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为什么删除了《伤口是光进入内心的地方》

甜蜜的大枣221

我为什么删除了《伤口是光进入内心的地方

作者/枣姐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这两天,后台不断有读者追着枣姐诘问:为什么《伤口是光进入内心的地方》删除了,很多读者觉得写得特别棒,要反复的一看再看。


考虑到大家的要求实在太强烈,我只好郑重其事的在这里回复一下。


那篇文章之所以删除,是因为文中写了一点我自己的家事。在我看来,那点家事就是叙述了一个家庭的正常日常,可是,很遗憾,弟弟看了狠恼火,最后还惊动了老娘。


我非常震惊的发现,即便亲密如家人,在大脑不同频的情况下,要实现和谐沟通简直太难了。


老娘强烈要求我删除文章,虽然我所涉及的话题都是为老娘考虑,可是,儿子不开心,老娘心疼的什么似的。过去年糕先生总说不让我掺和娘家事儿,他们才是完整一家人。我还不信那个邪,这点微不足道的小事证明了年糕先生的正确。


我提及那点家事的目的是想老娘长久的开心,既然这篇文章妨碍了老娘的开心,当然要删除掉了。


因为太多读者留恋这篇文章,所以,我把涉及娘家的部分内容拿掉,换上另外的同样是真实发生的家常故事复推出来。


附录《伤口是光进入内心的地方》


昨天推送的文章《最难的修行不在山中,而在柴米油盐的家常》,文末有几则留言,让我印象深刻。

 

其中一则是吐槽留言:初一晚上八点小孩头磕烂了缝几针,当天晚上我就发给家庭群里了,两个亲姑说小孩调皮捣蛋的。第二天也没来看。一个庄里住的。白天走亲戚晚上呢?我心里不舒服我老公也是,毕竟他们小孩病了啥的我们都去看看,可是人家爸觉得我小题大做,初三就走了不是上班是我不想伺候他们吃喝。因为来看他爸。跟我没关系。

 

遴选这条留言不是对读者有什么驳斥,相反,我要给她的坦白真诚点赞。这种不舒服,这个春节中,极有可能发生在很多家庭中。不同的只是,这个家庭的不舒服是因为孩子头磕碰了姑姑没来看,其他家庭则是另外一些鸡毛蒜皮的不愉快。


很多人谈及生活时总喜欢用“又没什么大事儿”含糊而过,殊不知,烟火家常中,很多家庭可能一辈子都遇不到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儿,磨损感情以及内心发生微妙变化的,都是些提起来小得甚至有点搞笑的小事儿。


因为问题小,小到提不到桌面上来说,所以,有了不高兴也不说,只是作为一点芥蒂横在心里。今天横一点,明天横一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芥蒂不会自动消泯,反而会成为一堵坚实的墙,最终成为亲密关系的壁垒。


比如这位读者提及的这点事儿。


孩子磕碰了头缝了几针,当姑姑的没有立即来看,说起来是大事儿么?这点事儿放到桌面上来说,人家是会笑话姑姑还是笑话孩儿的爸妈?


读者也知道自己夫妻的“小器”会被笑话,所以,她不直接和姑姑们提,而是用“既然你让我不开心,那么,我也用让你们不开心怼回去”。


等姑姑们初三进门,发现弟弟弟妹不在,得知事情原委,自然不会开心,弟弟弟妹的目的达到,这一波算扯平了。但是,事情没完,未来等弟弟弟妹再有事,姑姑们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继续怼回去……


家庭关系看似血浓于水,可有多少家庭关系就因为这样的来回怼最终亲情成陌路。


等到某天再来追根溯源一段关系冷场的根源所在,才发现,就是某年某月某日的一根鸡毛所致。


所以,生活中的智者,不一定拥有运筹帷幄家国大事的韬略,但一定具备在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上防微杜渐的定力。


02

要在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做到防微杜渐,其实很不简单。


最近我一直在听武志红的心理课,今天上午听到一节,受益匪浅。


在谈及有关自我组织力这个命题时,武志红引用了一个小故事:


弟子问师父:“师父,您有时候打人、骂人,有时候对人又彬彬有礼,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吗?”


