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现代汉语
第二节  词类
一、词类和词性
词类指的是词的语法分类,是按照词的语法功能对语言中的词所作的分类。词类的划分是语法分析的基础,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由词在语言结构体系中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和功能所决定的。语言系统靠组合和聚合这两根轴来运转,每个词都处于这两根轴的交汇点,即一方面与其他的词之间存在着一种组合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它在这一组合中又往往可以被其他的词所替代,而这些能相互替换的词具有某种共同的作用,自然地形成一个聚合体。如现代汉语中有一些词能出现在“数+量+__”这一组合的框架中,表示这些词形成一个聚合的类——名词。如:
一个人  一捧土  一张桌子  一种想法
一棵树  一碗水  一挑柴    几条意见
相应地能出现在“数+__+名”结构中的词也形成一个聚合的类——量词。名词和量词的概念意义各不相同,但它们的不同聚合显示了各自的组合功能,即词类的分别。
词类的划分是以所有的词为对象的,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语言中词分为若干个类别,从而得到该语言的词类系统。跟分类相关的是归类,归类以个别词为对象,根据一个词的语法属性将它归到相应的词类中,得到的是该词的词性。词性即词的语法属性,针对一个一个具体的词,考察它的语法特征,从而判定该词的词性。词类与词性有内在的联系,区别在于:词类划分以所有的词为对象,是从分类的角度研究词类问题;词性以个别词为对象,是从归类的角度研究词类问题。
二、词类划分的标准和词类系统
(一)词类划分的基础和标准
1、意义基础
“学生、老师、家长、朋友”等词各有自己的语义特征,表达不同的概念,但它们都是表示“人”的,“写、打、说、研究”等词的概念意义不同,但都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好、高、高兴、伤心”等的概念意义也不一样,但都是表示性质的。这种类别义实质上是人们对所认识对象作出的一种分类。由于不少词所属的类别与它们的语法表现大体上一致,因而有人认为可以根据词的类别义对词进行语法分类。如传统语法所说的,表示人或事物的词是名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词是动词,表示性质状态的词是形容词等,便是根据词的概念意义所属的类别对词进行的语法分类。但词类的划分与概念类并不完全一致,同属于一个概念类的词其语法表现有时有区别。如:
很聪明             *很智慧
很红               *很红色
把两者等同起来     *把两者同等起来
同等重要           *等同重要
一场战争           *一场打仗
“聪明”和“智慧”、“红”和“红色”、“等同”和“同等”、“战争”和“打仗”等所属的概念类相同,但“聪明、红”可以受“很”修饰,“智慧、红色”不能;“等同”可以充当述语,“同等”不能;“战争”可以受数量词语修饰,“打仗”不能。
事物的类别总有客观的基础,这个基础可以成为分类的标准,如人的性别有生理的基础,男人和女人就是根据此标准划分出来的。但也有些类别并非完全依据基础来规定。如所有的人都有性别差异,但并非所有语言中的名词都有“性”的语法范畴,语法上的“性”与性别的生理基础有关,但它是根据词的语法形式划分出来的。词类的划分与词的意义有关,意义只是词类划分的基础,不能作为词类划分的标准。
2、形态标准
严格意义的形态指的是一个词表示不同语法意义的形式变化系统,有些语言中不同类的词有相应的形式变化,通过不同的词尾或特定的形态标志来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英语中能在其后加-s或-es表示复数意义的词是名词,能在其后加-ing、-ed表示不同时体意义的是动词,能在其后加-er、-est表示比较级、最高级的是形容词。如:
book-books    work-working-worked     great-greater-greatest
形态是词类划分的比较简明、比较可靠的标准,但汉语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有些姑且可以算做形态的因素缺乏普遍适用性和强制性。如现代汉语中“们”可以表示多数,但只能加在指人的名词后面,如“同学们、朋友们”,指物的名词一般不能加,如不能说“桌子们、椅子们”。而且即使是能加“们”的词,表示多数意义时也并非总要带“们”,如“这些孩子都很听话”中的“孩子”同样表示多数的意义。
现代汉语中有些词缀具有类化词的语法功能的作用,如带后缀“子、头、者、家”等的词是名词,带后缀“化”的词大多是动词,带前缀“可”的词多为形容词。但绝大多数同类的词没有这些标志。因此这些构词词缀在汉语的词类划分中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不能作为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只能作为参考。
3、语法功能标准
词的语法功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词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
词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主要指一个词能否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以及能充当什么成分。按照词能否单独充当句法成分,通常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可以单独充当句法成分,虚词不能。
(2)词与词的组合能力
词的组合能力指一个词经常与哪些词组合,组合后表示什么样的结构关系,不能与哪些词组合。 如汉语名词经常受形容词及数量词语的修饰,构成定中型的偏正关系,能前附介词构成介词短语,能受动词支配构成述宾短语等。如:
新书  好人  漂亮衣服
两本书  三个人  一个念头  一门科学  几点意见
关于这个问题  从上海  对你
吃饭  喝茶  啃馒头  发表意见  尊重别人
名词一般不能与副词组合,如“很想法、不报纸、也文学”都是非法的组合。
(3)词重叠的可能性、重叠的形式及表达的意义
重叠是表达语法意义的手段之一,语言中的词其重叠的可能性、重叠方式以及重叠后的意义有区别,显示出不同类的词语法功能的差异。如:
(a)纸  水  木头  思想
(b)看  写  学习  分析
(c)高  长  漂亮  认真
(a)组不能重叠,是名词。(b)组单音节的用AA式重叠,双音节的用ABAB式重叠,是动词。(c)组单音节的用AA式重叠,双音节的用AABB式重叠,是形容词。
就意义、形态和功能三个方面而言,意义是词类划分的基础,但不能作为标准使用。词的形态变化是词的语法功能的表现或标志,形态标准和语法功能标准是基本一致的。如果依据形态划分出来的词类不能反映词的语法功能,那么这种分类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即使在有形态变化的语言中,也并非所有的词类或同一类中的所有成员都有形态变化。如英语中将sheep、deer等归为名词,并不是根据它们的词形变化,而是其语法功能与book、worker等词具有一致性,通常称之为零形态。词的形态变化是语法功能的外化,形态也是在词与词的组合中显示出来的。因此语法功能是词类划分最本质的标准。
