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学语文转变教与学行为方式经验文章

小学语文转变教与学行为方式经验文章之一——防止合作

防止合作有“形”无“神”

                                        深圳市福田区华新小学   谢家碧

合作学习的灵魂是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你这个问题是怎么思考的,我是怎么思考的;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我有什么想法,大家互相交流,这叫分享彼此的经验、彼此的思考和彼此的智慧,这才是合作学习的灵魂。例如,合作中互助,你这个不懂我讲给你听听,我有困难你帮助我;合作中相互欣赏,你这个想法真棒等等。如果有这样基于分享、互助、欣赏的合作,那么这个合作肯定是有内在吸引力的合作。

但是如果教师只知道课改倡导合作探究,不知道合作探究的要义;只知道合作学习的术语或定义,不知道其目的、用途和操作策略,只是几个人坐在一起唧唧喳喳说两句,然后就结束了,势必就会出现有“形”无“神”的现象。

案例叙述:

《窃读记》是第九册第一课。这一课预设的“探究目标”是:1、你会读、会写、能理解生字、新词吗?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吗?2、你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能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窃读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吗?3、课文是通过哪些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你是怎么理解“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学习进入讨论交流阶段,我让各学习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围绕“探究目标”解答每一个问题;将预习中产生的问题提出来,请教同学。课堂立刻可谓“讨论声声入耳”,我甚是满意。当我把目光移向“阳光学习组”时,有的在说,有的在写,有的东张西望,一盘散沙。                             

我走近 问:“你们组讨论完了?”

组长说:“他们说没有疑问,全懂了。”

“你是怎么带领他们讨论的?”我面向组长问道。

“我问他们'探究目标’都能回答吗?,他们说会。我又问他们课文中有没有疑问,也说没有。”

     我走到一学困生身边,道:“你说一说'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的理解。”他怕兮兮的样子,结结巴巴说了一点。

我又走到另一中等生跟前,说:“你'概括窃读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他慌忙翻开书,说了一些,但不全面。

显然,他们说的“懂了”、“没有疑问”,还停留于对问题一知半解,对课文“肤浅”体味,这时需要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学习的信息容纳于自己的脑海之中,需要组长引领大家扎实、有序地讨论交流,对个体的理解修正或补充。于是我决定在“阳光学习组”当一次“组长”。

“我们讨论'探究目标一’,你们都说懂了,请问'窃读’在文中怎么理解?”一个学生马上回答:“偷偷地读,不露声色地读。”组长马上补充道:“'我’没有钱买书,尽量躲开书店老板的视线看书。”又一学生说:“'我’是在人多的时候趁不注意溜进去看书。”我高兴地说:“如果把你们几个的回答合在一起,对'窃读’的理解就全面、深透了。”我看见旁边一个学困生不说话,叫他再说说“窃读”的意思,说得很到位。

这时,给了我一个启示:组长带领大家每讨论一个问题,只要后进生没有主动发言,就让其他同学先讲述,然后让后进生再讲述一遍;如果大家说“懂了”或“没有疑问了”,组长要主动设置问题,引领大家讨论研究。我立刻把这一想法告诉全班同学,要求各组这样运作。这时,发现各组的“脑袋”凑得更近了,专注劲儿更浓了。

【教学延伸】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枝末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如果我当看到“阳光学习组”那种“散乱”,只是粗暴地批评,简单地说教,没有及时做出适应实际变化的疏导、整改,形成新的合作学习方式,那么小组合作交流就流于形式,走走过场,收效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教师要深入各组了解学情,参与讨论,对学生好的见解及时表扬肯定,当学生思维受阻或有疑问时,及时点拨,拓展思维,或提供知识背景让学生自己探索。关注每个学生是否都参与了,特别是后进生,往往这个时候,不够自信,害怕说错,不敢说,当“收音机”,或者游离于讨论交流外,事不关己的态势。老师要注重引导和鼓励,走到他们面前,指导思维和寻找答案的方法,不管他们说多说少,思考是否全面,都要给予表扬鼓励,让他们有成功感,逐步树立信心。同时,要求组长:要认真研读课文,要有足够的准备,预设有代表性的问题;每讨论一个问题,只要后进生没有主动发言,就让其他同学先讲述,然后让后进生再讲述一遍。这样既可以促使后进生必须认真倾听、思考,又可以锻炼表达能力,深入学习。

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学习的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在课内互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可以使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彼此倾听别人的意见,了解别人的想法,从而充实自己的思考,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促使思维水平进一步提高,更深层次体会文本内涵

    

小学语文转变教与学行为方式经验文章之二——课文“理

课文“理解旁批”方法(供参考)

一、读:正确、流利。勾画字词:1、勾画生字、新词。2、勾画四字词。3、勾画修饰限制、补充说明的词。

二、借助上下文、生活实际、词典理解词语:新词、四字词。

三、理解句子

(一)理解句子含义:1、句子包含了哪些信息。2、抓住关键词理解(修饰限制、补充说明的词;描写动作、神态的词;有特殊含义的词……)。3、结合上下文、生活实际、背景理解。3、看到这个句子让我想到什么。4、看到这个句子我想提出的问题。

(二)句子作用:修辞方法;表达方式(悬念,照应,联想,想象衬托、铺垫、承上启下)。

(三)句子情感:可根据句中词语、标点符号体会。

四、分析层次结构、写作方法、词句的运用以及特殊的标点符号。


  展现智慧

小学语文转变教与学行为方式经验文章之三—— 冷静思考,展现智慧

 深圳市福田区华新小学    谢家碧

我们开放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就是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获得较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与发展,学习态度和习惯得以养成。”我构建的“研读文本,悉心备课——个性朗读  议中促学——展示学习成果,彰显个性风采”的教学结构,既能促进学生发展又能促进教师自我成长,但如果教师缺乏冷静思考,对生成的认识不全面,以及实施经验的缺乏,实践上便会出现诸多的误区。

一、学生方面存在的误区

“研读文本,悉心备课”需要给学生时间,更需要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制力。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我们的方法不当,缺乏应有的督促检查,那么学生就会在课文里的批注和备课本里的内容,完全照抄“辅导书”,不按照科学的备课方式去做,造成对课文不熟悉,更

谈不上有个性化的理解,在展示讲解时依照备课本一字不落地读,对所讲的内容也不理解。

     案例:《山雨》“展示讲解”片段

     展示组一学生:课文是按照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着重从声音、颜色描写“山雨”。

    台下一学生:请问书中描写山雨的声音、颜色有哪些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台上的学生慌忙翻开书,迟迟说不上来,而课文里“干干净净”的,显然没有批注,没有独立深层体会文本。

要让学生有深度的思考,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二教师要教给学生理解旁批的方法,备课的方法,并扎扎实实地一步一步训练学生,三要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学生走进文本,在理解基础上备课,激发兴趣。以下是我的应对措施。

一、在讨论交流时,要求只凭借课本,用自己的话讲述。

二、在学习成果讲解时,要求脱稿或半脱稿,大方、自然地讲述。

三、只要同学有独到的理解,师生都要以不同的方式表示赞赏(鼓掌;褒扬;或微笑……)。

四、对学困生:1、在备课内容上作适当减少,如:“了解作者或背景;知识拓展”部分可以不写,在讨论交流课上“资源共享”,以此弥补自己的缺备。2、“阅读练笔”要求扩写“词语或一句话”,或补白,只需写几句话即可。3、按照“备课模式”详细指导备课,并将好的备课实例印发给学困生参考。4、注重欣赏、鼓励,以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不做重复抄写。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备课训练后,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在书中作了批注、解答的词语、句子,就不用再抄写在备课本上了;“探究目标”中的问题解答,已经在书中有标注,也不用写在备课本上。

六、将“理解旁批”与“备课”分散布置。如:布置学生完成“检测反馈”题时,就可以同时布置“理解旁批下一课”,因为学生大概20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检测反馈”题。布置“备课”,就不要布置另外的作业,保证学生每天用在语文作业的时间在40分钟左右,学生就不会感觉忙而累了。

七、帮助学生学会管理时间,善于利用零碎时间作“批注和备课”。

当然,有了有效的方法应对,还需要老师耐心地恒久地督促、引导,因为孩子总是想玩的,缺乏自觉性和自制力时常有之,要想课前走进文本、自觉备课成为他们参与课堂的内驱力,成为自主学习的首要习惯,不是短时间就能形成的,是要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可喜的是,学生在一天天变化:课文里的批注多了;备课本上的书写工整了,而且内容更精辟了。

二、教师方面存在的误区

1、只追求形式,不顾及引领、学习的实效。

案例一:《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学习成果汇报”。

黑板上板书着“探究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怎样理解课题?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3、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我们应该怎样做?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一组:词语解释;齐读。

二组:词语解释、多音字组词;齐读。

三组:介绍背景、印第安人,齐读。

四组:近义词、反义词;2个句子的理解。

五组:介绍西雅图;一个句子的理解;齐读。

轮到第六组,到了下课时间。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读得不到位,讲解内容的偏离,方式的单一等,没有作及时的评价、价值引导;学生活动缺乏明确的目的,“唯活动是瞻”,课本“靠边站”,只有齐读时才打开书,展现的是肤浅的、表层的认知。

不难看出,黑板上的“探究目标”是“虚设”的,学生的活动游离于课本之外了,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冷落,重点不突出,汇报内容泛化,形式单一。各学习小组的学生一不明白本组该围绕哪一方面的目标汇报学习成果,二不会掌控时间,说到那算那,三是不知道该如何做才不重复、乏味。   

教学方式的转变,追求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整合及统一。如果离开了学科和知识,为过程而过程,为方法而方法,那么这个过程、这个方法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了。

教师在围绕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三维”融合,设计出“探究目标”后,怎样才能不至于“虚设”呢?

一、在批注时要求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解答“探究目标”中的问题。

二、在备课时“探究目标”中没有备到的问题,进行展示设计。

三、在讨论交流时让各学习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围绕“探究目标”解答每一个问题。

每篇课文的“探究目标”一般都是整合为三大方面,将每一方面分派到各学习小组,合作讨论,选择展示讲解的方法、策略。如果学习小组有六个,往往同一方面目标或同一知识点,分派两个组展示讲解,这样就造成先展示的那一组兴致勃勃,后展示的那一组就兴趣大减,因为重蹈覆辙乏味,同学们也不感兴趣。因此,这时,我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展示的内容可以相同,但展示的方法、形式不能一样。因此,当“探究目标”分派后,承担展示同一目标的两个组,一定要勾通交流,做到展示的方法、形式、内容(如:字、词、句、段)不雷同。

(二)后展示的小组可以选择“介绍背景或作者简介”、“知识拓展”、“阅读练笔”等内容展示,因为在备课时,每个学习小组都有人备了这些内容,而“探究目标”或许没有包揽这些内容,展示这些内容既可以让备了这些内容的同学有成就感,又让其他同学有新鲜感,何乐而不为呢?

