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挈要 摘要(六)
userphoto

2023.05.05 新疆

关注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小趾 足心,然谷,内踝 膀胱  肝膈  喉咙 舌。支络从肺络心,注胸中。

肾为阴阳之跟,真气所系之地。

邪客肾脏,则真气受损,出现阳虚的寒证,阴虚的热证,阴阳相离的预后不良之证。

原发病:阳气素虚,寒邪直中。

续发病:传经病,太阳或太阴。

第一节少阴病提纲

原文: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心肾属少阴,水火之脏,阴阳之根。阳虚则脉微,阴虚则脉细,皆虚则昏睡萎靡。

原文: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282

欲吐不吐、心烦、口渴:正邪交争

但欲寐:阳衰

自利而渴:水寒火冷,下水无阳以温则自下利,

小便色白:肾主水,下焦阳虚不能制水故色白。 是辨证的主要依据

第二节少阴病证治

一、寒化证

(一)四逆汤证

原文: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

急温之:阳虚寒甚,病已及脏,有亡阳之变。

原文: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324

脉弦迟者:弦主饮,迟主寒

手足寒:初病见,寒饮阻隔阳气不达四末

胸中实:寒饮在上,因其高者而越治,吐法因势利导。

若膈上有寒饮见欲吐不吐,干呕,用四逆汤扶阳

原文: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354

厥冷:亡津液等于损阳气。阳虚阴盛则厥冷,用四逆汤扶阳。

原文: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353

热不去:大汗出,热当去不去,阳欲亡的缘故

吐利、汗出:寒盛 阳虚,不仅亡阳,而且伤阴

内拘急:阴寒盛,筋脉失养

厥逆而恶寒、四肢痛:阳虚阴盛的反映。

原文: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389

小便复利:吐利后津液大亡,本当小便不利,利表明阳虚固摄无权。

大汗出:阳虚不能顾护痞腠

下利清谷:阳虚不能温脾胃腐熟水谷

脉微欲绝:阴阳两虚,无以鼓动脉道

按:或加人参增液,充脉道。

(二)四逆加人参汤证

原文: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385

恶寒脉微、复泻利:阳虚阴盛 ,本当用四逆

利止:寒随利减,本当病愈

亡血也:伤阳后伤阴

原文:四逆加人参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干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治法:补阳兼生气津

(三)通脉四逆汤证

原文: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

按:里寒外热,阳虚阴盛,阴阳绝离。

原文: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除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治法:补阳消阴通脉

方为四逆汤加大剂量,扶阳利大,消阴功显。

面赤:戴阳之象,加葱通阳破阴

腹中痛者:肝脾之阴不和,加芍药和阴止痛

咽痛:少阴筋脉不利,去芍药之酸收,加桔梗利咽。

利止脉不出:主亡血,去桔梗之开,加人参补血生脉。

原文: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70

对比317,见阳虚而汗出肢厥的,危证应通阳。

对比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两者阳虚轻重不同:

通脉四逆汤有身反不恶寒、面色赤以及利止脉不出等证。阴阳格拒之势比四逆汤重。姜附用量大,且加葱白通阳,人参服脉,为四逆汤药力所不及。

(四)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证

原文: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390

吐已下断:指的是吐与下利俱止。假若手足温,脉合欢的,是欲愈的征兆。

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微欲绝:吐泻过度,阴阳气血俱虚。

原文: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猪胆汁半合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治法:回阳通脉消阴

猪胆汁:有情之品,直接滋吐下伤亡之阴。

(五)白通汤证

原文: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314

按:阳虚寒盛下利清谷用四逆汤扶阳。

阳虚水泛而下利,用真武汤振奋肾阳,温化水寒。

阳气为阴寒所拒,脉微而沉伏,用白通汤扶阳破阴。

原文: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治法:破阴通阳止利

按:四逆汤减甘草之缓恋,加葱白之辛通,其散寒破阴之功效大于四逆汤。

(六)白通加猪胆汁汤

原文: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315

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阴寒太盛,拒不受药,反激发寒气,变本加厉。原文:白通加猪胆汁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 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故以猪胆汁之阴寒、人尿之咸寒之性引阳药入内,“甚者从之”、“反佐以祛治”的治疗方法。

