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药学清热药性能特点功效分类概述

凡以清解里热(清泄里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其性属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凉血、清虚热等功效,主要用于热病高热、热痢、痈肿疮毒以及阴虚内热等所呈现出的各种里热证候

、性能特点:

清热药药性寒凉,以苦味为主,沉降入里,通过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及清虚热等不同作用,使里热得以清解。即《内经》“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疗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

二、功效及分类

根据清热药的药性、功效及其主治证的差异,清热药可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五类。

清热泻火药:主治气分实热证。能清气分热,对气分实热证,有泄火泄热的作用。

清热燥湿药:主治湿热证。偏于苦燥,有清热燥湿的作用,可用于湿热病证

清热凉血药:主治血分实热证。主要入血分,能清血分热,对血分实热有凉血清热作用。

清热解毒药:主治热毒疮疡等证。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常用于瘟疫、毒痢及痈肿、疮毒等热毒病证。

清虚热药:主治阴虚发热。能清虚热,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证。

(一)清热泻火药

(热:外感六淫邪气之一;火:脏腑之火)

清热泻火药性味多苦寒或甘寒,具有清热泻火作用,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要作用,主治温热病邪入气分,适用于急性热病具有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则神昏谵语,发狂、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洪大等证候的气分实热证。部分清热泻火药能清脏腑火热,故也可用治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脏腑火热证

热与火均为六淫之一,以发热心烦、汗出、口渴,甚至神昏谵语、发狂等热盛的证候为特征。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两者只是程度上的不同。凡能清热的药物,大抵皆能泻火。

使用清热泻火药时,若里热炽盛而正气已虚,则宜选配补虚药,以扶正祛邪。其次,应根据各药作用部位的不同(如清肺热、心热),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

【清热泻火药包括】

石膏、寒水石、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淡竹叶、鸭跖(zhi)草、栀子夏枯草决明子、密蒙花、青葙子。(I类药II类药III类药IV类药)

【共性】

1)性味多苦寒或甘寒(以甘寒为主,甘能生津止渴。)

2)清热力较强

【主治】

1)气分实热证:温病气分,热病邪入气分。(气分热证有四大证: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2)脏腑热证:

A、实热: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

B、阴虚:肺、心、脾胃、肝肾、大肠等。

(二)清热燥湿药

本类药物性味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清热之中,燥湿力强,以清热燥湿为主要作用,故称为清热燥湿药,主要用治湿热证

湿热内蕴,多见发热、苔腻、尿少等症状,但因湿热所侵肌体部位的不同,临床症状各有所异:

1、湿温或暑温夹湿,湿热壅结:身热不扬、胸膈痞闷、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2、脾胃湿热:湿热蕴结脾胃所致的脘腹痞满、恶心呕吐,泻痢;

3、大肠湿热:湿热壅滞大肠所致的泄泻、痢疾、痔疮肿痛;

4、肝胆湿热:湿热蕴蒸肝胆所致的胁肋胀痛、黄疸尿赤、口苦、耳肿流脓;

5、下焦湿热:小便淋沥涩痛、热淋、带下黄臭;

6、湿热流注关节所致的关节红肿热痛;

7、皮肤湿热:湿热浸淫肌肤之湿疹、湿疮;

8本类药物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亦可用治脏腑火热证热毒疮痈

[清热燥湿药——湿热病证——脾胃、肝胆、胞宫、膀胱、大肠、皮肤、肌表。]

本类药物苦寒性大,燥湿力强,苦寒多能伐胃,燥能伤阴,过服易伐胃伤阴,故用量不宜过大。凡脾胃虚寒,阴虚津亏者(津伤阴损者)当慎用(会损脾阳),必要时可与健胃药或养阴药同用。用本类药物治疗脏腑火热证及痈肿疮疡时,可分别配伍清热泻火药、清热解毒药。

(苦寒药大多败胃伤阴,不能用于清虚热。特例:知母、黄柏,有苦能坚阴的作用。)

【清热燥湿药包括】

黄芩、黄连、黄柏龙胆秦皮、苦参、白鲜皮I类药II类药III类药IV类药)

【共性】

三大功效: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解毒

三大主治:湿热证,实热证(脏腑火热证),热毒证(痈疽肿毒)

(三)清热解毒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苦寒,以清热解毒为主要作用。主治各种热毒证,如疮痈疔疖、丹毒、温毒发斑(斑疹)、咽喉肿痛、痄腮、热毒下痢(痢疾)及虫蛇咬伤、癌肿、烧烫伤等。