    学生在台上讲解,老师不能在旁边只是观赏,在学生有疑难之处,学生体会不透彻的地方,学生的感悟发生偏差的时候,教师要把学生的思维拉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及时送上自己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给学生的思维松绑。学生在展示中的方式方法、态度语言等,要重视及时评价、引导,以帮助学生建立充分的自信心,激发兴趣。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构建和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就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

    2、没有合理整合,导致时间紧迫

语文教学内容容量大,在实施“研读文本,悉心备课——个性朗读  议中促学——“展示学习成果,彰显个性风采”的教学结构时,我们还要花时间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训练,如果不对语文教材进行合理整合、兼并、运用,在课堂上又没有调控地让学生漫无边际,无中心、无重点地耗费时间,课堂教学时间当然就不够用了。

案例一

语文十一册第八单元“日积月累”共十六个成语,一个语文教师用了一节课教学。在这节课中,不同形式的读用了约5分钟,为了突破“会写”花了大约二十分钟,为了达到会运用花了约十五分钟。

案例二:《长城》一课的教学。

首先围绕“长城高大坚固;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这一目标,就花了三十分钟,安排的环节是“读——讨论——三个组展示”,然后教师总结,最后让各组分享课外收集的资料。

以上两个案例,容量少,耗时多。第一个案例十六个成语与八单元课文“艺术的魅力”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已经基本了解,再通过独立备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展示讲解——巩固理解、运用,难道学生还不能掌握吗?实际上语文教材的编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各个部分都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练习、运用,后面有总结、拓展,整组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是为了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因此,完全可以将“词语盘点”“回顾·拓展”融入一节课完成。要求学生备课时,“词语盘点”从读、写、理解运用上设计练习即可;“回顾·拓展”中的三个栏目,“交流平台”能结合实例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即可;“日积月累”作为重点,从读准字音、理解运用、记忆拓展方面备课;第三个栏目是“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等穿插安排,从理解、拓展方面备课。在课堂上,前十分钟各组讨论交流,后三十分钟展示讲解(重点放在“日积月累”)。

“口语交际·习作”的话题和内容大多与单元主题相关,而在学习每篇课文时,“研读文本,悉心备课——个性朗读  议中促学——“展示学习成果,彰显个性风采”的教学结构,都在进行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因此,“口语交际”可以纳入,有些“习作”也可以插入课文学习中。

案例: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第一单元:

《山雨》“探究目标”中我设置了“能把你听到声音时想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吗?”

《草虫的村落》“探究目标” 中设置了“假如你是大自然中一员,会怎样生活?”

 把这一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已经插入了课文学习之中。

第二单元:

《中华少年》“探究目标”中设置了“你能用'演讲稿’或'诗歌’表达'祖国在我心中’吗?”插入了这一单元“口语交际·习作”。

第四单元:

《只有一个地球》“探究目标”中设置了“你想对地球、对人类或对自己说些什么?把你的心里话写出来。”

《大瀑布的葬礼》“探究目标”中设置了“请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探究目标”中设置了“你身边的资源、家乡的环境怎么样?写一写你的发现和感受。”

《青山不老》“探究目标”中设置了“你能以“青山是不会老的”为题写一段自己的感想吗?”

 学生们有的写了建议书、倡议书,有的写了读后感,有的仿写……在学习课文中,已经很好地完成了这一单元的“习作”。

备课模式中有“阅读练笔”,有些学生也会按照“习作要求”写一写。这样以来,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词语盘点” “回顾·拓展”“口语交际·习作”,或安排4课时,或安排3课时,或安排2课时,或安排1课时。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有的老师短时间就教学完,有的老师花费很长时间才教学完,这都是不科学的。应该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利用好阅读材料,进行合理整合,开展有效的活动。

案例:小学语文十一册“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设计安排。

活动一:搜集诗歌 · 分类整理诗歌(2课时)

一、备课:通过不同途径搜集诗歌,并分类整理所搜集的诗歌。

二、合作交流:小组欣赏讨论搜集到的资料;将“诗海拾贝·阅读材料”中的六首诗分类;按类别再搜集补充一些诗歌。

三、展示:分类展示诗歌,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活动二:赏析诗歌(2课时)

一、备课:1、理解“诗海拾贝·阅读材料”中的六首诗。2、分析各首诗的写作方法。3、体会各首诗所表达的感情。4、介绍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说一说为什么特别喜欢这首诗。

二、小组讨论交流备课内容。

三、展示汇报学习成果。

活动三:我要动手写写诗 · 合作编本小诗集(2课时)

一、备课:1、理解《我们去看海》、《致老鼠》、《爸爸的鼾声》。2、想想这三首诗是怎样把自己的感受用诗歌表达出来的?3、这三首诗对你有什么启发?

二、小组讨论交流备课内容;展示汇报学习成果。

三、动手写写诗;与大家分享自己写的诗(课外和课内)

四、小组合作编本小诗集;展示、评比诗集(课外完成)。

活动四:诗歌知识竞赛(2课时)

一:备课:1、概括《给诗加“腰”》、《诗中的“秋”》主要内容。2、你还知道哪些诗歌故事?3、总结你读诗的方法和写诗的方法。4、搜集诗歌知识,并编成题。

二、小组讨论交流备课内容;展示汇报《给诗加“腰”》、《诗中的“秋”》的学习成果以及总结出的读诗方法和写诗方法。

三、诗歌知识竞赛。

由此可见,面对语文教学内容容量大,我们只要结合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年龄阶段的特征来处理“三维目标”,处理教材,是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内容的。教师要善于“精打细算”,不要盲目地浪费课堂时间,要引导学生对教材资源进行合理补充、开发,拓展课文内容的领域,与生活接轨,与时代同步,向更为丰富和广泛的方向延伸。

其实,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觉得自已能看懂的书,就不想再听别人多讲;感到自已能明白的事理,就不喜欢别人再反复啰嗦;相信自已能想出问题的答案,就不愿再让别人提示;认为自已会做的事,就不愿再让别人帮助或多嘴。因此,教师就不要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去探究、发现,受益不大,得不偿失。

而“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为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所以教师的正确引领是保证学生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小学语文转变教与学行为方式经验文章之四—— 建构小学语文适应教学

深圳市福田区华新小学   谢家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发展的时代,挑战的时代,激烈竞争的时代。面对现实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快,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以后,能不能成为社会的主人,能不能在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中有自已的独立位置,能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不断变化。也就是说,未来的学生是否具备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的能力;是否具备使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能力;是否具备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教育规划纲要》指出:“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由此可见,传知已不重要,启智才是良师。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必须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个性、创造性的社会适应能力。

传统学习中的“循序渐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专业对口”、“读书是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等观念,与当今知识的迅速增长和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相对照,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如果不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调整、变革我们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我们就会落后于时代。它不仅关系到学习的效率,而且关系到我们的人才素质,关系到国家竞争力。

我们不妨静思透视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弱点凸显眼前。

(一)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费时多而收效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统治课堂,繁琐的书本知识讲授霸占课堂。课上,教师大量的时间用在通过串讲、串问理解课文内容上;课下,学生的精力用在做大量的机械、重复、无思维价值的作业、练习上。学生,特别是城镇学生的负担很重,学得太苦、太累,普遍有厌学情绪,语文能力的提高很缓慢。

(二)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被动地学,盲目地练。

学生围着老师转,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揣摩、思考的机会少,独立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更少,学习过于被动,自主性、创造性、发展性较低。学生坐在教室里,眼睛盯着黑板,可学生的心思却在无边无际的遐想中遨游;教师们时不时地把学生的心思“押”回来,但教师的批评与强制却无法拴住学生的心思。长此下去,不仅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禁锢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三)语文教学十分封闭,与社会生活脱节比较严重。

教学内容局限在教科书中,教学场所局限在课堂里,人为地割断了语文教学和生活的联系,割断了学语文和用语文的联系。学生的实际社会生活能力软弱。

语文课,应该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实现“五个解放”,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小孩子的时间。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小学语文是童年的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注意鼓励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而不是强调小学生科学探究的结果和水平”。因此探究要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

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堂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学生能够真切地参与课堂,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越深,学生对课堂的喜欢程度就越大。二是让学生意识到课堂是属于“自已的”课堂,学生对课堂的主人翁意识越浓,学生对课堂的热爱程度就越大。要让学生的心思与智慧参与课堂,

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控制学生,而是通过课文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指出;“人完全是在自我教育中进步的”。只有把学生引导到自主学习的轨道上来,学生才会动起来,课堂才会活起来,效果才能好起来。为此,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权利,让他们自已去选择;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已去支配;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已向前走;给学生足够的任务,让他们自已去完成;给学生足够的困难,让他们自已去解决;给学生足够的问题,让他们自已找答案。力求通过科学的教学组织活动,达成这样的自主学习状态:概念让学生自主去构建,规律让学生自已去寻找,文本让学生自已去解读,实验让学生自已去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已去提出,疑难让学生自已去议论,错误让学生自已去分析,思路让学生自已去讲解,成果让学生自已去展示,结论让学生自已去获得。

口头表达能力是现代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是个人寻求发展机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学效果得以提高的关键因素。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学生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已的能力。

学生通过“说”能比“听”学到更多。经验也表明,当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时,人们对事情的看法往往会更全面。如果学生能参与到对所学知识的讨论、整理、绘图,特别是讲解等过程中,他们会永远记住这些知识。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也有这样的体验:“学生学一遍和自已讲一遍的效果绝对不一样”。

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我们教师要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地学、自主地学、自觉地学;去大胆地说、大方地说、大声地说。

袁振国先生指出:“好的教育是相对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绝对的、统一的'好’教育是没有的,好教育不能通过模仿和抄袭而获得。”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我们只能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场景、教育对象、教育任务和教育者自身的条件确定一种相对较好的教育行为方式,选择和创造自己认为好的教育。面对1——6年级不同学段的学生,我们也要采用不同的教与学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建构适应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结构

 

一、在“和美而形象”中建构适应12年级的语文教学

 

低年级学生对直观的、形象的事物容易理解,而且活泼好动。堂课上,没有多变的形式,他们会厌烦;没有所期待的“出场”,他们就会“溜”神。因此,要用直观的“趣”的方式将学生带到“趣味”识字的活动中,让学生有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用形象的“美”的方法将学生带到课文“美”的境界里,让学生细心体味课文“美”的语言,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教学方法的变化能让学生感到有趣,使他们注意力集中。

教学案例1: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7”课堂设计。

课前准备:

一、读——课文 。读准字音,准确流利的朗读或背诵课文。

二、画——生字、生词、自然段。1、生字画圈、生词画横线。2、找出多音字。3、标出自然段。

三、想——生字可以组成哪些词语,在哪里见过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可以用在哪些句子里,在哪里见过课文中的生词?

四、写——在课后的二类生字“我会认”和一类生字“我会写”的生字表中,分别给生字注上拼音、写上偏旁。

第一课时(预习课):

课堂程序:

一、有趣导入。(略)

二、趣味朗读。(略)

三、围绕“课前准备”四点(读、画、想、写)分小组讨论。

要求:每个同学拿起笔,翻开书,摆放好本子,边讨论边在书中或本子中画、写。

1、 组长带领组员讨论交流:(1)检查各组员“课前准备”情况,并作适当辅导。(2)讨论“识字7”和课后练习的疑问。

2、 教师巡视,参与到各组督促指导,帮助各组解决疑难。

第二课时(学习成果汇报)

黑板出示“汇报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或根据“识字7自己设计练习题。

2、学习“我会认”的生字(音、形、义)

3、学习“我会写”的生字(音、形、义、写)

4、课后练习——根据“我会读”的内容设计题。

课堂程序:

一、(老师指示黑板)请小朋友们齐读这节课我们要汇报的目标。(学生齐读)

二、老师要求:第一竖行的三个小组准备第一目标;第二竖行的各小组准备第二目标;第三竖行的小组准备第三目标;第四竖行的小组准备第四目标。

  (各小组进入讨论准备,教师巡视,作适当辅导。约8分钟)

四、每一竖行抽一个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第一竖行:月亮1号组上台展示第一目标。

(一)  汇报“识字7”中的反义词。

(二)  选词说话。

(三)  朗读“反义词儿歌”。

(四)  下面的学生评价。

1:每个汇报时做到了大方、大声。

2:课文是讲反义词的儿歌,我们也有找到了课后练习反义词儿歌:大家跟我读。

第二竖行:星星2号组上台展示第二目标。

(一)我带大家认读“我会认”的生字。

并提醒大家要特别注意的字音,翘舌音的字有“诚和招”,整体认读音节的字有“实和赢”,前鼻音“淡”。

(二)请xx带大家认读“我会认”的生字的偏旁、部首、结构。

(二)请xxYY带大家认读“我会认”的生字组词。

(三)下面学生补充组词。

第三竖行:彩虹3号组上台展示第三目标。

(一)请xx带大家认读“我会写”的生字的字音,

(二)请xx带大家认读“我会写”的生字的偏旁、部首、结构。

(三)请xx带大家学习“我会写”的生字组词。

(四)请xx带大家写生字。(小老师下去检查和纠正同学写生字的姿势,老师也参与检查纠正)

第四竖行:太阳3号组上台展示第四目标。

(一) 看动作猜课后句子中的词语。

组长:我们来表演情景,请你们来猜词语。

1、“虚心”   2、“骄傲”  3、“进步”   4、“落后”   5、“长”   6、“短”

(一)请xx带大家读句子中的多音字。

(二)请xx带大家认读形近字。

(三)请xx带大家猜字谜。

五、教师总结、评价。

 

教学案例2: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数星星的孩子》课堂设计。

课前预习要求:

1、在课文中圈出生字和带有生字的词语。

2、在“我会认”中给生字注音,并在空白的地方给每个生字组一个词。再说说自己用什么好方法记生字的。

3、在“我会写”的生字上注音,并把部首写在生字旁边。然后在预习本上试写生字笔顺。

4、熟读课文,把好词好句抄写在预习本上。

5、给课文标出自然段,说说每段你知道了什么,在读不懂的词语或者句子旁边打上问号。

6、在预习本上围绕生字词出题。

7、搜集与课文有关的文字、图片。

第一课时:

自学目标:

1、你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本课12个生字吗?

