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搞清楚这些问题,才会明白地勘单位的出路在哪?

作者简介:张恒,公众号“地动翼”创始人,武汉大学地球物理学本科、国际关系硕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产业经济博士生,数年地球物理勘查与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经验。博士期间主要从事行业形势、地勘单位改革研究。


地勘单位面临的主要问题


地勘行业的严峻形势已被业内人士深深感知,周期性行业变化规律蕴藏的机遇却未能充分发掘。追根溯源,地勘单位存在着诸多难以自行解决的问题,无力应对强周期带来的风险和商机。


1.

事企不分,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


地勘单位“事企不分”是一个老调重谈的问题了。传统地勘单位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成立的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地质工作的公益性和商业性分野就越来越显现出来。


  • “事业”单位是通过战略性、基础性地质工作,提供地质公共服务的地质单位。

  • “企业”单位则是从事生产经营性质的商业地质勘查工作。


在当前“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一套人马、两个牌子”的运营模式下,地勘单位既要从事部分公益性地质工作又要对经营利润负责,从而产生了难以自洽的逻辑矛盾。


地勘单位既无法一心一意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又无法全力投身利润积累。


同时,地勘单位的事业身份使它们保留了浓厚的计划经济遗风,在经营管理时并不能完全遵循市场经济规则。等靠要是地勘单位的常态,未雨缪谋和长远打算通常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地勘单位领导由上级指派,五到十年的任期还不够一次行业周期。从全周期的视野去评价任期业绩的好坏几乎是不现实的,地勘工作也就很容易做成急功近利的工作。


2.

管理层级繁多,监管低效、落后


地质勘查作为地勘单位的主业,地勘项目管理是管理的核心。按资金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财政项目管理和社会项目管理。


  • 财政项目管理:

    财政项目的质量管理通行三级质量管理。野外工作的完成要经过分队、大队(院)、局三级质量检查。报告评审要经过大队(院)、局、省基金中心三级评审。有储量的矿产项目还增加省级储量评省委员会的评审。财政项目的经费管理要求所有经费必须花完,不承认勘查单位的利润,简直令人发指。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不适应企业化运营的现状。


  • 社会项目管理:

    社会项目的管理,野外质量管理主要由大队(院)负责,辅以投资方雇用监理。储量报告评审为大队(院)、局、省储委三级评审。


从本人几年质量管理的认识来看,质量管理的层级太多,并不适应地勘工作的现状。许多时候管理流于形式,项目组疲于应对。质量管理最重要的两条:一是态度问题,认真工作,不造假;二是认识问题,跟水平高低有关。多层级的质量管理并无助于解决这两条。只有从业资格、报酬与工作质量、工作效用联系起来,质量管理才有意义。


3.

市场集中度严重不足,同质竞争严重、竞相压价


我国颁发的固体矿产勘查资质达1925个(事业单位1117个)。大量单位从事相同业务,市场上业务容量却有限,互相压价的后果是所有单位只能在恶劣的市场环境下开展工作。最终,地质勘查工作质量必然下降,从而导致投资方对地勘单位信任的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地质勘查业作为一个智力密集性行业并不被国家和社会承认,当前通行的地质调查预算标准全是实物工作量的价格,不包括技术服务。地勘单位只能通过“诱劝”投资方提高实物工程增加收入。投资方和勘查单位存在严重的信任问题。近几日广泛流传的“饿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甲方”同样适用于地勘行业。


但是,现有条件下国有地勘单位不能整合(或倒闭)使这一现状难以改变。


4.

资本积累不足,难以参与探采一体化


地勘行业的难和痛都来自于周期性。高涨期人人有肉吃,低谷期只有通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出清过剩生产力——人员。


走出低谷并不难,通过探采一体化就可实现造血功能。在市场低落时进行反周期的投入既能保留地勘队伍又能进行资源储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地勘单位长期以来一直受困于资本不足,多有熊心壮志,却并没有太多可用手段。在引入外来资本对自有矿权进行勘探时,不仅谈判地位弱,而且受制于人、难以形成持续有效的勘查。


地勘系统长期以来都有是打工经济,一方面资本积累本就不易,另一方面又将大量的现金沉淀在了固定资产上。在上一轮地勘高涨期忙于赚快钱,并不能投入足够的精力进行自有矿权勘查和资本积累。高楼大厦、高档汽车也难说就是迫切需要或立足长远的,固定资产沉淀过多,用于投资和资本增值的资金就少。


5.

