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国葡萄产业发展历程及主要产区情况
userphoto

2022.08.15 湖北

关注

葡萄是世界4大果树之一,2017年的产量仅次于香蕉、苹果,以7428万吨排在第三位(FAO数据)。葡萄果实多汁、美味,并具有助消化、抗衰老、软化血管等作用,深受世界消费者喜爱。同时由于葡萄特有的强大的加工属性,因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远远超出其他水果。葡萄在世界5大洲均有栽培,其中欧洲、亚洲和美洲是葡萄和葡萄酒的主要产地。按照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数据显示,近年来世界葡萄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740万公顷左右,2018年葡萄总产量为7780万吨,其中酿酒葡萄占57%,鲜食葡萄占36%,制干葡萄占7%。

葡萄在我国是一种重要的水果,仅次于苹果、柑橘、梨及桃。我国是世界最大的鲜食葡萄生产国和消费国,近20年来,随着葡萄育种、栽培及管理技术的提高,加上葡萄生产的相对较高的经济收益吸引,我国葡萄种植已由传统的优势产区发展到全国各省区都有种植,特别是南方产区葡萄的种植面积增长较快。目前,葡萄产业已成为很多地方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葡萄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长,我国葡萄产业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譬如鲜食葡萄集中上市导致阶段性供过于求、市场价格波动大、丰产不丰收、重生产轻销售、品牌意识薄弱等。

一、我国葡萄产业发展历程

回顾我国葡萄产业发展历程,从建国到1978年改革开放,29年间新增葡萄面积不足3万公顷,产量只有10多万吨,为缓慢发展阶段。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葡萄产业有了完整的统计数据,40年来我国葡萄产业蓬勃发展,呈现以下发展历程和特点。

改革开放的第一个10年(1978—1987年)改革开放对葡萄产业首次有了统计数据,1978年面积为2.6万公顷,产量10.4万吨,呈现面积小、产量低的发展格局。从此葡萄产业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到1986年面积首次跃上10万公顷。在第一个10年结束时的1987年,面积达到14.3万公顷,产量64.1万吨,面积、产量均衡增长,分别是1978年的5.5倍和6.2倍。

改革开放第二个10年(1988—1997年)从1988年到1997年的第二个10年,面积突破15万公顷。葡萄产业平稳发展,有增有减,呈现U形发展趋势。产量在1992年首次跃上百万吨的关口,达到112.5万吨。面积稳步增长,产量快速增加。第二个10年结束时的1997年,面积达到15.8万公顷,产量203.3万吨。与1988年比,1997年面积增加9.5%,产量则猛增了217%,产量的增速超过面积的增速。

改革开放的第三个10年(1998—2007)改革开放的第三个10年,葡萄产业快速增长,1999年突破20万公顷,2001年突破30万公顷,2003年突破40万公顷。到第三个10年结束时,面积达到41.5万公顷。随着面积的增加,产量也快速增长,1997年突破200万吨,2000年突破300万吨,2002年跃升到400万吨,2003年达500万吨,2006年站上600万吨的高位。第三阶段结束的2007年,面积是1998年的2.36倍,产量是1998年的2.69倍,产量的增速超过了面积的增速。

改革开放的第四个10年(2008—2017年)第四阶段葡萄产业不断增长,从2008年的43.3万公顷到2015年跃升为70万公顷,近几年保持稳定。而在2012年产量就突破千万吨大关。至此,面积大、产量高的格局已经形成,奠定了大宗水果的地位。

二、我国葡萄产业现状及地位

产业现状

地区布局: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从北到南横跨寒温带、温带、亚热带、热带几个气候带,山沟、滩、塬和川均有分布,地形的复杂性伴随气候的多样性,为葡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各种类型的栽培区。当前,我国重要的葡萄栽培区主要有7处,分别是环渤海湾地区、长江以南地区、西北地区、长白山产区、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及黄土高原地区。由于葡萄产业的发展,不同领域的分类也逐渐朝着更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如,西北地区主要是种植各种鲜食的葡萄和制干葡萄加工,而环渤海湾主要种植各种鲜食葡萄和专门用于酿酒的葡萄,由于葡萄种植地区的深化发展业基础的优势特征也更加明显。