2、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吗?

课堂程序:

一、激趣导入。(明确数星星的孩子是张衡)

二、听记:张衡长大以后刻苦钻研天文,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订正听记)

三、出示“自学目标”;各组讨论并练读课文。(约6分钟)

四、汇报“学习成果”

(一)抽一个小组汇报“我会认”的生字。

1、拼读、带读。

2、用生字组词,并用所组的词说话。

3、做动作,猜词语。

4、评论展示汇报情况。

(二)抽一个小组汇报“我会写”的生字。

1、翻开书跟我们一起读生字、生词。

2、讲述生字的结构。

3、做动作,猜词语。

4、讲述难写字、难写笔画;大家在书上写生字,台上学生书空,让下面同学加深笔顺笔画。

5、相互提“展示汇报”的宝贵意见

(三)抽一个小组汇报“课文里的知识点”。

1、找与生字形近的字;找课文中词语的反义词;由生字想到的成语。

2、介绍张衡。

3、填一填。(根据课文填写)

4、读多音字,并组词。

5、相互评价。

(四)抽一个小组汇报“课文朗读”。

1、分角色朗读。

2、找课文中好词好句,有感情地带读;说明为什么这个词或句“好”。(下面同学可以举手补充)

五、教师评价、总结。

第二课时:

自学目标:

1、你从哪里知道张衡从小是个善于观察和善于思考的孩子?你喜欢他吗,为什么?

2、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天文知识,和小伙伴们交流。

3、读了课文后,你想说或写几句什么话呢?

课堂程序:

一、谈话导入,出示“自学目标”。

二、分派展示讲解内容;各小组讨论交流,做好“学习成果汇报”准备。(如果班级组数多,就几个组负责准备一方面的内容,学习成果汇报时,只抽一组展示讲解,其余组补充。)

三、汇报学习成果。

(一)  抽一个组展示讲解1自然段和5自然段。

1、 采用动作、身体语言个人朗读和合作朗读。

2、 谈谈读后的感受和知道的信息。(下面同学可补充)

3、 用“星星像……”说一句话。(其他同学可补充)

(二)  抽一个组展示讲解234自然段。

1、 分角色表演朗读。

2、 借助文中的图谈谈读后的感受和知道的信息。(下面同学可补充)

3、 出示句子“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七星。勺口对着的那颗星,就是北极星。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画出相应的图,图文对应讲解。

(三)抽一组展示讲解“搜集到的自己感兴趣的天文知识”。

1、图文结合用简短的话讲述。

2、其他同学补充。

(四)抽一组展示讲解“为什么喜欢张衡”“学了全文后的感受”。

1、口头说或展示出“小练笔”朗读。

2、其他同学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同学作整体评价;教师作知识梳理,总结、评价。

 

《新课程标准》要求一、二年级: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

由此可见,低年级应当兴趣为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所以低年级的“预习准备”只限于:读、想、画、圈、写;搜集点儿感兴趣的资料;设计点儿感兴趣的题。课堂上的教学方法更要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陈莹老师在识字教学的训练中,把识字汇报的内容细化成读准字音说难记的字音说难写的生字生字的识记方法生字组词、造句、说话词语意思知识点汇报等。在教学课文的第一课时,将汇报内容归结为我会认我会写知识点课文朗读四部分。由于有前面的细化训练,孩子们就知道每个部分汇报的内容涵盖哪些。吴玉凤老师在预习课中,引导组长根据本组同学各自的优点,学会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学习,按照音、形、义的规律,分工安排教大家识字、记字、写字,拼音好的同学教学读音,写字好的同学教学写字,并让每一位同学都充当监督全班同学写字的小老师。这些方法都是可行有效的,值得我们借鉴。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表现欲望特强,让学生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他们非常乐意,而且争先恐后。他们画得兴趣盎然,读得声情并茂,做得笑逐颜开,说得心花怒放,这难道不是我们所期望的吗?他们在课堂上“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难道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吗?语文课堂的主角永远是学生!

 

二、在“质疑探究、和谐对话”中建构适应34年级的语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因此,进入小学中年段,我们要重视两方面的鼓励引导:一是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二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

我们应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和独创性的见解,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涵盖的信息,与文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真切地体验文本中的喜、怒、哀、乐,获取语感的积累,达到情感的共鸣,得到人生的感悟。

不动笔墨不读书,动笔圈圈、点点、画画、写写,以提高思考的质量。古人曾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鱼入水中、溪水濯足等,因为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着只属于自己的内心天地。他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解读语文,用各种不同的语言诠释发现,这就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对文本的阅读质量。

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要求教师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已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坚信,孩子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一个原因,就是知识对他们来说往往成了滞销的货物,知识的积累似乎是为了储存,而不进入流通过程,得不到运用。”为了让知识进入学生的流通领域,我们要善于变教师布置问题为让学生自已去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运用知识中巩固知识。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已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已提出一个问题要比教师提出一百个问题更有教学价值。让学生去编制问题或试题。这既能巩固和完善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识结构,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让学生享受到自我创造的愉悦,促使他们主动完善或校正自已的知识体系;学生自已去设计问题,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热点和兴趣。

 

附:“三、四年级课前批注、备课要求”: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圈出课文生字;画出课文生词、四字词;标出自然段。

二、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和四字词的意义。

三、明白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写作背景,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找出文章中优美的语句、有新鲜感的句子、精彩的句段,说出或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四、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想办法解决疑问(查阅资料、调查分析、讨论交流)

五、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设计练习题;根据课文提出的“探究目标”设计展示讲解方法。

六、搜集与课文内容和作者相关的书籍、文章、图片,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案例: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课堂设计。

课文探究目标:

1、你用什么妙法认、记、书写、理解、运用本课生字、生词?用什么方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从这两件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草地的可爱、蒲公英的有趣?

3、你用什么形式与同学交流自己收集的蒲公英资料,或者自己在大自然中经历的有趣事情?

第一课时:

课时探究目标:

1、用什么妙法认、记、书写、理解、运用本课生字、生词?

2、用什么方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用什么形式与同学交流自己收集的蒲公英资料。

课堂程序:

一、有趣导入,切入课题。

二、明确本节课“目标”;小组练读课文,讨论交流,准备展示。(约10分钟)

三、朗读PK展示。

1、师生挑战读第一自然段。

2、表演朗读比赛第二自然段。(形式多样,可以加进动作、对话)

3、组与组挑战读第三自然段。(学生评价)

4、学生个体示范读第四自然段。(读完后评价)

四、展示生字、生词。(教师随意抽小组展示,因为每组都有准备)

(一)抽一组展示讲解“生字读音、结构、笔画”。

1、(点击课件生字)带领读,并指出易读错的字。

2、讲述生字的结构。

3、指出重要的笔画,并讲述易写错字:“耍”与“要”的区别;“绒”的右边是“戎”,不要写作“成”。

4、下面同学补充或评价。

(二)抽一组展示讲解“识记方法、书写方法”。

1、指出生字识记方法。(其他同学补充)

2、选几个难写的生字,要求大家在本子上写生字,然后选几个展示点评。

(三)抽一组展示讲解“理解运用”。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可以借助课件点击词语解释)

2、做动作,猜词语。

3、组词擂台。(选几个生字进行“组词擂台赛”)

(四)抽一组展示讲解“多音字;近、反义词;检测生字、生词”。

1、翻开书,指出书中多音字的读音,并指出另外的读音和所组的词。

2、指出书中几个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3、听写生词,检查听写情况。

五、交流自己收集的蒲公英资料。先请一个组展示,其他组补充。

六、同学评论;教师总结评价。

第二课时:

课时探究目标:

1、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从这两件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草地的可爱、蒲公英的有趣?

2、你有哪些精彩的批注?你提出了哪些值得与大家分享的问题?

3、你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设计的练习题是怎样的?能说说你在大自然中经历的有趣事情吗?

课堂程序:

一、明确本课时的“目标”。

二、讨论交流,做好展示讲解的准备。

三、展示讲解。

(一)抽一组展示一、二自然段的批注。其他同学作补充。

(二)抽另一组展示三、四自然段的批注。其他同学作补充。

(三)选一组展示讲解“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从这两件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草地的可爱、蒲公英的有趣?”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四)展示每一组推选的练习题设计。内容不雷同。

(五)展示每一组推选的疑问,并解答。问题不雷同。

四、教师作知识梳理、恰当的评价总结。

 

学生有了充分品味、体验课文的时间和空间,快速默读的方法也得到了训练,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与方法,必将受益终生。

每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要求、不同的价值指向、不同的创造潜能,铸成了千差万别的每一个独特的学生。因此,从学生中产生的探究问题就“五彩斑斓”了,使得孩子的心灵肆意放飞,撩拨起全体学生激情的琴弦、遐想的音符。学生的质疑,就象一根根思维的接力棒,把课堂教学引向智慧的殿堂和思想的远方。于心灵放飞中,课堂解读活力四射,异彩纷呈!

 

二、在“激活智慧潜能”中建构适应56年级的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教育规划纲要》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知识是通过学生自己去建构的,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精神活力,开掘学生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课堂教学的精彩常常不是(或者说基本上不是)因为老师的精彩而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的精彩而精彩。在很多情况下,掌声不是送给老师的,而是送给学生的。所以我们应该把自己巧妙地“藏”起来,但这种“隐藏”并不意味着老师退出课堂活动,相反的却是更好地扮演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附:五、六年级课文“理解旁批”方法(供参考)

 

一、读——正确、流利;勾画字词(边读边做):1、勾画生字、生词。2、勾画四字词。3、勾画修饰限制、补充说明的词。4、自认为重要的词语。

二、借助上下文、生活实际、词典理解词语:包括文中新词、四字词、重要词。

三、分析体会句、段隐含的信息   

(一)1、抓住关键词理解(修饰限制、补充说明的词;描写动作、神态的词;有特殊含义的词……)。2、结合上下文、生活实际、背景理解句子含义。3、看到这个句子或段你想到了什么?4、看到这个句子或段你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并且寻找答案(在想象中阅读)。

(二)体会句子或段的作用:修辞手法的作用;表达方式的作用(悬念,照应,联想,想象衬托、铺垫、承上启下)。

(三)体会句子或段表达的情感:可根据上下文、句中词语、标点符号等体会。

四、分析体会课文层次结构、写作方法、词句的运用以及特殊的标点符号作用。

五、运用“朗读符号”标注朗读方法。阅读理解中产生的问题用“﹖”标记。

六、一边阅读,一边解答“探究目标”中的问题。

 

五、六年级备课模式:

 