(七 附子汤证

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

口中和:指不干、不渴、不苦。代表无里热

背恶寒:背为阳之府,阳气虚衰,恶寒则见于背。

灸:急温助阳消阴。陈修原“酒膈关而穴,以消太阳之寒;灸关元一穴,以助元阳之气。。。”

附子汤:益火消阴

原文: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治法:培阳固本温寒

人参 白术:补气助脾,

茯苓:补脾利水

芍药:调阴和阳

方同真武汤只有人参与生姜治差,区别在一补一散,各有所转。衍生有参附汤。术附汤。

原文: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结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

身体痛,手足寒,骨结痛,脉沉者:阳虚阴盛,寒邪肆虐,荣卫气血不利、

(七)真武汤证

原文: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

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寒邪入里,伤肾阳,肾寒水泛:水寒在内腹痛,水寒外溢四肢沉重疼痛。

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水寒上射于肺则咳;水寒在下则气化不行,小便不利;水寒下注于肠则腹泻下利。水寒犯胃则呕,

临床常见筋惕肉瞤,振振欲擗地

原文: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芍药:和阴制术附之君,

咳:肺气寒,姜辛味辛以散之。

呕:胃有饮,去附子,饮姜附则走?姜散饮和胃止呕。

原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人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心下悸:阳不制水,水寒凌心,里虚

头眩:头为阳而阴乘之,上虚

身瞤动:阳气不足,经脉失养;经虚

擗地:擗者,倒也,《类篇》当扑讲

(八)吴茱萸汤证

原文: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

对比[296]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296]

手足逆冷,烦躁 :阳虚未绝;而对比296的“躁烦,四逆”:阳亡,手足失控。

(九)桃花汤证

原文: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6

下利便脓血:阳虚不能约束下焦则下利,气不摄血则血液外渗。便必稀冷暗黑,味必腥,便必滑脱。

原文: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 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气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治法:温里涩下固脱

赤石脂:固涩气血滑脱

干姜:温中散很,

粳米:养胃复扶正

(十)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原文: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鞭,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小便。159

利在下焦:肾为胃关,肾司二便,如下焦失约则滑利。此方固涩下焦。

利小便:湿盛作泻则小便不利,利小便使水道通而谷道实。

原文: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一斤(碎)太一禹余粮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涩以固脱,温中去寒不如桃花汤。

(十一)少阴可灸证

原文: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炙之。325

脉微涩:阳虚寒利脉涩,说明阴也竭了。

呕而汗出:寒邪上逆则呕,阳虚则汗出

必数更衣,反少者:下利加重,后来无物可下,阴阳两伤

灸百会:温上,升下陷之阳。后可用附子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

小结:

四逆汤:用急温之法。治阳虚阴盛,

四逆加人参汤:用回阳生津。治阳虚后亡血,

通脉四逆汤:治阴盛格阳。

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滋液和阳法。

白通汤:通阳破阴。

白通汤加猪胆汁、人尿:治疗寒格不纳。

附子汤:扶阳固本。口中和,背恶寒。

真武汤:温阳镇水,治阳虚水泛。

吴茱萸汤:温中降逆。治吐逆烦躁欲死

桃花汤:温寒固脱。治虚寒下利便脓血

赤石脂禹余粮汤:涩以固脱。治下焦失约,下利不止。

艾灸:回阳摄阴。治阳虚及阴,脉涩下利。

 少阴热化证

(一)黄连阿胶汤

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303

按:寒化以但欲寐为主,热化的以心烦不得寐为主。

原文: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芩连:降心火

阿胶:滋肾阴

鸡子黄:滋养心血

芍药:平肝和血育阴

临床:心烦不寐,入夜尤甚,舌尖绛,乳头突出如杨梅,苔多净,偶见薄黄,脉细数,小便黄。

(二)猪苓汤证

原文: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319

小便不利:少阴热化,阴虚有热,热与水搏

下利:气化不利蓄水,水邪偏渗于肠

咳而呕:水邪上犯肺胃

心烦不得眠:肾阴虚不济心火

临床见:小便不利(或有肿)尿红血球,尿道赤痛,低烧,脉弦细而数,舌绛,苔反白。

原文: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泽泻 滑石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尽,温服七合,日三服。

