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些经典好孩子 为什么活不下去

这些经典好孩子为什么活不下去

黄束

有个高考状元说,他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这些年来,他似乎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最后生无可恋,放弃了自己的生命。那么,这些非常优秀的孩子,甚至是名校中最优秀的学生们, 他们为什么屡次三番尝试放弃生命呢?

1

表弟在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就读。他说大一时全年级就有两个跳楼自杀,大二时也有同学选择这样的方式离世。

让他们最不可思议的是,这些轻生的同学,各个学习成绩优异,有的还是家乡的高考状元,家境也不错。没有任何现实困难横亘在他们心头,但他们却生无可恋,纵身一跳,毅然决然离去。

他们不考虑生他养他,以他为骄傲的爸妈因为他的离去会是多么的伤心欲绝,一切成空。他们只是无限放大了自己的无意义感。

对这种现象,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总督导徐凯文提出一种说法:“空心病”。

具体来说,如果一个非常优秀的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想要,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那么他很有可能患上了“空心病”。

一位在高校做心理咨询老师的朋友说,现在大学生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认为活着没有意义的比例要占3成,他们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那些采取极端方式放弃自己的学生好多是生活在蜜罐里的,这些孩子的父母无论如何也想不通,给他们创造了那么好的条件,孩子还是感觉不幸福。

2

通常来说,如果以下5条都符合,那么基本就是“空心病”人。

1. 从症状上来讲它可能是符合抑郁症诊断的。它会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但是和典型抑郁症不同的是,所有这些症状表现并不非常严重和突出,所以外表上看起来可能跟其他同学或其他大多数人并没有差别。

2. 他们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他们也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他们似乎很多时间都是为了获得成就感而努力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但是当他发现所有那些东西都得到的时候,内心还是空荡荡,就有了强烈的无意义感。

3. 通常人际关系是良好的。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需要维系在他人眼里良好的自我形象,需要成为一个好孩子、好学生。但似乎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别人而做的,因此做得非常辛苦,也非常疲惫不堪。

4. 对生物治疗不敏感。

5.有强烈的自杀意念。这种自杀意念并不是因为现实中的困难、痛苦和挫折,而是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

3

至于大学生出现“空心病”的诱因,徐凯文认为是价值观所致的精神障碍,其根源则在于中国教育忽视或放弃对人的培养和成长,尤其是价值观的教育。

记得2014年复旦投毒案二审开庭时,在庭审现场,被告林森浩一度低声痛哭,并表示:“我是一个很‘空’的人,我没什么价值观。”

林森浩所说的“我没什么价值观”,揭示了这个悲剧造成的深层原因。一个大学生会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理由去谋害同学,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失败,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失败。

无论多么优秀的人才,一旦与自己的内心和性情断裂失联,无论外在的表现多么出色,内里也是岌岌可危。

良好的抗逆力必须要有效能感(觉得自己行),归属感(有良好的支持系统),乐观感(对未来充满盼望)。其中,有爱的归属感是核心。

上海曾经对21所学校进行调研,最后发现了十个最可能的风险因素。其中涉及到归属和关系的风险因素占了近一半。所谓归属和关系,主要指的是青少年与自己的关系、与家庭的关系以及与同伴的关系等。

当代青少年的脆弱和心理问题,其根源或许就在于高品质关系的缺失。如果一个学生既没有满意的家庭关系,也没有同伴关系的支持,那么心理健康程度就相对较低。这样就容易导致青少年无法参与家庭对话与获得支持、无心参与社会交往。

一个朋友,在孩子很小时候,就注重对“生命力”的培育。把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帮助孩子认识生命,希望孩子活出生命价值。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拓展孩子的身体活动与兴趣爱好,在游戏活动中发展认知与情感。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哪里会患空心病呢?

4

那么如何预防“空心病”呢?

培养爱和归属感,培养一种安全感,发自内心地接纳周围的人,建立足够的亲密关系。

接纳自己,正确看待自己,虽然暂时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但是要尽量克服这种焦虑,尝试着学习冥想,放松自己,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改善自己的利他动机和利他行为。

用心感受爱,用心感受美好,用心感受初心,用理性、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世界,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分散

其实,家长真正需要教给孩子的是,“让他们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欣赏自己,并且有能力为自己的成长负起责任。

当一个孩子能真正欣赏自己并为自己负责,这样孩子的未来还需要家长操心吗?


心理咨询师妈咪简介:

黄束:记者、作家、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职研究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比抑郁症更痛苦的,是抑郁的症状却不是抑郁症
心理研究 | 大学生心理危机影响因素的综合探究
三成北大新生竟然厌学,只因感染上了“空心病”?
家庭教育:做喜欢的事,避免孩子患上“空心病”
防止孩子患上“空心病”
徐凯文博士在亚洲教育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价值观时代来临,青少年抑郁的文化疗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