一、语言知识。包括生字的读音、形体结构;多音字的读音、组词;词语理解、应用、拓展;句式改换;句子仿写;词句积累等。

二、了解作者或背景。         

三、主题分析。(1)概括中心思想或主要内容。(2)分析写作顺序、写作方法。(3)分析理解重点句子。(4) “探究目标”中没有备到的问题,进行展示设计。

四、客观问题。(把疑难问题抄写下来,通过查找资料、联系实际思考解决,或在预习课上寻问同学、老师帮助解决。)

五、知识拓展。(收集与课文或作者有关书籍、文章;名句、诗句;图片)

六、阅读练笔。(选择一个写:读后感;仿写;续写;扩写;缩写;补白;应用文……)

 

教学案例: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凡卡》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个性朗读  议中促学)

一、自悟读法  张扬个性

师:一边放课件(班级学生学习生活图片,配乐:《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一边满怀激情旁白:

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的学习多么快乐!有亲人的关怀,朋友的帮助!衣食无忧,健康成长!但是,在沙俄时代,俄国有一个与你们同龄的孩子,他的童年却过着悲惨的生活。大家想知道他的生活是怎样过得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写的作品《凡卡》,看看那个时代,俄国农村的儿童是怎样生活的。

首先自己练读课文,按自己的感悟朗读课文,读出个性。(学生练读,教师巡视)

师:检测练读情况,首先检测的方式是组与组挑战读,“学习PK”组。

郭明明:我们组挑战读7721自然段,读出渴望爷爷接,回忆部分轻快感觉。我们与“阳光学习”组挑战读。

两组挑战读(略)。

师:纠正“耷拉”一词读音。还有组挑战读吗?啃书悦组。

潘嘉维:我们组要与“书屋乐”组挑战读P74第六自然段中“天气真好……有人拿雪把他擦亮似的……”我们组的要求是:要读出当时天气舒适的语气。

郭明明(评):两个组都读得美。只是“似的”,有些同学没有读出翘舌音。

     (全班跟着老师读“似的”。)

师:下面是个人或多人挑战读。

孙缘:我、陈镛伟、倪小荃、谢雨欣要与潘嘉维、潘思帆、卢琼玉、欧阳挑战读第八自然段“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 ,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 要不,我就要死了!······”,我们要求是读出凡卡痛苦,很想离开的情感。

    挑战读(略)。

师:下面是示范读

潘思帆:我示范读73页第3自然段,读出“冷清”、“悲惨”的语气。

示范读(略)。

郭明明:我示范读8自然段中“老板揪着头……戳我的脸”,读出悲痛的语气。

     示范读(略)。

陈镛伟:我要示范读的是第15自然段从“ 快来吧,亲爱的爷爷。凡卡接着写道'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这儿的人都打我。我饿得要命,又孤零零的,难受的没法说。”读出哀求、悲伤的语气。

    示范读(略)。

二、议中解疑  合作探究

师:下面把时间交给各学习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围绕“探究目标”解答每一个问题;将预习中产生的问题提出来讨论,不能解答的,请教老师。

   (出示课件)

 

各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约十分钟)。教师深入各组了解学情,参与讨论。

师:为了下一节课“学习成果汇报”有序而深入进行,将“探究目标”分派到各学习小组,第一个探究目标书屋乐组和阳光学习组;第二个探究目标“学习PK组和读书王组;第三个探究目标书为伴组和啃书悦组。请各小组做好“学习成果汇报”准备。

各学习小组选择展示讲解的方法、策略,合作演练。(约十分钟)。

 

第二课时(学习成果汇报)

师:这节课是各学习小组汇报“学习成果”。首先请“学习PK”组。

郭明明:我们组主要展示的是第一个探究目标,首先展示词语理解:

邱孝燕:“摩平”的意思是凡卡用手轻轻按着纸一下一下移动。

“别墅”在文中的意思是指那些老爷们享乐的住宅。

“讨人喜欢”在文中指泥鳅非常可爱,让人喜欢。

郭润中:“崽子”在文中指鞋店老板的小孩子。

“摇篮”在文中指老板崽子睡的小床。

郭明明:下面我们组展示选择下列的词语填空(不可重复)。

渴望   希望   盼望    绝望   愿望   期望   失望

小凡卡(  渴望  )得到幸福,但他受尽了老板的折磨,生活没(  希望 )了。他给乡下爷爷写信,(  期望  )爷爷能接他回到乡下去,这是他美好的(  愿望  )。寄出信有,他整天(  盼望 )着。两个月过去了,爷爷没有来,他很(  失望  )。半年后,乡下捎来口信:爷爷死了。凡卡从此(  绝望 )了。

卢琼玉: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理,拿皮带揍了我一顿。吃的呢,简直没有,

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时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

郭明明:最后由我们组说说为什么1011自然段只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

郭明明:因为这是作者连续引用凡卡写的信,并不是选择性的引用。那么,为什么不把101112自然段连在一起成一个自然段呢?101112自然段合成一个自然段,这样条理就不清楚了,也不容易表达出凡卡对爷爷思念情感的起伏。

齐:学习PK组展示完毕。

师:“学习PK”组选词填空练习对我们帮助大,对101112自然段引号运用分析到位。下面请“书屋乐”组。

 

谢雨欣:我们组主要展示的是第一个探究目标,首先由我们组展示近、反义词填空。

倪小荃:请同学们举手回答以下词语的近义词。

慈善对什么   回答:慈悲                  扰乱对什么       回答:打搅

欺悔对什么   回答:欺负                  模糊对什么       回答:混淆

甜蜜对什么   回答:甜美                  捉弄对什么       回答:戏弄

冯碧娴:给下面词语找出反义词,举手回答。

清楚对什么   回答:模糊                  保护对什么       回答:欺负

甜蜜地什么   回答:痛苦                  残忍对什么       回答:慈悲

谢雨欣:然后由我们表演表示动作的词(一个字),请同学们猜。

1、表演——写                   

2、表演——拖

3、表演——戳

4、表演——打

5、表演——揉

陈镛伟:最后我们以朗读的方式体现凡卡的学徒生活是怎样的。让同学们更加理解课文,感悟凡卡的内心!

孙缘: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 ,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

陈镛伟: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 ,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

孙缘、陈镛伟: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孙缘:我原想跑回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

陈镛伟:等我长大了,我会照顾您,谁也不敢来欺负您。

孙缘:快来吧!

孙缘、陈镛伟:亲爱的爷爷!

孙缘: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

孙缘、陈镛伟:这儿的人都打我。我饿得要命,又孤零零的,难受得没法说。

齐:我们组展示完毕,谢谢!

师:他们朗读得很入情。下面请“读书王”组。

 

张珉豪:欢迎大家来到“凡卡的人生”。首先我们给大家分享一下这篇课文的省略号作用。

曾冠岚:56自然段的省略号省略了“爷爷守夜”时的其它情境。可以看出,凡卡很想回到爷爷身边,过上快乐的生活!

张烨:81015自然段的省略号表明还有许多无法忍受、哀求爷爷的话。在这几个句子中,每当凡卡悲痛到无法用语言形容时,用感叹号加上一个省略号结尾。可以看出他拥有多么悲惨的往事,孤独的眼泪,包含着绝望、哀求的心情。

陈璐娅:请同学们翻到第76页,第13页的两个省略号,这两个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的意思,表示了凡卡与爷爷在一起有许多快乐。

何林峰: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表明凡卡梦中情景还有许多。突出凡卡很想离开这个悲惨的、地狱般的生活,回到爷爷身边。

张珉豪:接着我们给大家说说文中凡卡“3个叹气的句子”。

洪英典:《凡卡》一文,凡卡共出现了三次叹气。

第一次在第二自然段中“他叹了一口气,跪在作台前边,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他第一次叹气,主要原因是没有人身自由。他在这里生活十分悲惨,看到黑漆漆的窗户,昏暗的神像,摆满楦头的架子。这些东西不由让他悲伤起来,仿佛生活在地狱之中,写信都要偷偷写。这是第一次叹气的原因。

第二次叹气是在第七段“凡卡叹了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第二次叹气原因有两个:一是想念爷爷和家乡。爷爷十分慈祥有趣,老板娘却是那么凶狠。他非常想念爷爷,想到爷爷身边去,这是第二次叹气的原因之一。第二个原因是他想起自己家乡的美丽,和祥。而现在的生活却是那么悲惨。

第三次叹气是在13段“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这次原因是因为他没有幸福和快乐。他跟爷爷在一起时虽然贫穷,可是在圣诞节时还能从圣诞树上摘一个糖果,还能快活地跟爷爷去砍树。而现在他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孤零零受尽折磨。

一个九岁的小孩本是天真快乐的,而这不符合九岁儿童的叹气,却出现在他身上。可见他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十分悲痛。

张珉豪:最后我们分析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吴佳纯:本文在表达上主要有两个特点

第一,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穿插起来,互相映衬。

例如:第七自然段“凡卡叹了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这是作者的叙述。

第九自然段“凡卡撇撇嘴,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这也是作者的叙述。8101112等自然段,从引号就可以看出是凡卡的信。

第四自然段,从“爷爷是日发略维······到擦亮了似的······”这里回忆爷爷守夜的情景。第1314自然段回忆凡卡与爷爷砍圣诞树的快乐情景。

叶宝顺:第二,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文中以引用写信的内容为主,凡卡向爷爷倾诉当学徒所受的欺凌,基调是“苦”。插叙回忆内容,主要讲在乡下生活的快乐,基调是“乐”相衬,形成内容、感情上的对比。最后,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齐:展示完毕,谢谢!

师:“读书王”组分析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到位;凡卡三次叹气分析透彻。下面“啃书悦”组展示讲解。

 

周骏阳:欢迎大家来到《凡卡专题报道》我是主持人周骏阳,这次由我们为大家解析这篇课文。在解析之前先了解本课的作者。

黄泽鑫:

契诃夫(1860——1904)俄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语言精炼,准确见长,他善于透过生活的表层进行探索。将人物隐藏的动机揭露得淋漓尽致,被认为是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

袁瑾:

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苦闷》《变色龙》《套中人》《醋栗》等,中篇小说《草原》《跳来跳去的女人》等,戏剧《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姐妹》《樱桃园》等。

周骏阳: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请看张洋 、潘思帆、方嘉宇记者发回来的报道。

张洋:第一个内容是写“凡卡写信前”。凡卡担心恐惧,P73“在写第一个字母之前……昏暗的神像”,从这里可以看出凡卡写信前是担心恐惧的。

师介入:从第一个内容中,即12自然段,还可以看出生活压得凡卡喘不过气来,万分痛苦。

潘思帆:第二个内容是写信。首先是思念爷爷。开头也写到了“我没爹没娘,只剩你一个亲人了”,之后是他的学徒生活:挨打 挨饿 挨困。生活是连狗都不如。我们一起在课文中找出凡卡挨饿 挨打、挨困的句子。

王珊琨:

P75 8自然段“'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那皮带揍了我一顿。”这里是凡卡挨打的句子。“吃的呢,简直没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这里是写凡卡挨饿的句子。“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只好摇那个摇篮。”这里可以看出挨困。

方嘉宇:

最后一个部分是写“寄信”(希望如梦)。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写凡卡寄完信后睡了一觉。这梦到的内容是美好的,所以凡卡希望真的就像梦里梦到的一样,爷爷真的收到信了。

周骏阳:最后我们说说爷爷会把凡卡接回家吗?为什么?