人员结构不合理,无法参与高度综合且迅速变化的市场竞争


人员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技术人员占比偏低;第二,缺乏熟悉法律、金融、管理、外语的各专业领域人才。


(1)技术人员占比偏低


图10 2009-2014地勘单位技术人员占比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国土资源统计年鉴)


2009年以来,我国地勘单位技术人员(具高、中、初级职称人员)所占比重是逐年攀升的。即使如此,技术人员占比仍然偏低。2014年末,地勘单位技术人员所占比重仅占33.8%,也就是1/3。我们现在整天讨论的行业严重下行或劳动者收入下降是在技术人员占比仅1/3的情形下实现的。通过适当整合,提高技术人员占比对于行业走出困境是很有裨益的。


(2)缺乏熟悉法律、金融、管理、外语的各专业领域人才


地勘单位如果不想永远在打工经济中打转转,必然要走探采一体化道路,也要积极“走出去”。然而,这样的道路对于地勘行业真是太难。一个参与市场竞争的现代企业必然要求有各种专业分工,单位领导不可能包打天下。进行探采一体化以及“走出去”必然要求大量熟悉法律、金融、管理、外语等各专业人才。地勘系统远远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导致了一系列的窘境。


6.

境内外技术标准不统一,不了解境外商业性勘查规范


我国地勘技术标准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一直不能充分与市场经济对接。特别是矿床价值的认识上,一直偏向于规模和储量,业界有人戏称为“论斤称”。在我国地勘单位和矿企走出去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失败案例。除了常常被人关注的不了解境外政策、法律、风土人情和基础设施等因素外,不熟悉国际通行的商业性勘查规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我国的技术规范的认知中,国外许多项目都是好项目,许多项目是好矿、大矿。很遗憾,大量的好项目最后都折戟沉沙。既然我国在这方面有所不足,认真学习和引进国外商业性勘查规范对于走企业化道路和走出去显得尤为重要。国际上通行的主要有澳大利亚采矿冶金协会制定的《勘查成果、矿产资源量、矿石储量报告澳洲规范》(JORC),加拿大证券管理委员会(CSA)制定的矿业项目披露国家规范43-101(NI43-101),包括格式43-101F1(技术报告)和细则43-101CP。


中国地勘行业的形势


1.

地勘投入逐年下降,社会资金快速萎缩


在经历了地质勘查业的黄金十年后,2012年全国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达到顶峰,总投入510亿元人民币。其中,财政资金投入约217亿元,社会资金投入约293亿元。2012年以后,伴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逐渐深化,矿业形势急剧恶化。相应地,地勘行业形势恶化更为迅速。2015年,全国地勘投入已降至326.1亿元,较2012年下降36%。社会资金投入降至161.6亿元,较2012年降幅达45%。地勘行业迅速步入寒冬。

                           


图1  2010-2015年全国非油气地勘投入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2011-2015年中国矿产资源报告、国土资源部网站)


2.

地勘劳动生产率已趋势性落后于全国全员劳动生产率


2011年以前,随着地勘投入的迅速增加地勘行业劳动生产率也快速增加。2011年地勘行业人均完成地勘投入9.88万元,达到历史顶峰,随后逐年下降。而全国全员劳动生产率保持稳步增长趋势,2012年后与地勘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差距逐年缩小,到2015年一举超过地勘行业。2012年全国全员劳动生产率是5.87万元/人,比地勘行业低31%。2015年国全国全员劳动生产率是7.70万元/人,超过地勘行业的17%倍。


考虑到地勘行业未来几年将处于低谷,人均地勘投入将趋势性的落后于全国全员劳动生产率。地勘行业作为风光的高收入行业的日子已经离去,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将以艰苦艰难行业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图2  2010-2015地勘行业与全国全员劳动生产率对比[1]

(数据来源:根据国土资源统计年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公报整理)


3.

