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兰亭辽宁·书坛盘点】说一说“大满贯”篆刻家张威

凌 鹤

      2015年张威完成了他印坛的“大满贯”。

      彼时的5月末,中国书法家协会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公布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获奖的42人名单。篆刻奖仅四个席位,张威名列其中,是辽宁省唯一获奖者。由此留下了一个传奇——中国篆刻最高规格展览获奖的“大满贯”。这样的战绩在当代印人中屈指可数。

      多年来,从不参加任何小型展、地方展和商业展的他,只把眼光瞄准 “兰亭奖”、“全国展”、“全国篆刻展”三个书法篆刻最顶级的学术展览。继六届篆刻展荣获二等奖,三届兰亭奖获篆刻类最高奖后,终于再次从四万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以现场创作最高分赢得了全国奖。对于这样的成果,张威说:“这只是阶段性的梦想实现,最终极的梦想是,能在中囯的篆刻史上留下一两方看得住的好印。然,这个梦想实现很难……但这是一个印人必须要做的。”


魏晋风度

      

尊古为新

       志存高远的张威,有股傲劲儿。这股由犀利、敏锐、自我的艺术眼光、见解与傲骨投射出的傲劲儿,使他在人群里与众不同。

       心性聪颖的张威,更有着异秉的天赋和经年不变对篆刻的痴迷与钻研。尊古为新,使他在艺术中卓尔不群。那长长的极为不俗的成绩单几百字排布不完。闪耀着光芒的荣誉,吸引着众多关注探究的目光,如今的张威禁得起这份关注与探究。一点脱俗、一点清高、一点淡然,使他在浮华面前拥有很多冷静、很多自省、很多艺术所需要的纯粹。

       说来似乎一切都很完美,很顺遂,很如意。但艺术是一条苦旅,从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聪明如张威,亦吃过聪明的苦头,这苦头就是对古典与传统的真正认识与吸纳过程。在追求艺术个性的小聪明里,初时的张威也是几度伤痕裹身。但他从不曾放弃,不断求教明师。艺术造诣高深的老师们,对古典、对传统始终尊崇,这使张威果决地走出了自己原有的误区,坚定睿智地走入了根植传统的书法艺术大道。

      书法理念经历了蜕变,在技的把握上也经历了调整。对于印屏的制作,张威一度下过很多“工夫”,贴纹饰、弄汉画、利用彩条装饰等,但多年后他意识到,只有印章是根本,其它均显矫饰。于是他踏实遵循古法,删去一切不必要的装点,使印屏简洁、古雅。

      领悟魏晋,领悟秦汉,观照明清。对篆刻艺术的追求几近极致,对自己的要求甚为苛刻。在时间与实践的磨砺中,张威数不清废黜了多少印稿,对自己有感觉的文字也是百折不挠十遍、几十遍的篆刻,但求佳境。“魏晋风度”他就刻了不下15遍。不觉间,刀笔开始融入“张氏”灵性,经典化为自然润泽的养料,入古化古,个人艺术语言有根有脉,终达至超以象外的艺术创造。他的精神气质通过他的篆刻作品呈现出智慧、典雅、简约、脱俗、道法自然的文化情怀、哲学情思。刻刀在温情与力量间游走,在历史与时代中穿行,刀随意动,日臻完善。


虚心实腹弱志强骨


西北望射天狼



穿越



闻过则喜



温其如玉




公生明廉生威



融会贯通

        张威的篆刻得益于融会贯通。他对历代印谱深有研究,尤对秦印深深钟情,并抓住了秦印的刀法本质与精神内核,故创作中常常体现古典印风的写意之美。他如是说:“我向来喜欢收藏印谱,所藏印谱几百部,因此常于古谱中流连,寻找灵感。虽有《秦印文字编》流行,然其所收录之字毕竟有限,因此那些藏在古谱内的诸多“奇印”,成为创作的源泉。这是值得一说的一个创作经验,多买书,勤翻看。”所以融会贯通亦指他的好读书、好学习相关知识。  

       张威经常在翻阅先贤印谱时,发现某一方印的印文可用自己方式解读,便会再行创作。他的篆刻作品有取法魏晋官印的,有取法汉代中期匈奴印的,有取法魏晋南北朝将军印的,刀法生辣、凌厉,含巧思拙趣。章法平中造险,稳中求险,或险中求平。在营造古旧风貌时,施以边处虚笔表现,不做旧,真实自然,别具一格。

       同为篆刻道中人的学院派李旭先生赞张威篆刻体现古玺的变化,不失汉印之儒雅,可品虚实灵动,融诸长而归宗,明心见性,独放异彩。

       方寸之间,张威融进了天地阴阳与人的相生相合,也拥有了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的不凡人生。观他的篆刻,所引发的艺术与人生、继承与开拓的思考,当是种种有价值的况味。