潘嘉维:

爷爷不会把凡卡接回家。因为,我们看到这是凡卡写的信封(展示信封)。1.凡卡没写清楚地点,只写了个爷爷的名字 邮差又不一定认识这个人,说不定就不会把这封信送出去。2.爷爷太辛苦了,要不当初怎么会把小凡卡送到大城市当学徒,有个一技之长,维持生计呢?3.即使信收到了,爷爷也会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接凡卡回家,比如:老爷不允许或其他原因。

林政扬(补充):我总结一下潘嘉维所说的内容,并且作补充:

1、没写清地点、人名。

2、爷爷生活艰辛无法抚养凡卡。

3、信没贴邮票。

邱逸凡(补充):还有一点就是没有写邮编。现在是要写邮编的。

    (下面还有同学举手)

潘嘉维:谢谢各位同学的回答。其他内容请同学们下课一起去讨论。

     这期节目就到此结束了我们期待下次与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以及现场的老师同学们 一起理解下一篇课文。

师:“啃书悦”组把要展示的内容编辑到“凡卡专题报道”中,方法新颖。下面请“书为伴”组展示。

 

曾久珊:我们组主要展示第三个探究目标,首先展示句子理解。

陈书成(朗读):“昨天晚上……我一顿”(课本第75  8自然段)

丁姝:“不知不觉”可以看出凡卡实在太累了,才会不小心睡着了,并不是有意的。没想到这样遭到老板的暴打。可见老板十分的凶狠。

师介入:这句话中老板哪几个动作,让你们还体会到什么?

1:“揪”“拖”“揍”说明老板用力大,没有把凡卡当人看。

2:体会到老板恶毒,凡卡学徒生活悲惨。

陈希(读句子):“伙计们……摇那个摇篮。”(课本第75页,第八自然段)

张缘:九岁的凡卡在老板家过的就是这样痛苦的生活:挨打·挨饿·整天干活晚上还睡不好觉。没有自由,也没有尊严,连做人的基本权利都没有。所以凡卡才写信想让爷爷赶快带他离开,离开这样非人的生活。

师(举手发言):我还体会到当时这个社会人情悲凉,连鞋店的“伙计们”都要捉弄凡卡。

曾久珊:最后由我们展示阅读练笔。

陈嘉欣:我们在阅读练笔中还会加入适当的表演。             

                      

我和凡卡比童年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快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这是凡卡在写给爷爷的信中的话,他恳求爷爷带他回去。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对凡卡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凡卡从九岁开始就到城市里来做学徒,他每天都过着非人一般的生活,挨打、挨饿、挨冻,他实在受不住这样的生活了,他恳求爷爷带他离开。离开这个人间地狱。凡卡他为什么会有这样悲惨的命运?那都是因为那时是在俄国沙皇统治下最黑暗、最残暴的年代,而出生在那个年代的儿童注定得不到幸福。而我们这些从小就生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儿童,幸福、快乐,过着与凡卡完全相反的生活,我们要好好珍惜!

     凡卡九岁去做学徒,过着悲惨的生活(插入表演);而新中国九岁的儿童早就背着书包上学去了(插入表演)。饭卡经常受到老板、老板娘的殴打,伙计们的捉弄(插入表演);而我们新中国的大多数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爸妈的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摔着(插入表演)。凡卡呢,每天一日三餐只有那么一点儿粗茶淡饭,经常饿肚子(插入表演)。我们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还一会说那个不好吃,一会又说想吃别的什么。爸妈好不容易做好,又不想吃。还发点小脾气(插入表演),这是不应该呀!我们平常都是睡在软软的床垫上,盖着暖烘烘的被子(插入表演);而凡卡却睡在冰冷的过道上,衣服单薄,也没有被子,常常挨冻(插入表演)。我们与凡卡相比,我们多么幸福啊!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要不,我就要死了……”凡卡恳求爷爷带他离开的话仿佛还在我们耳边回荡,似乎在暗示我们: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好好珍惜。                 

齐:“书为伴”小组展示完毕!

师:文章写得好,表演也投入。请“阳光学习”组展示讲解。

 

庄家怡:我们组主要展示第3个目标。首先展示句子理解。

张俐:

“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理解】“指望”是指生活的希望。凡卡来大城市做学徒,本指望学会做鞋,有个一技之长,养家糊口,可来这里做的事跟学做鞋没有一点关系;本指望从此有吃有住,却“饿得要命”,差点被打死,连狗都不如;本指望莫斯科这个大城市,活下去容易些,可是依然没有穷人的活路……饥饿、孤独、痛苦,彻底打碎了凡卡的梦想,所以他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文中几次提到死,也是反映了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林政扬、徐凯、陈森荣(朗读):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陶佩佩:

【理解】这个结尾是凡卡梦见爷爷在念他的信,似喜实悲。因为凡卡的爷爷根本收不到信,即使收到了,他的爷爷也没有能力抚养他。因此,暗示凡卡追求自由生活只不过是个幻想。凡卡的悲惨生活还将下去。这个结尾,使我们更加同情凡卡,痛恨黑暗的社会。”

师(引导):为什么“即使收到了信,他的爷爷也没有能力抚养他”?

1:爷爷老了,也是个穷苦的守夜人,而且凡卡渐渐长大,更没有能力抚养他。

2:在乡下爷爷找不到供凡卡吃饭的活儿,要不,怎么忍心把唯一的孙子送到陌生的大城市里寻找活路呢?

师:从文中老板娘、老板对凡卡的态度,以及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凡卡想脱离极度痛苦的学徒生活,是不可能的。

庄家怡:下面朗诵“送给凡卡的话”。

         (配乐)

曾妍:《送给凡卡的话》

      知道了你悲惨的境遇,

      我们惊讶万分。

      我们从来不知道,

      九岁的孩子过的是这样的生活。

    

 你九岁时,

      过得如此艰难,

      我们九岁时,

      又是怎样?

欧阳:我们九岁,

      幸福地沐浴着温暖的阳光,

      快乐地坐在教室学习。

      你的悲惨生活,

      令我们哀叹。

             

      到我们这儿吧,

      戴上鲜艳的红领巾,

      迎着和煦的春风,

和我们一起上学吧。

     齐:“阳光学习”组展示完毕。

师(结合课件小结):

   (从“课文结构层次;表达特点;内涵”总结,以此起到梳理、点拨的作用)

 

 我们要有“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可发展性为本位”思维方式的转变,学生是千差万别的,社会的生活和社会的需要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要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

我们只要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开掘他们自身的智慧,势必会使有限的课堂时空得以扩张,并且无限接近浑圆式的饱满;学生也能充分开掘思维,大胆展示心灵的自由,迸发出炽热的创新热情,在这充满创造的过程中,学生的言语能力得到了提高,个性得到了张扬,创新潜能得到极佳的发挥。

                       

适合草根老师教法的途径

 

有些老师听了我的课说:学生不可能表现得那么大方、从容、自信;不可能相互之间合作、配合那么默契;不可能讲解得那么生动全面,是假课,是事先老师帮学生排练好的课。

这样的怀疑、不信任,是正常的,因为我们看到的“作秀课” “表演课”太多了: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不但备课内容要在备课组里共同商议,就连上课的环节与细节也都是备课组事先达成的。为了确保公开课的成功,上课教师往往要在同一年级的其他班级巡回“演出”若干场,然后再挑选同一年级最好的班级进行正式“表演”。这个过程的确可以锻炼教师教学能力,可在锻炼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却让公开课丧失了日常性与真实性。

我们要追求的是真实、扎实、有效的课堂,经得起检验的课堂,草根老师能操作、易接受的课堂。所谓真实、经得起检验的课堂,就是随时进入课堂听课,同样异彩纷呈,现场调研,课堂一样跳动着学生智慧;草根老师能操作、易接受的课堂,就是课堂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收获可享。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首先要训练学生,循序渐进地训练,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操作方法。

古语言:“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充分表明方法与策略对创新课堂构建的影响有多大。“方法”的教学除了教师“交”给学生以外,更有效的还在于学生自已通过总结“说”出来。这样的“方法”,最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和运用。寓“法”于学,学“法”于例,得“法”于说,在知识的迅速增长的年代,学生提炼出的方法远远比掌握若干知识更重要。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们要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不要匆忙“上路”,赶鸭子上架,那样不仅会让你看不到“曙光”,心灰意冷,而且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丧失学习兴趣。你得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训练、引导。我是按照以下步骤训练指导学生的。

第一阶段:踏实学会:“批注”的方法;“备课”的方法;“个性朗读”的方法;“组织管理”的方法;“讨论交流”的方法、“展示讲解”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首先是老师“讲要点,作示范”,接着“学生实践,老师巡视指导”,然老师“针对性讲解,针对性示范”。

第二阶段:按照新模式一边上课,一边关注每个环节,每上完一个环节,要及时评价,表扬鼓励长处,针对存在的问题,作出方法的示范,给予纠正。

第三阶段:按照“新模式流程”结束一篇课文学习后,每节课最后3-5分钟,师生一起作整体评价,表扬好的,纠正错的。

第四阶段:进入新模式熟练阶段。此时,多表扬鼓励学生,如有问题存在,在适当的时候指出纠正,或课后个性指导。

渐渐地,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与之相反的变化:完全需要老师示范、指导、训练——半扶半放,继续磨合——学生完全独立,教师作用告终。教师的主导作用,最主要最根本的也就在于促进和完成这一转化。这时,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讲台上的主角;学生不再是漫无目标地茫然学习,而是心中明朗努力的方向;教师不再是枯燥乏味地分析讲解,而是退到幕后,成为一名顾问,一名指点者,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关系是教学的相长,双方的互动,是学习过程中的友人和伙伴,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一道幸福成长。

有老师问:经常有老师来听课,你担不担心,累不累?我毫不犹豫地说:“不累,我和学生都不担心。”以前我可不敢这样回答,因为以前有人要听我的课,我要准备几天,甚至提前半个月就要酝酿,临近了,还睡不着觉,因为我和许多老师有同样的担忧:到底怎样设计教学才好呢?能出色实施我的教学设计吗?学生表现能让我满意吗?能得到别人的好评吗?……而现在老师要来听我的课,只要提前一天告诉我即可。如果当天来听课也行,这就要先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独立批注备课,然后才进入新模式上课。每一次上课,老师都深知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的智慧;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胸有成竹,自信十足。到了这样的境界,我和学生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讲解得异彩纷呈,老师会感到十分欣慰!课堂活起来了,学生表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老师感到非常快乐!而此阶段,教师的精力放在研读文本,多反思自已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反思课堂教学的方法与过程,不用绞尽脑汁去设计每一堂课,不用因找不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烦躁不安,不再有满头大汗、心急如焚的窘态,因此,没有什么累可言,带给老师的只有快乐感,幸福感!

 

案例:

201043(星期五),学校通知我:下周一深圳市教研室赵志祥主任要来听课。这天上午我对外开放了两节课。下午放学时,我才布置学生批注、备课。到星期一,赵志祥主任听完《灯光》一课评价道:

一、深得语文教学改革精神实质,并将付诸实践的精彩范例,是属于自己的东西。

1、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在这两个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让学生养成学习的习惯、社交的习惯、待人接物的习惯。

2、将均衡教育理念落实到每一个个体的精彩范例。

3、此教学方法改变了学生的价值观,在合作学习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世界需要合作,合作创造精彩。

4、让学生将自己定位于我努力,我成功的平台上,让学生自信。

二、找到能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而且适合大量草根教师改变教学方法的最佳途径。

 

只要有正确的方法,学习的过程肯定是幸福的过程。教师为学生设计和提供一个学习与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而自己则隐身于台后,根据需要不时地给予指导,提供学生所需要的帮助。教师也摆脱了繁琐讲解的辛劳,解除了唇干舌燥的痛苦,赢来轻松、欣喜。

 

                  “学生喜欢的方式就是最好的”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多元智慧,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愿乐园。教师要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并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点”。让空间智慧强的学生选择配画,让语言智慧突出的学生选择小创作,让动觉智慧发达的学生选择收集资料、进行观察和表演,音乐智慧强的学生配上自己熟悉的旋律朗诵、演唱。……这样,学生们不仅能深刻地体会文本内容,还能充分展现自己的学习个性,找到展示自我的机会。

学习给学生的幸福感,并不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可以为自已带来更好的分数,给教师带来了更好的教学业绩,而是因为学生已经切身体会到了学习过程的乐趣,实现了自我价值,满足了表现欲望。

 

学生洪英典在给我的一封信中写到——

 

有人说过,一位好的老师的教导,会令学生终生难忘!而您对我的教导就令我收获颇丰厚,同时也终生难忘!我能快乐自主地学习就是因为有您老师。

在您接教我们班之前,我们的学习枯燥乏味,只见每堂课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课,而我们在下面昏昏欲睡,完全没听老师究竟在讲什么。每当老师提问时,大家都畏首畏尾,一个个生怕老师点到自己回答。点到的人则缓缓站起,起来后一言不发。一堂课仿佛是老师在学习而不是学生在学习!

