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讲道理才有效——关于说服力、辩证法与逻辑的综合运用

我们都希望别人能听我们的,信服我们。

我们也知道如果一个人被说成谈事情没有逻辑就是指不能让人信服,而且可能被指责为头脑混乱,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我们还常非常羡慕那些能在台上侃侃而谈,除了激情的感染,还有为他们的思想和严密的思维而折服。

因此就有必要探讨下关于思想的说服力、关于如何辩证思考,关于思维如何严谨的问题。我按这个顺序排列实际上是有原因的,也是符合人类行为和思维发展的历史逻辑的。

首先说一下说服力。这方面的书籍和言论实在是太多,也包括演讲的方法和技能训练课程。我们知道西方的领导人擅长于演讲,从一般的职位直至国家总统。如果不这样他很难取信于人,获得选票上台的。这源于西方的传统,始于古希腊雅典的城邦制。

古希腊雅典城邦实施的是民主制度,因此你需要在广场上演讲以说服众人接受你的主张和观点。因此修辞学在雅典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亚里士多德还专门写了一本有关修辞学的书。古希腊的修辞学用我们现代的话说就是提升演讲说服力的学问,比如如何论述你的主张,如何去证明以取信与人,如何感染和取悦众人的情绪,如何使得演讲有气势,如何引导或诱导人们的情感等等。我们说庄子的文章如同海洋一般有无尽的知识,孟子的文章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有时并不是他们说的就一定在理,而是在情感上让你受到不得不信的压迫感。还有如今我们很时兴谈论的如何讲故事,甚至教导企业的经营者也必须会讲故事等等。这样我们就理解了古希腊的修辞学主要是讲什么的了,其本质上就是如何说服你的工具。

正因为如此,当时雅典城邦兴起了所谓智者,智者就是教授说服力的学问。他们以很高的学费吸纳雅典的年轻人来听课,告诉他们怎么去论述一个自己认为的主张,如何铺陈和如何讲故事以获得众人的认同。很显然,这在当时对年轻的雅典人有多么大的吸引力。今天,我们的培训师多是有这方面的训练的,各类演讲培训的训练收费也蛮高。我们很多人也是被深深吸引而愉快的掏钱学习,希望自己成长为一个有说服力的人,希望自己一呼百应,从而最终得到更多的利益。这确实是一门经久不衰的人类“政治学“的技艺。

这看起来似乎没有问题。问题的关键就是说服力也好修辞学也好,它只为的服务。即作为观点表达者要达成的是受人拥护的目的,并不真正关心所阐述的观点和主张是否是真理,是否经得起考验,而是我必须表现出100%的自信——我认为的真理就是真理,只要人们在当时能取信的就是真理。看到这,大家可以反思一下我们自己有时候是不是这样,看看我们周围的受人崇拜的人是不是如此。这本身也许无关对错了,因生存故,因当下的存在就是合理故。

但从真理的认识来说,这确实也是有问题的。早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就明确指出智者是人类真正智慧,即真理的大敌。柏拉图认为来到雅典教学的所谓智者教授的是为目的而服务的技术,而不是探讨真正的知识,他们把如何利用人们的情感以获得人们的信任作为唯一目标,这正是人类理性的大敌,会最终造成人们理性的堕落。所以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坚决要求将这些能言善辩的智者赶出他的理想国,赶出雅典城邦。

柏拉图的这个思想是与其老师苏格拉底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苏格拉底正是因为极力反对智者,最后被公民大会审判,以微弱的劣势输了官司,判了死刑。他本有逃跑的机会,朋友们也再三相劝,甚至看守都希望他逃走而故意松懈,但苏格拉底认为逃跑是不可接受的,是对他自己信奉的真理以及信奉的雅典民主和法律的背叛,最终坦然饮下了毒酒而亡。这一切的发生直到他的死亡可以说都是因为苏格拉底秉承自己的助产婆式的辩证法思想而来的。

苏格拉底采用的这个方法就实质来说就是一种不断质疑的方法,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是辩证法的方法。他不用智者的长篇大论的修辞法,而是用短句一问一答的方式展开他的质疑以引导智慧和真理,这样在间隔中可以让人有反思和思辨的机会。我们先看一段苏格拉底有关对失恋认识的对话,如果读者正在谈恋爱以及对婚姻中的男女关系不甚理解,那就更有借鉴意义了。

苏格拉底:“孩子,为什么悲伤?”