栽培模式多样:由于种植地区不同,在气候条件的影响下,葡萄种植模式大相径庭,呈现出多样化培育方式。当前较为普遍的模式有催熟栽培、避雨栽培、延迟栽培、高新技术栽培等,这些新型栽培方式不仅能满足市场需要,而且能增强葡萄的抗病虫害能力,进而提高葡萄产量,为地区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品种结构逐渐丰富:随着市场对葡萄的需求不断提高,人们不断尝试采用新技术来开发葡萄的应用价值,与此同时更多新的葡萄品种呈现在了大众面前。除了从国外引进优质的新葡萄品种外,科学家还致力于基于本土葡萄品种培育更加优良的新品种,因此葡萄的品种结构不断丰富,从以鲜食葡萄为主逐步发展到酿酒葡萄、制干葡萄、制汁葡萄全覆盖。

自给率和出口率得到很大提升:现阶段,我国葡萄产业的自给率和出口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产业和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增加了葡萄的产量,葡萄产品的供给基本上实现了自给自足。在此基础上我国逐渐将目光聚焦到出口上面,其中一些鲜食葡萄品种主要出口至马来西亚、缅甸和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随着葡萄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葡萄产业的管理难度逐年增加,因此,针对不同品种和地区,葡萄种植逐步引入标准化管理程序,标准化生产技术越来越成熟。从繁殖到幼苗栽培,再到枝条修剪、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科学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葡萄的产量与品质也有所提升。葡萄产品也从国内销往世界各地,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产业地位

在世界葡萄产业中居优势地位:从2012年开始,中国葡萄总产量位居世界首位;葡萄园面积在西班牙之后位列第2位;鲜食葡萄产量占世界总产的近50%;葡萄干产量居世界第3位;葡萄酒产量居第10位、消费量居第5位。

葡萄在我国水果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我国人均200千克的水果中,葡萄贡献了7.6%的份额,位居苹果、柑桔、梨之后列第4位,鲜食葡萄人均8.67千克。葡萄已成为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发展和消费市场不可缺少的大宗水果。

为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做出了重要贡献:葡萄是高效经济作物,其适应性强,种植广,易管理。葡萄第一年种植,第二年便可丰产,是不少地方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我国葡萄生产分布的变迁

历年来新疆葡萄种植面积与年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山东、河北、辽宁及河南等地葡萄生产规模仅次于新疆,5个省区葡萄生产总量占全国50%以上。随着避雨、温室等设施栽培模式在南方、东北等地区的广泛应用削弱了新疆、山东等五大主产区的种植优势,市场集中度在逐年降低,五大主产区的种植面积比例由1980年的79%下降为2012年50%,年产量比例由1980年的78%降低为2012年的71%,我国葡萄生产规模的地区集聚性逐步减弱。

1980年我国葡萄生产主要集中于新疆等西北葡萄种植区与黄土高原葡萄种植区,年产量占全国总量的53.75%,其次是山东、河北等华北葡萄种植区与渤海湾葡萄种植区,葡萄生产规模占全国30%以上;随着葡萄育种技术与栽培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东南、西南部地区高温多雨的农业生产环境得以改善,扩大了葡萄种植区域,提高了农户进行葡萄生产的热情,到1994年,华北与渤海湾葡萄种植区比西北与黄土高原葡萄种植区种植面积多出0.317万公顷,在占总面积的比例中高出4.71%;2004~2012年,华北与渤海湾葡萄种植区,江苏、浙江等秦岭、淮河以南亚热带葡萄种植区,云贵高原及川西部分高海拔葡萄种植区的种植面积与年产量继续增长。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葡萄生产规模有明显的“西迁”、“南移”的发展趋势。

四、我国葡萄产业部分产区分析

新疆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充足,年降水量较少,昼夜温差大,适宜葡萄种植。该地区葡萄以高产量、高品质闻名全国,是我国葡萄的主要种植地。近几年来,葡萄栽培方面的发展十分迅速,是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段。新疆的葡萄产量超过全国总产量的1/6,但有1/2因为没有及时加工,而被晾成葡萄干,未能制成更有价值的副产品,造成了较大损失。