地勘单位人均报酬步入拐点,并将长期落后全国城镇单位职工工资



图3 地勘单位与城镇单位在职人员人均收入对比[2]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和2011-2015国土资源统计年鉴整理)


2012年以前,我国地勘单位在职职工人均报酬与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工资保持同步增长,但地勘单位人均报酬绝对数值较大幅度领先于城镇单位人均工资。2012年-2014年,地勘单位人均报酬增势缓慢,城镇单位人均工资逐步逼近地勘单位收入水平。


2015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工职为6.21万元,而地勘单位人均报酬乐观估计仅为5.5万元左右(实际可能更低)。2014年地勘单位在职人员人均报酬6.15万元是一个阶段性高点,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都将低于该收入水平。与此同时,全国总体收入水平稳步提升,地勘行业从高收入行业跌落为低收入行业。


4.

随全球地勘行业长期处于低谷调整阶段



图4 全球勘探投入与金属价格关系图

(图表来源:S&PGlobal: World Exploration Trends 2016)


全球(非铁)勘探投入与金属价格密切相关,总体上落后1-2年。1995年以来,金属价格与勘探投入经历了两个完整低谷。第一次低谷是在市场作用下重新达到供求平衡,随后在中国的工业化拉动下走向复苏,时间较为漫长;第二次低谷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主要经济体刺激下迅速走向复苏。


当前全球主要金属价格处于触底回升的阶段,会给一些人带来矿业恢复的错觉。实际上这波股价回升主要源于超跌反弹,与2009年经济复苏明显不同,回升空间有限。这次矿业低谷周期可能要超过上世纪90年代末的低谷。主要理由如下:


  1. 中国经济正在转型,资源需求已经触顶。

  2. 新兴经济体发展动力不足,没有国家可以接替中国的需求。

  3. 国际局势持续动荡,正面临大分化大改组,给经济复苏蒙上阴影。

  4. 主要矿业公司为了增加营业收入,进一步扩大产能,与价格下跌互相作用,形成恶性循环。


总之,从全球矿业和地勘投入低谷的大背景下看,短期内陆勘投入难以复苏。只有经过漫长的市场自发调整,过剩的产能得以出清,全球地勘行业才有望复苏。更悲观的情形下还要面临国际动荡乃至战争的风险。


指望中国地勘业能独善其身显然是不现实的。


地勘行业大起大落的原因分析


地勘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环,与其它产业特别是资源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有大量的实证数据支持我们认识地勘行业为何如此大起大落,为何周期性如此之强。观者认识到此规律后,有助于人生道路的选择。下面我们从产业关联和产业结构调整两个角度,通过实证方式认识地勘行业大起大落的必然性。


1.

从产业关联角度分析


矿产资源产业从上游至下游可依次分为地质勘查业、采选业、冶炼加工业。下游产业的需求直接影响上游产业的发展,因而下游产业的利润变化作用在上游使波动放大。全国主要行业的感应度系数变化更从学理上印证了这一观点。


(1)冶炼加工业利润下降导致采选业利润大幅下降,带动地勘投入更大幅度下降


图5表明,全国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总额从2011年后逐年下降。2011年利润总额为4306.86亿元,2015年为1874.3亿元,比2011年下降66%。



图5 2005-2015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总额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图6表明,全国金属采选业利润总额同样从2011年后逐年下降。2011年利润总额为2025.14亿元,2015年为896.7亿元,同样比2011年下降66%。采选业受冶炼加工业的影响非常明显。



图6 2005-2015金属采选业利润总额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采选业利润下降进一步传导到地勘业上,导致地勘投入的大幅下降。地勘投入比采选业的变化趋势滞后1-2年。前文已述,2015年地勘投入比2012年投入下降36%。可类比的2014年采选业较2011年顶峰下降33%。地勘投入降幅大于采选业利润降幅。