根据语法功能标准划分出来的词类,同类的词在语法上具有共同的性质,这是词类的共性;不同类的词相互之间具有相互区别的特性,这是词类的个性。
(二)词类划分应该注意的问题
词类的划分是逐级进行的,具有层级性。首先根据能否充当句法成分,可以将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实词具有不可列举性、开放性,虚词具有可列举性、封闭性;实词在与其他词语组合时通常是不定位的,而虚词是定位的。其次根据实词充当句法成分情况的差异以及与其他词语的组合能力差异,将实词分为体词、谓词和加词,体词主要充当主宾语,包括名词、数词和量词;谓词主要充当述语,包括动词、形容词;加词主要充当定语或状语,包括区别词和副词。代词的主要作用是指代,既可以指代体词,也可以指代谓词和加词,它的功能与所指代的对象功能相当。虚词分为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几类,介词和语气词主要起附着作用,连词主要起连接作用。由大类到小类,形成比较严整的词类系统。
拟声词和叹词是两个特殊的词类,它们都能独立成句,但在句法组合中通常不与其他词语发生结构关系。
另外,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词类系统可能不完全一致。如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着、了、过”等词的意义由实到虚,所起的语法作用已有很大的差别。古汉语中它们是动词,而现代汉语中它们是助词。
现代汉语词类表
体词
名词
水、树、教室、物资、天堂
我、你、他、这、那、谁、什么
数词
一、二、三、四、百、千、万
量词
个、本、条、次、遍、趟、人次
谓词
动词
学、有、是、研究、讨论、想念
怎么样
形容词
大、高、甜、高兴、精彩、雪白
加词
区别词
男、女、大型、超级、民用
这么、那么
副词
已经、不、很、都、才、亲自
介词
从、在、向、对、用、以、按照、沿着
连词
和、跟、与、而、并、并且、而且、如果
助词
的、地、得、了、着、过、们、第、初、似的
语气词
的、了、吧、吗、呢、啊
拟声词
叭、哗啦、轰隆、丁当
叹词
啊、哎呀、唉、喂、嗯
三、实词
(一)体词
体词的基本功能是充当主语或宾语,包括名词、数词和量词三类。[1][1][1][1]
1、名词
(1)名词的语法功能
①名词大多可以受数量词语的修饰。
个体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可以逐一计数,可以受个体量词修饰。如“一张纸、 三本书、五位同事、八条鱼”。
集体名词表达集合概念,不能逐一计数,只能用“班、批、队、群、些、点”等量词。如“一批物资、一队人马、一些军火”。
抽象名词只能用“种、类、门”等量词,如“一种精神、一门学问”。
专有名词表示独一无二的事物,通常不能量词短语修饰。有时为了强调或比较,可以使用某些量词。如“(中国出了)一个毛泽东、(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表示时间和处所的名词不能受量词短语的修饰。
②名词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可以和介词构成介词短语。不能充当补语,充当谓语和状语受到很大的限制。名词充当谓语构成的语法单位是句子,是句子层面上的现象,如“今天晴天。”“明天国庆节。”等。短语中名词不能充当谓语。
③名词一般不能重叠。“家、人”等可以重叠,如“家家、人人”,这样用时它们是量词。
④名词不能受“不”修饰。“人不人、鬼不鬼”“僧不僧、道不道”“不人不鬼”“不僧不道”等必须对举出现。
(2)名词中的特殊小类
①方位词
方位词是表示方向或位置的词,包括“上、下、左、右、前、后、东、西、南、北、中、里、外、内、旁”以及前加“以、之”等构成的“以上、以下、以前、以后、以外、以内、之上、之下、之前、之后”等。“表示方向或位置”只是方位词的意义基础,并不是所有表示方向或位置的词都属于方位词。方位词在对举的结构中可以单独充当主语或宾语,体现出一定的实词性。如:
上有老,下有小。
前怕狼,后怕虎。
他在前,我在后。
作为名词中的一个特殊的小类,方位词的语法特点是结构上的附着性,它们通常粘附在其他实词或短语的后面表示方向或位置。如:
桌子上、教学楼前、长亭外、断桥边、来上海以前、回家以后
②时间词
时间词表示时间的位置,即时点或时刻,可以用来回答“什么时候”,也可以用“这个时候”、“那个时候”来指代。如:
现在  刚才  将来  上午  中午  前天  去年  平时  当时  古代  现代
时间词可以充当主语、介词的宾语。跟一般名词不同的是,时间词经常充当状语,而且既可以出现在主语前,也可以出现在主语后。如:
刚才他告诉我一件事。      他刚才告诉我一件事。
③处所词
处所词表示空间位置,可以用来回答“哪儿”、“什么地方”之类有关处所的问题,也可以用“这儿、这里”、“那儿、那里”来指代。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方位词后加“边、面”等构成的合成词,如:上面、后面、左边、前边。
表示处所的名词,如:附近、远处、高处、明处、暗处、郊区。
表示地名、机构的名词,如:亚洲、中国、日本、东京、北京、北京大学、商场。
方位词后加“边、面”等构成的合成词虽然也有表达方向或位置的功能,但它们与方位词的语法功能不同。方位词与它所附着的成分之间不能加结构助词“的”,而这类表示方位的词与前面的修饰成分之间可以加“的”,不具有附着性。如:
桌子上      *桌子的上
桌子上面    桌子的上面
操场边      *操场的边
操场旁边    操场的旁边
2、数词
(1)基数词和序数词
数词表示数目和次序,表示数目的词叫基数词,表示次序的词叫序数词。
基数即数目的大小,分为系数词和位数词两种。
系数词:一  二  两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零  半
位数词:十  百  千  万  亿
系数词与位数词构成系位组合可以表达任意数目。如:二十、五百三十二、八千、十万。
序数即先后次序,可以直接用数词表达,如“三楼、五月”;也可以在数词前加“第、老、初”来表达,如“第一、第三、老二、老五、初八、初十”。
(2)数词的语法功能
数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与量词组合,构成量词短语。除了数学运算以及某些固定表达法,如“三心二意、五颜六色、七上八下、三三两两”、“一是一,二是二”、“六六大顺、九九归一”等,数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也不能重叠。
3、量词
量词是用来计量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分为单纯量词和复合量词两类。
(1)单纯量词
单纯量词包括名量词、动量词、时量词。
①名量词,用来计量人或事物,根据所计量名词的不同,名量词可分为:
个体量词:如“个、本、只、条、位、把”等,用于计量表示个体事物的名词。个体名词通常都有各自的专用量词,如“门”论“扇”、“灯”论“盏”、“电话”论“部”、“房子”论“间”等。个体量词与名词之间有一定的选择性,有些限制较严,如“大炮”只能用“门”、“机枪”只能用“挺”;也有些个体名词可能有多个量词适用,如指人的名词可以用“个”、“位”、“员”、“条”等量词,但不同的量词其使用范围及附加色彩方面有差异。“条”通常与“好汉”、“汉子”等名词搭配,如“一百零八条好汉”;“员”通常用来计量武将,如“一员猛将”;“位”则含有尊敬之意,如“一位长者”;而“个”是现代汉语中使用最广泛的量词,如果没有专用量词,差不多都可以用它。但如果有专用量词,要避免“个”使用的泛化。