失恋者:“我失恋了。”

苏格拉底:“哦,这很正常。如果失恋了没有悲伤,恋爱大概也就没有什么味道了。可是,年轻人,我怎么发现你对失恋的投入甚至比你对恋爱的投入还要倾心呢?”

失恋者:“到手的葡萄给丢了,这份遗憾,这份失落,您非个中人,怎知其中的酸楚啊。”

苏格拉底:“丢了就丢了,何不继续向前走去,鲜美的葡萄还有很多。”

失恋者:“我要等到海枯石烂,直到她回心转意向我走来。”

苏格拉底:“但这一天也许永远不会到来。”

失恋者:“那我就用自杀来表示我的诚心。”

苏格拉底:“如果这样,你不但失去了你的恋人,同时还失去了你自己,你会蒙受双倍的损失。”

失恋者:“您说我该怎么办?我真的很爱她。”

苏格拉底:“真的很爱她?那你当然希望你所爱的人幸福?”

失恋者:“那是自然。”

苏格拉底:“如果她认为离开你是一种幸福呢?”

失恋者:“不会的!她曾经跟我说,只有跟我在一起的时候,她才感到幸福!”

苏格拉底:“那是曾经,是过去,可她现在并不这么认为。”

失恋者:“这就是说,她一直在骗我?”

苏格拉底:“不,她一直对你很忠诚的了。当她爱你的时候,她和你在一起,现在她不爱你,她就离去了,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更大的忠诚。如果她不再爱你,却要装着对你很有感情,甚至跟你结婚、生子,那才是真正的欺骗呢。”

失恋者:“可是,她现在不爱我了,我却还苦苦地爱着她,这是多么不公平啊!”

苏格拉底:“的确不公平,我是说你对所爱的那个人不公平。本来,爱她是你的权利,但爱不爱你则是她的权利,而你想在自己行使权利的时候剥夺别人行使权利的自由,这是何等的不公平!”

失恋者:“依您的说法,这一切倒成了我的错?”

苏格拉底:“是的,从一开始你就犯错。如果你能给她带来幸福,她是不会从你的生活中离开的,要知道,没有人会逃避幸福。”

失恋者:“可她连机会都不给我,您说可恶不可恶?”

苏格拉底:“当然可恶。好在你现在已经摆脱了这个可恶的人,你应该感到高兴,孩子。”

失恋者:“高兴?怎么可能呢,不过怎么说,我是被人给抛弃了。”

苏格拉底:“时间会抚平你心灵的创伤。”

失恋者:“但愿我也有这一天,可我第一步应该从哪里做起呢?”

苏格拉底:“去感谢那个抛弃你的人,为她祝福。”

失恋者:“为什么?”

苏格拉底:“因为她给了你忠诚,给了你寻找幸福的新的机会。”

除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苏格拉底更关心的是那些让人理不出头绪的人类道德问题,再摘引一段关于道德难题的对话。

有一次,苏格拉底与一位青年学生讨论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人人都说要做有道德的人,你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道德呢?”

青年:“做人要忠诚老实,不能欺骗人,这是大家都公认的道德行为.”

苏格拉底:“你说道德就是不能欺骗人,那么在和敌人交战的时候,我方的将领为了战胜敌人,取得胜利,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欺骗和迷惑敌人,这种欺骗是不是道德的呢?”

青年:“对敌人进行欺骗当然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是不道德的了.”

苏格拉底:“在我军和敌人作战时,我军被包围了,处境困难,士气低落.我军将领为了鼓舞士气,组织突围,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马上就到,大家努力突围出去.结果士气大振,突围成功.你能说将军欺骗自己的士兵是不道德的吗?”

青年:“那是在战争的情况下,战争情况是一种特殊的情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欺骗.”

苏格拉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儿子生病了,父亲拿来药儿子又不愿意吃.于是,父亲就欺骗儿子说,这不是药,是一种好吃的东西,儿子吃了药病就好了.你说这种欺骗是不道德的吗?”