2016年地勘投入比照2015年采选业利润下降趋势会有更大幅度下降。

 

(2)越是初级产业其感应度系数越高,受宏观经济和其它产业影响越大


感应度系数是衡量某一产业受其它产业影响程度的系数,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产业感受程度大于社会平均水平。感应度系数越大,受其它产业的影响越大。


表1   28个行业感应度系数


从我国28个行业感应度系数表(胡剑波等)可知,感应度系数排名前8位的部门中只有化学工业不属于资源产业。排名前三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均属于资源产业中的初级产业。介于排名第四与第八之间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及供应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及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属较高一级的产业。


感应度系数排序表表明资源产业特别容易易受其它行业影响,而资源产业中的初级产业——采选业更容易受社会其它行业影响。地质勘查业作为采选业的上游产业,其受影响程度只会更大。


如果地勘业也加入到感应度系数计算的话,感应度系数排序将是:地质勘查业>初级资源产业>高级资源产业>其他产业。所以地勘业是所有行业中波动最大的行业。


中国经济正在持续探底,L型经济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地勘行业做为初级资源产业的上游产业,一时难言复苏。


2.

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分析


(1)主导产业的转换规律与衰退产业的转移再生


通常一个产业会经历从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在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后该产业会向次发达国家及落后国家转移。下图表明了产品生命的完整周期。



图7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百度百科)


主导产业也会经历上述的过程。


一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一般主导产业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发生以下转换规律。


最初主导产业是农业,然后开始发展轻纺工业。第三阶段轻纺工业发展速度放慢,以原料、燃料、动力、基础设施等基础工业为重工业心的重化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取代轻纺工业成为主导产业。第四阶段机械钢铁造船等低度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成为主导产业。第五阶段精密机械、电子计算机、飞机制造、机床等高附加值组装型重化工业成为主导产业。第六阶段第三产业成为主导。


主导产业不断转换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过程,先发国家已经成熟的产业在本国逐渐失去主导地位并向后发国家转移,随后带动后发国家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


(2)主导产业轮换过程中的矿产资源消耗规律(资源产业雁行式演进规律)及地勘投入规律


不同的产业消耗的主要矿产资源是不同的,随着产业的演进,资源产业也有一定的演进规律。中国地质科学院陈其慎等人通过对完整工业化过程的美国、日本进行了实证分析,证实了资源产业的雁行式演进规律。美国30种矿产有历史的消费数据,其中20种矿产40%以上的消费量集中在某一部门。日本25个矿种中,有22种矿产40%以上的消费量集中在某一部门。矿产资源消费历史与产业演进历史吻合。主导产业与矿产消费顶峰关系见图2。



图8 资源产业雁行式演进规律(陈其慎等)


中国的产业演进也遵循类似规律。最初改革开放从农村改革和农业丰收开始,随后开始了轻工业化阶段。加入WTO后轻纺工业很快达到成熟期,而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同时高速发展,进入了一个超高速资源消耗的时代。在2008年经济危机未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反而通过四万亿经济刺激在第三四阶段停留了五年。当前经济危机正是第三四阶段不可持续,第五阶段即将到来的过渡时期。以第三产业为特征的第六阶段也在快速发展。


根据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和资源产业演进规律,陈其慎认为2010-2015间建筑冶金所需的锌铁锰矾镉硒硼等消费达到顶峰,2015-2020初级电子、化工肥料所需的间磷、硫、铝、钼、银等达到顶峰。2020年以后汽车、飞机、电力及其它新兴产业所需矿种才陆续到达顶峰。



图9 中国消费图谱(陈其慎等)


我们知道中国非油气地勘投入在过去十年一直集中寻找与重化工业、基础设施等密切相关的矿种。勘查投入一直到2012年均处于快速上升阶段。2012年后,相关产业发展逐渐停滞,所需矿种的投入也迅速下降。


(3)地勘业是强周期行业


经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已经清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需矿种的不同,相应的地勘重点也不同。同时由于产业转移作用,后发国家将会复制原来的发展阶段,其它国家所曾经需要的矿种将再次成为主流。正是由于产业转移的原因,矿产资源产业才会成为强周期行业。在一轮一轮经济周期中极速增长、极速下跌。地勘行业因而也是强周期行业。


总之,地勘行业的下一春在于两方面。第一,来自于产业转移带来的周期效应,耐心等待新兴国家的市场需求。第二,着眼于中国的产业调整升级,专注新兴产业所需的矿种勘查。

 

国家层面对地勘事业的布局有哪些?


