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防燥邪不可大意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说:“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时至秋令, 自然界的阳气渐收, 阴气渐长, 碧空如洗, 地气清肃。

秋燥初期:

初秋天气转凉,人们在感受凉爽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秋燥的来袭。秋燥是感受燥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由于燥热病邪上受,故病多在肺,证见邪实而肺津伤。

证候:身热,气逆而喘,干咳少痰,咽喉干燥,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囗渴,舌苔薄白而燥,舌质红赤。治宜辛凉甘润、清肺止咳、润燥救津,方用桑杏汤(《温病条辨》方)、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方)。

01

桑杏汤

配方:杏仁、桑叶、南沙参、浙贝母、淡豆豉、栀子皮、梨皮各10克。每日1剂,早晚服用。

方解:方中桑叶、淡豆豉清宣燥热;杏仁、浙贝母润肺止咳;栀子皮宣肺泄热;南沙参、梨皮润肺生津。

02

清燥救肺汤

配方:生石膏15克,霜桑叶、北沙参、黑芝麻、麦冬、炙枇杷叶各10克,阿胶(烊化)、杏仁各6克,人参2克,甘草3克。每日1剂,早晚服用。

方解:方中生石膏、霜桑叶清泻肺热;人参、黑芝麻、阿胶、麦冬、甘草补益气阴。如胸满胁痛明显,减去阿胶;如热盛津伤明显,可减去人参,加入南沙参、芦根(30克)等甘寒养阴之品。

秋燥中期:

白露、秋分是天气渐凉的象征,此后雨水渐少,昼热夜凉,温度多变,阳气日退,阴寒渐生。如果燥热犯肺不清,转入胃经,则会出现燥热伤及胃阴。

证候:口渴唇燥,咽喉干燥,干咳,舌质光红无苔。此乃邪气未清而胃阴亏损之候。治宜滋养胃阴、生津增液,方用沙参麦门冬汤(《温病条辨》方)、五汁饮等。

01

沙参麦冬汤

配方:玉竹6克,生甘草3克,霜桑叶5克,麦冬、白扁豆、南沙参、天花粉各10克。每日1剂,早晚服用。

方解:玉竹、天花粉生津止渴;白扁豆、甘草甘缓和胃;霜桑叶轻宣肺胃;南沙参、麦冬清肺养胃。若口渴明显,可加用五汁饮,以生津养液、润燥止渴。

02

五汁饮

配方:梨汁、麦冬汁、芦根汁、荸荠汁、藕汁。

方解:五汁饮中的梨汁、麦冬汁清肺生津;芦根汁清胃养液;荸荠汁、藕汁生津止渴。代茶饮。

秋燥末期:

寒露、霜降来临,意味着秋季最后的一个月也到了。对于秋燥来说,由于燥病日久,伤及肝肾之阴,阴血亏耗,可致水亏阳亢,呈现上盛下虚之象。

证候:入夜发热,或有干咳、大便燥结等症出现。严重时可因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筋脉失养,而发生痉挛抽搐。舌脉表现为舌干绛少津,脉虚细数。此属邪少虚多,肝肾之阴大伤之候。治宜填补肝肾之阴,方选大定风珠(《温病条辨》方)。

01

大定风珠

配方:白芍、生地黄、麦冬各18克,龟甲、牡蛎、鳖甲、炙甘草各12克,阿胶(烊化)9克,火麻仁、五味子各6克,鸡子黄(搅匀)2枚。每日1剂,早晚服用。

方解:方中白芍、生地黄、麦冬、阿胶、五味子、火麻仁、鸡子黄滋阴润燥,养血柔肝;龟甲、牡蛎、鳖甲育阴填精,潜镇浮阳;炙甘草清热补中。全方救阴潜阳,养血熄风,使水火相济,无阴阳离决之虞,木得水涵,则不生肝风内动之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汤加减治慢支
244.清燥救肺汤详解研讨
《也是山人医案》
气分证治之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汤组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