青年:“这种欺骗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是道德的,那么什么才是道德呢?”

青年:“你把我弄糊涂了,以前我还知道什么是道德,我现在不知道什么是道德了.那么您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才是道德呢?”

苏格拉底:“其实,道德就是道德本身.”

看来苏格拉底也无确切的答案,也没有逃出为辩论而辩论的目的。但其价值是让人们学会质疑而不是盲从,以启发人类的智慧并寻找真正的知识和真理。之所以苏格拉底也没有提出如何得出真理的确实方法是因为他的助产婆式的辩证法存在着两个主要问题:

1、盗换论题。辩论的意思在于双方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碰撞,从而产生矛盾与冲突,并在这种对抗的状态下寻找真理、得出答案。但苏格拉底所进行的对话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辩论,充其量可以称为对话。

我们不难看出,在一来一回的问答中,苏格拉底经常以反问的姿态诱导式的发问,例如难道不是这样的吗?是这样的吗?苏格拉底将自己的观点包装成一个问题,等待对方进行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并且通常情况下也是肯定的回答,即使是否定,苏格拉底也会进行进一步的灌输,用接近诡辩的方式使对方信服自己的观点。

而且在苏格拉底式的问答中,双方并不处于对等的地位,问题的发起者是苏格拉底,回答者也不曾对该问题进行过审慎的思考,在凭自己的本能和基础意识做出先验的回答之后,又被苏格拉底以另一个问题击倒,始终处在论题变换之中。因此,我们很难将这种教导式的过程称为辩论,辩论中的平等地位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我比较反对一看是名人说的就气短三分而理亏。气可以短以表示尊重,但理不可亏是该有的追求知识的态度,这是一种追求知识的修养。

在我们古代也多有这样经典的对话,比如庄子与惠施的辩论,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原文翻译如下:

庄子和惠子漫步在濠河的桥上。

庄子说:“鲦鱼游弋得很从容,这鱼很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您,当然不知道您的感知;您也不是鱼,您也不知道鱼的快乐,就是这样。”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始时的话题,你刚才说的‘你不是鱼,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这句话,就是说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却还来问我,我是在底部安放有竹刺的护城河上知道的。”

这里不谈庄子在表示一种逍遥人生态度上的胜利,单纯从逻辑上看庄子是输了的,他盗换了论题,论题是你要正面回答我”你不是鱼如何知道鱼的快乐,请给出论据。“庄子避而不谈而转换了新的论题,这就是诡辩的常用方式。

2、不能提供清晰的概念。即外延周全吗,内涵明确吗?比如古希腊有哲学家认为世界是水组成的,那就的让他说说水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为啥可以包容一切,精确到什么地步等等。我们的五行说,阴阳说以及道的说法同样如此,比如金木水火土,那么金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身体内的阴又分多少种,用昼比喻阳气在具体应用中如何保持不同物体关于阳的内在区别呢等等,不然这种类比的不明错误会导致大问题。也就是说这样的语言在先民那里是智慧的表现,现在当然也是,但只能说用在统而观之,从根本上说,从感觉上说而已。

同样由此我们知道即使在现代学术和研究上也要小心那些高大上涵盖范围过广的理念和说法。这样我们就不容易被鸡汤文,成功学,灵修学,以及一些貌似逻辑结构很完善但概念模糊的不确切的知识忽悠了。

概念范畴不清晰是一直存在的老问题,用春秋子学时代著名的公孙龙的“黑马非马”说作为案例可以更清楚的说明问题(具体内容读者可自查,比较复杂我就不翻译了),意思就是:白马是马,黑马不是白马,因此黑马不是马。作为我们当代人一眼就能看出其谬论的逻辑错误,但你看原文的诡辩却很难一眼发现的。

因此辩证法是很容易与诡辩混在一起的,常难有确定的结果,循环无止境。因此我以为当作质疑的手段更好,质疑的能力是科学得以发展的根本力量。

那么又如何解决辩证法或者说质疑带来的最终答案可能的缺失呢。这个寻找确定真理的方法的任务就交到了柏拉图的的徒弟亚里士多德手里,亚里士多德专门写了一本有关逻辑的书,最简捷明了的就是他的逻辑推演三段论,即A=B,又C=A,那么A=C;逻辑的三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同一律。于是我们终于有了一个确实的分析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工具。