国家层面对我国地勘事业的布局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


  • 第一,从当前国有地勘单位层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成公益性和商业性勘查的分类。

  • 第二,为打破国有地勘单位对地勘工作的垄断、促进技术人员走向市场进行制度准备。


1.

全国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国土资源部《国有地勘单位分类改革调查报告》指出,截止到2015年底全国23个省基本完成了国有地勘单位的分类工作,得到各省编办的批复,8个省区的国有地勘单位未完成分类工作。未完成分类改革的省市有辽宁、吉林、内蒙古、青海、江苏、西藏、广西、上海8省市。


已完成的407家地勘单位分类中,划分为公益类地勘单位的比例高达93%。其中:公益一类124家,占总量的30.5%;公益二类有257家,占总量的63.1%;生产经营类13家,占总量的3.2%。


2015年全国地勘投入共326.1亿元,财政资金164.5亿元,社会资金161.6亿元。按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定位,公益一类不从事生产经营类业务,公益二类可从事部分生产经营类业务(应该不能超过50%)。当前选择公益类单位的比例如此之高,财政资金将面临极大的不足。吊诡的是,由于选择从事生产经营类的单位极少,社会项目将无单位来干。考虑到大多数单位是为了躲避行业低谷才选择公益类,最终出现相反局面不能不说是莫大的讽刺。


由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由各省实施,另外8省尚未完成分类则可能提供新的可能性。当前内蒙正在推进一条资源资产资本一体化的改革道路,辽宁地勘单位改革从公开信息看也是这条道路。希望这8个省市都走出一条不单单是进行分类改革、有创意有未来的新道路来。


2.

逐步打破地勘单位资质垄断,为独立地质师制度作辅垫


2015年以来,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正在逐步打破国有地勘单位对地勘资质的垄断,渐进将地质勘查工作完全推向市场。


2015年10月国务院(国发[2015]58号)文件取消了矿产资源勘查实施方案编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制、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制、矿山储量年报编制、建设项目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评估报告编制等9项资质要求。


2016年2月国务院(国发〔2016〕11号)文件取消了矿产资源开采报告编制的资质要求。


2016年4月国务院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在天津、上海、福建、广东等地试行。取消了除金矿、铀矿、油气、稀有稀土勘查以外其它矿种勘查资质要求。一年以后,这四省市将总结“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经验教训,向全国推广。


可以说,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出台为标准,全面取消地质勘查各阶段工作的资质要求只差最后一脚。


非常应景的是,中国矿业联合会地质勘查协会2016年工作重点明确提出,探索“注册地质师”制度,推进个人信誉与行业诚信有机结合。


未来几年,如果我们看到传统地勘单位消解和独立地质师风行天下不需要太感到意外。


中国地勘事业的出路在哪里?


在对我国地勘行业的形势、存在问题有一个系统认识后,指出顺应国家政策的出路并不是一件难事。“整合”二字可概况地勘事业出路的精髓。从纵向上,打通地质勘查、后续资源产业和资本运作的藩篱,实现产业链整合。从横向上,建立全行业的技术人员共同体,超越地勘单位、实现产业内整合。


1.

