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靠政策补贴生存的农庄,现在都怎么样了?

导语:

有个讽刺段子:互联网创业,有三种商业模式,to B、to C、to VC(风投机构)。

其实在休闲农业领域,也有三种“盈利模式”:赚经营的钱、赚土地增值的钱、赚政策补贴的钱。

这几年,绝大多数to VC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昙花一现很快消失。

那么,当初靠拿政府补贴生存的农庄,现在都怎么样了?

拿补贴越多,市场生存能力越弱

争取政策补贴,和把农庄经营好,这两者之间有冲突吗?

理论上讲,当然没有。实际上,真有!

很多庄主把时间放在跑项目、争补贴、争指标上,压根没有精力去思考如何填充内容、如何组建团队、如何策划活动、如何打造文创……

更重要的是,农庄运营前期,靠辛辛苦苦做活动引流,赚点门票和餐饮钱——很多做大生意的投资人压根看不上。累死累活做活动忙几天,还不如拿补贴的零头多。

这种心理下,庄主会把心思放到运营上吗?——我们不要考验人性。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农庄多数亏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补贴太多”!

这么说有点夸张。但现实中,越是大型庄园,拿到政府的大补贴越多,亏损的比例反而越高。最后他们的一地鸡毛还要政府来“埋单”。

倒是一些拿不到太多补贴的小农庄,初期虽然累一些苦一些,但业绩持续向上,经营得有声有色。

大量补贴,造就了大量奇葩现象

农业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全球大国几乎都会对农业进行补贴。相比之下,我们国家的农业补贴水平属于较低水平。

根据统计,经合组织国家农业补贴平均水平为21.7%。其中韩国52.1%、日本47.3%、美国40%,都远高于我们国家9.1%的水平。

但是,对休闲农业进行补贴的数量,我们可能要远远于其他国家。笔者在日本、韩国考察时,很多大农场主都表示,农庄从没拿过政府一分钱。

事实上,补贴的确能促进行业快速发展,但也会让 “行业”出现很多奇葩现象。

在海南,这些年出现了很多温控大棚。笔者问老板,海南的气候需要大棚来养护这些花草植物吗?老板说,这不是政府有补贴嘛,做个玻璃大棚也好看,逼格高。

不止在海南,内陆很多地方建的温控大棚,几乎都是政策补贴下的产物。但这些大棚有多少真正起到补贴的目的,培育了现代科技农业了?

至少从考察的结果看,事实上闲置浪费的占据多数。要知道温控大棚的运营成本,要远大于实际收益。

温控大棚只是一个小缩影。在整个休闲农庄雨后春笋涌现中,更有很多人投资农庄,压根就是冲着各种补贴而去。

前些年,很多农庄主咨询:某某知名农庄赚钱吗?这个笔者真不知如何回答。说赚钱吧,一年压根没几个游客。说不赚钱吧,老板一点也不着急,每年的补贴基本够各项开支。

比这个更无奈的是,前些年到很多农庄去考察,投资人咨询最多的,不是如何经营、如何引流,而是关心行业有哪些补贴可拿,别的农庄有啥好的途径,自己还有哪些没拿到。

还有很多庄主,就算当下亏损严重,心里想的也不是如何改善经营,而是幻想着如何解决土地性质,一夜翻身。

对补贴的狂热,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一些论坛,专门教投资人如何拿补贴,居然每期都有大批学员参会。

客观上看,国家给予休闲农业各种补贴,可谓用心良苦。我们去争取各种补贴,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把补贴当做做农庄的“目标”,那就是舍本逐末了。

农庄行业难做?原因就是“补贴太多”

很多农庄为什么“敢”建大量建筑,“敢”建亭台楼阁大景观?一部分原因是对这个行业不熟悉,另一部分更直接的原因,就是拿了太多休闲农业的补贴,然后把这部分钱用在了建设上。

如果完全没有补贴,这些投资人会拿自己的钱在庄园里面如此搞建设吗?

