上一个表示行走的“”旁,就形成了“逢”字,《说文解字》对“逢”的解释为:“遇也”,即相遇、碰面的意思。“逢”再加“金”旁,则为“鏠”,省“”即为“鋒”,两形互通,实为一字,《说文解字》对“锋”的解释为:“兵耑也”,指兵器的前端或末端部分。另据《说文解字》对“鏑”字的释义“矢鏠也”亦可知,“锋”字的在此代表着矢箭的前端,即箭头的部位。出于“兵器前端”的这个含义,“锋”也用来指代队伍的前部,如称先头的部队为先锋或前锋,进而有先进之意,如少先队的全称即为“少年先锋队”。

1959年中苏少先队

        由于兵器前端多为锐利之形,因而作为指代兵器前端的用字“锋”,也随着搭配用词的语境,诸如:刀锋、剑锋、锋芒、锋利、锋锐等词而逐渐有了“尖锐、锐利”的意思。东汉末期的《释名》一书曰:“刀其末曰鋒,言若鋒刺之毒利也”,便是此意。恰例如九针中的锋针,按照一般含义来说,所有的针都有用于局部治疗前端(九针规范里称为针尾,或),那么锋针之名的含义,并不是在说第四针的前端,而是意在强调该针针尾的用部尖锐、锐利的外形。

经文之鋒

        古籍经书中已有“锋”字出现,见《尚书·周书·费誓》所载:“公曰……備乃弓矢,鍛乃戈矛,礪乃刄,無敢不善”,这里的锋和刃,指兵器的尖锋和侧刃;以及《韩诗外传》所载:“且仁人之兵,聚則成卒,散則成列……銳居則若莫邪之利,當之者潰”和“是以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筆端,避武士之端,避辯士之舌端”,此两处的锋同样指兵器的尖端。

        “锋”字在现版《内经》中只出现于《灵枢经》,其用法有三类:一类是作为锋针的针名出现,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官针》《灵枢·刺节真邪》《灵枢·九针论》中的“锋针”一词;另一类则泛指九针各针的前端(针尾)部分,分别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中鍉针的“如黍粟之锐”,铍针的“末如剑”,长针的“利身薄”,大针的“微员”;《灵枢·玉版》中的“砭石铍”;《灵枢·九针论》中员针的“卵其”,铍针的“末如剑”、“取法于剑”,大针的“微员”;第三类为锋利、锐利之意,见《灵枢·九针论》中锋针和长针的“其末”。

        对于“锋其末”一文,隋杨上善在《太素·九针所象》里关于锋针条文的注释为:“针末三隅利也”,对长针条文的注释为:“锋,利也”。可知在《内经》时代,锋的的名词词性就有了向形容词性的转变。之后的锋的字义,更是有了宽泛的用法,籍以指代有形,甚至无形概念的前端尖锐,如笔锋、舌锋、话锋、谈锋等词的出现。

        总而言之,“锋”字的出现与古代兵器的前端尖锐部的造型之间有着莫大的关系,这种尖锐外形的“锋”和其用刺的功能又是密切联系着的,而用刺这个动作本身则反映出狩猎习惯对于早期兵器制作和用法的影响。

三股叉与弓箭——古代猎户的标配

鋒之矢镞

        早期的兵器,如弓矢、矛、剑等,均是主以扎刺为用,在使用这类功用的前提下,就对其外形制作产生了一定的要求,进而形成了规范。我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考工记》,即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官营手工业各工种的制造规范一书,其中就记载了当时对制矢、制剑的细节要求。然而,无论是“冶氏为杀矢”,还是“桃氏为剑”的内容里,都没有“锋”字出现,只有在后者文中提到“”字,用于指代剑尖的部位。

        可以说,当“锋”(鏠)字出现后用于指代刀剑或箭矢的前端部位,因而有“锋锷”、“锋刃”之词的出现,合指兵器的锐利部分。毫无疑问的是,“锋”在一般或者说军事语境中用以泛指事物的尖端、前端,然而在《灵枢》九针各条文里,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用法——用指针具的尾部(等同于概念上的末端)。其实,无论是前端,还是名义上的末端,“锋”都是器具的用部所在,只不过兵器的锋是用来杀敌,而医针的锋是用来救病的。或许,正是出于这种对待生命与军事相左的态度和理念,古代的医家刻意将针具的锋部定义为针尾,以锐利器具首尾颠倒之名来昭示医者的本务是祛疾活人之术。

战国时期的楚三叶镞

战国时期的秦三棱镞

        明末《天工开物·佳兵》在总结当时各地区使用箭镞外形的特征时曰:“北虏制如桃叶枪尖,广南黎人矢簇如平面铁铲,中国则三棱锥象也”,说明薄扁外形是明代中国北方民族的制箭特征,而汉族部队的战箭装备则多为三棱锥样的外貌。其实早在战国后期,尤其是自秦以后,汉族部队战箭镞首的外形便一直以三棱锥或三棱刃状为主——这与当时汉军作战,装甲防护的不断加强和与之相应的提升箭镞破甲功能的需求是相一致的。

        中国古代军队使用箭镞的外形,对于锋针形制的考证,有着重要的学术参考意义和价值。换言之,如果没有这些实物箭镞来做参考,单从字面上确实很难理解锋针的“锋其末”是怎么个锋法,而“刃三隅”又是个什么样式。因此,锋针之锋,与古代兵器,尤其是三棱箭镞的外形必然有着莫大的关系,一枚枚冰冷的箭镞,无声地诉说着冷兵时代的残酷,而当它们的外形化作医工手中的锋针,又有着多少鲜活的医疗故事,等待我们去发现!

        此时此刻,我想,从古九针的锋针到现代的三棱针,这其中的移形易名之事,多少已经向我们崭露出一个朦胧而又流动的画面出来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戊、戌、戍”这三个字,你能分清吗?用错了很容易惹出笑话的
造价高昂的“冷兵器”:鎏金箭镞
从黄帝用到现代的中国最强冷兵器:箭
什么是士?什么是兵?很多人都搞混了!说文解字:士、兵
“我”带个“戈”是兵器?否,“我”是举起戈,代表我们的集结点
九鍼之三 鍼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