从那以后逻辑这个寻找真理的方法一直也在发展着。随着我们的实践不断的充实,我们发现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演绎法有遗漏,即导致结论的两个前提条件不见的是必然确实的,前提有问题结论当然就不可靠了,如果这样我们该咋办?这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培根明确的补充了归纳法的规则,逻辑及其原理才是我们目前的这般样子,现代我们又从归纳法里衍生出了科学的统计和概率等学问。这样在承认关于知识与真理的当下有效性和可怀疑性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充分运用逻辑来认识自然和推理事物了。在生活中因价值观前提比较复杂不容在此细说,而在科学发展中是非常容易看明白的。比如伽利略对力与运动关系的实践证明了亚里士多德”力是运动的原因“的千年认知错误,比如爱因斯坦对牛顿物理学的超越(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等等。目前,我们人类的认知仍在运用逻辑这个工具中不断的发展。

总之,对于逻辑,我要说的是今天的我们应该清楚的了解的是:逻辑就是指正确思考的方法。不仅各门科学基于逻辑的推演,我们日常的大到政治,小到谈话写文章,对工作生活中的事情进行判断和决策时时离不开逻辑,连最讲感知的艺术如音乐都是有内在逻辑的,有规律的音节和噪音就是最大区别。而且基于逻辑的思维,很多问题也就会自然的理解了。那篇很有名的关于“水也会思考”的文章带来的惊奇不过也是因为有逻辑和无逻辑的外在信息给水传递着不同的能量而已,没有什么神奇的。

为了进一步精确,我们发展出了数理逻辑。简单说数学的根基就是逻辑,虽然数学起始阶段并未主动意识到,是人在追求纯粹的知识中演化出的一种发现世界运行的规律、认识世界的方法,但两者的结合却绝不是偶然的了。现在我们知道数学是逻辑最精确的演化物,如此其他科学技术就显然更是逻辑的不同表现形式了。计算机就是数理逻辑的应用,直至现在的大数据应用,云计算,智能机器人阿法狗等等。计算机数理逻辑的发展,实质就是将自然社会现象通过逻辑变化成计算,然后在计算的迭代和递归中还原回自然和社会。显然是逻辑贯通了一切。

另一支脉人们了解的不多,就是分析哲学,即近现代人们认为科学已经更能解释世界万物和及其起源了,单纯的泛泛谈哲学已经不适用于社会需求了,应该以逻辑为核心代替哲学对世界进行本质的探讨。这始于罗素,目前尚有争论。我对此的理解就是逻辑是一种方法,是人类正确认知世界的唯一方法,它并不具备除其自身规则外的任何实质内容,因此对于我们人类它必然只能是可靠的。

逻辑方法学习常很枯燥,我也不是专门研究逻辑的,只是讲一个大概的道理,有兴趣的应该多少去看一下,或者在我的自媒体中看下关于逻辑应用的一些具体方法。在本文的主题——说服力、辩证质疑法和逻辑中我只具体举例说明辩证质疑的方法,是因为其既包含了极强的说服力也自然包含了部分逻辑性,于是我们从中就能深刻感知到本文要述说的有关思想与思维的展现方式、发展历程以及缪正之处,当然也因为这些历史故事有意思。

最后提一句,既要小心说服力又要理解说服力。只要我们人类仍旧是情绪的动物,就必然喜欢故事和诗歌,但在科学研究中,在做判断的时候,质疑和逻辑的理性能力就需要占更大的比例,甚至完全的比例。我们自然期望我们自己具有说服力的雄辩才能,又有质疑的辩证法精神,同时还具有严密的训练有素的逻辑能力的,但让这三者合一确实不容易,甚至说无法同一在某一刻同一实现,对此我没有什么更好的想法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文读懂苏格拉底!
把探索的逻辑弄个水落石出 ——《理想国》│ 书海遨游No.22044
苏格拉底的思想及精神形成的氛围
他可能是有史以来最能杠的人
文字与药:柏拉图与德里达
冇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