滑石:清热通淋

猪苓 茯苓 泽泻:利水行津

阿胶:滋补肾阴

治法:清热利水滋阴;对比黄连阿胶汤泻火滋阴

(三)肾热外合膀胱证

原文: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293

一身手足尽热:少阳病寒邪变热,表里相传,外出阳经,合与太阳,热在太阳则热。

便血:太阳热迫,则便血。

(四)少阴下利脓血可刺证

原文: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308

下利便脓血:热伤阴络,针刺泻热。 对桃花汤证,为下利日久成脓,属于下焦滑脱。

刺穴:幽门 交信等

 咽痛诸证

原文:病人阴阳脉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283

亡阳:少阴在内之阳已虚,不能固表。

吐利:邪在少阴之脏

咽痛:邪在少阴之经

(一)猪肤汤证

原文: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310

咽痛、胸满、心烦:下虚上热,水火失济之证,因虚寒下利,寒从利减,肠胃津液反伤而阴虚热浮,循经上扰。

原文: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服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猪皮:滋肺肾,清浮游之火。

白蜜:生津润燥,益气除烦

白粉:白米炒,醒胃和脾,补下利之虚。

(二)甘草汤与桔梗汤证

原文: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咽痛:少阴阴中之热循经上犯,可发咽痛。

原文: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生甘草:清阴中之热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桔梗:开痹消炎

(三)苦酒汤证

原文:少阴病,咽中伤、肾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312

少阴虚热即阴火,循经上炎,咽痛生疮。

咽:为胃之系,通利水谷,乃胃气之通道。喉:为肺之系,主气息出入,乃肺气之通道。位置邻近故相互影响。

原文:苦酒汤方

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枣核)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克壳中)

上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到换种,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治法:消肿散结、敛疮止痛

半夏:涤痰散结消肿。

鸡子清:甘寒,清热润燥

苦酒:米醋敛疮消肿解毒。

(四)半夏散己汤证

原文: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己汤主之。313

咽中痛:风寒邪气客于少阴,阳气郁而不宣,津液凝为痰涎,痹阻筋脉,咽喉肿痛。

原文:半夏散己汤方

半夏 桂枝 炙甘草

上三味,等分,分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治法:散寒开结 涤痰止痛

桂枝:疏风散寒,使少阴经之寒邪,由经脉处于肌表,从太阳开发。

米汤:甘温,健脾胃 益津气,且可制半夏桂枝之辛燥,以防劫阴。

小结:

少阴咽痛,多属病变之标,内多为水火失济,上热下寒。所以诸方或润或温或清解甘润之轻剂,不用苦寒直折。

第三节少阴病兼证

 兼太阳证

(一)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1

太少两感,可对比92条。

原文: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治法:温经解表

(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302

对比301条,得病多日,虽然没有下利清谷,手足厥逆等里证,但正气已经有所不足,故不能峻汗伤少阴阳气,只能发小汗。

原文: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守而不走,使解表药不至发散太过,牵制发汗。

二、兼阳明证

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0

按:少阴病口燥咽干,腹胀不大便,为燥热伤阴,燥不去则阴必亡,应急下存阴。

原文: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舌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321

