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热点文章】张永庆:食管心脏电生理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1952年Zoll利用脉冲刺激经食管电极对心脏进行了电刺激,首创了经食管心脏起搏;1973年Montoyo用经食管心房调搏技术较全面开展心脏电生理检查,并治疗多种快速性心律失常;1979年蒋文平、方祖祥等将此技术率先引进国内,1982年首次报道经食管心房调搏对窦房结功能检测,并致力于研究与开发国产食管心房调搏仪;1983年邓昭文、张永庆率先在我国南方开展经食管心房调搏术,利用多道生理记录仪同步记录V1、食管导联,研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并以此研究食管心房调搏对预激旁道的定位诊断。嗣后,食管心房调搏技术在国内各地相继蓬勃展开,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门基层医院可以简便开展的实用性无创心脏电生理检查与治疗技术。 

  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与治疗技术在临床上最早用于窦房结功能检测,随后用于室上速的诊断与治疗,随着食管心脏电生理技术在临床上不断引向深入,目前多数医疗单位开展有:1、窦房结功能检测;2、心脏前向传导不应期的检测;3、房室交界区功能评价;4、房室结双径路、多径路电生理检测;5、阵发性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诊断与治疗;6、预激综合征的临床心脏电生理评价;7、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等,个别医院开展有经食管心房调搏心负荷试验、经食管心室电生理检查等。 

  近年来,食管心脏电生理技术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宽泛,已从单纯电生理评价与治疗,进展到对症状患者的筛选、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评价等。主要进展有:1、对阵发性心悸患者的评价;2、对发作性晕厥患者的评价;3、复杂心律失常的鉴别诊断;4、研究常见或少见的心电生理现象;5、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评价;6、临时心脏起搏急救等。 


一、对阵发性心悸患者的评价 

  阵发性心悸是门诊就诊患者主诉的一个常见症状,可由心内、心外多种因素引起,通过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不但有助于揭示心动过速导致的阵发性心悸,而且有助于消除心因性阵发性心悸的疑虑,指导临床选择适宜的治疗手段。 

  病例: 

图A 患者男、20岁,阵发性心悸3年,食管心房程序刺激诱发折返性心房波。

图B  R-PEP/R-PV1同步标测,示R-PEP<R-PV1,提示O-LAVR

图C  阿托品1mgIV后重复程序心房刺激,诱发O-LAVRT


二、对发作性晕厥患者的评价 

  发作性晕厥可由心内、心外因素所致,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有助于揭示心内因素如:过缓、过速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发作性晕厥。 

  病例: 

食管心房起搏时出现长达3.76sec的发作性停搏


三、复杂心律失常的鉴别诊断

  有些复杂的心律失常因体表心电图P波不易识别而无法确诊,食管心电图可显示清晰P波,易于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与鉴别。

  病例1:

 常规心电图酷示窦性心动过缓,食管心电图示房早二联律未下传

  病例2:

心电图酷似窦性心律伴I°房室阻滞,食管心电图示2:1心房扑动

  病例3:

体表心电图示宽QRS波心动过速,P波不清,食管心电图示房颤、房扑波

  病例4:

右束支阻滞型宽QRS波心动过速,体表导联未见P波,食管导联清晰显示P波,RPˉ呈3:2逆行传导,提示室性心动过速。


四、 研究常见或少见的心电生理现象

  心电生理现象如文氏现象、空隙现象、蝉联现象、拖带现象、折返现象、多层阻滞现象、超常传导现象、1:2房室传导现象、房室结加速传导现象、电交替现象等在常规心电图检查中偶尔显现,但在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中易于显现,因此,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有助于研究这些现象的心电图特征、机制、类型、部位及临床意义。

1、束支文氏现象

  传统束支文氏现象有3种表现形式:

  ①直接显示型文氏现象:QRS波群由正常-不完全束支阻滞图形-完全束支阻滞图形逐渐演变,周而复始,有规律的改变;

  ②不完全隐匿性文氏现象: QRS波群由不完全束支阻滞图形-完全束支阻滞图形逐渐演变,周而复始,有规律的演变;

  ③完全隐匿性文氏现象:自始至终QRS波群呈完全束支阻滞图形,但时间可有轻度变化。

  在经食管心房程序刺激诱发的直接显示性束支文氏阻滞时,其表现形式则发现与传统诊断标准有一定不同。如下:

  病例1:

食管心房程序刺激揭示的直接显示型左束支文氏阻滞

食管心房程序刺激揭示的直接显示型右束支文氏阻滞

  食管心房程序刺激对束支文氏型阻滞研究结果发现:传统认为直接显示型束支文氏现象图形变化为正常QRS波→不完全性束支阻滞型QRS波→完全性束支阻滞型QRS波演变,表现在右束支即为:rS  →rSr′→rsR′。而食管心房程序电生理检查揭示直接显示型右束支文氏现象的V1导联QRS波演变过程为:正常的rS波→S波逐渐变浅的rS波→rSr′波→rsR′波,与传统认为的直接显示型束支文氏现象图形演变过程明显不同,说明在出现rSr′波前右束支已有递减文氏传导阻滞,只是阻滞程度比较轻微,<左束支的0.03秒,故没有在V1导联显示rSr′波。同理,直接显示型左束支文氏现象则在V1导联上表现为先有S波逐渐变深,才演变到典型的不完全型左束支阻滞图形,而非直接过渡到不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典型QRS图形。

2、房室空隙现象

3、房室交替文氏阻滞



四、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评价

  抗心律失常药物对阵发性室上速等心律失常预防发作用药是否有效,过去仅凭经验选择药物,能否起到有效预防作用并无把握。应用食管心脏电生理技术对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药物试验,可为患者筛选出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实验前可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测定心动过速诱发窗口,诱发出室上速最短S1S2间期与最长S1S2间期之间的时距,然后选择某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根据药代动力学,静脉用药达血药浓度高峰,或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3-5后重复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若不能诱发出室上速,或诱发窗口明显缩小,认为该药有效。连续进行药物试验间歇不应短于前一次药物试验的5个半衰期。一般筛选出1-2种有效药物长期口服,可有效预防室上速发作。


五、临时心脏起搏急救

  对于无腔内起搏技术的基层医院可通过经食管心脏临时起搏救治心动过缓依赖型或长Q-T间期延长型尖端扭转室速或室颤的病人,以赢得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时间;也可作为心脏骤停的临时心脏起搏急救或心动过缓病人手术麻醉的保障。


立即关注365医学网

随时获取好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阅读详细内容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桂芝:食道心脏电生理在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
李忠杰:如何应用食管心脏电生理诊治心律失常·365医学网
【论 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在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中的特征
早读 | 从一个病例认识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诊疗策略
【食管心脏电生理】第七讲 检查相关术语
心律失常讲座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