在临床应用本类药物时,应根据各种证候的不同表现及兼证,结合具体药物的功用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并作相应的配伍。如火热炽盛者,可配伍清热泻火药;热毒邪气在血分者,可配伍清热凉血药;挟湿者当配伍燥湿或利湿药物;疮痈肿毒、咽喉肿痛者,可配伍活血消肿药;热毒血痢、里急后重者,可配伍活血行气药等。对于虚人可配伍适当的补益药以固护正气。

本类药物药性寒凉易伤脾胃,中病即止,不可过服。

【清热解毒药包括】

金银花、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楼、拳参、漏芦、土茯苓鱼腥草、金荞麦、大血藤、败酱草、附药:墓头回、射干山豆根、附药:北豆根、马勃、青果、附药:西青果、木蝴蝶、白头翁、马齿苋(xiàn)、鸦胆子、地锦草、半边莲、附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熊胆粉、附药:猪胆粉、千里光、白蔹、四季青、绿豆、附药:绿豆衣、赤小豆、黑豆。(I类药II类药III类药IV类药)

【治疗温热病】金银花、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

【治疗热毒疮痈】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楼、漏芦、土茯苓、鱼腥草、大血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熊胆粉

【治疗热毒咽喉疼痛】射干、山豆根、马勃

【治疗热毒血痢】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

【共性】

1、性能:多为苦寒,清热之中更长于解毒,以清解热毒或火毒为主要功效。

2、主治:热毒证(痈肿疮毒、丹毒、温毒发斑、痄腮、咽喉肿痛、热毒下痢等。)

3、部分药物兼能泻火、凉血、收敛生肌、解毒消肿、利湿等作用。

4、亦用于温热病、湿热证、水火烫伤、蛇虫咬伤等病证。 

(四)清热凉血药

1、含义:凡能清热凉血,以治疗营血分热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凉血药。

2、性能特点:本类药物性味多为甘苦寒或咸寒偏入血分以清热,多归心、肝经,具有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的作用。

3、适应证:主要用于营分、血分等实热证。温热病病人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症见斑疹和各种出血(如鼻衄、牙龈出血、吐血、便血等)以及舌绛、烦躁,甚至神昏谵语等证。

1温热病热入营分,热灼营阴,心神被扰,症见舌绛、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脉细数,甚则神昏谵语、斑疹隐隐;邪陷心包,神昏谵语、舌謇足厥、舌质红绛;

2热入血分,热盛迫血,心神扰乱,症见舌色深绛、吐血、衄血、尿血、便血、斑疹紫暗、躁扰不安、甚或昏狂。

3)内伤杂病中的血热出血证

4)若气血两燔者,可与清热泻火药同用,使气血两清。

5)热邪入于营分,往往伤阴耗液,本类药物中的生地黄、玄参等,既能清热凉血,又能养阴增液。因此,不仅血分实热证常用,热病伤阴亦常选用。

【清热凉血药包括】

生地黄、附药:鲜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附药:紫草茸、水牛角。(I类药II类药III类药IV类药)

(五)清虚热药

本类药物药性寒凉,多归肝、肾经,主入阴分,以清虚热、退骨蒸为主要作用。

主要用于虚热证

1、肝肾阴虚内热:骨蒸潮热、午后发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虚烦不眠、遗精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证;

2、温热病后期,余热未清,邪热未尽,伤阴劫液: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质红绛、脉细数等证。

3、部分药物又能清实热,亦可用于实热证。

使用本类药常配伍清热凉血及清热养阴之品,如配伍生地、麦冬、玄参、鳖甲、龟板之类养阴药用,以期标本兼顾。

【清虚热药包括】

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I类药II类药III类药IV类药)

三、主治:里热证

清热药主要用治温热病高热烦渴,肺、胃、心、肝等脏腑实热证湿热泻痢,湿热黄疸,温毒发斑,痈疮肿毒及阴虚发热里热证

1、概念

1)里热证:包括气、营、血分证,各脏腑热证,及虚热证;即除表热证以外的一切热证。(里热,是相对于表热而言的。)

2)热证:是指阳邪亢盛的病证。其分类如下表:

3)卫气营血:代表温热病在病变过程中,疾病浅深轻重各异的四个阶段。

卫分证不属于里热证的范畴。

2、里热证分类

由于里热证的致病因素、疾病表现阶段及脏腑、部位的不同,里热证有多种证型。使用清热药时,应辨别热证属实热还是虚热,属气分还是血分,并以整个病情来决定主次先后。

1实热证

气分实热:清热泻火;

营血分热:清热凉血;

气血两燔(气分热兼血分热):气血两清。

2虚热证:养阴清热、凉血除蒸;