然而,就是您改变了这一切。记得20084月的一天,您信心十足地走进教室,提出要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当时大家既感到困惑又感到新奇。第一次展示课不尽人意,比较糟糕,我心想:可能你会骂我们无能,放弃您的追求。我知道,同您一起研究的老师,都放弃了,恢复原来的方法。您却没有灰心,仍然坚持不懈地研究下去。最终经过您夜以继日的不断努力,将我们“一潭死水”的课堂,变得热闹到仿佛“菜市场”——不是同学们说话打闹的声音,而是大家热烈讨论的声音,充满激情讲解课文的声音。大家从以前的默默不语发展到现在回答问题都是争先恐后。之间的转变如此之大,正是因为您啊,老师!

有一位领导来听课问我:你对现在的语文课有什么看法?我不假思索地说:“我不会感到'腻’。”因为现在每次语文课堂,同学们都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选择饶有趣味的方法展示学习成果。常常一篇课文有二十几种展示方法,大家都积极踊跃不断创新方法,让我们经常感到耳目一新,把大家的心思都集中在课堂上了,兴趣盎然。大家也常常沉浸在自己出色表现的幸福感、自豪感之中。

老师您曾对我们说:“老师教给你们学习方法后,就只是你们的助手、顾问。知识要转变成你们自己的,就要多脑动手动嘴。”以前我认为:“来到学校学习,一切听老师的,老师叫我学什么,我就学什么;老师怎么讲,我就怎么记。反正当一个听话的学生就可以了。”听了您这句话以后我不由想到:“对啊,学习钢琴、游泳都要反复练,不断摸索才能学会,学习知识就更加要实践摸索了。”您的这一句话提醒了我:学习是智慧探索的过程。从此,我改变了不良的学习态度,纠正了错误的学习方法,我真的很感谢您谢老师!

 

有老师说:“学生喜欢的方式就是最好的。”我赞赏这种说法。只要以有趣的形式唤醒了他们沉睡的潜能,点燃了他们智慧的火把,他们的思维就如涌动的浪潮,汹涌澎湃,他们的潜能会因为兴奋而被开发,他们“登台”脱离了依赖,在别人的欣赏中获得了自尊,在成功中培植了自信,在“锤炼“中增添了力量。

这个世界鲜活灵动,绮丽多姿。当我们给了孩子飞翔的自由,他们就寻到了自己的乐园。他们积极思索,吸收着书本上的语言,融入着自己的生活体验。课堂里跳动着学生个性的脉搏,课堂因他们而生机勃勃。

总之,我们教师要学会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善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能特点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浩瀚的语文之海博大精深,我的探索仅是沧海一粟。我愿与大家一道,为教育的发展,为《教育规划纲要》的实现,为新世纪教育的光辉明天,继续在海浪中乐游、奋进!


小学语文转变教与学行为方式经验文章之七——在实践中求索,在求索中成长


深圳市福田区华新小学   谢家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的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取得了公认的积极效果。但由于许多老师看到各种模式层出不穷,花样翻新,课堂教学热闹、快乐、好看、好玩,就盲目跟从,浮躁套用,缺乏冷静思考,结果教学效果距理想境界仍相差甚远。于是,教师们感到困惑: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下,我应该怎样上课?在课堂中我应该如何行动?

我在教育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了二十多个春秋,欣赏到过不少名家的教学方法,进入过杜郎口的课堂,自己也积淀了一些经验。我守着语文教学这块“耕地”默默地耕耘,挥洒着心血,可也让我困惑的是:我的付出和收获没有成正比例。每次备课,我都要绞尽脑汁想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到时还是少数几个学生与老师“同台表演”,其他学生成了置身于外的“观众”;我在台上是饱含激情地讲着,台下沉闷而无动于衷;我接二连三地抛出问题,学生瞪大眼睛,思维呆滞;我让学生讨论想想,讨论完后举手还是寥寥无几;一课上完后,作业反馈错误许多;学生成绩虽然在我课外和课内的强力透支下有所提高,但成绩好的学生,依然综合素质不容乐观,应验了我们常说的“高分低能”,成绩中下的学生存在着“难、厌、怕”的情绪。真是耗时耗力,而收效甚微。难道是我不会教书吗?难道中国的孩子真的是不如外国的孩子吗?难道独生子女真的懒得是不愿学习吗?我沉静反思,感觉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老师“教”得不精、“教”得不细,也不在于学生不愿学、懒得学,在于老师“教”的方式——没有跳出“教”的圈子,在于学生“学”的方式——接受式的死板学习,在于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能配合默契,具有可操作性、实效性的学习流程构建。然而,只沉浸于想象,闭门造车,没有努力在理性思考支撑下去实践,去摸索,去省察,是无法超越、挣脱“樊篱”的。

于是,我系统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法,研读了国外的教学方法、中国名家的教学方法,获取“瑰宝”,积蓄内力;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体味新课程的发展观,整合学科特点;深入到学生中调查分析,顺应学生需求,回归儿童经验。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教师跳出“教”,学生能够自能学习,自会学习?如何才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如何才能构筑一条普遍教师容易接受、学生喜闻乐见的“路子”?怎样的教学框架,在主课堂上做到合理高效,能达到“教学最优化”呢?我立足于学生,立足于《语文课程标准》,立足于语文教材,立足于教师,20084月起,我踏入了艰辛的探索历程,着力重建“研读文本,悉心备课——个性朗读,议中促学——展示学习成果,彰显个性风采”的教学结构。

一、研读文本  悉心备课                                                             

   以前也要求学生预习,在语文书上批注,但有的是形式化的肤浅批注,应付而已,有的是读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以简单的符号为主,有的甚至一本书干干净净的,显然没有与文本打照面。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是:学生毫无目标地走进文本,不知道到底该做什么;不懂得理解、旁批的方法;认为老师都要讲的,预习与否无所谓。学生这样心中无数,盲目地、无准备地进入课堂学习,课堂中的主角只能是老师了,“磨刀不误砍柴工”,没有保证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学生怎么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说,自信地讲呢?

                    (一)研读文本  真实体验

    教师要潜心研读文本,独立钻研教材。我首先通读一个单元的教材,思考每课的落脚点和目标。接着深入解读文本,咀嚼语言文字,透过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理、意、趣,感受文章的生命力。然后围绕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三维”融合,设计重点、难点和有价值取向的问题;思维指向多元化、思维火花容易碰撞的问题。最后将整个单元的“探究目标”打印发给学生。

案例分享: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七单元各课的“探究目标”设计:

《老人与海鸥》探究目标:

一、你愿意用什么方法掌握生字、新词?你用哪些方法将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课文写了老人和海鸥各做了哪些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请结合文本体会老人和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文中多处运用了省略号,你能体会到不同的作用吗?

三、请结合实际体会文中细节描写的句子和生动形象的词句所隐含的信息。假如你就是一只被老人喂养并关心过的海鸥,你会对去世的老人说些什么?假如去世的老人看到了这些令人感动的场景,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跑进家来的松鼠》探究目标:

一、你用什么方法会读、会写、会运用课文新词?你是怎样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二、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最喜欢哪件事?请结合相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假如你是松鼠,能说说这样做的理由吗?

三、松鼠与“我们”全家的关系怎样?能找出具体的文字来说明吗?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生动有趣,能说说理由吗?

《最后一头战象》探究目标:

一、你愿意用什么方法掌握生字、新词?你用哪些方法将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课文按时间顺序讲了哪些内容?你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吗?嘎羧要离开寨子时,为什么要披挂象鞍?嘎羧离开村子前为什么要绕着寨子走三圈?嘎羧为什么要去打洛江畔?

三、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结合语段说说你的感悟。嘎羧的举动令人感动,请你选择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

金色的脚印》探究目标:

一、你用什么方法会读、会写、会运用课文新词?你是怎样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二、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做了些什么?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为什么?狐狸们和正太郎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看法。

三、课文结尾及题目你怎样理解的?文中其它重点句子你又是怎么理解的?文中有不少地方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一写。

   “探究目标”要以问题式提出,既要考虑课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又要有很强的指向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学生带着“探究目标”去研读课文,进行备课,课堂教学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至少在上新课的前一天,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与文本的亲密接触,通过与文本对话,充分发挥他们的现有能力,让他们自己去识字、解词,自己去理解课文,自己去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对他们来说是很好的锻炼。教师这时要教给学生理解旁批的方法,备课的方法,并扎扎实实地一步一步训练学生。

理解旁批的方法,是根据我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学生、文本的特点,总结归纳出来的。

案例分享:

课文“理解旁批”方法(供参考)

一、读:正确、流利;勾画字词:1、勾画生字、新词。2、勾画四字词。3、勾画修饰限制、补充说明的词。

二、借助上下文、生活实际、词典理解词语:包括文中新词、四字词。

三、分析体会句子隐含的信息   

(一)1、抓住关键词理解(修饰限制、补充说明的词;描写动作、神态的词;有特殊含义的词……)。2、结合上下文、生活实际、背景理解句子含义。3、看到这个句子想到了什么?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在想象中阅读)。

(二)体会句子作用:修辞手法的作用;表达方式的作用(悬念,照应,联想,想象衬托、铺垫、承上启下)。

(三)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可根据上下文、句中词语、标点符号等体会。

四、分析体会课文层次结构、写作方法、词句的运用以及特殊的标点符号运用。

五、运用“朗读符号”标注朗读方法。阅读理解中产生的问题用“”标记。

六、一边阅读,一边解答“探究目标”中的问题。

以上六步的训练方法是:教师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师先示范,学生后模仿做,每一步都要检查、评价(至少用两篇课文这样指导)→然后学生独立做,教师检查、评价→平时注重督促检查。只要教师按一定的顺序排列,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的加以引导、训练、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拾阶而上,爆发出创造的火花,最终实现学生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二)悉心备课  激发兴趣

备课的方法,我是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学生认知规律、“三维”目标,总结出来的。

案例分享:

备课模式:

一、语言知识。包括生字的读音、形体结构;多音字的读音、组词;词语理解、应用、拓展;句式改换;句子仿写;词句积累等。

二、了解作者或背景。                

三、主题分析。(1)概括中心思想或主要内容。(2)分析写作顺序、写作方法。(3)分析理解重点句子。(4) “探究目标”中没有备到的问题,进行展示设计。

四、客观问题。(把疑难问题抄写下来,通过查找资料、联系实际思考解决,或在预习课上寻问同学、老师帮助解决。)

五、知识拓展。(收集与课文有关的名句、诗句、文章、图片)

六、阅读练笔。(选择一个写:读后感;仿写;续写;扩写;缩写;补白;应用文……)

学生独立理解旁批课文后,参考“辅导书”,按以上的备课模式作进一步理解备课。备课的训练很重要,因为这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进程,影响着课堂自主学习的质量。我是这样指导训练的:老师逐点分解或示范;学生第一次的备课,老师选出几本备得不错的备课本展示,按照“备课模式”仔细分析,好的地方加以肯定,指出需要努力的地方;第二次备课,把符合要求的备课本,让各组认真传阅,取长补短;连续两周内,都要注重检查备课,指导备课,感觉可以放心了,就交给组长检查、督促、交流。

通过这样师生双边的研读文本,悉心备课,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了,说起话来也自信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这是因为文本里的许多信息已经熟记于他们脑海里,同时他们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大部分学生课文里的批注和备课本里的内容,完全是照抄“辅导书”。2、懒惰的学生、学习差的学生写字慢,批注、备课完全是敷衍,甚至不备课。3、学习好的学生也感到批注、备课时间长。如果任其这样发展,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甚至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于是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在讨论交流时,要求只凭借课本,用自己的话讲述。