集合量词:如“批、群、帮、套、双、付”,用于计量成组或成群的事物。表达集合概念的集合名词只能用集合量词,如“一批军火”、“一批物资”;个体名词既可用个体量词,也可以用集合量词,如“一个游客”、“一群游客”,但使用不同量词时意义不同。
类别量词:如“种、类、等、级”,用于给事物进行分类。
度量衡量词:如“克、千克、吨、米、厘米、千米、立方米”,表示长度、重、容积等的计量单位。
②时量词:如“年、天、分、分钟、秒”,是时间的长度的计量单位,如“三年、十分钟”。
③动量词:如“趟、次、阵、回、遍、顿”,用来计量动作行为,如“读两遍、去两趟”。
以上几类量词都是专用量词,现代汉语中还可以借名词、动词等来作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计量单位,如可以说“一条被子”也可以说“一床被子”,可以说“切一下”,也可以说“切一刀”,可以说“一担柴”,也可以说“一挑柴”,其中的“床”和“刀”是借名词作为量词,“挑”是借动词作为量词。
(2)复合量词
复合量词是两个量词的连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相乘关系,常见的有“架次、人次、吨公里、秒立方米”。如“5万人次”可以是1万人每人5次,也可能是5万人每人1次,或者其他人数和次数的积为5万的所有可能性。另外一类是选择关系,两个量词分别计量不同的事物,常见的有“台套、篇部、件套”等。如“10篇部”意为论“篇”(如文章)和论“部”(如专著)的项目总和为10。
(3)量词的语法功能
量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通常和数词一起组合成量词短语,表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数量特征。当数词是“一”时,有时“一”可以省去。如:
找(一)个人     买(一)本书
去了(一)趟北京  看(一)次电影
量词也可以与“这、那”等指示代词构成“指示代词+量词”的结构,如“这个、这种、那本、那回”等,这样用时,量词前的数词只能是“一”。
大多数单音节量词可以重叠,重叠以后可以作主语、定语、状语、谓语等成分,表示“每一”、“逐一”或连绵不断的意思。如:
个个是好汉
条条大路通罗马
花香阵阵,渔歌声声
层层包围  节节败退
回回都能见到他
量词重叠以后除“一”以外,前面不能出现其他数词。
(4)数量的表达
①概数
概数是不确定的数目,现代汉语中概数表示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用相邻数词连用表示概数。如:两三个、三五个、七八个、一二十个。
数词后加“把、来、多”表示概数,如:百把本书、二十来个人、一百多吨重。“把”只能用在位数词“百、千、万”后面,位数词前不能有系数词;“来”和“多”只能用在“十”及带系数词的“十、百、千、万”后面,区别在于用“把”表达数量在此上下,而用“多”一定多于此数量。
用“左右、上下、许多、好些、若干”等词语表达。如“两米左右、五千克上下、许多人、好些事情”。
②分数和倍数
分数的典型格式是“……分之……”,如“五分之三”,有时也可以直接用“分”或“成”来表示,如“三分”、“六成”,相当于“十分之三”和“十分之六”。分数既可用于表达数量的增加,也可以用于表达数量的减少。
倍数由“数词+倍”构成,只能用于表达数量的增加,不能用于表达数量的减少。在表达“减少、降低、缩小”等数量时,不能使用倍数,如不能说“成本降低了五倍”。
③二、两和俩
“二”和“两”都是数词,都可用来表示基数,如“二人”、“两人”,“二米”、“两米”。它们用法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如“两本书”,不说“二本书”,但如果是系数词与位数词连用,则用“二”不用“两”。如“二十二”不说“两十两”。
第二,度量衡量词前,都可以用,但量词“两”之前只能用“二”,在大小度量衡单位连用时,最前面的都可以用,但后面的只能用“二”。如“两米二”。
第三,在序数、小数、分数及数学运算中,用“二”不用“两”。表序数时“两点钟”是一个例外,这里的“两”表示序数。
第四,表虚指时,用“两”不用“二”,如“说两句”、“有两下子”。
“俩”是两个的合音,音liǎ。大致说来凡可以用“两个”的地方都可用“俩”。如“哥儿俩、父子俩、他们俩”等。“俩”常用在名词或代词后面,也可用于名词之前。如“俩学生”。与代词连用时,只能用在代词后面,不能用在代词之前,如“他们俩、咱们俩”。由于“俩”本身已包含了量词“个”,使用时要避免再出现与之搭配的量词。
(二)谓词
谓词的基本功能是充当谓语,包括动词和形容词两类。
1、动词
(1)动词的意义分类
表示动作行为,如:走、吃、看、说、学习、参观、阅读,称为动作行为动词。特点是能用作祈使句的谓语。
表示心理活动,如:爱、喜欢、讨厌、同意、反对、了解,称为心理动词。
表示可能、应该或意愿,如:能、能够、可以、应该、敢,称为能愿动词
表示判断,如:是、为(wéi),称为判断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趋向,如:上、下、进、出、上来、下去,这类动词称为趋向动词
有的动词没有实在的意义,要求其他动词充当宾语,如:进行、加以、给以、予以,称为形式动词。
(2)动词的基本功能
①多数动词可以带宾语和补语,构成述宾短语和述补短语。
有些动词必须带宾语,如:
加以  给以  试图  企图  处于  属于  得以  给以  当作  懒得  成为  促使
有些动词不能带宾语。如:
游行  游泳  休息  咳嗽  约会  答辩  巡逻  睡觉  考试
绝大多数动词可带也可不带宾语。如:
听  买  想  有  完成  表扬  考查  保护  访问  发送  改善  关心  担任
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以及只能带施事宾语和处所宾语的动词称为不及物动词,能带其他宾语的动词称为及物动词。
从所带宾语的性质看,有些动词只能带谓词性宾语,称为谓宾动词。如:
打算  认为  感到  企图  试图……
有些动词只能带体词性宾语,称为体宾动词。如:
写  喝  修  治理  看望  属于……
有些动词既可以带谓词性宾语也可以带体词性宾语,称为体谓宾动词。如:
看电视        看打球
喜欢音乐      喜欢跳舞
研究文物      研究怎么做
讨论问题      讨论买不买
②多数动词可以后附“了、着、过”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状态。如:
写了几句话   咨询了两个问题
谈着事情     看着那个人
提过这件事   问过老师
③多数动词可以重叠,重叠以后表示时量短或动量小。
单音节动词A可以采用AA、A了A、A一A等方式重叠。如:看看、说说、想想,看了看、说了说、想了想,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
双音节动词AB有两种重叠方式:一种是ABAB完全重叠式。如:学习学习、研究研究、考虑考虑。一种是AAB部分重叠式,有些支配式离合动词采用这种方式重叠。如:散散步、聊聊天、睡睡觉、谈谈心。
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判断动词、形式动词等不能重叠。