(本文作者系丹青北国行总编辑


人生识字始忧患


如是世尊




逃禅煮石之间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世尊




书家自语

浸润在古典中

张威

      中国的艺术很奇怪,相比较西方的一些艺术家在没有系统地接纳传统的前提下,仍能创造出高水准的自我风格,中国的艺术家几乎不可能做到。对于中国艺术而言,缺乏了传统的滋养,所谓的“风格”就会变成一束蒲公英,哪怕是一阵小风便会吹得无影无踪。

      这样的感悟得来并不容易,原以为靠着小聪明能够找到捷径,事与愿违,在满身伤痕后,重新老老实实的走“老路”才知道,中国艺术,尤其是篆刻一道不是“玩出来的”。

      这么多年来,没有走更多的弯路倒是得益于几位深谙传统的恩师的指点,几位先生不约而同的指教——不可离开古人。当真正意与古会时才知道,这是一条,也是唯一一条坦途。

      对于学习篆刻而言,秦汉和明清这两峰是不可偏废的。相对于初学者来说,秦汉印似乎更难懂一些;而流派则更容易入手,对于基本的锤炼,流派印也似乎更具有学习价值,但当掌握了一定技法后,显然流派可再发展的东西就不够了。这也是当代印坛绝大多数人都取法秦汉的原因。

       但流派的东西不可不学,这些年来在对秦汉下了足够的功夫后,发觉不吸纳些流派的气息,总是感觉印里文人的东西不够,尽管流派印中文人的习气往往影响作品的天真,但那些人为的、执着的痕迹如果运用得好,也会为作品增添些许可爱之处。

       秦汉印作中,有不少糟粕,很容易给我们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如何取舍、如何识别大美就变得格外重要,这就谈到了一个深层次的美学问题——一个人的眼力不够,他的艺术永远是低层次的。因此,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就变成了篆刻的要务,也只有在高的眼界的指引下,我们才可能找到高层次的范本。

       对于临摹而言,篆刻与书法不同。书法如果要将古帖写的形神兼备,确需多年的功力,但摹印则不同,似乎初学者稍加用心,用时长便可将古印摹的差不多。但这也仅仅是解决了篆刻中的刀法问题。篆刻是一门文字的艺术,而对于文字的掌握与运用,是篆刻的又一项基本功。只有对于古代文字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后,才有可能在创作时将文字摆布的巧妙而自然,因此,能从大量的工具书中找到一个最适合的字是篆刻家的基本能力。

      关于章法,时代的审美不同,章法也在不同时期有了不同的评价,但大美是不受时代影响的,当我们面对篆刻史上那些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时,会发现每一件作品的章法都是不造作的,一任天然的。因此在设计时,既要匠心,更要花心思去掩饰你的匠心,不让人轻易看出你的小聪明才是大智慧。

       对于刀法,我个人的经验是多看秦汉古印的原作。当滤去那些历史造成的苍茫与残破,你会发现古人刀法的洗练及对细节的忽略,这都是我们应该悉心消化的。一直以来,崇尚瘦硬一路,基于这样的风格可以用最简约的刀法表现。这引发了另一个话题——简约。

       一直执着地认为,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八大山人的作品,而不是其他任何人——能用最简单的笔墨表现大美。篆刻亦然。因此,追求简约无疑将成为篆刻一道的终极追求。当然,想做到简约而不简单着实很难,而古人对于繁缛的把握也有相当的功力。所以,在没有足够的能力追求简约时,如何把握繁缛也成为一个课题。对于繁缛的把握,两个概念可以分出高下——文气与匠气。如何做到文而不匠,则又回到了“眼界”这一原点。因此,吸纳一切与艺术相关联的美好的东西以提高自身的审美就变成了必修课。

       对于个人风格,何时形成为佳,各人理解不同。 历史上不乏天资卓绝者,早早形成风格,但更多的是通过时间的磨砺,风格的形成水到渠成。因此,如果不是天纵之才就别急于形成所谓的自我风格,心态平和地浸润在古典中,你的习气和你学古人不像的地方,也许就是你的风格。



张威篆刻印章作品




技由心付 穷命持之

张威

(本文系作者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展获奖测试的现场作文

      夫唐张怀瓘《文字论》有云: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王羲之题卫铄《笔阵图》亦有曰: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乃知书为心画,书不由心,难生魂魄。

      西方之文化以建筑为轴,东方之文化,以书法为脉。书法之于古人,堪称首要,卫夫人《笔阵图》有云:“夫三端之妙,莫重乎用笔,六艺之奥,莫出乎银钩。”然五四以降,书法乃成奢业,至今日,时人皆十指敲字,三指几不轻动,故书终成艺矣。

