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教思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固有宗教。在长期的宗教特定模式下,形成了以道尊德贵为思想主体,以神仙信仰为核心信仰,以上善与玄德为人格追求,以自化化人、人己共度为价值目标,以天人合一、万物和谐为处世原则等义理思想体系,不仅对古老中华民族之民族心理、民族性格,乃至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对当今乃至未来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亦有着重要价值。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古老道教文化也以其崇尚道德、传播慈爱、讲求奉献,以及向往和平等东方固有的传统核心价值形象,逐渐走进现代人们的视角。且这一思想与价值对提升当今人类社会的道德境界,净化普通大众的心灵,化解社会群体的诚信危机,促进各民族、各国度间的大团结,推进人类社会持久和平与安宁必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道教非常注重修心,“一切唯心造,心生则欲生,心静则欲灭”。强调“人心多涣散,一念皆纯真”。也就是说人既是道德的化身,也是一切罪恶的制造者。所以人们常常形象地形容天堂和地狱的分水岭就在“善”、“恶”一念之间。正所谓天堂在善不在天,地狱在恶不在地,天堂地狱原本心念刹那的转化。故正人必先正行,正行重在正心,正心要在养性。


道教经典《阴符经》曰:“天道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为人也”。阐述了天道即人道、人心化有无的思想,并进一步强调人道的核心就是要遵照天道自然之法度,做到起心动念、行为举止符合、顺从事物的本性与规律,不可虚动和妄为。老子《道德经》亦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都是要求人应效法天地之德性,遵守事物之内在法则,摒弃妄念,清心寡欲,顺应自然,宠辱不惊。


道教历来都是一个十分注重心性修炼与思想引导的宗教,并在长期的修持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理论与方法。在道教看来,人心浮躁不安、偏激失态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正确对待人生得失和善于把握欲望的尺度。如果能处理好人生这两个认识与实践的问题,人心自然常清常静皎如月,言行举止必然如理入情,高雅纯真。

在净化人心的方法上,一是寡欲知止二是无为自然。所谓寡欲即抛弃个人无休止的贪欲,知止,就是要把握事物发展的度,做到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力戒贪心、排除妄为;无为自然,就是要明了物之本性,坚持顺应自然、恪守规律,做到知天理、循人情、顺造化。注重寡欲知止,在于那些对人生、社会、自然不利的、不正确的欲望和行为,要坚决的予以克制和克服。


相反,对于那些有利于个人的道德修持、身心清静与社会和谐、保护环境、维护和平等正义之事,要积极作为、深入实践。强调无为自然,在于事物的发展总是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这一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世间万物始终是处在一种自然而然、不自而然的状态中和谐有序、周而复始的运行着,其消长荣枯、生息运化,自然天成,不受人力主宰。


而人作为万物中的个体存在,必须遵循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性,树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观与得失相互转化观,持守尊重事实、少思寡欲、不以得喜、不以失悲、顺应自然、知止知常、宠辱不惊的生活理念,基此获得身心清静、圆融无碍的思想境界,久之则能化腐朽为神奇,变利己为利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教理义 | 神的宗教VS人的宗教:修道者告诉你,放下思辨才是修行的开始
清心寡欲、宠辱不惊的道家思想与现代人们生活压力的缓解
“和”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向量
道德人间 和谐生活(归潇峰)
红林悟道《韩非子-功名》第二章 客观
道教对当今人类社会的积极作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