少阴病:少阴被燥热所劫,趋于亡阴。

口燥咽干,腹胀不大便:水竭胃燥

热结旁流:热盛津枯,不能上承,热结不除心下疼痛拒按,旁流为热迫津液下注。不泻则阴枯而死。

原文: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2

六七日:少阴病中脏溜腑,转阳明

按:阳明的三急下证是腑病及脏,少阴的三急下,是脏病及腑,竭少阴之阴。

 兼少阳证

原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

厥逆本有寒厥,阳虚有寒,伴有吐利;热厥为阳热格阴,伴有烦渴或者大便密结。

阳郁之四逆。无可温之寒,无可清之热。

原文:四逆散方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 芍药

右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治法:疏达阳郁

四逆散和阴通阳,使阴阳顺接,则手足自温。

柴、芍:疏肝之气血

枳、草:调和脾胃之气

薤白:利气滞

第四节少阴病治疗禁忌

原文: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284

少阴病禁用火劫汗法,否则亡阳亡阴

原文:少阴病,脉沉细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285

脉沉细数:沉为病在里,细数表明阴已微,即使有发热,为阳浮于外的阴虚发热,不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发汗(其为初感未入里使用),发汗则亡阳,竭阴。

原文: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浮不可下之。286

脉微:是少阴阳虚的主脉,不可汗。

尺脉弱涩:尺主里,反应经血不足,荣气衰微。下则竭其阴。

第五节少阴病愈后

 少阴病欲愈证

原文: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287

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微指的是脉紧反去,非微脉,寒从下泻,阳复阴退。

原文: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290

按:成无己云:“少阴中风,阳脉当浮,而阳脉微者,为表邪缓也;阴脉当沉,而阴脉浮者,理气和也。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调和,故为欲愈。”

 少阴病可治证

原文: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288

恶寒而蜷卧:寒主收引,寒中而阳欲亡。

手足温:由厥变温,标志里和阳气得复

原文:少阴病,恶寒而踡,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289

时自烦,欲去衣被者:阴寒退散,阳气得复

原文: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292

手足不逆冷:阳气尚存

脉不至:阴阳气不顺结,或者暴虚有,一时脉不至。可灸太溪穴、涌泉穴等温通阳气。

 少阴病危重症

原文: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294]

下厥上竭:少阴病无汗,本当扶阳消阴,强发阳虚之汗,伤阳动血,导致阳气亡与下而厥,阴血干涸于上而竭。

原文: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295

对照289 手足逆冷

原文: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按:阴盛阳绝之象,如先厥而后烦,有热象,阳与阴争,或不死。先吐利躁烦,后四肢厥逆,说明阳绝

原文:少阴病,四逆、恶寒身踡、脉不至、不烦而燥者,死。298

区别:吴茱萸汤证的手足逆冷”,局限于手足范围,“烦躁欲”死,以烦为主,主阳气未亡;

此处四逆”为四肢厥逆,超出手足范围,阳气已绝,“躁烦”者以躁为主,无阳则阴独。

原文: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着,死。297

冒:眩之甚则冒,目无所见,主少阴精气已夺。

下利止:若寒邪去,阳气复则其人精神当慧。反冒是水谷之精竭于下,阳脱于上之象。

原文: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299

息高:作喘,主肺肾之气不能相续,心与肺主能呼出,肾与肝主不能吸入,无根之气,不能长久。

按:应该补少阴之元气:人参 附子、肉桂、甘草、五味、黄芪、麦冬浓煎可用。

原文:少阴病,脉微沉细、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300

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当温不温,症状加重,阳虚重证

小结:

少阴病重症很多,阳气有无是生死的关键。

阳回的标志:如身蜷,手足反温,时自烦,欲去衣被等。

阳绝的标志:如身蜷而利,手足逆冷,吐利躁烦,四逆等。

第六节少阴病欲解时

原文: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厥阴:足大脚趾 内踝 上怀八寸 交出太阴之后 循阴股入毛中 过阴器 小腹 挟胃 属肝 络胆,上贯膈,布胁肋, 循喉咙之后, 连目 出额 与督脉会于癫顶。