       书学一道,须经年累月,穷一生而为,方可窥其堂奥。孙过庭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知险绝,复归平正。”此是分布之道,亦是书学之道,人生之道。书之长进,亦如人之成长。先学规矩,而后不惑,终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通会之际或人书俱老。因之,所学书体亦当循序而为,初从篆分真书,得之规矩,而后行而一放,方能草而有度。时见初学者沉迷于狂放神品,拙笔拟之,空有其状而不得其质,更远其神,讵知古贤狂而能稳,盖幼而得平正规矩,放之亦乱中有序。故学书不可乱其序,知其流变方易得其笔。

       然朱和羹《临池心解》有云:“意在笔先,实则不易,穷微测奥,通乎神解,方得此高妙境地。”故学书当须笔笔精研,务追形似,方能练得火眼,修得精心,乃知所书与先贤之距,方能有进。

      时人比之古人,眼界可谓大开,昔年诸贤巨迹,或秘藏于宫闱,或私玩于权贵,难得一窥。包世臣于《艺舟双楫》中有记:《兰亭》双钩拓硬黄十数过,方得古人抽毫之妙。乃知古贤之艰。今诸圣原色法帖随手案头,乃古之人不可想者。然所见者多,所惑者众,时人多难志于一家而穷其技。常见留连诸帖而难深入者,三日旭素,五日山谷。须知凡者欲精通一家,三五载乃可略得其技,技精始能生神,苏东坡《论书》曾语:世间之贵皆因之难。因之,技不可轻。

       当代书坛曾多曲折,一度创新纷纷,奇怪生焉,然技不精熟,糙者频出,厅堂一瞥尚可,难安坐静观其妙。近年入古之风日盛,当欣然。当代书者应须先锤技法,勿轻言创新。纵观中国书法千载,诸贤德巨匠无不是于前人过之寸步,跃进者如宋吴说游丝书,虽技惊人,终因太过超迈而失本源,故湮灭之。时人当引之为戒,小步徐行,不可轻率为新,或可久之。

       技之若成,则须修心。张怀瓘《文字论》有云:“不由灵台,必乏神气,其形悴者,其心不死。”技之在手,则书之发乎于心。古之《兰亭》《祭稿》《寒食》皆非书作,乃文稿。盖三贤技已了然于胸,作书时唯关乎文字,故其书自然矣。

       然“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实难矣。书之技易得,心之境须终生修之。腹有诗书气自华,此古训人尽皆知,然时人多与此欠之。今书协之大展,长勉书家作自家文,以励读古之风,可堪长计。诗书胸溢,方通古贤之神,更易得古贤之技也。

       为艺者,更当终生持之,或可有小成。所谓“其志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终其身。”闻之冠冕,实则难矣。精品之极境便是动人魂魄。然动人之作常得乎?艺者往穷尽一生,难得慑人心魄者,故当沉之淀之,笔耕不辍或有望得之。

       当今书坛,诸多早有名声者,今已难寻觅,盖因少天性欠才学而无象,终成过往。

       余学书廿载,于数年前悉辞俗务,安心作艺,不久乃有小获,始知“舍得”之义。书法乃终生寂寞之道。天纵之才或可而立不惑有所风规。凡者,皆是晚岁方解微奥。轩冕贫贱若轻动之,绝难成大气,今于大展之先,有感于斯文,亦当自勉之。                                

张威书法作品



张威艺术简历


张威

张威,字文仲,号冷玄。

别署:眠琴馆、散墨庐、听秋草堂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篆刻委员会委员

河北省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国家艺术基金支助艺术家

1975年生于沈阳

篆刻先后师从张军、甘海民、刘一闻先生。




获奖

2009年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篆刻类最高奖

2015年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奖

2008年 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二等奖

2013年 全国首届沈延毅书法奖获奖

2013年 西泠印社大型国际篆刻选拔中原赛区获奖                       

2002年 首届省直书法展一等奖

2003年 辽宁省首届篆刻奖

2011年 辽宁省第二届篆刻奖


参展

1998年 参加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     

2004年 参加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2005年 参加全国第五届篆刻艺术展

2007年 参加当代篆刻艺术大展

2010年 兰亭之星汇中原书法展(特邀)

2010年 长安中国书法节兰亭之星书法展(特邀)

2010年 第五届中国书画博览会兰亭获奖作家邀请展

2011年  参加当代精·典印风邀请展

2011年 辽宁首届临帖展(评委)

2013年 参加全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

2013年 辽宁第四届兰亭奖 (评委)

2014年  参加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展  



网络编辑/宋碧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湖上印社 | 徐利明
书坛精英 | 走近 岳奇
中国书协发布|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作者作品选登
书坛新锐 | 十一届国展·优秀书法家推荐之三十三——李守银
78岁斩获兰亭奖,一生只写两个字......他感动无数人!
第五届兰亭奖一等奖获得者——王卫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