二、在学习成果讲解时,要求脱稿或半脱稿,大方、自然地讲述。

三、只要同学有独到的理解,师生都要以不同的方式表示赞赏(鼓掌;褒扬;或微笑……)。

四、对学困生:1、在备课内容上作适当减少,如:省略“了解作者或背景”和“知识拓展”部分,在讨论交流课上“资源共享”,以此弥补自己的缺备。2、“阅读练笔”要求扩写“词语或一句话”,或补白,只需写几句话即可。3、按照“备课模式”详细指导备课,并将好的备课实例印发给学困生。4、注重欣赏、鼓励,以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不做重复抄写。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备课训练后,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在书中作了批注、解答的词语、句子,就不用再抄写在备课本上了;“探究目标”中的问题解答,已经在书中有标注,也不用写在备课本上。

六、将“理解旁批”与“备课”分开布置。如:布置学生完成“检测反馈”题时,就可以同时布置“理解旁批下一课”,因为学生大概20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检测反馈”题。布置“备课”,就不要布置另外的作业,保证学生每天用在语文作业的时间在40——50分钟,学生就不会感觉忙而累了。

七、帮助学生学会管理时间,善于利用零碎时间作“批注和备课”。

当然,有了有效的方法应对,还需要老师耐心地恒久地督促、引导,因为贪玩是孩子的天性,缺乏自觉性和自制力时常有之,要想课前走进文本、自觉备课成为他们参与课堂的内驱力,成为自主学习的首要习惯,不是短时间就能形成的,是要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可喜的是,学生在一天天变化:课文里的批注多了;备课本上的书写工整了,而且内容更精辟了。

附:学生潘思帆和倪小荃的日记片段。

潘思帆在日记中写到:

我的语文书不像以前那样“干干净净”的了。以前,白白的书本,没多少人愿意观赏,而现在,“花花”的书本,大家却抢着看,它一在展示台上“露脸”,就迎来热烈的掌声,你们知道吗,没有我在书上辛勤耕耘,哪来这样的荣誉啊!……

一大串一大串的字词解释、句子分析、题目剖析都可以表现出我理解旁批的认真,更能反应我对语文的迷恋。我今后一定要更加努力,让白白的课本,用我自己的智慧添补成充满知识、充满内涵的、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许多智慧的课本。

我的课本,是我探究的足迹,是我心血的凝结,是我灵性的闪现!

倪小荃在日记中写到:

我有一本普通的“备课本”,它是一本“软面抄”,外表不是很迷人,长方形的,但里面被我点缀得内容丰富、多姿多彩。……我对每一课的备课,都很认真,有重点、有条理地作了记录。……

通过备课,我觉得学习语文没有以前那么难,那么枯燥,给了我自信,也让我懂得了课前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这本备课本,为我学好语文知识作出了许多贡献,老师还把它拿去让其他同学观赏过呢,为我争得了荣誉。丰富多彩的备课本,使我感到骄傲!

   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一年以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阅读能力有了许多变化。

改变教与学前

改变教与学后

大部分学生害怕举手或不愿意举手发言。

个个积极发言,没有轮到发言还有意见。

敷衍读课文,没有动手、动脑作批注的习惯。

有了阅读与思考,阅读与动笔的习惯。

许多学生说话干巴巴,词句贫乏。

积淀了语言,迁移语言、运用语言能力提高。

阅读检测题丢失分数约40,满分两三个。

阅读检测题丢失分数约6,满分约15个。

认为预习无关紧要。

有了“不备课不开课,课前准备充分,课中表现出色”的理念。

可见,只有老师深层研读了文本,生成了恰当的“探究目标”,学生就不再茫然,就能带着问题把握课文的内在关系及其本质内涵,达到深层理解的程度。只有老师教给学生“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并持久地训练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思维训练,掌握这些技能,才能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等思维能力,真正体现叶圣陶先生“阅读是自己的事”的教育思想。只有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阅读课文,对文本有了沉静的思索,有了对文字深层的对话与体味,带着情的储备来到课堂,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胸有成竹、畅所欲言,才能缩短教学时间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个性朗读  议中促学

 在学生有了文字体味的储备,有了文本内涵的储备,有了文章情感的储备后,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我都安排2课时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因为教材中选择的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经典文章,教材“全面、准确地落实了语文教学目标”,完全可以凭借教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是略读课文在“探究目标”的确定上难度小一些。第一课时侧重于“读、议”,第二课时“学习成果展示”。下面是第一课时的实践操作经验。

(一)自悟读法  张扬个性

我们常听到“用你喜欢读的方式读课文”这样的流行语,学生喜欢读的方式又有多少呢?他们了解这些方式吗?有的老师对朗读过度牵制,过度指导,最终”味儿”可能读出来了,但却剥夺了学生自主体会、整体感知的时间,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把握可能还是”盲人摸象”。

学生都有着各自的成长经历、生活经验,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现实生活的最佳结合,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朗读效果。此时,教给学生朗读方法、指导训练尤为重要。

1、明确“ 语文朗读符号”。以下朗读符号,仅供参考,学生或老师可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
< 渐强。             > 渐弱。                 △重读()  停顿
音调上扬。          音调下降。             ﹋﹋代表轻读、慢读 

 。。。。连续重读。       ———尾音拉长。            —。—两头低,中间高。

  ○——○两头重,中间轻。   代表慢而重读          ⊙代表模拟读
朗读、默读能力的提高有个训练的过程,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循序渐进地提高朗读、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首先教师要在课文中作“朗读符号”标示和朗读技巧的示范。平时留意相机指导,潜移默化以待提升。

2、自读自悟,适当引领。

    一篇课文,学生的读书时间着重在两个时段,一是课前批注、备课时段,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实际、对课文的感悟,用“朗读符号”标示,反复练读。另一时段是第一节课前二十分钟,首先是欣赏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目的是:自查是否读准字音;参照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接着是自读自悟,根据自己或小组的需要选择读的方法和形式,如:默读,朗读、精读、跳读、分角色读、讨论式读、评议式读、齐读、引读……最后是检测反馈朗读,主要采用挑战读(组与组挑战;个人与个人挑战)和示范读(一个组示范或个人示范),学生自定朗读要求、朗读内容、挑战对象,师生互动,读评结合,彰显朗读个性。

渐渐地,发现无精打采地、随意性读的人少了,入情入境读的人多了;唱读的人少了,注重抑扬顿挫语气的多了;不愿读或小声读的人少了,乐意读、放声读的人多了。而且许多学生能够凭借课堂学习掌握阅读的方法和策略,运用到自己课外的阅读实践中。下面是我与学生的对话与大家分享。

师:陈镛伟,你朗读有进步,特别是“模拟读”很成功。

生:呵呵,因为哭有不同的哭声,笑有不同的笑声,高兴时说话有不同的语气,难过时说话有不同的语气。我把这些不同的语气、语调融入课文朗读中,觉得特别有味儿。

……

师:孙缘,你是怎样提高朗读能力的?

生:以前对课文不熟悉,只想到把字音读准就好了。后来我在理解旁批时,认真做了“朗读符号”的标注,朗读时按照标注的语气、节奏读,觉得朗朗上口,好听。我就坚持这样练读。……

师:潘思帆,你在自读方法思考中,有收获吗?

生:对课文的情感体会更深透。比如我在读《只有一个地球》中“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就体会到三种情感:地球无私恩泽大地,感激之情;地球资源有限,珍惜之情;人们随意破坏地球,急切呼吁之情。……

家长:……孩子以前读书像“念经”似的,现在听他读书入情、有趣。……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语文教师可以汲取传统阅读教学的“懒人”的哲学智慧,教师的“懒”是有意要学生“读多自晓”“读多自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给学生留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自主活动。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们会发现文本已经熟记于心了。而且同样一句话,学生能读出不同的情感体验,读出自已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彰显出个性朗读的风彩、艺术,这样,学生就能在整体上很好地把握文章的灵魂和意蕴,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读的境界。

               (二)议中解疑  合作探究

学生已经在读中有所感悟,独自与文本对话中获取了新知、发现了问题,此时就要让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因此在第一节课的后二十分钟,分两步进行,1、让各学习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围绕“探究目标”解答每一个问题;将预习中产生的问题提出来,请教同学(约十分钟)。2、将“探究目标”分派到各学习小组,合作讨论,选择展示讲解的方法、策略(约十分钟)。这两步看似简单,弄不好,就会造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只停留在学生交流的层面,既无探究,也无合作,收效甚微。因此,教师首先要清楚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目的、用途和操作策略,然后培养、训练学生。以下是我运作的方法。

第一,合理分配小组,精心培养组长。

学习小组按“异质分组”,每组68人,包括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这样分组有利于激发学生合作与竟争的积极性,扩大信息交流,发展每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班级中的日常工作和学习活动,老师是不可能处处、时时亲力亲为,尤其是这种分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更需要一批得力的班干部,与老师一起参与组织管理,成为老师的助手。所以我慎重选拔小组学习组长,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组长,如:合作、讨论、交流的组织管理方法;展示讲解的内容如何选择;如何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讨论交流;如何让每个同学乐意合作探究……都一一作了培训。另外,我又从三方面帮助组长、促进组长:一、大力表扬组长的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努力提高他们的威信。二、鼓励他们大胆工作,把管理权和处理权给他们。一发现他们管理上有问题,就及时指出,并耐心指导他们如何应对处理。三、严格要求组长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这样严格训练和实行班级管理的自主化后,让我欣慰地看到一批“得力助手”成长起来了,让我感到省心省事多了。

第二,发挥创造力,探究展示方法。

学生面对“探究目标”中一个一个的问题,面对文本中的知识点,如何策划、规划自己分析、解答、展示方法,这需要老师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与他们共同摸索、酝酿、总结。在初步实施阶段,老师不要急于忙着赶上新内容,而是抓住一篇课文,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畅所欲言,研讨展示讲解的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上台作方法的示范,老师也发挥自己的经验、智慧积极参与作方式、方法的示范。并鼓励学生:每篇课文,你们可根据内容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展示讲解,只要你们肯动脑筋,会找到更多的方式、方法。

平时的学习成果汇报中,老师要注重赞赏学生的展示讲解方法,被赏识的学生会更主动去寻找新的展示方法。要求学生注意总结自己运用的方法,老师也要做个有心人,收集各种展示讲解的方式、方法,与学生共同汇总后,打印发给学生。以下的展示讲解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生字掌握:1、区别形近字。2、形近字组词。3、选形近字填空。4、选同音字填空。5、选择正确读音。6、笔顺、笔画、音序、音节、结构。……

(二)词语理解:1、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2、联系生活实际解释词语。3、表演猜词语。4、根据词语意思猜词语或填写词语。5、画画猜词语或解释词语。6、用一个词语或多个词语说话或写话。7、选择词语填空。8、词语搭配。9、找出或抢答近义词、反义词。10、多音字组词。……

(三)句、段、篇的理解、体会;“探究目标”中问题解答:1、结合上下文体会含义、表达的感情、作用以及对自己的启发。2、抓住句子中的词语或标点符号分析句子含义。3、通过画图表达自己对句子或段的理解。4、通过实物演示理解。5、联系生活中事例分析、体会。6、用不同语气或情感朗读来理解、体味。7、通过扩写表达对句子或段的理解。8、缩写句子,分析修饰限制部分来理解句子。9、创设情境(借助音乐、道具、文字图片、声音、场景布置等),或导游,或采访,或演播,或参观,或朗诵,或演讲,或设法庭,或演课本剧……

(四)写作方法:1、结合例句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夸张,对比,比喻,拟人、对偶、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借代、双关等)。2、结合例句分析表达方式的作用(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托物言志、细、正面侧面描、承上启下、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层次结构)。3、结合例句分析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外貌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场面描写;细节描写)。4、通过仿写掌握运用。