葡萄是喜温而不抗寒的树种,对光照非常敏感。新疆光照资源充足,全年日照时数达2550~3500小时,无霜期150~240天,有利于葡萄进行光合作用,提高葡萄的品质和产量。当前,新疆地区葡萄种植主要分布在东疆吐鲁番、北疆伊犁及南疆阿克苏等地区,主要品种有和田红、新葡7号、木拉格及无核白等。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新疆葡萄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居全国首位。2019年,新疆水果产量为1604.75万吨,其中葡萄为313.17万吨,占总产量的19.5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市场对鲜食葡萄的需求量逐年增加, 人们也更加注重葡萄的品质, 致使新疆地区的葡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据统计, 当前新疆葡萄种植面积已超过 14.67 万公顷。与此同时, 新疆是我国第一大葡萄产区,大部分葡萄属于中亚和东亚种群。其中东亚品种群多为鲜食品种, 中亚品种群为制干、 鲜食兼用品种。近年, 新疆又陆续引入欧洲种及美洲种, 如红地球、 卡丁纳尔及汤姆逊无核等。当前,新疆葡萄品种资源十分丰富, 有 600 多个品种, 主要有无核白、 自加干及皇家秋天等。

山东省

山东省是我国著名的葡萄主产区,栽培面积大,居全国第三位,是继苹果、桃、梨之后,第四大果树树种。葡萄作为山东省的重要栽培果树,在促进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下山东地区鲜食葡萄产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现已经基本形成胶东半岛葡萄与葡萄酒优势区和鲁中南鲜食葡萄优势区的格局。

2018年全省鲜食葡萄栽培面积约2.67万公顷.占全省水果总量的6.3%,占全国葡萄总量的5.4%,居全国第5位。区域布局可以分为胶东半岛产区、胶莱平原产区、鲁中南产区、鲁西南——鲁西北平原产区。胶东半岛产区的烟台以龙口、海阳、蓬莱、莱阳、栖霞为主要生产县,青岛以平度、莱西、胶州为主要生产县。胶莱平原产区主要集中在潍坊市的寿光、临朐、青州。鲁中南产区集中在临沂、淄博、泰安为主的泰沂山区。鲁西南——鲁西北平原产区集中在包括济宁、聊城、菏泽等黄河故道平原地区。

山东省鲜食葡萄第一大品种是巨峰.面积超过6700公顷:其次为红地球和玫瑰香,面积均为4300公顷左右:其它品种有泽香、宝石无核、藤稔、克瑞森无核、夏黑等;近年来阳光玫瑰种植面积在我省迅速增加.但总量仍较少。全省葡萄栽培模式不仅限于露地栽培,近年来包括避雨栽培在内的设施栽培发展迅速.设施葡萄主要分布在潍坊、莱西、高密、烟台、泰安、平度、寿光、聊城等地:避雨栽培主要分布在龙口、莱阳、莱西、济宁等地。

云南省

云南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立体气候明显,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葡萄野生资源较多,土地广阔,非常适合葡萄种植。所产葡萄具有早熟、糖度高、优质、产量高的特点,采收时基本能够避开雨季,因此云南是国内具有明显优势的早熟葡萄生产区域。一般露地栽培在4—6月成熟上市,平均价格每千克10~20元,亩产值2~3万元,产品销售到国内大中城市及出口东南亚、俄罗斯,经济效益较好。因此,云南葡萄产业发展潜力非常大,农民种植积极性很高,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由于云南特有的光热资源,可以进行一年两收栽培,上半年一季最早熟,下半年一季收获最晚熟葡萄,尤其以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区特早熟或一年两收葡萄栽培最为典型。2018年相比于往年,由于建水、元谋、宾川等主产区进行品种结构调整,很多企业或农民将原来的'红地球’'夏黑’改种或嫁接'阳光玫瑰’,云南葡萄面积增加速度放缓,但设施避雨栽培面积增加,种植水平在逐步提升。云南早熟或一年两收鲜食葡萄在全国葡萄产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经济效益愈加明显。

根据云南的气候特点,划分为以下几个种植区域:

(1)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域:元谋县、永仁县、宾川县、华萍县、永胜县、巧家县、禄劝县、东川区、永善县;(2)云南干热高海拔区域:德钦县、香格里拉县、维西县、丽江市;(3)红河流域:弥勒县、蒙自县、泸西县、红河县、元阳县、建水县、石屏县、元江县、丘北县、砚山县、文山县、广南县;(4)温带区域:富民县、嵩明县、呈贡县、曲靖地区、楚雄市、保山市、玉溪市、昭通市。

根据云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2016年,葡萄种植面积逐年增长,2016年达到峰值5.79万公顷,较2011年增加了3.87万公顷,同比增长201.56%。从2017年开始,葡萄种植面积有所下降,2020年下降到3.90万公顷,与2015年3.88万公顷相仿。

贵州省

贵州位于我国西南腹地,是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地貌上由云贵高原向湖南地区倾斜,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最复杂、景观最丰富的片区,境内峰谷河流众多,地势高低悬殊,气候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明显,具有独特的“立体农业”条件,有许多区域适宜葡萄生长。贵州绝大部分地区具多阴雨、寡日照的气候特点,葡萄生长过程中易发生病害,是传统定义上的葡萄种植次适宜区。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贵州引进了很多抗病葡萄品种,加上南方避雨栽培技术的成功运用,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引导下,新世纪后贵州葡萄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已成为我国西南葡萄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贵州葡萄的商业化栽培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水晶’'白香蕉’等品种从外地引进零星试栽,但基本没形成规模产量。80年代后期,科研单位和地方政府有计划地引进'巨峰’等欧美杂种进行试验推广。同期,清镇、遵义、三都等地区开始规模化种植'水晶’葡萄,贵州的葡萄产业进入初步发展期。

进入21世纪以后,在省政府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水晶’葡萄由于抗病、耐贫瘠、栽培管理容易、丰产性好、投资成本低等优势,在各地区原有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开始迅速扩大,特别是在土壤肥力低、山高坡陡的山地,例如黔南州的三都县,因其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玉米等传统农作物,而受到广大贫困山区农民的喜爱和追捧。同时,湖南高产抗病的刺葡萄品种'紫秋’等也引进铜仁种植。

2010年前后,受广西、浙江、云南、四川等周边地区葡萄产业迅速发展的带动,避雨栽培技术的引进促使葡萄新区大量出现,品质优异的欧亚种和欧美杂种的种植快速增加,果实套袋、水肥一体化、省力化架式、限根栽培等新技术在贵州多地推广运用,大中城镇周边和风景旅游区新建的观光果园给果农带来良好效益,全省的葡萄产业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局面。

由于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贵州省内的相同葡萄品种可有1个半月以上的成熟供应期。在贵州多地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的有利气候下,加上果实膨大期常遇昼晴夜雨的天气条件,葡萄常表现出风味浓郁、易着色特点。

贵州全省9个地州市都有葡萄种植,集中分布在黔南、黔东南、铜仁、贵阳、遵义、安顺等地。三大主栽品种为'水晶’'紫秋’和'摩尔多瓦’,均为抗病性强的品种。

贵州葡萄产业在“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增长较快,“十三五”期间增速放缓。截止2020年,全省葡萄种植面积达3.39万公顷,投产面积2.67万公顷,产量约52.7万吨。产业规模在贵州水果产业中排名第8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水果的5.2%和10.1%。

河北省

河北省跨越北纬38°是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河北省葡萄较高的含糖量和含酸量,使葡萄在口感、色泽方面具有绝对的比较优势,充足的光照保证果实着色及糖度。同时,河北省地貌复杂多样,山地、坝上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类型齐全,为不同葡萄品种提供生存环境。

截至2019年底,我国葡萄园面积为72.62万公顷,产量达1419.5万吨。其中,河北省有葡萄园4.39万公顷,占全国面积的6.05%,位列全国第三,产量达118.79万吨,占全国产量的8.37%,仅次于新疆。在原农业部颁布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中,华北地区被定为葡萄生产优势区域,位居其中的河北省是重要组成部分,葡萄产业是河北省农业主导产业,是农民脱贫增收和收入稳定增长的重要来源。因此,提高河北省葡萄产业竞争力对推动葡萄产业集群化发展及乡村振兴有重要现实意义。