厥阴病:阴盛之病,阳衰至极。也有阳气来复之机。阴中有阳,寒中有热。

厥阴病有寒热错杂证、寒证、热证、以及阴盛阳亡的死证。寒证宜温,热证宜清,寒热错杂兼而治之。

病变部位在肝,疏泻不利则影响肠胃,有呕吐、曰、下利等证。

第一节厥阴病提纲

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证:寒热并见。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厥阴风木外合少阳相火上冲的反映。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脾寒阳虚,阴寒内盛的症候。

吐蛔:有蛔吐蛔,无蛔则吐食

原文: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337

阴阳气不顺接:厥逆的病机,阴阳有偏盛衰,相互不和

对比7 的阴阳辩证;58的阴阳自和为治疗目的

第二节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乌梅丸证

原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脏厥:脏气虚寒的病变。蛔厥:饥不欲食,食则吐蛔,是有蛔虫的人患了极热或者极寒的病而引发的。

原文: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治法:安胃杀虫 治寒热

乌梅:味酸而厚,安胃和肝,敛阴止渴,安蛔

蜀椒、细辛:麻辣通阳,散寒破阴,疏肝,杀蛔

附子、干姜、桂枝:扶阳

黄连、黄柏:苦寒清热,驱蛔下行而止呕

人参:补气健脾

当归:补血养肝

十药寒热并用,协调阴阳。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原文: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359

寒格:脾胃气虚,吐利叫做的病变。

食入口即吐:属胃热。食后间隔在吐为胃寒。故此证为胃热肠寒。

此为寒热格拒之证。

原文: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在再服。

治法:清上温下,寒热平调

干姜、人参:理中焦虚寒

黄芩、黄连:清上热降胃气之逆。

 麻黄升麻汤证

原文: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357

寸脉沉而迟:寒化热而未成实,误下则阳热内陷,脉由浮数变沉迟。

手足厥逆:阴气受伤,阳气复郁

下部脉不至:阴伤于下,阳郁于上

咽喉不利:邪热上淫,则唾脓血

下利:寒邪在下

原文:麻黄升麻汤

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葳蕤十八铢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桂枝六铢(去皮)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石膏六铢(碎、绵裹)白术六铢 干姜 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治法:宣透阳郁,滋液温中

麻黄 升麻:升发内陷之阳邪

黄芩、石膏:清肺胃之邪热

桂枝、干姜:温中通阳

当归:养血柔肝

知母、天冬、葳蕤:养阴滋液

甘草、白术、茯苓:补下利治虚,交通阴阳

按:比较寒热并用的方剂

麻黄升麻汤:偏散

乌梅丸:偏敛

半夏泻心汤:偏和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偏降

第三节厥阴病寒证

 吴茱萸汤证

原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

干呕吐涎沫:肝胃虚寒挟水,

按:肝阴上逆之证。肝阳上亢多挟风,肝阴上逆多挟水。浊阴之气随经上冲

治法:降浊化饮,暖肝温胃

原文: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厥者,当归四逆汤主之。351

脉细欲厥:血虚有寒,不能运行四肢

原文: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治法:补血散寒

当归、芍药:补肝血

桂枝、细辛:通阳疏肝散寒

通草:去实、淡渗利湿、疏通血脉

按:少阴重在存阳,四逆用姜附;厥阴重在养血,四逆故用归芍。

原文: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52

内有久寒:脏寒兼呕吐涎沫或者小腹两侧疼痛等证

方药: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切)吴茱萸二升 大枣二十五枚(擘)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

按:不用干姜附子,恐劫肝阴。

 茯苓甘草汤证

原文: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356

按:心下悸可考虑此为中焦水饮阻遏清阳所致手足厥逆,有别与阳虚四逆

对比73,此为水停中焦,无关膀胱气化,故口不渴、小便利。

 冷结膀胱关元证(厥阴经脏俱寒证)