④绝大多数动词可以受副词修饰,表示时间、范围、否定、方式等意义。除心理动词、能愿动词外,其他动词一般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如:
刚来  已经离开  正在交谈  都去  不希望  没看  徒步旅行  很可能  非常愿意
(3)趋向动词
趋向动词表示动作为进行的趋向,有单纯的和合成的两类。
上来
下来
进来
出来
回来
过来
起来
上去
下去
进去
出去
回去
过去
单纯趋向动词“来、去”以说话人自己所在位置为参照点,朝说话人所在位置移动为“来”,离开说话人所在位置为“去”。“上、下、进、出”等以说话人以外的某一位置为参照点。合成趋向动词兼有二者的特点。
趋向动词可以做谓语,如“车来了、你出去”;可以用在其他动词后面作趋向补语,如:
拿来一本书  送去一份礼品
走进会场  冲出亚马逊
拿出来一本书  送出去一份礼品
趋向动词可以带表示动作行为主体的宾语,即施事宾语。如:来了一辆车、进来两个人。单纯趋向动词可以带表处所的宾语,如:来北京、去上海、回老家。
复合的趋向动词“起来”和“下去”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除表示动作进行的趋向外,还可以表示动作或性质的“开始”或“继续”,趋向意义已经虚化,这是它们的引申用法。“起来”表示“开始”,“下去”表示“继续”。如“唱起来、说下去、好起来、暗下去”等。
(4)能愿动词
表示可能:能、能够、可能、可能
表示意愿:要、敢、肯、愿、愿意
表示应该:该、应该、应当
能愿动词可以做谓语,可以单独回答问题,但不能带宾语,经常出现于其他谓词性成分前充当状语,如“应该知道、能解决”。
2、形容词
(1)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
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类,性质形容词可以前加否定副词“不”和程度副词“比较、很、非常”等。如:
对  错  好  高  高兴  悲哀  漂亮  潇洒
状态形容词不能受“不”及程度副词的修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如:高高、好好、严严实实、大大方方、痛痛快快。
只能以ABAB形式重叠的偏正式形容词,如:雪白、漆黑、乌黑、笔直、通红、冰凉。
带叠音后缀的形容词,如:
-乎乎:黑乎乎  热乎乎        -哄哄:臭哄哄  乱哄哄
-巴巴:干巴巴  可怜巴巴      -腾腾:慢腾腾  热腾腾
-丝丝:甜丝丝  凉丝丝        -油油:绿油油
-梆梆:硬梆梆                -花花:白花花
其他少数复杂形式的形容词,如:
老实巴焦、傻里呱唧  灰不溜秋  土里土气  傻里傻气
(2)形容词的基本功能
形容词都可以充当谓语。除“广、少、起劲、吃香”等少数形容词,绝大多数形容词可以作定语。形容词可以做状语,作状语时,单音节形容词不带“地”,双音节形容词可带可不带“地”,状态形容词通常要带“地”。如:
长叹了一口气
认真(地)阅读原作
高高兴兴地走了
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有些词兼有形容词和动词两类词的功能:作形容词用时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但不能带宾语;作动词用时能带宾语,但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如:
繁荣市场        市场很繁荣        *很繁荣市场
端正态度        态度比较端正      *比较端正态度
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同时又可以带宾语的词是动词,不是形容词。如:
领导很关心            领导很关心我们的生活
他们非常喜欢          他们非常喜欢球类运动
大家特别讨厌          大家特别讨厌这个人
性质形容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状态形容词不受程度副词修饰。如:
很白     *很白白的     *很雪白    *很白花花
绝大多数形容词可以重叠,单音节性质形容词用AA式,双音节性质形容词用AABB式,双音节状态形容词用ABAB式。如:
AA式:远远  大大  紧紧
AABB式:整整齐齐  漂漂亮亮  清清楚楚
ABAB式:雪白雪白(的)  漆黑漆黑(的)  笔直笔直(的)
形容词重叠以后充当定语和谓语时,带有程度适中的意味;充当状语和补语时,通常含有程度加深的意味。如:
他有一双大大的眼睛    他的眼睛大大的
他高高地举起手        他把手举得高高的
(三)加词
加词的基本功能是充当定语或状语,包括区别词和副词两类。
1、区别词
区别词是只能作定语的一类词,主要用于表示事物的属性,因而具有分类功能,大部分是成对或成组的。常见的单音节区别词有:
公  母  雌  雄  男  女  正  副  荤  素  阴  阳  金  银  单  双
大部分区别词是双音节或多音节的,如:
边远  常务  初始  独家  断代  多边  部属  公共  尖端  内在  上述  伪劣
有线  资深  微型  小型  中型  大型  巨型  特大型  多弹头
有些区别词有一定的构成模式,具有较强的能产性。如:
~式:中式  英国式  雷锋式  拉网式  自由式  花园式  散文式  双重水冲式
~型:大型  福利型  资源型  小康型  外向型  造血型  技能型  应用型
~级:特级  部级  大师级  国家级  大使级  世界级  顶尖级
~性:活性  慢性  雌性  神经性  先天性  突发性
~等:高等  甲等  头等  优等  初等
~用:家用  军用  民用  农用  医用  日用
超~:超级  超导  超薄  超大型
单~:单程  单孔  单相  单面  单轨
无~:无轨  无机  无期
绝大多数区别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作定语,可以后加“的”用来指称。如:
男的  男同学     大型的  大型企业     先天性的  先天性心脏病
只有少数区别词具有描写功能,不能加“的”用于指称。如:
锦绣  区区  偌大  广大  稀世  毕生  广袤  硕大  摩天  大无畏
区别词不能作谓语,否定时用“非”,不用“不”,如“非大型、非民用、非部属”。
2、副词
(1)副词及其基本功能
副词的主要功能是修饰谓词性成分作状语,表示时间、范围、程度、语气、肯定、否定、方式等意义。副词是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比较复杂的一类,个性强于共性。就内部成员的数量看,情态副词具有开放性,其他小类的成员具有相对的封闭性;从出现环境看,有些副词只能在动态的句子中出现,不能在静态的短语中出现。侧重于能单独充当状语这一句法功能,将它们归入实词。
副词都能作状语,表示语气、口气的副词作状语时位置比较自由,可以在句首(主语前)或句中出现;其他副词作状语时一般不能出现在主语前。如:
大概他已经知道了    他大概已经知道了   他已经知道了,大概
*已经他大概知道了   *都他们来了        *亲自他驾车
“很”“极”等少数副词可以作补语,“很”作补语时必须用“得”,“极”作补语时不能用“得”,但必须后附“了”。如“开心得很、开心极了”。
副词不能作定语。如果名词是带顺序义的名词,前面可以出现某些副词。如:
你才科长,他已经处长了。(科长、处长、局长、部长)
今天星期四,快周末了。
除“也许、大概、的确、果然、不、没有”等少数副词,绝大多数副词不能单说,具有粘着性。如:
——小王走了吗?