河南省

河南省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适中,是葡萄适宜栽培区。河南省地处我国中部,地理位置优越,承南启北、连贯东西,交通十分便利,发展葡萄生产的地理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河南省葡萄栽培历史悠久,葡萄产业在全国的地位举足轻重。20世纪80年代,河南省葡萄面积超过2.1万公顷,仅次于新疆、山东,成为我国第三大葡萄栽培大省。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12年起,河南省葡萄产量持续增长,从2012年的55.20万吨增长到2016年68.27万吨,仅次于新疆、河北、山东、云南、浙江和辽宁,居全国第7位。受全国葡萄产业布局整体西迁(陕西)、南移(云南、江苏)的影响,河南省葡萄占全国葡萄总量的比重和排名略有起伏。2019年,河南葡萄种植面积约4.12万公顷,占全省水果面积的9.71%,居全国第4位;葡萄产量约83.22万吨,占全省水果产量的8.75%,居全国第5位。

近年来,河南省大力发展鲜食葡萄,鲜食葡萄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上升,已成为我国鲜食葡萄栽培大省和主要栽培产区之一。河南葡萄栽培品种以'红地球’'巨峰’'夏黑’和'阳光玫瑰’为主,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80%以上,栽培模式以露地栽培为主。近年来,'阳光玫瑰’逐渐成为热门品种和主流品种,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湖南省

湖南省葡萄产业从开始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探索阶段(1950-1989),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当时的种植面积不足600公顷;基础阶段(1970-1989),从1989年的不足600公顷到1989年的2570公顷;发展阶段(1990-2009),从1989年的2570公顷到2009年的2.93万公顷,产量达57.04吨。直至现在湖南省葡萄种植面积已达4万公顷。

湖南省葡萄产业的传统种植模式以露地栽培为主,露地栽培成本较低,适用于降雨量较少的地区,目前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均是采用这种栽培模式。但是湖南省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700毫米之间。降水较多,特别是葡萄的花期正刚好赶上南方地区的梅雨季节,对葡萄开花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得原先不能在湖南地区种植的欧亚种葡萄得到了广泛发展。近些年来,设施栽培技术在湖南广泛推广,明显降低了病虫害发生的概率,果实品质要明显优于露地栽培。

宁夏

葡萄作为大自然的馈赠,其口感直接取决于种植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日照时间、土壤条件以及雨水等自然条件。宁夏作为我国葡萄和枸杞之乡,能够为葡萄的生长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充足的日照以及雨水使得该地区生产出来的葡萄肥硕多汁,口感极佳。因此,使用这里生产出来的葡萄酿造出的葡萄酒品质醇厚、口感纯正。

宁夏地区的葡萄种植产业自古就已经存在,发展到现在已经有近1000年的历史。虽然它历史悠久以及原产地资源优势明显,但是由于投入力度不够,导致其发展速度较慢。进入20世纪80年来以后,葡萄集中种植才在该地区发展起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玉泉营农场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相关部门开始重点扶植葡萄相关产业的发展,无论在政策还是投资方面,都加大了对该地区特别是贺兰山地区葡萄种植产业的倾斜力度。

近年来,宁夏葡萄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19年,宁夏地区以贺兰山地区为主的葡萄种植基地种植面积已经达到4.3万公顷,占到全国葡萄种植面积的近5.3%,其中酿酒葡萄3.8万公顷,初步形成了以镇北堡为核心的银川产区,以甘城子为核心的青铜峡产区,以中圈塘为核心的红寺堡产区,以玉泉营、黄羊滩为核心的永宁产区,以金山为核心的贺兰产区。

浙江省

近年来,鲜食葡萄在我国南方各省发展迅速,也是浙江的特色水果。随着设施栽培的推广,葡萄产业已成为浙江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优势水果产业之一。2019年浙江葡萄栽培面积3.26万公顷,产量76.85万吨,两者均居南方诸省前列。