原文: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在膀胱关元也。340

言我不结胸:即腹痛拒按病不在上。

膀胱关元:指下焦,而非病位。

 厥寒可灸证

原文: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349

脉促:脉数而有止,无定数者名促,阳气被邪郁的原因,气行则厥愈。

促而有力为阳虚,无力为阳虚。

手足厥逆:阳虚,温煦失司

灸:助阳,温通经脉

第四节厥阴病热证

 热厥证

原文: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350

脉滑: 动数流利之象,为阳脉;对比阳虚寒盛而厥的,脉见微细或促急无力;

厥:阳盛于内,不能达于外,阴阳不顺接,故手足厥逆。“厥深者热亦深”。

按:意在言外,必见身热、烦渴、尿赤、舌红苔黄等证。

《医宗金鉴》论厥证

“伤寒脉微细、身无热,小便清白而厥者,是寒虚厥也,当温之。脉乍紧,身无热,人胸满而烦厥者,是寒实厥也,当吐之。脉实小,大便闭,腹满硬痛而厥者,热实厥也,当下之。今脉滑而厥,滑为阳脉,里热可知,是热厥也。然内无腹满痛不大便之词,是虽有热而里未实,不可下而可清,故以白虎汤主之

原文:白虎汤方

治法:清热蛔厥

 热利便脓血证

原文: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367

下利脉数而渴:寒利见热,寒去阳复

设不差:阳复太过,热陷下焦,伤及阴络,必便脓血

原文: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363

寸脉反浮数,尺中涩:虚寒下利,脉应沉迟。寸候阳,尺候阴,今反见浮数为阳,涩为阴伤。

清脓血:阳复太过,阳盛不解,必下乘其阴而伤及血络,血腐为脓。

原文: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1

热利:肝有疏泻功能,若湿热蕴郁,阻碍疏泻,气滞壅塞,血被热熏,则里急后重,下利脓血。

原文: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 黄柏三两 黄连三两 秦皮三两

治法:清热燥湿止利

白头翁:苦寒清热止利,疏达肝气

黄连黄柏:清湿热,厚肠止利

秦皮:苦寒,清肝胆湿热,凉血坚下焦之阴。

案如初秋金气收敛之时,肝不疏泻,容易迫肠中腐灼气血为利,即唐荣川曰:“金木沴li,湿热煎”。

原文: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373

于饮水:脏有热而伤津液故

第五节厥热胜复证

原文: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331

利止:阴盛则厥,厥则下利。阳气复则发热,热则寒减,利遂止。

原文: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334

汗出:阳复太过,阳热上行,迫津外渗

喉痹:阳热太盛而上行则喉痹

无汗:阳复不为过

若不止:利止表明阳复,又利表明阳热之邪下行,必伤阴动血。

小结:

厥阴炽热伤阴病机特点:

阳浮阴退则病愈,若阳复太过,有汗者阳热上行为喉痹;无汗者阳热下行,虽不病喉痹,而有便脓血之患。

原文: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治自愈。336

按:观察阴阳胜复之变,判断寒热虚实。厥为阴盛,热为阳复,厥热相等,阴阳平衡则自愈。

原文: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341

按:热在前,厥在后,热多厥少则复,热不除则阳复太过伤阴便脓血。

原文: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第六节:厥阴病治疗禁忌

原文: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330

不可下:厥者阳虚,下则阳气伤,厥更甚

原文: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347

脉虚复厥:阳虚有寒,虽不大便,无结胸无燥结,不可下。

原文: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335

厥应下之:伤寒先热后厥,为热厥。厥从阳郁热伏而得,深浅与之有关。热厥兼胸腹身热,肢厥,舌红苔黄,口渴喜廊,便秘尿赤等,应寒凉清下

口伤烂赤:发汗助阳邪劫津,阳热升腾而火上行,出现口舌红赤甚至糜烂

原文: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364

对比91/372.