——*已经。
——也许。/的确。/没有。
“又、就、也、才、再、都”等副词具有关联功能。起关联作用时,有的独用,有的合用,也有的与连词配合使用。如:
想走你就走。     他不来我就去。      既然来了,就好好工作吧。
(2)副词的分类
①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修饰性质形容词和部分动词,表示程度量的高低。根据能否出现于“比”字句及比较对象的情况,可以将程度副词分为相对程度副词和绝对程度副词两类。
相对程度副词:更、越发、稍、稍微、略,最、顶、比较、较为
绝对程度副词:太、过于、很、极、极其、非常、相当、格外
“更、越发”等程度副词可以出现在“比”字句中。“最、顶”等程度副词虽然不能出现在“比”字句中,但必须有比较范围,可以出现在通过“与……相比”“(在)……中”引进比较对象或比较范围的比较句中。如:
做这样的工作,你比他更合适。
*老王比老张最有人缘。
(在)他们几个人当中,老王最有人缘。
绝对程度副词没有明确的比较对象,通常以常识或常理作为程度判定的标准,不能出现在比较句特别是“比”字句中。
事情很难办。      *这件事比那件事很难办。
做事非常认真。    *他做事比小王太认真。
有些程度副词出现在不同的结构中其功能有明显的差异,如“还”,当“还”重读时,是相对程度副词,可以出现于“比”字句中,如“这道题比那道题’还难。”当它轻读时,是绝对程度副词,用于弱化程度量,如“他最近还好。”
②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虽然在句法上修饰谓词性成分,但在语义上却是说明事物的范围或数量特征的。
“都、全、大多、皆、尽、一概、一律、统统”等范围副词的主要功能是总括事物的范围,表明所总括的对象具有共同的性质。如:
他们都是北京大学的学生。
总括范围副词总括的对象通常必须位于它前面,即此类副词具有语义上前指的特征,总括的对象必须具有可分的特性。如上例中“都”总括的对象是主语“他们”,表明“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具备“是学生”这一特点。
“只、仅、就、光”等范围副词重在表达一定范围内的部分成员不同于其他成员的个性,往往带有说话人的主观色彩,可以表达范围小、数量少、程度低、时间短等主观上的量。语义上具有后指特征,而且语义指向的对象必须在该句法组合中出现,不能省略。如:
据估计,制作这部影片只需花费6000万美元。
我只记得那个人老背着一个灰色的包,是不是这一只,不好说。
这里不需要外交辞令,只需要几句现编的童话。
“共、总共、才、一共、至少、起码、至多”等范围副词要求其后必须有一个数量成分充当它语义指向的对象。如:
他总共养了50只蝴蝶。
他总共养了50只。
*他总共养了蝴蝶。
③时间副词
时间副词不能表达精确的时点和时段,是专门修饰谓词性成分表达时间先后关系或时间间隔、时间延续情况的副词。如:
曾经  曾  业已  已经  已
将  终将  必将  迟早  及早
正  正在  在
一度  暂且  刚  才  就  马上  立刻  当即  顿时
一直  永远  从来  历来  往往  常常
仍然  还  仍旧
“曾经、已经”等表示动作行为或事件在某个参照时间以前发生,“将、迟早”等表示动作行为在某个参照时间以后发生,“正、正在”表示动作行为与说话时间或某一参照时间同时进行。“一度、暂且”等表示时间间隔较短,“一直、从来”等表示动作行为或事件延续时间较长,“仍、仍然”等表示动作行为或事件本身的延续。
时间副词与时间词都是用来表达时间意义的,都经常充当状语,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
时间名词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可以与介词构成介词短语,时间副词不能。如:
现在是十点。       现在的情况如何?    从现在开始。
*正在是十点。      *正在的情况如何?   *从正在开始。
④否定副词
现代汉语的否定副词包括“不、没、没有、未、别、非、勿、莫”等几个。“不”可以单用,主要用于对主观意愿、习惯性行为等的否定。如:
他不去。       这个小孩不听话。        他从来不喝酒。     他不喜欢武打片。
“没有(没)”有动词和副词两种用法,体词性成分前的“没有”是动词,如“没有条件”。谓词性成分前的“没有”是副词,如“没有看清”。副词“没有”多用于否定客观现实性。如“他没有来。”通常指由于某种原因无法来。
⑤语气副词
语气副词主要用于句首或句中帮助语气、口气等的表达,如“的确、确实、其实、难道、莫非、也许、大概、果然”等。语气副词的主要特点是:
只能在句子中出现,不能在短语中出现,其功能与独立成分有相通之处。语气、口气等是句子一级语法单位中才具有的因素,因此凡是语气副词所在的结构必定是具有表述功能的动态单位。
语气副词在句子中出现的位序有一定的灵活性,单音节语气副词不能出现在主语前,双音节语气副词可以在句首或句中出现。与其他副词一起出现时,语气副词必须位于最前面。如:
他们也许都已经准备好了。
*他已经也许都准备好了。
*他们都已经也许准备好了。
⑥情态副词
情态副词的主要功能是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情状,如“亲自、亲口、亲手、亲眼、并肩、轮番、随手、当众、如期、婉言、低声、一起、一同,暗自、大举、径直、冉冉、鱼跃、拂袖、飞速”等。与范围副词、程度副词等相比,情态副词具有以下特点:
数量众多,复现率较低。意义比较实在,与所修饰的动词性成分之间的选择性较强。如“徒步”只能修饰少数“行走”义的动词,如“徒步旅行、徒步穿越”;“亲口”、“亲眼”分别只能修饰“言说”类及表示与“眼睛”有关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如“亲口说出来”“亲眼见到”。
在线性序列中,情态副词必须紧贴在它所修饰的动词性成分前,在与其他副词一起出现时,位置最后,如“他大概已经亲自去了。”
(四)代词
代词是根据它们共同的指代作用划分出来的一个类,内部没有统一的语法功能,代词的语法功能跟它所代的成分功能相当。指代体词性成分的称为体词性代词,如“我、哪里、这里”;指代谓词性成分的称谓词性代词,如“怎么样”;指代加词性成分的称为加词性代词,如“这么、那样”。根据意义,代词通常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三类。
现代汉语代词表
人称代词
疑问代词
指示代词
体词性代词
我、你、您、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咱们,人家、别人、自己
谁、什么、哪里
这、那,这里、那里、这会儿、那会儿
谓词性代词
怎样、怎么、怎么样
这样、那样、这么样、那么样
加词性代词
这么、那么
1、人称代词。
人称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有单数、复数的区别,复数常在单数形式后加助词“们”来表示,如 “我们、你们”。人称代词并非都是指人的代词。
“我们”和“咱们”都是第一人称复数形式,“咱们”是包括式,“我们”是排除式 。所谓包括,是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所谓排除,就是只包括说话的人一方,不包括听话人一方。如:
你等我一下,咱们一起走。(咱们:包括式)
你快一点儿,我们在大门口等你。(我们:排除式)
“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普通话中“我们”的用法比“咱们”的范围宽,它既可以是包括式,也可以是排除式。
“您”是“你”的尊称,如“您真有福气。”“您慢走。”“您”的复数形式是“您们”,不过只是偶而在书面特别是书信中使用,口语里一般说“您几位”。如“让您几位久等了,真对不起!”
“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们”专指女性,书面语中有时表示男女兼有时用“他(她)们”或“她(他)们”,是不规范的。
“自己”有以下几种用法:
①复指,与指人的名词或代词连用。如:
去不去你们自己决定。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都怪小王自己不好。
②回指,指代上文提到过的某个对象。如:
他想了半天,自己也没弄明白。
你这样下去,只会害了自己。
③泛指,用来代替句中未出现的某个不确定的对象。如: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别人”在意义上和“自己”相对待,指某一个或某一群以外的人,如“你能做的事,别人也能做。”“别人”可用来与“自己”对举。如“不要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人家”可用于指具体的人,相当于第三人称,如“人家都在认真看书,你怎么还在玩?”也可以用来指与“自己”相对的一方,相当于“别人”,如“文章是写给人家看的,要明白易懂。”还可以用来指说话人自己,略带有不满的口气。如“十几天了,也不给人家来封信。”
2、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的基本用法是表示有疑而问,要求对方作出回答。如:
那是谁?
你手里拿的什么?
我去哪里找你?
他为什么不开心?