浙江主要以鲜食葡萄为主,规模面积位于杨梅、柑橘之后居第三位,已成为浙江果树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重点发展的农业高效产业,甚至成为了一些县市的农业支柱产业。浙江葡萄集中在嘉兴、金华、宁波、台州、湖州、绍兴6个地区,万亩以上的市、区、县17个,分别是浦江、慈溪、温岭、长兴、余姚、鄞州、玉环、金东、永康、诸暨、义乌、上虞、南湖、海盐、秀洲、桐乡、海宁,总面积3.05万公顷,占到了浙江葡萄面积的93.5%,其中,浦江、慈溪、温岭均突破4000公顷。随着设施栽培、控产提质、病虫规范防控、优质安全标准化生产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浙江葡萄质量和效益大大提高,亩产值1~3万元。

浙江葡萄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规模种植,但由于采用传统的露地种植方式,病虫害发生比较多,品质欠佳,安全难以保障。与我国北方地区相比没有竞争优势,所以一直没有形成较大规模。1978年浙江葡萄栽培面积仅26.7公顷;上世纪90年代以前葡萄品种的引选主要围绕欧美杂交种展开,生产上主栽品种为'巨峰’'白香蕉’'红富士’;90年代后期,特大粒品种'藤稔’发展势头较强,在大江南北兴起,浙江金华因种植'藤稔’葡萄因此闻名全国。

1984年简易避雨栽培的试验成功,促进了浙江葡萄的发展。2000年前后设施栽培和避雨栽培开始大面积推广,欧亚种葡萄先后引进,浙江葡萄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经过40年的发展,葡萄在浙江全省的产业布局逐渐成型,形成了杭州湾南北岸、浙东南沿海、浙中丘陵等三大主要葡萄产业区。

杭州湾南北岸葡萄产业区集中分布在钱塘江杭州湾南北岸沿线;浙东南沿海葡萄产业区集中在浙江东南部沿海一带;浙中西丘陵葡萄产业区位于浙江金衢一带。

内容综合自:

1.我国葡萄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李小红,李运景,马晓青,郭军,刘海礁,郑国清,陶建敏;中国南方果树)

2.蓬勃发展的中国葡萄产业(刘俊,晁无疾,亓桂梅,刘寅喆,汉瑞峰;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3.我国葡萄种植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蔡全新,济南章丘金果乐种植专业合作社;乡村科技)

4.葡萄种植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栗苗苗,河南省平顶山市农业科学院;农业与技术)

5.我国葡萄生产空间布局特征研究(穆维松,李程程,高阳,冯建;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6.新疆吐鲁番葡萄产业发展及转型升级建议(吾尔尼沙·卡得尔,刘凤之,刘丽媛;中国果树)

7.贵州葡萄产业发展概况与思考(唐冬梅,仲伟敏,张雯娟,邵宇;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8.河北省葡萄产业集群竞争力区域比较(皇甫天琦,牛桂草,周绩宏,王晓,李宪松,王俊芹;北方园艺)

9.河南省葡萄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吕中伟,张柯,王鹏,娄玉穗,樊红杰,吴文莹,张晓锋;河南农业科学)

10.河南鲜食葡萄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王琰,尚泓泉,娄玉穂,吕中伟,魏林楠;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11.湖南省葡萄产业发展研究(李星辰,(吉首大学,商学院;北方经贸)

12.宁夏葡萄产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浅析(武玉和,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办公室;现代食品)

13.山东地区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安萌萌,王敬民,程栋,石瑜,乔峰,李敬华,于桂芳;农业科技通讯)

14.山东省鲜食葡萄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王延书、周佃军、庄光仕、李淑厚、高飞、宫磊;烟台果树)

15.浙江地区葡萄产业现状及提升策略(魏灵珠,樊树雷,李斌,周海青,程建徽,向江,吴江;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16.浅谈新疆葡萄生产现状及病虫害防治措施(赵志华,温宿县林业工作管理站;河南农业)

17.新疆葡萄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陈婷,新疆工业经济学;现代食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国葡萄产业现状——世界第一葡萄大国是怎样炼成的?丨深度调研
云南葡萄产业研究报告!
我国阳光玫瑰产业数据分析简报
纵览:我国6大葡萄主产区分析
刘凤之:“十三五”是中国葡萄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时期
2020年中国苹果种植面积、产量、需求量及可持续发展建议分析「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