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领导不是特别喜欢你,你又不喜欢讨好领导?我拼得是人际免疫力

上一周,为了做好年底前的工作总结,部门领导提倡周末加一天班。不过,也没做硬性要求,只是在部门工作群里表达了个人的想法,但艾特了所有人,称如果能过来加班的,回复“1”。

看到领导有这样的举动,在领导眼里印象并不是很突出的我,犹豫了一会儿。后来,尽管看到部分同事都一一回复了“1”,我还是没做回复,而是继续忙自己手里的工作了。

直到将属于自己份内的工作全部搞定,周末正常休息,并陪家里人一起居家看了电影,做了一些好吃的。

现实当中,或许你也有个类似的体会,明明自己不愿意、不方便做这样的事情,但既然领导已经交待了,或者个别同事已经提出请求了,自己依然会硬着头皮,去做这样的事情。

因为,你总觉得在一个单位,人与人之间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尤其是对于领导而言,一旦驳了领导的面子,或者不跟领导搞好关系,对于个人日后发展肯定会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

但我却并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始终觉得没有必要为了刻意讨好领导而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人际是人际。

工作的时候,全心投入,能按时交付自己的工作成果。而工作之余,则要尽情享受生活,不需要将仅限于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带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干扰了自己的情绪,影响了做其他事情的心情。用我的话讲,这叫人际免疫力,需要内部挖潜,自主生成,实践证明,效果蛮好。


一是培养优势,增强“抗体”

每入一家单位,你一定要事先搞清楚,你来到这里目的是什么,为此能做什么,靠的是什么求得生存与发展。

很客观地讲,人际的本质,就是价值交换,而能做到价值交换的背后,提升能力、培养优势才是王道。

知名作家李尚龙在《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一书中,讲了一段他的亲身经历。有一段时间,他也很迷恋于人际交往,常常将手机中存有多少牛人、大咖的微信及留有多少达人、高手的名片,看做是一件很值得炫耀的事情。

然而,当他有些事情想请这些人予以帮忙,并满腔热情地提出请求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冷冷的三个字:“我没空”。思来想去,他才猛然间意识到,“自己不优秀,认识谁都没用,讨好更是如此。”

与其将时间用于提升人际关系,倒不如放在提升个人的写作能力上。后来,李尚龙忽略了那些所谓的“高配人际圈”,专心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终于成了知名作家。并且,他发现原先一些不怎么联系的朋友、高人,竟开始主动添加他的微信了。

对此,个人也深有体会,自己从事新闻写作工作,当稿件质量不过关时,一味地搞好通联,只能一时地起作用。关键时刻,哪位编辑也不会因为刊用了一篇质量一般的稿子而砸了自己的牌子。

相反,当稿件质量过硬时,不用主动联系编辑,编辑有时也会打电话过来,对感兴趣的稿子进一步核实细节问题。

因而,工作上的人与人交往,实质都是在寻求各自的利益共同点而已。

听过一句话:“但凡需要你放弃自我而去努力迎合,才能维系的关系,都是错的。”错就错在,没有意识到你的能力优势,其实就是你的人际优势。没有了它,再好的人际交往也会因缺少实质内容而走向寂寞。


二是专注当下,及时“脱敏”

心理学提出一个“泡菜效应”的概念,指的是同样的菜,若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久而久之便会产生不一样的味道。

职场当中,自己周围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及由此生成的情绪,便是浸泡我们的水,若长时间不从中摆脱出来,就很容易使自己变得敏感,进而也被传染。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有这样一幅漫画,讲的是一位女主,个人心思非常细腻,做各种事情,总是习惯于察言观色。

有一次在做工作汇报时,看到自己的领导,无意当中撇了一下嘴角,便认为这是对自己工作汇报不满意的信号。

自此,便开始惴惴不安地揣测起来,乃至一天下来都心神不定的。直到下班时,听过汇报的那位领导告诉她,汇报得很详细,继续加油。她才放下心来。

日常工作中,能让我们怀疑人际关系,并引发不良情绪的事情,确实不少。诸如,发对方微信,对方迟迟不会,以为是对方不在意自己,实则,对方是在开会,手机调成静音。

看到其他同事休息期间在吃零食,唯独没有叫上自己,便觉得被孤立了,却在下班后被邀请去吃最爱吃的烧烤,才知道这是一场误会。

其实,这此外在的影响,无论真与假,结果好与坏,都是客观都存在的。不仅如此,还在于个人很难控制得了。

因而,与其如此,莫不如专注当下,回归自我,将精力放在个人的手头工作上,放在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上面。比如,微信未回,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就想其他的办法,不再纠结对方对自己是否存在看法,哪怕是真的,也不必耿耿于怀。