疑问代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不表示询问或反问,这是疑问代词的特殊用法,有三种情形:
①任指用法:疑问代词代表任何人、任何事物,有强调一切的作用。如:
谁都说服不了他。
我什么都知道。
②虚指用法:疑问代词代表不知道、说不出或者不想说的人或事物。如:
他没说什么。
我似乎在哪儿见过他。
那时好像有什么在动。
③不定指用法:疑问代词用于指代不确定的人或事物。如:
你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
派谁谁去。
3、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主要以“这、那”为基础构成,可分为两组:
这:这儿、这里、这会儿、这些、这么、这样、这么样
那:那儿、那里、那会儿、那些、那么、那样、那么样
在区别事物时,“这”一组用于近指,“那”一组用于远指。如:
请这位同学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坐在后排的那位同学是班长。
“每、各”是分指,指所有或全体中的任何一个。“各”还可以直接加在表示机构、组织的名词前,如“各机关、各学校、各有关团体”等。“每、各”都可以放在动词前,如“每到一个地方”、“各唱一支歌”。“每”强调个体之间的共同点,“各”强调个体之间的差异。
“某”是不定指,是确有所指而又没有说明。如“某种”、“某机关”等。
“另”常和数量词组合,而且数量词语不可省,如“另一位”、“另一种”。它还能加在动词之前修饰动词,如“另想办法”、“另选题目”等。
“其他、其余”用以指某些人或事物以外的人或事物。“其他”可以指人或指物,不写作“其它”。
四、虚词
(一)介词
介词是附着在体词性成分前(少数可用在谓词性成分前)构成介词短语的虚词,介词的后置成分通常称为介词宾语。介词都不能单说,也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它必须附着在体词性成分或谓词性成分前构成介词短语才能用于造句。介词短语本身也不能单说,不能作谓语。介词短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状语,或者借助于“的”作定语。
介词所附着的成分与结构中的谓词性成分有多种语义关系。
表示施事:被、叫、让、给、由、为
表示受事:把、将、管、拿
表示对象:和、跟、同、与、对、对于
表示依凭:用、以、凭、依照、根据、按照
表示时间:在、当、从、自、自从
表示处所:在、从、向、朝、沿着、顺着
表示比较:比、较、较之、于
表示原因、目的:因、因为、为、为了
表示关涉:至于、关于、对于、除、除了
现代汉语的介词绝大多数是由古代汉语的动词虚化而来,虚化是个连续的渐进过程,有些至今仍处在虚化的过程中,因而有些词表现出兼有动词和介词两类词的性质。
动词和介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必须附着在其他实词或短语前面,构成介词短语。介词短语不能充当谓语;而动词可以单用,可以构成述宾短语充当谓语。如“比”和“在”兼属介词和动词:
你比他强                *你比他
他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    *他在黑板上
你和他比?              你和他比什么?
他在不在家?            他在家。
②介词不能带“了、着、过”等动态助词,绝大多数动词可以。“为了、除了”“沿着、趁着、随着”“通过、经过”中的“了、着、过”是构词语素,不是独立的虚词。
(二)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分句或句子的虚词。连词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连接体词性成分还是连接谓词性成分
“和、跟、同、与、及”等连词主要连接体词性成分,连接谓词性成分有条件限制。“和”连接的谓词性成分通常不带“了、着、过”等动态助词,构成的联合短语充当谓语时常带宾语或者前有修饰成分。如:
打和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他最喜欢唱歌和跳舞
会议讨论和通过了一项决议。
他曾在国外学习和深造。
“并、并且、而且、而”等连词只能连接谓词性成分。“并”一般连接动词性成分,如“讨论并通过”。“并且、而且、而”既可以连接动词性成分,也可以连接形容词性成分。
“或、或者、还是”等连词既能连接体词性成分,也能连接谓词性成分。如“老李或者老王、上海还是北京”“(他常送我一些)值钱或者不值钱(的小玩意)、去还是不去”。
2、连接词、短语还是连接分句、句子
“和、跟、同、与、及、以及”等连词只能连接词和短语,不能用在分句或句子之间起连接作用。“和、跟、同、与”连接的成分是平列的关系,没有主次分别;而“及、以及”连接的成分往往有主和次的分别。如:
上海和北京  肖华和她的《往事悠悠》  和平与发展  品种及价格  日常生活及感情世界  新闻界及其它有关方面
“尽管、即使、哪怕、只要、然而、不仅、所以、否则”等连词只能连接分句或者句子,不能连接词或短语。如:
他个子高坐在后排,尽管我不去看,凭感觉就知道他在不在座位上。
即使有极优越的条件,他也一直保持着艰苦、节俭的作风。
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而且还严格地要求子女。
“而、而且、还是”等连词既连接词和短语,也能连接分句或句子。如:
少而精  大而无当  古朴而幽远  工整而端庄  闭目而思  挺身而出  温馨而且美妙  热心而且机智(“而”连接词或短语)
作为朋友,这一点是最让我看重的,而作为女人,我更佩服她的坚韧和强大。(“而”连接分句)
这些演出活动不仅弥补了自己不能在银幕上展示音乐才华的遗憾,而且还促进了舞台表演不平的提高。(“而”连接分句)
连接分句或句子的连词是复句中关联词语的一种,但有连接功能的词不一定都是连词,有些副词也有连接功能;它们能充当句法成分或句子成分,是实词。如“他一到会议就开始。”“你去,我也去。”中的“就”和“也”都是起关联作用的副词。“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起关联作用的短语。
连词充当关联词语可以表示多种逻辑关系。如:
表示并列关系:并且
表示选择关系:或、或者、还是、与其、宁可
表示递进关系:不但、不仅、而且
表示因果关系:因为、由于、既然、所以、因此、可见
表示假设关系:假如、如果、要是、即使、哪怕、就是
表示条件关系:只有、只要、无论、不论、不管
表示转折关系:虽然、固然、尽管、固然、而、但是、可是、然而、不过
3、介词和连词的区分
有些词兼有介词和连词双重功能:
(1)由于、因为、为了
后面为体词性成分时,它们是介词;后面为谓词性成分时,它们是连词。如:
因为你,他挨了批评。(介词)
因为下雨,运动会只能改期。(连词)
为了祖国的明天,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介词)
为了早点到达目的地,他一大早就启程了。(连词)
(2)和、跟、同、与
①换序法:互换“和、跟、同、与”前后的成分,如果意思不变,它们是连词;如果意思改变或者不能互换,它们是介词。
②添加法:看能否在“和、跟、同、与”前添加状语,如果能添加,它们是介词;不能添加,它们是连词。
③省略法:看能否省略“和、跟、同、与”前的成分,如果能省略,它们是介词,如果不能省略,它们是连词。如:
小王和小李喜欢踢足球。         小王和小李说过他下午有事。(“他”=小王)
=小李和小王喜欢踢足球。        ≠小李和小王说过他下午有事。(“他”=小李)
*小李以前和小王喜欢踢足球。    小王早上和小李说过他下午有事。
*和小王喜欢踢足球。            和小李说过他下午有事。
前一例中“和”是连词,后一例中“和”是介词。
(三)助词
1、助词及其类型
助词是附着在词或短语上面表示一定的结构关系或附加意义的虚词。主要有以下几类:
结构助词:的、地、得
动态助词:了、着、过
时制助词:的、来着
比况助词:似的、一样、一般、般、样
其他助词:第、老、初,把、来、多、上下、左右;等、等等;所、被、给、连
2、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的读音都是“de”,书面上写成“的”、“地”和“得”,分别作为现代汉语中定语、状语和补语的标志。
“的”的主要作用有二:一是用在体词性偏正结构中,起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的作用。如:
我们的祖国  地铁的开通  干干净净的衣服  水灵灵的眼睛
二是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及某些短语后面,构成“的”字短语,用于指称。如:
图书馆的  看打球的  吃的  好的  你想要的  大型的  国营的
“地”用于谓词性偏正结构中,起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的作用。如:
稳稳地接住  高高兴兴地离开  一个接一个地走了  三个三个地跑
“得”用在述补结构中,连接中心语和补语,述补结构中用“得”来连接的补语主要是状态补语和结果补语可能式的肯定形式,另外部分程度补语也用“得”来连接。如:
说得很好  高兴得手舞足蹈  吓得两腿发软  哭得眼睛都红了
搬得动(搬不动)  吃得完(吃不完)  治得好(治不好)
好得很  闷得慌
3、动态助词和时制助词
动态助词附着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状态。
“了”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或实现。如“写了一封信、送走了两个朋友、问了一个问题”。
“着”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持续。如“开着会、说着话、下着雨”中的“着”表示动态的进行,可以转化为“正在/在开会/说话/下雨”。“戴着帽子、坐着一个人、墙上挂着一幅画”中的“着”表示静态的持续,不能用时间副词“正在/在”来转换。
“过”表示曾经有过某种经历。如“去过上海、见过这个人、听说过这件事”。
时制助词“的”和“来着”表示事件发生在过去,即事件在说话前发生。
“的”通常用在述语和宾语之间。如:
你什么时候上的车?    他是前年去的美国   我在城里读的高中
“来着”用于句末,表示不久前刚刚发生的事,口语中较常见。如:
你刚才说什么来着?