下利清谷:阳虚寒盛,应先温里再攻表

汗出必胀满: 里虚误下则脾阳更虚,转输失司则胀满。

原文: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376

按:厥阴之脏主藏血,阳盛腐败气血成脓,浊气上逆则呕。应取脓尽自愈的求本之法。

第六节厥阴病预后

原文: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327

按:阴病见阳脉为欲愈

尤在泾曰:“此厥阴经自受风邪之证。脉微为邪气少,浮为病在经,经病而邪少,故为欲愈。或始先脉不微浮,继乃转而为浮者,为自阴之阳之候,亦为欲愈,所谓阴病得阳脉者生是也。然兼有发热、微汗等候,仲景不言者,以脉该证也。若不浮则邪著阴中,漫无出路,其愈正未可期,故曰不浮为未愈

原文: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329

渴:厥阴病为阴寒之证,阳复阴消则病愈。渴为阳气来服。

少少 :阳气初复,多饮抑阳伤胃。

原文: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一云消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332]

除中:指中气已去,胃气已无。

原文: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333

按:此厥阴病本来有厥热胜复之机,医误以为太少合病,反用黄芩汤除热。寒以寒治,中阳虚衰,应不能食,反能食者,为胃气败绝,欲引食自救的除中证。

原文:伤寒热少胃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339

指头寒:病不重

不欲食:肝胆之气郁

厥而呕,胸胁烦满:热邪郁于肝胆而病不解,

便血:热在肝,热迫血亡妄行。

原文: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炙厥阴。厥不还者,死。343

烦躁::阳衰阴盛,相争而肾气浮越于外,烦躁不宁。

灸:可选关元、气海

原文: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344

原文: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345

按:阴竭于下,阳浮于外,阴阳绝离

原文: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346

下利发热汗出,为阴盛格阳危象,汗出不止则阳气外亡,有阴无阳则死

原文: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348

原文: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360

弱脉:邪随利减而胃气尚存

微热而渴:阳气来复的征兆

原文: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361

数脉:阳脉

紧:为寒

原文: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362

微喘:肾不纳气,呼吸无根,真阳虚脱之象。

少阴负趺阳者:脾胃之阳气尚存,有胃气则生:脉为血之府,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胃脉不绝则脉可续,生机存。

按:“少阴,肾脉也;趺阳,胃脉也“”,肾气与胃气是人体先后天之气的本源,故诊少阴与趺阳,可了解先后天气的盛衰存亡。

原文: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365

脉沉弦:沉主里,弦为肝脉主痛。厥阴下利,见沉弦为邪结在里,气机不畅,大肠壅滞。

脉大:大则病进,主邪气盛

下重:厥阴下利见下重为热利。即痢疾

脉微弱:邪退

发热:脉证相合,正气恢复。

原文: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366

下利但身热,面赤:阴盛戴阳之象。

郁冒:正邪相争则昏晕眩冒,对比317条的阴盛格阳证较轻,有自解之机。

原文:下利后,脉绝,手足逆冷,晬zui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368

晬时:对头的时间,即24小时。晬原意指小儿周岁

原文: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369

脉反实:虚寒下利脉当沉迟微弱,今反实,表明邪气盛,正气衰。

《素问。玉机真脏论》云:“泄而脉大,难治”。

原文: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377

呕而脉弱:胃阳之气衰败,阴寒之气上逆之象

小便复利:下焦阳虚固摄无权

身有微热,见厥者:身热手足温为阳气恢复。身热肢厥说明阴盛格阳,阳气浮越。

原文: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381

哕而腹满:本条利之则愈,为实满。大便实满或者水饮内停导致腹满而哕的,必见小便不利。

前后:指的是二便

第七节厥阴病欲解时

原文: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328

厥阴与少阳为表里,少阳旺于寅至辰。从丑至卯为阴尽阳生之湿,厥阴中见少阳之化。故此时阴得阳助则病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安中医赵红军讲授《孙曼之伤寒论讲稿》厥阴 339-359条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中医十大类方】四逆汤
厥阴病 辨呕证 阳虚阴盛证之 四逆汤证
第57 讲 少阴寒化证(1)
少阴病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