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益人:心之所系在丁村

观察九龙洞遗址出土的石器


一件石片,一件石核,几件刮削器与三棱大尖状器……王益人拉开背后标本柜抽屉,将它们小心地放到面前桌子上。


以石击石,从石料上打击下来石片,用以制作石器,打击石片剩下的叫石核。丁村遗址中,石片石器占绝大多数。距今八、九千年进入新石器时代前,人类在旧石器时代度过了三百万年光阴。丁村人生活在距今二十万年至二万年间,属于旧石器时代。


在这些黑沉沉石件上,几万十几万年前,丁村人赋予了怎样的智慧与技能?沉迷于丁村文化研究的王益人,三十五年来端详过多少次,留下过多少回他的手温?


1987年在贾兰坡院士书房合影

1983年8月23日古交石器制造场调查

1992年春王益人与父亲王建先生在丁村


石器是人类最早的工具,而光电子则居于人类最新工具之列。1982年山西大学光电子专业毕业后,王益人进入父亲所在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面对旧石器。


找来石头试验,证明标本上面那些波纹,那些放射线,只能在打击下形成。王益人想用物理理论解析石头破裂机理,想到了应力波,一头扎进太原大小书店四个月,又去北京,阅读相关书籍,请教理工教授。


一次盯住标本瞧时,王益人忽然发现一些较为规整的石片上,都有一条纵向之棱,而其它石片之棱则乱七八糟,石片形状也不规则,他叫来父亲。发掘过西侯度、河、丁村、下川四个旧石器遗址,命名下“琢背小刀”的王建先生,脱口而出“背脊控制”。父子俩兴奋地投入这一研究,日日比对。只看石片破裂面,来猜背脊主次与分布,那是一猜一个准。用了近半年时间,他们推导出四个原理两个推论,完成《石片形制探究》。


次年,王益人将研究成果讲与贾兰坡院士听。这位旧石器考古大家验证后,称赞此项研究放到世界上也是一流的。然而国内首篇用物理学理论阐述石片破裂的论文,遭到考古类杂志多次退稿,最终在删除公式的情况下才得以发表。


三年后,王益人在与陈淳合译由澳大利亚一位物理学家与一位考古学家共同撰写的《石片之形成》时,发现对方运用了同样的物理模型、同样的数学公式,但数学公式有个致命错误,王益人与陈淳去信指出,对方同意在中译稿中修改。


丁村遗址鸟瞰图(由汾河西岸向东南望)


2002年王益人在法国阿拉戈洞穴(Cave of I'Arago)遗址参加发掘


2005年西侯度遗址清理三趾马化石


2015年夏石器打制实验演示


“旧石器考古以前关注的多是石片类型学,《石片形制探究》之后,我们将研究重点转到探求形制技术类型,进而又把研究方向转到打制石器的行为与思维上。”


丁村遗址发现于1953年,在贾兰坡带队下,次年开始了第一次发掘。1976年至1980年,在王建带队下,进行了第二次大发掘,范围由汾河东岸扩及两岸,地点由十一个增至二十六个,时代也由旧石器中期延至早、中、晚三期。


在父亲指导下,1991年,王益人投人丁村遗址第二次大发掘报告编制之中。两年半时间,对标本进行测量、分类。做实验,打制大石片。隔着以万年计的漫长时光,他与丁村人对话,释读他们的打制秘密。石渣飞溅,火花迸出,模仿原始条件,进行又重又累的体力活儿。2014年,《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群:丁村遗址群1976一1980年发掘报告》出版,厚重如一块大砖头。


上大学时自然辩证法老师,提出过一个物质的结构一运动二项性观点。受此启发,2002年,王益人发表论文《旧石器考古学中的结构与信息》。提出石片、石核和石器的类型、形状及其组合,石制品的原料、大小、比例关系以及遗址空间分布状况,都是有结构的,都蕴藏着许多史前信息。


不再孤立研究石片,王益人开始把石片、石核、石器联系起来分析。在2004年完成的《石片类型学新论》和《石片形制再探究》两文中,他从背面片疤的打击方向,分析石片在尚未被打下之前,石核的旋转运动轨迹,根据这些来研究人类打制石片时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方式。


丁村人不只生活在汾河两岸,足迹所至应在东到塔儿山、西到姑射山的临汾盆地南端更大区域。2014年岁末,王益人写出《丁村遗址埋藏环境预研究》,再次将研究视野扩大,从石器这一物的层面,延至其生产者人的生存环境、生活状态。他将两山之间划分为四个地貌单元,决定对后三个单元逐步勘测。


《丁村遗址群1976一1980年发掘报告》


由王益人带队,在丁村遗址东边黄土台塬区,拉开第三次调查发掘大幕。仅2015年初春一个多月时间,发现旧石器地点四十六处,比前两次大发掘加起来的数目还多。2017年行将结束,发现总数接近百处。在他们的手铲下,二十平方公里土地仿佛开出了花。


角页岩属于高度变质岩,硬度大,韧性好,是丁村人打制石器的理想原料。王益人说到激动处,在大崮堆山南坡角页岩基岩出露的条条沟谷里,寻找到了一处一处遗址,而在与角页岩没有出露的北坡相连沟谷则收获甚少,说明丁村人对角页岩有着怎样天然的亲近性和依赖性!


“九龙洞可能是丁村人打制石器的一个工场,过水洞可能是他们临时野炊的一个营地,初步分析,老虎坡可能是打制石器的一个原料储备地或人工性质的建筑之所。”王益人带队发掘的只处遗址,载入《2015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夜色渐浓,话题收束,谈及未来打算,王益人说研究丁村文化,目光再长远些,不能局限于两山之间,还应放到整个汾河流域。


2014年10月与南非金山大学库曼教授讨论遗址出土标本


再过几年就要退休了,王益人觉得时间不够用。三十五年,他说累计下来有十年囫囵时间呆在丁村。这些年里更是一呆十个月,除了节假日、临时有事,几乎全在那里,那块一辈子也研究不尽的土地。是啊,对于一个有二十万年历史的遗址来说,一个人的考古生涯太短暂了。


“在石器时代之前,有没有过一个木器时代?可作工具的木棒、木棍,比起需要艰苦打制的石器,更易得到。”


“在考古界,你这个问题有人提出过;但木器保存不下来。”王益人回答,“石器是人类留给我们的可以解读的最早的技术记忆。”





简介


王益人,1960年生,山西原平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旧石器考古研究,主持过丁村遗址、西侯度遗址等重要旧石器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著有论文多篇,2016年在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荣获旧石器专业委员会大奖“裴文中奖”,由他主编的《丁村遗址群1976一1980年发掘报告》荣获山西省第九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原文刊于:《山西画报》2018年第一期)

作者:阎文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丁村遗址群石器拼合率全国第一
襄汾丁村人,20万年前的人类祖先
2011年以来丁村遗址群考古新进展
寂静的诉说——丁村旧石器考古3.0
山西襄汾丁村遗址
太原溯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