这几天你都忙什么来着?
4、比况助词
比况助词附着在某些实词或短语的后面构成比况短语,充当定语、状语或补语。如:
火一样的热情  暴风雨般的掌声  飞也似的跑了
5、其他助词
“第、初、老”等前附于数词,用来表序数。如“第一、第五、初二、初八、老二、老三”。“把、来、多”与数词配合使用,用来表达概数,如“百把本书、十来个人、五十多吨重”。
“们”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在指人名词后面表示复数。加“们”的名词前面不能使用表示确数的数量词语或“许多、少数、多数”等词语。如不能说“十名同学们”“许多同学们”。除了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们”不能用在非指人名词后。
列举助词“等、等等”后附于实词或短语,表示列举。可以是列举未尽,也可以是列举已尽。如“美英等国、柴米油盐等生活日用品”。
助词“所”的作用一是前附于单音节动作动词,构成“所”字短语,如“所见、所闻、所想”。二是加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如“我所知道的、大家所熟悉的”。后边接上中心词,代表受事。如“所见的事”、“我所知道的问题”。三是与“被、为”等构成“被/为……所+动词”的结构,如“被世人所唾弃、为人所害”。助词“所”不能出现在体词性成分前。
“被”有介词和助词两种用法,介词“被”与其所附着的成分构成介词短语,助词“被”直接附着在动词性成分前,表示被动。如“被骗、被误解、被开除”等。
助词“连”主要用于表示强调,通常与“都/也”构成“连……都/也……”格式,“连”既可附着于体词性成分前,也可以附着于谓词性成分前,它所附着的成分必然是句子强调的成分。如:
这件事,连我都不知道。(句子的强调重音在“我”)
他连接送小孩都没有时间。(句子的强调重音在“接送小孩”)
(四)语气词
1、语气词与句类
语气词是只能出现在句子或分句的末尾的虚词,是现代汉语中语气表达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汉语的语气主要借助于语调、语气副词和语气词来表达。
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气词有:
单音节的:的、了、吧、吗、呢、啊、呵、呀、哇、哪、哟、呗、啦、喽、么、呐、咧
双音节的:罢了、而已
有些语气词是因为出现环境的不同而造成的读音变体,或者是两个或几个语气词合用而形成的变体。如语气词“啊”因为受前一音节收尾音的影响,有“呀、哇、哪”等变体,“了+啊”读成“啦”等。
现代汉语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语气词有六个:的、了、吧、吗、呢、啊,它们的用法比较复杂。
“的”主要用于陈述语气,表示情况本来如此,用以加强对事实的确定。如“这件事,他以前跟领导说过的。”
“了”重在表达新情况的出现,强调当前相关性。如“那封信,已经交给他了。”/“我已经问过他了。”
“吧”用于表示揣测或商量,说话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太肯定,句中常有“大概、可能、也许”等词语。如“他也许不会同意吧。”
“吗”和“呢”用于疑问句。“吗”主要用于是非问句,要求听话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如“是这样写的吗?”/“小王吗?”/“你去吗?”
“呢”主要用于特指问、选择问以及正反问,如:
他去了哪里呢?
选考物理化学还是选考历史地理呢?
这样做好不好呢?
老王呢?
你的自行车呢?
“啊”常用于感叹句和祈使句末。如“多香的茶啊!”/“快走啊!”用在疑问句末,“啊”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如“这么晚了,你还要出去啊?”
当然语气词与句子的语气类型之间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同样的语气可以选用不同的语气词;同一个语气词,也可以用表达不同的语气。如:
他是谁呢?
他在等你呢。
同样使用语气词“呢”,一个表达疑问,一个表达陈述。
校长怎么解释这件事的?  比较:  校长怎么解释这件事?
你不去上海了?                  你不去上海?
这本书是小王的吧?              这本书是小王的?
你也想去吗?                    你也想去?
这怎么行呢?                    这怎么行?
你去不去啊?                    你去不去?