师父回答:“对待上等人直指人心,可打可骂,以真面目对他;对待中等人最多隐喻他,要讲分寸,他受不起打骂;对待下等人要面带微笑,双手合十,他很脆弱、心眼小,装不下太多指责和训斥,他只配用世俗的礼节。”


武志红否认人应该分上中下等级,同时又指出,人的确是有属性差别的。这个属性差别的层次为:对于自我脆弱的人,基本都给予支持;对于自我尚可的人,支持和分析一起使用;对于自我完整的人,就可以制造“匮乏性环境”,逼他更好的认识自己。


现实中我们所做的,却往往与这个理论相反。


自我完整的人,往往是生活中的优秀者,这样的人,我们见了往往只有尊敬和崇拜,几难有机会去制造匮乏性环境逼迫他。而那些自我脆弱的人,因为自身的不完整,生活中往往破绽百出。对于这样的人,使用的才会是指责和反对。


指责和反对的目的是希望对方改进,从而做得更好,却忘记了,一个自我不完整的人,往往并不具备完善自我的能力。


那怎么办?


心理学大咖给出了方法:用世俗之礼对待他们。

 

自从住上儿子媳妇给买的养老房,婆婆每年春节都会和我“算账”——“到今年这套房子又升值了多少,这是我给你们带来的福分。”

 

往年婆婆这样算账时,我多少会有点不舒服,觉得她总喜欢拿着不是当理说,今年,我的观点改变了,我从婆婆一再重复的这句话中,突然看到了她内心的不安。她是强势了一辈子的人,无论和谁相处,都喜欢拔个尖,属于典型的自我比较脆弱的人。现在,住到儿子儿媳买的房子中,这种拔尖的气势没有了,她无法自我圆满内心的平衡感,于是找出了这么一种自我安慰的途径,目的不是表白自己有恩于儿子儿媳,而是不希望儿子儿媳自觉有恩于她。

 

这是一个脆弱的老人用来防御可能被轻视的唯一武器。

 

看懂这一点后,我对婆婆充满了理解。无论她说什么,都只笑着点头,认可她的定义。


03

现在的人都喜欢讲修行,其实,真正修行好的人,一定会在烟火人生中有一颗不惊不动的平顺心。

 

活到这把年纪,判断一个人,我只关注他怎么做,而不去听他怎么说。

 

人都有自恋的倾向,用语言表述时,无形中总会把自己放在高位上。这是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误区。所不同的是,有智慧的人会尽力缩短说和做之间的误差。而愚钝的人,说的时候情真意切,做的时候离题万里。

 

就我的观察,一个人之所以会“视而不见”,往往不是心性有问题,而是眼界和格局太低。

 

人和人的本性其实没有太大差池,大奸大恶者少,大善大慈者也不多。更多人都是一念善一念恶的平常人。

 

决定这些平常人高度的,是看问题的视角。

 

若只从自己付出的角度去看,就是背靠一座金山也会怨声载道。

 

若能从自己所得的角度去看,就是昼夜不息的付出也会感觉自己做得还不够。

 

再回到文前那位读者的留言:孩子磕破了头缝了针,当妈妈的第一时间把这个事儿发到家族群里去,她要的不过是自己的孩子被隆重以待的尊重。表面看这是要求别人重视孩子,其实内里,是要求这个家族的人重视自己。

 

这个愿望没有被满足,立刻怒气冲冲的予以反击:既然你们不重视我,我也不重视你们——初三随便你们来家里,我和爱人打道回府不伺候了。

 

而姑姑们之所以没有初二过来,可能是因为初三要来,差一天不是事儿。也有可能内心深处觉得头磕碰这点事儿不叫事儿。

 

无论何种观感,姑姑们并没有满足弟妹的自我期许,是姑姑们不对么?作为局外人,我的感觉是弟弟弟妹的自我太脆弱了,脆弱到承受不了哪怕一点的不够被重视。

 

我这么说不是指责这位读者不够好,而是,格局太小到头来伤的只能是自己。更重要的是,如果一直以这样的格局生活,在家里孩子磕碰了是事儿,在外面,随便一个风吹草动也都是事儿。

 

其实,很多事儿之所以成为事儿,不是因为这个事儿有多大,而是不该把不是事儿的事儿当成了事儿。

 

这样的道理,越是格局低的人越不容易理解,他们就像钻到牛角尖里的虫子,一个劲儿的拱着身子往没有出路的缝儿里钻,完全不知道,只需后退一步,就能发现,世界海天空阔,且辽远着呢。


04


同样是《最难的修行不在山中,而在柴米油盐的家常》,另有读者这样留言:


修行要从孝顺老人开始,真诚帮助别人不求回报开始。老人是一家的福田。我家这些年顺风顺水感觉是祖宗庇佑。老公是极孝之人,结婚二十多年,从穷到富。每年春节都要提前换好新钱,给公公,婆婆,大爷,大妈(他们俩家一个村)每人一打用做给下面的孙子孙女现在是重孙子孙女二三十个发压岁钱。我们给兄弟姐妹们的孩子的压岁钱是他们给我儿子的十倍,他们一家都是两三个,只有我家是一个。整个春节都是我们家带的钱在整个家族传播。除了开始两年我极不习惯,因为我家都是爷爷奶奶自己的钱发压岁钱,亲戚之间也跟换钱一样。现在连儿子也习以为常了,身上根本没有那种跟人攀比的小家子气,我家在北京是恒温恒湿的房子,回家农村屋里温度跟外面一样,买过两个电加热器,用了两年不知去向,公婆勤俭一辈子怕费电,现在虽然有空调但也是摆设。有一年放煤火炉没烟囱害得我们全家差点煤气中毒。气的我大骂老公,修行不够心里有气,但对公婆我还是没有口出怨言。每每看到网上说城市媳妇吐槽到了农村婆家怎样怎样我都乐,也没人逼你嫁,嫁了又不接受现实,还埋怨公婆没有出钱出力。殊不知只能暴露自己眼光不行,无能又无知。生活会越来越好的,向内求才能得自在。

 

这位读者的留言,深深打动了我。她的留言从一个侧面完美的说明了,为什么人家在帝都能住上恒温恒湿的房子。

 

她描述的都是一些“得不偿失”的付出,整个春节都是她和老公的钱在整个家族传播,仅从金钱上来看,她和老公可“亏”大了。事实上呢,往外不断的拿,没有拿穷她,反而让她的心越来越善良,日子越过越好,孩子也越来越大气。

 

家里住着那么好的房子,到了农村没有半点挑剔,这种大气和格局,对比那些因为点鸡毛蒜皮就和父母算不清账的人,你们是不是会和我有相同的感受:这样的人,活该有钱,活该过上富裕和美的日子。

 

无独有偶,另外一则读者留言,从另一个侧面也印证了视角的重要性:


一岁年纪一岁心,读枣姐的文字越发深刻的感受到这个道理。婚龄11年,今年应该是最开心的新年。以往每年,总是因为老公悄悄给婆婆钱,老公对他家亲戚上心,他们家某某亲戚对我不热情,爸妈那些老辈亲戚间的小心眼势利眼埋怨爸妈,孩子一块儿玩耍闹矛盾伤大人和气,早起避开拥堵赶时间拜年不高兴,堵车在路上也各种埋怨,各种琐碎的事情闹的不开心,一个春节过的心累无比。而今年,可能是自己渐老了,或者越来越佛系了,觉得这些都是小事,一家人利用假期开心的和家人团聚才是最重要的。给钱就给吧,不过是我们一顿饭钱,对亲戚上心是好事,看重亲情的人值得珍惜,爸妈执着的对那些曾经因为我家穷对我们冷眼亲戚们好就好吧,这说明咱们家日子过好了,更重要的是看到我爸妈的善良和格局,回乡的路堵就堵吧,沿途的稻田和小水塘,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一边欣赏着一边跟孩子构思作业素材,加上老公的调侃,一路欢声笑语,孩子们吵架打架随便他们去吧,过不了三分钟便又你追我敢疯起来了。生活不会辜负你的任何努力,所有的付出都一定会有回报。所有的事情存在即是合理,学会和无法改变的事情和平相处,相信你的格局会越来越大,路会越走越宽,日子也会越过越舒心。

 

你看,那些亲戚没变,老公没变,只是读者自己的心性改变了,生活马上就成了另外一番样子。

 

当然,没有人生来是神仙,能够不经修炼圆融自通。每个内心圆满的人都是在歧路上穿越漫长黑夜,最终才抵达了黎明的彼岸。

 

诗人鲁米说:伤口是光进入你内心的地方。

 

有伤痛,有缺陷,有不足,不要怕,重要的是,在不舒服的时候,要学会觉知。觉知自己为什么不舒服,追根溯源,找到长歪了的那个根系,把它调直,让阳光进来,照彻黑暗,唯如此,这份不快和伤痛才有意义、有价值。

 

祝福每个人都早日活出大格局,不再为鸡零狗碎的烦恼所沉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庆馀年丨张丽娟:正月初三,回娘家
一篇太好太好的谈话,女孩子必看
伤钱伤感情 10件不能和亲戚一起干的事儿
其实,对你“狠心薄情”的,往往是你的亲人,原因有三
摄影| 草莓
李茂森:我的母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