身处职场的你,倘若一味地活在别人的看法中,活在自己的内心戏中,就很容易成为那颗浸泡在水中的“菜”,时间长了,就会变味。

而当我们放下外界的目光,专注于个人想要做的事,正在做的事,该如何做就如何做,就会将影响个人情绪的“刺”拔掉,让自己变得舒服自在。


三是遵从内心,学会“过滤”

心理学中著名的“费斯汀格法则”指出,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这些事情的反映所决定。

这就意味着,大部分事情的结果如何,都是可以由我们自身所主导的,自主能动的空间是很大的。而不同的反映,则必然会产生不一样的结局。

传说中,有一种叫旅鼠的动物,此种动物的特点就是好随大流。每当遇到季节性迁徙时,尽管会看到前面的同伴一个个葬身大海当中,自己也不选择停下,依然会继续前进,直到自己也被淹没在大海中。

对此种现象,投资大师巴菲特有一句妙语:当惯性起作用的时候,理性通常会萎缩。

其实,类似这种随大流行为,在职场当中,亦时有发生。

不可否认,每个人在跟领导相处的过程中,都难免要揣测领导的心思,领会领导的意图,这本无可厚非。然而,接下来?

有的则是人云亦云,领导说啥是啥,纵使是错误决策,也违心地加以认同,扮演着“应声虫”的角色。

而有的则是,坚持理性看待领导的想法,正确自然予以支持与配合,而对于明显的失误,则会采用数据和客观的实例,给予中肯的参考和意见,帮助领导作好正确的分析。

换句话说,事情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个人不做违心地表达,但领导硬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与做法,自己也不硬来。

我独立,故我存在。工作中,不要碍于“面子”而害怕拒绝,明明心里不情愿,却还是犹豫再三,最后往往令自己左右为难。无需讨好,亦无需逞强,工作本以很累,要给内心留有一份存在的空间,更纯粹些,更简单些,或许更好。


四是固化原则,强化“效果”

著名演员陈道明,被娱乐圈里称为“异类”,在于他对于人际交往与喝酒应酬这件事情,一直持低调、保守的态度。

对于时常碰到令自己无话可说的话题,时不时就会处于面面相觑的尴尬境地等,这样的饭局,他是一概不参加的。

时间长了,娱乐圈里的许多人,无论熟络还是生疏,都慢慢地知道他的交往风格,也不再冒然邀请他喝酒吃饭。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些规矩,自己树立,叫自我成长;他人树立,叫自甘堕落

现实当中,不少人都在抱怨,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拿自己不当回事儿,实则,是自己“惯”出来的。

比如,每次去茶水间倒水,你都会顺便帮他人打水;每次去复印资料,你也同样帮他人复印一份;每次取快递,你照样心甘情愿地代劳。

久而久之,你的这种“顺便”在他人眼里,就会变成一种义务。做是正常,不做反倒是一种错,自己给自己找不自在。互相帮忙,实属应当,但也需要彼此对等做为前提。

因而,职场中,处理任何事情都需有自己一惯的原则与态度,既能增强自己的辨识度,也会让他懂得深浅,知难而退。


写作最后

人与人交往,说复杂也复杂,但说简单亦简单。关键你要有属于自己的原则与做法,或许这会让你接连受伤。纵使如此,那又如何,总比讨好所有人,要来得舒畅。毕竟,你就是你,不一样的烟火。

@职路施语,20年职场人,20年真心话,为你解析职场真相。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END


作者:爱尚君,80后职场人士,坐标大连。一个致力于将内心想法诉诸笔端的文科男,理性,善思考,喜读书,爱运动,总认为写有价值的文章,如同烹制一份精神美食,唯愿你能亲自品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职场人际交往的原则有些什么?
职场白领人际交往中的“危机公关”
1107陈何芳,潘慧:实习硕士生经历了何种人际关系
职场人际关系,职场人际交往,人际沟通
如何成为职场中的“既得利益者”,兢兢业业...
职场:人际交往中有8个潜规则,你知道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