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




在我国,自古就有“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之说,并且这种说法在社会上一直流传很广,就连清初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也曾这样说。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这句谚语中所说的“三国”和“水浒”分别指的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其中,《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全书始于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展现了公元184年到公元280年间的历史风云;《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人民大众而不以帝王将相作为英雄的长篇小说。它们与《西游记》、《红楼梦》一起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作为“四大名著”,它们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既然是称为“四大名著”的小说,为什么又有“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之说呢?


首先,我们先说“少不看水浒”——

《水浒传》讲述的是农民起义的故事,书里的各路英雄豪杰大多是以一副侠肝义胆的面目出现,弘扬的是一种反叛精神,即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和传统的儒家提倡的中庸思想显然是格格不入的。此外,英雄豪杰“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豪爽虽然让人觉得痛快大气,倒在好汉们刀下的贪官污吏和恶霸地痞固然不少,可是细读之下不难发现,好汉们滥杀无辜的场面也不少见。例如,在“血溅鸳鸯楼”一节,武松在盛怒之下杀掉了那几个要谋害他的仇家,又捎带着杀了好几个无辜的人,在杀了人之后,还蘸着鲜血在墙上写下了七个血淋淋的大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许,在那个年代里,作为豪杰不杀几个人就显不出英雄好汉的底气,但如果像武松这样杀人杀到了不分青红皂白的地步,的确让人不寒而栗!


明代有一个文人叫左懋第,他就认为《水浒传》是一部教人做强盗、造反的坏书,如果不禁毁的话,对于世风的影响是不堪设想的,于是他上书朝廷请求禁毁《水浒传》。其实,左懋第很爱读书,自己就是个“水浒迷”,那他为什么会突然这样做呢?


这事还得从崇祯年间的一场农民起义说起。当时,有个叫李青山的人,出身贫苦,以屠宰为业,平时爱打架,跟一些强盗、作奸犯科的人交往甚密。1641年,因连续三年的旱灾,全国闹起了饥荒,很多人都被饿死了,各地都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有一天,李青山在买粮时与官员发生冲突杀了人,被迫无奈也举起了反抗的大旗,靠抢劫漕运壮大自己的实力。之后,以李青山为首的这股起义军经历了招安与再起义,几经波折,才最终被明朝政府派出的重兵镇压下去。


当时,担任刑科右给事中的左懋第得知李青山的事之后,马上想到了之前经历的几场小型起义,他们大多都有《水浒传》的影子:杀人放火、上山为寇、破城劫狱、希望招安为官。于是,左懋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世之多盗,弊全坐此,皆水浒一书为之祟也。”明朝政府出于政治需求和统治的需要,决不允许任何危险因素存在,所以就批准了他禁毁《水浒传》的奏折。从此,《水浒》在明朝就被视为禁书了。


通常情况下,青少年的性格都比较单纯,并且年轻气盛,往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对于父母来说,有谁希望自己的孩子形成叛逆的性格,从而惹是生非、招致祸端呢?因此,人们不赞成青少年看《水浒传》就不难理解了。此外,《水浒传》里面的那些好汉固然豪气冲天,但最终依然摆脱不了被招安、被屠杀的厄运。因此,从这个层面来看,“少不看水浒”表达了普通老百姓和读者们一种热切而又感伤的愿望:希望青少年们能够安安稳稳、踏踏实实地过日子,不要去学那些好汉们的各种叛逆之举,不要搞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接着,我们再说“老不看三国”——

至于“老不看三国”,这个说法就引人深思了。首先,《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其次,这些故事不但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而且在世界其他地区也被奉为经典。例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研发的三国系列游戏,风靡全世界。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是汉朝军阀混战和各种人物智慧进行较量的争斗史,而且其中的各种故事就是中国式智慧的一种集中浓缩。例如,魏、蜀、吴等各个军事集团的结盟与冲突,各种权谋、计策的谋划与制定,人才的发现、招揽与运用,地盘的管理和抢占,等等。说穿了,《三国演义》通篇都充斥着“计谋”,无处不在讲“谋略”。这些“计谋”和“谋略”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设个圈套,引诱对方来钻,从而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例如“捉曹放曹”、“蒋干盗书”、“周瑜打黄盖”、“长坂坡救阿斗”等,无处不在斗智用计、尔虞我诈。因此,鲁迅先生曾评三国说:三国写刘备的忠厚近“伪”,诸葛亮的机智近“妖”。


一般来说,一个人岁数大了,生活的阅历比较丰富,经验积累也比较多,为人一般都老于世故,处理问题也表现得老成持重,这样的老年人当然会得到人们的尊敬和倚重。相反,如果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人再去读《三国演义》,并且从中吸取“营养”,遇事过多地讲究谋略,最终很可能会变得老奸巨猾,那可就为人所不齿了。这大概就是以前人们认为“老不看三国”的原因所在吧。


有个叫石昌渝的老先生讲得更有意思:因为古人的寿命比较短,所谓“老不看三国”,是指30岁以上成年人、有政治头脑的人,不让读三国。为什么?怕你推翻他的统治。


相对来说,杂文家高旅先生的说法则较为平和折中。他认为“老不读三国”是:“犹言年纪到了这地步,经历颇多,不宜再看三国——看到各种图人的计谋,不免缅怀自己的遭遇,吃了别人不少亏,猛然觉醒,突然愤恨而已;或因学习了那一套,用以对人,甚至进行报复,都非美事,所以认为不如废卷。”


其实,以上所说的“少不看水浒”也好,“老不看三国”也罢,实际上都把问题看得绝对化了。事实真有那么严重吗?未必。虽然我们现在无法计算到底有多少人因熟读三国,采用故事中的谋略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也无法计算到底有多少人跳进了别人按照三国故事设置的圈套里,而被置于绝地。但我们在何处看见过有哪一位忠厚的长者因为看了《三国演义》就变得老奸巨猾了,又在何时听说过有哪一个失足的少年是因为看了《水浒传》才变坏的?因此,“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这种说法,只是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一种偏见。事实上,这两部巨著不论是创作手法还是思想内涵,都达到了世人所公认的极高水平。所以,它们是当之无愧的老少咸宜的好作品,绝不应该受什么年龄段的制约。


本文节选自《震撼世界的中国民间智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有“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之说
俗语: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有道理吗?为何人老了不看三国?
为什么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读了之后只有无尽的后悔
【品水浒】吴用与诸葛亮谁最厉害
明末很多起义军,为何都以《三国演义》《水浒传》,作为制胜秘籍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