纵向产业链整合:资源资产资本一体化改革


纵向产业链整合的好处有四点。


  • 第一,通过资本运作,解决地勘单位长期以来资本积累不足的问题,实现勘探、开发、深加工一体化,把资源行业价值的大头也拿到手上。

  • 第二,彻底摈弃打工经济,建立造血功能。

  • 第三,在企业内实现资源整合,不同部门做精主业,解决当前各单位部门设置小而全、全而弱的局面。

  • 第四,大企业视野开阔、趋势研究水平高、规模大,抗风险能力强。


地勘单位的主要优势是技术优势,地勘单位的资产除了车辆、设备、办公楼等固定资产外还有矿业权。地勘单位有大量的探矿权和部分采矿权,这是其最重要的资产。将一省之体量的地勘单位进行整合后的大型矿企将拥有大量技术人员、大量自有探矿权和部分采矿权。通过资本运作获得大量社会资本,而后使有自己的技术人员对自有探矿权进行勘探将产生一批有价值的矿产地。最后,再使用社会资本进行矿业开发和冶炼加工,从而占据高端价值链。这样就完成了资源、资产和资本的一体化运营。


由于我国已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绝大多数省份并未走资源资产资本一体化道路,多数单位通过选择公益性类别逃避行业周期,最终可能形成社会项目找不到单位来做的吊诡局面。尚未完成分类的8个省市如果接下来进行资源资产资本一体化改革,它们将在这轮改革中获得先机。这轮低谷会是它们最好的成长机遇,积蓄力量之后,有望在新的一波上升周期中进化为行业巨头。


2.

横向产业内整合:建立技术人员共同体


我国地勘单位技术人员仅占在职职工总数的1/3,严重制约了地勘单位的效率和效益。建立跨地域、全行业的技术人员共同体可以迅速解决这一问题。


在这个共同体中,技术人员分享项目信息,技术互助和协作,严密质量监控,并化解意外风险。这个共同体组织应具备几个基本条件。


  • 首先,它必须具备独立性,不能依附于矿企、地勘单位和政府机构。在共同体成员为雇主出具勘查报告时,它只能加强和监督成员的独立性,而不能降低其独立性。共同体的经费来源必须确保与成员的独立性和服务质量相一致,而不是相反。


  • 其次,它代表普通技术人员的利益。不能成为新形式的地勘单位,不主导技术人员的服务回报。技术人员应能得到报酬的多数份额。组建者和成员应当以具备高、中、初级技术职称的普通地质人员为主。


  • 第三,它应具有共享性。共同体为成员提供技术服务需求来源。共同体成员也可分享项目来源信息、勘查经验。


  • 第四,它应有严密而中立的质量监控机制。对共同体成员所提供的技术服务要进行质量监控,并对技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进行公示,建立一套完整的勘查诚信体系。


  • 第五,能为共同体成员提供一定的职业保险,避免成员因非主观因素造成的勘查意外毁掉整个职业生涯。


  • 最后,地勘技术人员共同体一定要有规模优势。当它大到一定程度,多数勘查投资方都会考虑通过该共同体选择他们需要的技术人员。


共同体最好的空间载体是网络,通过互联网形式把时空成本降到最低,极大提高联通效率。在网络中,项目信息、共同体成员库可以无限扩容,双方可以互相选择。诚信体系也可以随之建立起来。这也将解决中国独立地质师制度长期不能真正推出的诚信体系问题。


地质勘查技术人员共同体实际也是独立地质师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建立或许就是中国独立地质师制度的到来!


结语


地勘行业形势之严峻已波及到每一位业内人员,地勘行业的强周期性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当前我国地勘单位所固有的许多问题,使它不能充分应对地勘行业的强周期性,因而谋取新的出路在所难免。


改革,是这一行业的唯一出路。纵向的资源资产资本一体化改革是一条愿景良好,具有自我循环和造血功能的道路。横向建立地勘技术人员共同体则将改变整个行业态势,更是根本性的变革。两条道路并不排除并行前进。无论哪一条道路,我们都应首先变革思维,主动做好精神准备,去迎接这大变局的时代。我们的人生道路也会越走越宽!


欢迎添加张恒个人微信:didongyi_zhanghen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地勘行业总是大起大落?
对地勘事业单位改革顶层设计的若干建议!
2011抓住“窗口期” 用活大机遇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研讨会发言摘登
地勘事业单位改革的十大基本矛盾!如何破解?
将系统工程学引入矿业勘查开发
《提高勘查质量加强行业自律》倡议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