3)若里热兼有表证,当先解表后清里,或与解表药同用,以表里双解,表里同治。

4)若里热兼有积滞,宜配通腑泻下药。

四、配伍

1、里热兼有表证,治宜先解表后清里,或配解表药用,以达到表里双解。

2、气血两燔者,当气血两清。

3、最常与养阴生津药物同用。

五、使用注意

1、清热药药性大多寒凉,易伤脾胃,影响运化,故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脾胃虚寒,胃纳不佳,肠滑易泻的患者要慎用。对脾胃虚弱的患者,宜适当辅以健胃的药物。

2、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病伤阴或阴虚津亏者慎用。热病易伤津液,清热燥湿药,又性多燥(寒凉易伤脾胃,苦味化燥伤阴),也易伤津液,阴虚患者慎用。使用时,要注意辅以养阴的药,驱邪而不忘扶正。

3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

4、使用清热药,要注意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试述清热药的概念及性能主治】

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成为清热药。

本类药物性寒凉或平而偏凉,主能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兼能燥湿、利湿、滋阴、发表等。主治表邪已解,内无积滞的里热炽盛诸证,如外感热病高热,阴伤内热,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阴虚潮热等。

【试述清热药的使用方法】

清热药的使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根据里热证的不同类型,选用相应的药物。如气分热证用清热泻火药,湿热病证用清热燥湿药,营血分证用清热凉血药,热毒较重用清热解毒药等;再如脏腑火热证有肺热、胃热、肝火、心火之别,应分别选用善清肺热、清胃热、清肝火、清心火之品为治;热毒病证又有疮痈、泻痢、咽喉肿痛等不同病证,又当分别选用清热解毒药中善消痈肿、治泻痢、利咽喉之物为治。

2、根据发病原因、病程发展、及患者体质的差异选择药物:由于发病原因、病程发展及患者体质的差异,里热证在其发展转归中常常出现不同证候之间的相互转化或相互并存,此时应当在辨证的基础上将两类或两类以上的清热药同用。如气分热证未罢而邪已入血分的气血两燔证,即当并投清热泻火与清热凉血之两类药品;热毒下痢兼血分热毒者,即并投清热解毒药与清热凉血药等。

3、根据里热证的病因病机及兼证等不同选择药物:因里热证的病因病机及兼证等的不同,在治疗时除按上述原则选择本章相应的药物外,还要配伍其他章的药物,以增强疗效。如热病卫分证未罢而邪入里,当配发散风热药,以清里透表两相兼顾;里热兼胃肠积滞,甚至大便秘结不通者,当配伍苦寒攻下之品,以清热通肠同时并举等。

【试述清热药的使用注意】

清热药的使用注意主要有以下几点:

1、清热药易伤脾胃,脾虚食少便溏者慎用,若非用不可,当减量并配健脾胃药,以防再伤脾胃。

2、清热药易伤阳助寒,真寒假热之格阳、戴阳证均当禁用,以防再伤阳气加重病情。

3苦寒性清热药易伤阴液,高热津液大伤或阴虚潮热者当慎用或忌用,或配以养阴生津药,以免再伤阴液,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4甘寒性清热药易助湿碍胃,湿热证尚未化燥不宜用,寒湿及中满者忌服。

5中病即止,不可过用或久用,以免清泄太过,损伤正气。

6、注意选择配伍,不可盲目乱投滥用。

【清热药分几类?各类的性能特点是什么?】

按清热药的性能及临床应用之不同,习惯将清热药分为五类。

1清热泻火药。性味多甘寒或苦寒,功主清泄实热郁火,主治外感热病气分高热证,以及肺热、胃火、肝火、心火等脏腑火热证等。

2清热燥湿药。性味多苦寒,功主清热燥湿,兼以清热泻火,主治无论外感或内伤之湿热火毒诸证,如湿温、暑湿、湿热中阻、湿热泻痢、黄疸、带下、淋痛、疮疹,以及诸脏腑火热证。

3清热解毒药。性味多苦寒、或有辛寒、甘寒,功主清解热毒,主治外感或内生实热火毒诸证,如痈疮肿毒、丹毒、痄腮、咽喉肿痛、肺痈、肠痈、热毒泻痢、水火烫伤、蛇虫咬伤等。

4清热凉血药。性味多苦甘寒或咸寒,多入心肝二经,功主清热凉血,兼以滋阴、活血,主治外感热病热入营血之高热神昏谵语,以及火热内生之血热妄行诸证。

5清虚热药。性味苦咸甘寒,多入肝肾经,功主退虚热、除疳热,兼凉血。主治热病后期之阴伤发热、久病伤阴之骨蒸潮热,以及小儿疳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消食药、清热药【图文】
第二章?清热药(转)
常见清热药材
二.清热药
清热药概述
中兽药清热药物总结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