以上两组都是疑问句,用不用语气词,问句所表达的疑问语气有区别。用“的”加强了对事实的追问的语气,用“了”表示出现了新情况,即预设“你原来是想去的”,用“吧”带有推测的意味,用“吗”带有要求对方确认的意味,用“呢”带有深究的意味,“啊”则带有舒缓的语气。
2、语气词的连用
语气词可以连用,连用时有一定的顺序。根据句末语气词连用的顺序,可以将六个基本的语气词分为三组:
A:的
B:了
C:吗、吧、呢、啊
语气词连用时可以有AB、BC、AC几种顺序。如:
他也真够辛苦的了。(AB)
他到家了吗?(BC)
我以为你早走了呢。(BC)
你知道他怎么说的吗?(AC)
你以前见过他的吧?(AC)
这个字是怎么写的呢?(AC)
事情真够多的啊。(AC)
3、句中语气词
语气词“吧、啊、呢、么”等也可以出现在句中,它们的出现位置与句子的句法结构无必然联系,其主要功能不是表达语气,而是表达停顿以及说话人对句子信息结构的心理切分。如:
我觉得他这几天有点不对劲。
我呢,觉得他这几天有点不对劲。
我觉得呢,他这几天有点不对劲。
我觉得他呢,这几天有点不对劲。
我觉得他这几天呢,有点不对劲。
我觉得他这几天有点呢,不对劲。
4、助词“的”、“了”和语气词“的”、“了”
结构助词“的”和语气词“的”都读轻声,容易混淆,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出现位置、省略的可能性以及添加中心语的可能性几个方面:
出现位置
省略
添加中心语
语气词“的”
句末
可以
不可以
结构助词“的”
句末、句中
不可以
可以
如:
这本是图书馆的。                  我去过图书馆的。
*这本是图书馆。                   我去过图书馆。
这本是图书馆的(书)              *我去过图书馆的(?)。
两例中的“的”分别是结构助词和语气词。
动态助词“了1”和语气词“了2”也存在划界的问题。当“了”出现于句中谓词性成分后时,是动态助词“了1”;当“了”出现于句末且前为体词性成分时,是语气词“了2”;当“了”出现于句末,前为谓词性成分时,兼有语气词和动态助词双重作用,是“了1+了2”。如:
他已经看了1两本书了2。
他走了1+2。
五、拟声词和叹词
拟声词和叹词是现代汉语中两个比较特殊的类,它们经常单独使用,充当独立成分或单独成句,结构功能很弱,通常不与其他成分发生句法结构关系。
(一)拟声词
拟声词是模拟自然界各种声音的词,如“叭、咚、咣、轰隆、丁当、哗啦、乒乒乓乓、叽叽喳喳、劈里啪啦”等。
拟声词可以单独成句,或者充当句子的独立成分。如“轰隆!”/“叭,叭,传来两声枪声。”
拟声词也可以充当定语、状语、补语等成分。如“丁丁当当的声音”/“劈里啪啦地响了起来”/“睡得呼呼的”。
(二)叹词
叹词是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的词。叹词的独立性很强,主要充当句子的独立成分,或者单独成句。如:
唉!又输了。
哎呀,你放开手吧。
(三)语气词“啊”与叹词“啊”
1、语气词“啊”读轻声,叹词“啊”不读轻声,表示赞叹时读阴平,表示惊讶或不知道时读阳平,表示醒悟读上声,表示应诺读去声。如:
啊(ā)!太好了!
啊(á)!这么快呀?
啊(ǎ)!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啊(à)!好吧!
2、语气词“啊”不能位于句首,叹词“啊”可以出现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3、语气词“啊”是附着性的,与它所附着的成分间不能有停顿,书面上不能有点号;叹词“啊”的前后必须有停顿,书面上有点号将它与其他成分隔开。
六、词的兼类与活用
(一)什么是词的兼类
在词类划分过程中,一种语言里绝大多数词都可以按照语法功能的异同将相应的词分别划入相应的词类,但有些词具备几类词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称为词的兼类。词的兼类好比人的兼职,指的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兼有几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如:
端正: 他们端正了态度       (动词)
他们的态度很端正     (形容词)
科学:努力学习社会科学     (名词)
这种方法比较科学     (形容词)
上例中“端正、科学”所代表的意义之间虽有内在的联系,但是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具备不同的语法功能,应该视为词的兼类现象。
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的兼类现象,除动词与形容词兼类、形容词与名词的兼类以外,还有名词与动词的兼类、动词与介词的兼类、介词与连词的兼类等。如:
人代会代表参加了会议             (“代表”是名词)
他代表大家发言                   (“代表”是动词)
他在教室                         (“在”是动词)
他在墙上写了个通知               (“在”是介词)
因为这件事,大家挨了批评         (“因为”是介词)
因为小王迟到,大家的成绩受到了影响(“因为”是连词)
(二)以下几种情况不属于词的兼类
1、一个词可以出现在不同句法位置上,充当不同的句法成分,而同类的词都具有这种功能,不属于词的兼类。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汉语的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如:
我走(作谓语)
走解决不了问题(作主语)
他想走(作宾语)
走的人很多(作定语)
“走”可以充当谓语、主语、宾语、定语等多种成分,这种用法是大多数动词都具有的,因此 “走”不是兼类词。
2、不同类的词具有部分相同的语法功能,不属于词的兼类。动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但也可以有条件地作主语、宾语;名词的主要功能是作主语和宾语,但也可以有条件地充当谓语,这种现象不属于名词和动词兼类词。
3、语法功能不同的同形同音词不属于词的兼类。兼类词必须意义上有联系,读音相同、形体相同而意义上没有联系的同形同音词不属于兼类词。如:
这张纸很白           白跑了一趟
他老了               别老这样
这个人很怪           心里怪难受的
前一组中的“白、老、怪”是形容词,后一组中的“白、老、怪”是副词,它们是同音词,而非兼类词,因为它们的意义之间没有联系。
4、词的临时活用不属于词的兼类。
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临时将一个词当作其他类词来用,这种现象是词的活用,不属于词的兼类。如:
这种现象的确是十分的“堂吉诃德” 了。
你这样做,也太近视眼了。
上例中“堂吉诃德”“近视眼”都是名词,这里临时将这两个名词当作形容词来用, 属于词的活用,不是这两个词的经常用法,因而不属于词的兼类。
练习和思考
1、为什么要划分词类?如何给现代汉语的词进行词类划分?
2、指出下列各词的词性:
理想  感想  幻想        突然  偶然  忽然        常务  家务  医务
一致  一概  一律        作用  使用  费用        充满  充足  充分
3、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有什么共同点?如何区分这两类词?指出下列各词的词性:
从前  平时  时常  经常  现在  正在  将来  即将  刚  刚刚  刚才  当初  目前  已经  将  原先  原来
4、就语法功能而言,副词一般不能修饰名词。对下列“副词+名词”的现象你怎么看?
(1)人不人鬼不鬼   僧不僧道不道
(2)时间已将深夜,路上行人稀少。
(3)他现在已经副教授了。
(4)发言很热烈,独独二排长没有吭声。
(5)她留了一个极新潮的运动头。
(6)最前沿的必定是陌生的。
(7)他很绅士地点了点头。
(8)我觉得跟你特说得来,特知音。
5、可以说“很了解”、“很高兴”、“很端正”,也可以说“了解他”、“端正态度”,为什么说“了解”是动词,“高兴”是形容词,而“端正”是动词兼形容词?请再举出同类现象各五例。
6、“和、跟、同、与”既可以作连词用,也可以作介词用,如何区分?指出下列各例中加点词的词性。
(1)老师和家长都赞成这样做。
(2)小王正在跟家里打电话。
(3)老李跟老陈说他今天下午不来。
(4)北部与蒙古接壤。
(5)张明跟李不平是北京人。
(6)和前几天相比,最近凉快多了。
(7)他经常同小李一起来。
(8)你同家里商量一下再做决定吧。
7、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性:
(1)这本书是他的。      我会去找他的。
(2)那里没有人。        昨天没有下雨。
(3)啊!太精彩了。      快来看啊!
(4)他在黑板上写了个通知。    我们在做实验。     小李不在教室。
(5)来客人了。       只来了两个人。     他们早就来了。
8、什么是词的兼类现象?指出下列加点的词的词性。
编辑  组织  代表  充实  文明  密切  决定  错误  道德  计划  标准  矛盾
困难  民主  经济  通知  决定   明确
9、“你”和“您”、“那”和“哪”、“二”和“两”、“呢”和“吗”用法有什么不同?
10、现代汉语中哪几类词可以重叠?各自按照什么方式重叠?重叠后的语法意义是什么?举例说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法基础知识讲座---词的分类
第四讲《楹联通则》:词性对品
现代汉语语法讲座(二):词类
对联讲义第4讲
词类、词性之对称
语文语法知识复习(词性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