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塔区地理位置自然概况历史沿革地区区域地理云南

红塔区地理位置自然概况历史沿革地区区域地理云南 - 红塔区知识大全 

2010.10.14  50604 次浏览  天天向上
  • 目录

    1地理位置2自然概况3历史沿革4人口·民族5行政区划6经济概况

    地理位置
     红塔区地处滇中腹地,位于北纬24°08′30″-24°32′18″、东经102°17′32″ -102°41′37"区间,东与江川县相连, 东南海县毗邻,西南与峨山县交界与晋宁县接壤。距省会昆明88公里,区内交通利,213国道(6车道昆玉高等级公路)和1993年建成的与全国联网的昆玉铁路纵贯南北,形成云南省南北交通枢纽。在历史上,玉溪市红塔区被称为“省会屏藩”,她是通往滇南和东南亚邻国的重要通道,无论在交通和贸易等方面,都处于重要地位。
    自然概况
      红塔区平面形态呈北宽南窄不规则三角形状,区境四面环山,东有龙马山屏障,南有凤凰山拱卫,西有高鲁山雄峙,北有大黑山横亘。市区中心——州城,海拔1630米,境内最高点(高鲁山)海拔2614米,最低点(红塔区与通海县交界处的曲江河滩)海拔1502米。幅员周边长161千米,土地面积1004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48.6%。土壤酸碱性适中,有机质含量和熟化程度高,宜种性广。境内陆层褶皱、断裂构造复杂,水系比较发育,玉溪大河(又名州大河)横贯其间,河流的主干和支干流总长达350多千米,河网密度为0.35,水资源年均总量为4.3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占29%。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有动物、植物1500多种。矿藏有铁矿、硅矿、煤等16个矿种,有大、中、小矿床28个,矿点11个。
      红塔区为中亚热带半湿润冷冬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四季如春。2005年平均气温16.7℃,极端最高气温31.9℃(5月28日),极端最低气温0.5℃(3月5日)。全年日照时数为1947.5小时,日照率为44%。霜降从2004年11月27日始至2005年2月26日止,共93天;全年降雨170天,降水量814.3毫米。
    历史沿革
      红塔区历史悠久,开发较早。先秦时属古滇国地。汉武帝元丰二年 (公元前109年)置益州郡俞元县。蜀汉时为建宁郡俞元县地 ,两晋时为晋宁郡俞元县地。隋时置宁州总管府西爨地。唐贞观年间置求州, 红塔区即为所属。玄宗时, 云南为南诏控制。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 南诏以澄江为河阳郡,郡下辖温富州。温富州的设置, 使玉溪市红塔区在历史上开始成为州一级的行政单位。 宋代大理国时为河阳郡休制部,元代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设新兴州,隶属澄江府,明清沿袭。辛亥革命后,1912年(民国元年)国民政府撤销了府、州两级建制,由省直接管辖县, 新兴州的建制被撤销, 改为新兴县,管辖范围与原来的新兴州相同。民国2年(公元1913年),因新兴县与广东肇庆的新兴县同名, 又改名为玉溪县。中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1月1日成立玉溪县人民政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1983年9月9日玉溪县改为玉溪市(县级),1998年3月15日,原县级玉溪市随玉溪地区改为地级玉溪市而改为红塔区。
    人口·民族
      2005年末,红塔区总人口402890人。其中,农业人口267785人,非农业人口135105人;少数民族人口55317人,占总人口的13.7%。有汉、彝、回、白、哈尼、傣、壮等30个民族。人口密度401人/平方千米。年内出生人口4263人,出生率10.63‰;死亡人口1629人,死亡率4.06‰。净增人口263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57‰。
    行政区划
      2005年红塔区设玉兴路、玉带路、凤凰路3个街道办事处和北城、大营街、研和、李棋、春和、高仓6个镇及小石桥、洛河2个乡;81个村(居)民委员会,其中:17个居民委员会(含15个中心城区社区居民委员会),64个村民委员会;878个村(居)民小组,其中:248个居民小组,630个村民小组;442个自然村。
      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玉溪市聂耳路27号
    经济概况
      2005年,红塔区实现生产总值(现价)222.1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8%。实现人均生产总值55389元。在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农业)增加值5.09亿元,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增加值161.03亿元,第三产业(除一、二产业外)增加值56.02亿元。三次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2.3%、72.5%、25.2%。实现生产总值不含卷烟产销部分为74.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0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8.6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0.9亿元。不含卷烟产销部分的三次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6.8%、38.4%、54.8%。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5年,区属实施市外国内招商引资项目24项,计划投资37.69亿元,实际到位市外国内资金12.11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实施国外引资项目7项,计划投资2724.22万美元。其中:年内新签和新增合同外资额619.28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471.2万美元,同比增17.9%。全年自营进出口总额724万美元,其中:出口额404万美元,进口额320万美元。成功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昆明钢铁公司及玉昆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华盛钢铁公司、天胜钢铁公司、雷森公司等项目及沃尔玛、苏宁、国美等著名企业落户红塔区,外(来)商形成固定资产投资13.5亿元,占区属固定资产投资42.02亿元的32.1%。16户外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49亿元,上缴税金3027万元,从业人数为4635人。
      农业:
      2005年,红塔区各级政府采取各项措施,克服自然灾害,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业基础建设投入,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突出区域经济特色,继续坚持以六大支柱产业为重点,促进农业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现价,下同)9517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11.2%。其中:农业产值完成45300万元,比上年增11.1%;林业产值完成1884万元,比上年增23.6%;牧业产值46313万元,比上年增10.5%;渔业产值977万元,比上年增9.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03万元,比上年增长66.4%。农业商品产值74865万元,农业商品率78.7%,在上年基础上提高2.6个百分点。
      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业生产继续围绕“压粮、稳烟、增经济作物”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思路,扩大烤烟、油料、花卉等种植面积,全年粮经作物种植比例由上年的50.6∶49.4调整为46.4∶53.6,经济作物比重比上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年末常用耕地面积10351公顷,全区人均257平方米。其中田5749公顷,地4602公顷;建成稳产高产农田(地)8238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79.6%。全年粮食总产量6916.6万千克,比上年减583.5万千克;烤烟总产982.9万千克,比上年增长17.3%,上等烟比重63.35%,连续十二年居全市之首。油料总产975.6万千克,比上年增长8.3%。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9670公顷,复种指数185.8%。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红塔区畜牧业以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主题,继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农民增收为核心,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以凤凰生态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加快生态畜牧业建设,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共出栏肥猪41万头。猪、牛、羊肉产量达3457.7万千克,人均食肉85.8千克。
      林业生产朝着生态公益林经济林方向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36.6公顷,其中:生态林151.6公顷,经济林85公顷。义务植树90.19万株,其中:成片植树4.4万株,零星植树85.79万株。全年完成村庄道路绿化19条、36.7千米,栽植行道树9123株,房前屋后绿化带2302.1平方米,栽植灌木3.91万株。年内新增封山育林面积666.67公顷。森林覆盖率48.6%。森林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有效防治森林病虫害面积1466.67公顷,防治率达95.6%。全区林业产值(现价)1884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23.6%。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得到改善。2005年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6639万元,投入劳动工日311万个,完成工程总量135.3万立方米。实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6150件,实现灌溉面积效益2400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5平方千米,农田水利化程度达88.3%。有水库78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76座,总库容15146万立方米,年末蓄水量10481万立方米。水利工程为全区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供水11024万立方米。渔业生产利用水面养殖面积736.47公顷,比上年减少3%;鱼类产量125.4万千克,比上年减2.4%。 年末,全区乡村从业人员179787人,比上年增加205人。其中:男91425人,女88362人。在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第一产业的91887人,占农村从业人员的51.1%,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从事二产业的46329人,占农村从业人员的25.8%,比上年上升0.7个百分点;从事三产业的41571人,占农村从业人员的23.1%,比上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
      工业:
      
