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泠八家”钱松的治印方法

钱松(1818—1860),杭州人,字叔盖,号耐青。浙派后期技法集大成的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与深邃独到的印学眼光。擅长山水画、书法,嗜好金石学,尤其擅长篆书、隶书等碑学创作。

钱松《隶书七言联》 130×30cm×2 1857年

钱松的篆刻以秦汉印章风格为创作取向与艺术宗旨,并且研习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与邓石如诸位前辈篆刻家的治印方法。钱松虽然具有全方位的艺术造诣,但相对而言,其篆刻成就最为世人所认可与称道。

“印宗秦汉”

“印宗秦汉”是钱松治印理念遵循的基本法则,其中暗含深刻的艺术规则与美学原理。一方面,秦汉时期是传统篆刻艺术发展的源头阶段,“印宗秦汉”本身就合乎“取法乎上”的基本学印原则。另一方面,秦汉印章中囊括诸多核心规律与创作原则,涉及疏密、巧拙、虚实、方圆、正欹、长短、粗细、大小、穿插与呼应等多个方面。清末篆刻大师吴昌硕曾经赞誉钱松的篆刻功底与艺术品位:“汉人凿印坚朴一路,知此趣者,近惟钱耐青一人而已。”

钱松 “吴炽昌炳勋印”

钱松 “集虚斋印”

钱松“胡震长寿”印及边款

钱松开创性地运用披刀与削刀,成功地弥补切刀独立分散、相互脱节的刀法缺陷。具体来说,钱松在印章刀法上的大胆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切中带削”与“披削结合”。

“切中带削”

切刀刀法,一根线条碎切多次,使一根线条的上下边线不会整齐光滑,而是像锯齿一样参差错落,进而增加印章线条的遒劲、沧桑之感。但是碎切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往往会使一根线条缺乏整体感与一致性。切刀弊端在浙派后期发展过程中渐趋明显。钱松经过多次尝试与大胆创新,运用“切中带削”的方法成功地弥补切刀刻法的诸多不足。切刀还是一如既往的老辣沧桑,削刀之法加入后,适时地增加了线条的流畅性与灵动性。“稚禾手摹”印中“禾”字的撇和捺都带有明显的削刀痕迹,使得撇和捺线条既斑驳老辣、厚重质朴,同时又流畅完整、气贯始终。

钱松“稚禾手摹”印

“披削结合”

削刀的动作相对而言刻得比较深,披刀的动作相对而言刻得比较浅,“披削结合”实现了印章线条上的深浅变化,使印章线条不至于刻板与僵硬。治印深浅变化类似于书法中笔法的提按变化,深刻和浅刻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赵之谦对钱松刀法的评价是“叔盖以轻行取势”。赵之谦认为钱松善于用浅刻刀法来传递出“势”的韵味。钱松自身对浅刻亦有明确的说明,如“胡鼻山胡鼻山人”印边款:“予奏刀漫拟汉人两面印,浅刻之。”此方朱文印章是学习汉印的治印方法,但却是加入浅刻刀法来完成的,因而此方印章中虽然重复的字很多,但是却没有丝毫雷同与刻意之感。“曾经沧海”印中“沧海”两字三点水中加入很多披与削的刀法,使得印章线条轻巧、灵活、生动、自然、立体且趣味横生。

钱松 “胡鼻山胡鼻山人”印

钱松“曾经沧海”印

钱松“文正后人”印及边款

“切中带削”与“披削结合”的刀法革新,对印章创作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一是丰富了印章刻治的刀法类型。治印必须有相应的刀法,如同书法创作有笔法一样。刀法多样之后才会促使印章风格类型的多样,进而推动篆刻艺术的技艺革新与全面发展。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切刀刀法的某些局限,使切刀在保持古茂沧桑的本色情况下增加连贯性与灵活性,使印章线条更趋立体、饱满、圆润与苍劲。三是极大地推动浙派篆刻体系的壮大与繁荣,把丁、黄印学成就进一步发扬光大,并为后世印人临习留下更多的借鉴空间与发挥余地。

本文节选自《书法教育》2020年第壹期

《印宗秦汉古意存 切中带削刀法新

——钱松篆刻艺术研究》

作者:黄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都说一字千金,但他的字却值十万
篆刻艺术发展简史连载 (七)
明代篆刻家何通及“古文入印”考略——以《印史》所录传抄古文印为例
都说一字千金,但他的字却值十万!
西泠印派丁敬篆刻欣赏
简析清代篆刻浙派之艺术特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