恰恰,越是这些拿了补贴去大搞建设的庄园,大棚房整治中遭受的损失最严重。

现在很多投资人,都在抱怨大棚房影响了整个行业,让整个行业倒退了五年,甚至十年。

不过我们换个角度想:有多少农庄,是当初经营盈利颇丰,大棚房拆迁后,一夜之间变冷清的?事实上,这样的农庄只是很小一部分。

大部分农庄没拆大棚房之前,就处在经营难以为继,进退维谷的局面。不营业吧,前期投入打了水漂,面子挂不住,给政府也没法交代;继续营业吧,又看不到啥希望,只能是干一天看一天。从财务上算,不营业比开门营业要少赔很多。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大棚房的整治,对很多农庄主是一种拯救和解脱。提早把破罐子打碎,未必不是件好事。

和普通庄园相比,田园综合体更是“变本加厉”。不少建设异常整齐漂亮的田园综合体,压根看不到几个游客。

但是你指责投资人说“你的项目不赚钱”,估计他们都懒得理你。因为他压根就没指望靠多来几个游客去赚钱。

据日本学者中尾诚二教授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乡村振兴中,也出现了大量类似中国田园综合体这样政府主导型项目。不过很快,由于组织机制的问题,这些项目大量入不敷出。于是到了九十年代,就改为完全的市场化运营。

休闲农业下半场,运营才是唯一出路

很明显,当下的休闲农业补贴模式逐渐在发生变化。已经从“撒胡椒面”式补贴,逐渐向精准型补贴转型,从现金式补贴向项目式补贴转型,从“给予”式向“入股”式转型,这时,我们再想像以前那样靠补贴支撑农庄运营生存,已经不太现实。

尤其是大棚房之后,土地政策的收紧和补贴政策的变化,整个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也必将发生根本变化。可以说,大棚房的整治,已经将中国休闲农业发展带入了下半场的竞争。

前几天,网上一篇热文最近一篇热文《经济下半场,只有一种人可以赚钱》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很好的阐述:

从改革开放到2019年,这是中国经济的上半场;2019年之后,将是中国经济的下半场。上下半场,将会有根本的区别。

在上半场,企业的收入主要来自社会红利的“资本型”增长。简单来说,这个阶段谁能更快地“跑马圈地”,抢占更多资源,谁就能更快积累财富。

但是到了2019年,社会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互联网流量见顶,传统的制造业、房地产业和传统互联网的模式也就走到了要调整的阶段。

于是到了下半场,所有行业的收入就要来自“运营型”增长。随着社会框架的基本完善和“资源”红利的增长乏力,考验经营者的,就是对“存量”资源的运营能力。

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经济的上半场,比拼的是谁能更多地盖房子,更多地盖好房子;经济的下半场,是谁能把物业经营做好,让房子产生更多的外溢性经营收入。

在上半场,很多企业家认为自己的成功来自“能力”,其实客观上讲,他们“运气”和“勇气”所占的比例,要远远大过“能力”。

过分迷信自己的“能力”,到了下半场依旧走“资源型”增长路线,拼命地跑马圈地、拼命争抢资源、拼命指望补贴,必然会感到种种时代的不适感。

所以,现在很多企业家抱怨经济行情不好,抱怨实体不好做,抱怨农庄不好做,其实都只是面对经济上下半场转型的迷茫和不适。

如果不能快速调整心态、调整增长模式,那么:上半场靠“运气”赚的钱,下半场靠“能力”都要还回去。

何况,很多农庄“上半场”都还没有赚钱。

作者:徐志毅(尖椒农旅/创始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休闲农场因违建被强拆,该如何在土地上规避?
拿这个文件找政府要补贴,肯定事半功倍!
第5节 休闲农业小白入门大势之政策篇:扶持政策到底有没有?
当休闲农庄遇上农业政策,怎样让其成为助力不是坑
休闲农庄如何申请国家政策补贴?
农委下发:休闲农业示范点,多种政策同时开启绿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