    2005年各项经济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革攻坚取得明显成效,全区80户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列入改革改制。年末,累计完成改革改制77户,占96.25%。共调整职工身份7121人,新企业安置原企业职工3552人,自谋职业3431人,办理提前退休394人,内部退养607人;按政策解决遗属供养269人、精简下放272人的生活问题;解决因公伤残154人及特殊病患者81人的医疗补助费用问题。支付改革成本46708万元。改革企业顺利通过了市政府的考核验收。国有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11户国有粮食流通企业全部完成改革改制任务。供销社改革进一步深化,在服务“三农”做好农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方面发挥了主渠道作用。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年末,有全部工业企业2798个,其中:国有工业企业8个,集体工业企业70个,股份合作企业4个,股份制工业企业478个,外商和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12个,个体工业企业1820个,其他企业406个。全区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现价,下同)286.2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9%。其中:不含红塔集团工业完成总产值116.54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在国有(不含红塔集团)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限额以上,下同),完成工业产值104.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国有工业完成28.1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1%;集体工业完成8.08亿元,比上年减11.6%;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12.96亿元,比上年减7.1%;股份制工业完成50.74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他工业完成4.63亿元,比上年增长17.8%。
      【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救济事业的发展,保证了困难群众正常的生活和生产。2005年,救济人口6008人,给予粮食、化肥、衣物等救济折人民币61.5万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8726人。其中:城镇5218人,农村3508人。年内对“城低保”对象2739户,5218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26万元;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3101户,3508人,发放农村最低保障金117万元。救济农村特困户5350人,优抚917人。
      认真贯彻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老龄工作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目标,以“面向基层、面向老年人,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为宗旨。年内,全区办理“云南省高龄老人优待证”1700本,办理“红塔区老年人优待证”1517本,累计办理“云南省高龄老人优待证”20177本,办理“红塔区老年人优待证”29992本,有50169位老年人持证享受各级的优待服务。
      年末,全区1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建立老龄工作委员会,区直机关单位建立老年协会组织31个(有会员2327人),村(居)委员会老年协会组织67个(有会员34300人),社区老年协会组织15个(会员6238人)。区、乡镇(街道)、村、组四级老龄工作组织网络健全。根据老年人的爱好、兴趣,就近就地开展了有益身心健康的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年末,有门球队17支,参加人数185人;地掷球队15支,参加人数168人;健身操(舞)队296支,参加人数6369人;其他体育锻炼点378个,参加人数9102人。有老年文艺队432支,参加人数6926人,演出732场,演出节目3331个。通过这些活动,丰富了老年人的体育、文化生活,展示老年人的精神风貌。红塔区老龄工作获“全国老年工作先进区”荣誉。
      认真贯彻国务院颁布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对354名“五保”老人落实兑现了供养补助,其中:在院供养117名,分散供养237名;有敬老院13所。年内,对239名农村特困老年人实行助养、助医。其中,省助养4人、助医2人,市助养9人、助医4人,区老龄委助养40人、助医30人,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助养150人。给每位老人一次性发助养金200元,助医卡200元。与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共同合作,截至年底,全区共办理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1056份,出险35人,赔付保险金额9567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养老院可行性报告 养老院可行性报告范文【精选】
    重庆市垫江县政府副县长对老龄工作七点要求
    XX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保定市社会化养老情况调研报告
    海南推进一系列措施发展老龄事业应对老龄化社会
    调研报告:关于全区养老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