    学生掌握了这些展示讲解方法后,每个学习小组无论分派到哪个“探究目标”,都不会感到束手无策,茫然无措,而能有的放矢地有效地选择喜欢的方式展示讲解,并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方法。

第三,教师深入参与,关注后进生。

教师要深入各组了解学情,参与讨论,对学生好的见解及时表扬肯定,当学生思维受阻或有疑问时,及时点拨,拓展思维,或提供知识背景让学生自己探索。关注每个学生是否都参与了,特别是后进生,往往这个时候,不够自信,害怕说错,不敢说,当“收音机”,或者游离于讨论交流外,事不关己的态势。老师要注重引导和鼓励,走到他们面前,指导思维和寻找答案的方法,不管他们说多说少,思考是否全面,都要给予表扬鼓励,让他们有成功感,逐步树立信心。同时,要求组长每讨论一个问题,只要后进生没有主动发言,就让其他同学先讲述,然后后进生再讲述一遍。这样既可以促使后进生必须认真倾听、思考,又可以锻炼表达能力,深入学习。

第四,合理分配,相互沟通。

每篇课文的“探究目标”我一般整合为三大方面,而学习小组有六个左右,往往同一方面目标或同一知识点,分派两个组展示讲解,这样就造成先展示的那一组兴致勃勃,后展示的那一组就兴趣大减,因为重蹈覆辙乏味,同学们也不感兴趣。因此,这时,我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展示的内容可以相同,但展示的方法、形式不能一样。因此,当“探究目标”分派后,承担展示同一目标的两个组,一定要勾通交流,了解对方展示的方法、形式、内容。

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探究目标”是:你用什么方法做到会读、会写、理解生字、新词呢?用什么方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当时“书屋乐”组和“读书王”组都要展示这一目标,“书屋乐”组的副组长到“读书王”组勾通交流时,了解到“读书王”组的展示方法和内容有:1、形近字组词。2、选择正确读音。3、结合课文解释词语。4、在课文中找出近义词、反义词。5、齐读最后一段。为了不雷同,“书屋乐”组就选择了这样的展示方法和内容:1、选同音字填空。2、表演猜词语。3、根据画面猜词语。4、多音字组词。5、引读第二自然段。这样以来,台上展示的同学显得很自信,台下的同学也听得津津有味。

又如:《威尼斯的小艇》第二“探究目标”是:威尼斯小艇是什么样子?小艇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威尼斯小艇有何作用?当时“啃书悦”组和“书为伴”负责展示讲解这一目标,当“啃书悦”组了解到“书为伴”组的展示方法与自己组一样时,马上就讨论改变展示方法,“威尼斯小艇是什么样子?”这一知识点,原来是“画图解释”的方法展示,现改变为“填空提问”的方法展示;“小艇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一知识点,原来是“列点直接说明原因”的方法解答,现改为“引领大家在书中找原因”;“威尼斯小艇有何作用?” 这一知识点,原来是“直接在书中划出句子”解答,现改为“一边解说,一边表演”的方法。这样改变后,大家都感到耳目一新,兴趣盎然。

(二)后展示的小组可以选择“介绍背景或作者简介”、“知识拓展”、“阅读练笔”等内容展示,因为在备课时,每个学习小组都有人备了这些内容,而“探究目标”或许没有包揽这些内容,展示这些内容既可以让备了这些内容的同学有成就感,又让其他同学有新鲜感,何乐而不为呢?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学生学习“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双手去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陶行知先生的这段话,就是要提倡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努力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合作,自主探究,自主管理的新课堂。

让我特别感到欣慰的是:现在学生能无拘无束地交流,有话就说,有问题就问,即使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小伙伴面前也会大胆地发表自已的意见。学生们由不敢说到敢说,由小声说到大声说,由不爱说到善爱说,学会了倾听、讲述与应对。

由此可见,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学习的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在课内互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可以使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彼此倾听别人的意见,了解别人的想法,从而充实自己的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促使思维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展示学习成果  彰显个性风采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相信学生能够用适合于自已的方式和行为来解决问题。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一是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二是个性化的学习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学习状态;三是挖掘学生潜能,就要为他们搭建平台;四是学习中的创新精神更是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培养和发展的。因此,我安排第二节整节课都是“学习成果汇报”,我把文本的解读、问题的解答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已喜欢和擅长的方式,自拟学习行为,给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在自主的空间里,合作探究,合作展示讲解,显示个性风采,最终达到预期目的。      

(一)“学习成果汇报”程序

1、各学习小组汇报“合作学习成果”。(1)着重展示讲解分派到的目标。(2)按照“探究目标”由浅入深地顺序展示。(335分钟以内。

2、个人学习成果汇报,或评价总结,或写“学习后记”。5分钟左右。

(二)“学习成果汇报”要求

1、尽量给每个人机会,合理分配讲解内容,环环紧扣,配合精当。为了让本组展示讲解的内容更清楚、有条理,最好安排一个“主持人”。

2必须清晰有条理地把目标中的每个知识点讲解清楚、到位,尽量做到有理有据、方法多样、有趣闻性;每组展示讲解时间5分钟左右;展示讲解时:声音响亮,语言流畅,条理清楚,态度自然;做到脱稿或半脱稿讲述。

(三)听“学习成果汇报”中台下同学的要求

1、尊重对方,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别人说话时不随意插话、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不抢话。

2、文明说话,如有需要补充或纠正的内容,必须举手,经允许方能发言。

(四)“学习成果汇报”中老师的作用

1、在学生有疑难之处,学生体会不透彻的地方,学生的感悟发生偏差的时候,教师要把学生的思维拉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及时送上自己的提示、引导,给学生的思维松绑。

    案例一:

在探究《再见了,亲人》“课文中的‘亲人’指哪些”的问题时,学生只讲到是“大娘”、“小金花”、“大嫂”。我立刻要求他们看看课文中两幅图,再想想:志愿军在朝鲜仅仅是这三个‘亲人’吗?抗美援朝仅仅是志愿军吗?经这样点拨,学生豁然开朗,马上有许多学生举手答道:还有全体朝鲜人民,全体中国人民,全体志愿军战士。

案例二:

探究《将相和》“造成蔺相如和廉颇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时,“阳光学习组”展示时说:是蔺相如一升再升官职,比廉颇的职位还高,廉颇就不服气了。显然这样回答不全面,于是我要求大家认真读一读廉颇说的那段话,并想想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上的表现。“阳光学习组”立刻补充道:造成不和的原因还有廉颇认识上的错误,他没有认识到蔺相如虽然没有持刀作战,但他的唇枪舌剑,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

案例三:

学生在以“建立图书角”的例子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句时,我发现有两个概念模糊不清:一是何为“人人为我”和“我为人人”?二是这两者的关系。于是我以这样的问题提示:你个人捐书是属于人人为我,还是我为人人?大家都行动起来建立了图书角,这属于什么?如果你没有捐书,他也没有捐书,能换来“人人为我”吗?我这样及时把问题分解开来提问,降低问题的难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在学生头脑中清晰了,后来有几个学生都能准确地列举生活中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的实例,谈自己的感受及其关系。

2、学生在展示中的方式方法、态度语言等,要重视及时评价、引导,以帮助学生建立充分的自信心,激发兴趣。教师的评价要“因人而评“,对待缺乏自信,基础较差的学生,应重在鼓励其参与,帮助其提高;对待有潜能,基础较好的学生,重在激励他们的创新思维;对待缺乏思考,盲目冲动的学生,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只要教师给他权力放手去做,探究的预期目标就能实现,科学的探究方法将得到培养,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探究精神也得到延续。

现在我的课堂,你会欣赏到:学生大方、从容、自信的态势;相互之间团结合作、配合默契的场面;生动活泼、敢于创新的学习局面。你会聆听到:学生大声而富有个性的见解;愉快的笑声和鼓励的掌声。你会感觉到:课堂成为了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天地,课堂充满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活”起来了。而我每上一次语文课,就经历一次挑战,经历一次成功,经历一次幸福快感。

《特区教育》“转变的关键在哪里?——福田区中小学“教与学方式转变”现场交流会综述“一文中这样描述——

20091110,全区中小学“教与学方式转变”现场交流会召开。区教育局李吉南局长、区教育局党工委书记刘玉新和部分局领导班子成员、区教研中心全体教研员以及区属所有中小学校长,分别到两所普通中小学听两位普通教师的三节普通的语文和数学课。

……

上午谢家碧老师的两节语文课,讲授内容是六年级语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行文优美,感人至深,六年级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但谢老师自信满怀,不拘一格。第一节课让学生听完课文朗读后,出示探究目标,49名学生分成六个组,让每个小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第二节课由每个学习小组汇报展示学习成果。两节课80分钟,教研中心徐永红副主任专门统计,老师从开课引导、课中点拨到下课小结共说了3分钟,其它时间都是学生在活动,而且每个学生都有一次以上的表现机会。

由学生唱主角的课堂效果到底怎么样呢?在交流现场,所有的听课者都已有目共睹:一是学生学得主动快乐,学得扎实有效。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学习。学习的形式根据探究目标多种多样:有当堂提问,有词语表演,有现场采访……所有的学生都在快乐地学习。从学生的展示汇报中,可以看到字、词、句、段、篇的掌握非常扎实,听说读写的训练也很到位,学生的思考、分析、总结能力都很强,十分出色地完成了预定的探究目标。请看潘思帆同学现场展示的她在学习了课文之后的仿写文章:“每一片森林,每一丛绿草,每一朵鲜花,每一滴雨水,每一片红得耀眼的枫叶,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还有一望无际的海洋,柔软细腻的沙子,在我们这个国家的眼中,都是神圣的……”优美的语言,睿智的思想,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一个六年级女孩儿的笔下。在现场,我们都能欣喜地发现,每一个学生无论是发言还是表演,都表达流利、落落大方,完全没有在几百双眼睛注视下的胆怯,每一名学生在这里展现了良好素质,可见老师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的长期培养。二是课堂氛围民主,学生敢于质疑。在课的拓展环节,潘嘉维同学在给学校的建议书中就大胆地给校长提出维护校园环境的几条建议。在谢老师的课堂,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生们永远都有质疑的空间,展示的空间。三是这堂课拓展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的宽度。课内的知识与课外的社会、历史、环保、道德教育等有机结合,达到了自育和他育的良好效果。

……

20091225下午,我班学生举办了“六(3)班圣诞联欢暨才艺展示会”,这次活动,至始至终,全部是学生们独立策划、组织、编排、布置、完成的。有部分家长也来观赏。

台上主持人自然、流畅、有趣的谈吐,让大家佩服不已;精彩、柔美的舞蹈让大家赞不绝口;美妙、动听的琴声让人沉迷陶醉;引人入胜的小品、课本剧赢来阵阵掌声;入情入境的歌声、朗诵声不得不让大家静静欣赏,……

张洋的爸爸激动地说:……观赏到你们的才艺,让我激动,心里充满感激,特别欣慰。激动的是你们成长很快,既有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又能吹、拉、弹、唱、跳,画。……

我感激的是,你们的进步,离不开谢老师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让你们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我欣慰的是,你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了,继续这样锻炼、发展,必将能服务于社会。……

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活泼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他们都有好奇心、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我们教师应该利用学生这些特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他们奋发向上的心灵之火,让他们不仅参与学,也参与教,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证实自我价值,那么他们潜在的能量就会充分地挖掘出来,会使我们的课堂出现未曾想象的精彩,各抒己见,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讲解得异彩纷呈。课堂也因此波澜迭起,抑扬有致,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让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生命的活力”。

我在探究“批注、备课——个性化读、合作讨论研究——学习成果汇报”的流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与之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独立,教师作用告终。教师的主导作用,最主要最根本的也就在于促进和完成这一转化。这时,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关系是教学的相长,双方的互动,是学习过程中的友人和伙伴,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一道幸福成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讲台上的主角;学生不再是漫无目标地茫然学习,而是心中明朗努力的方向;教师不再是枯燥乏味地分析讲解,而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心灵碰撞。教师也改变了自己的角色,成为一名顾问,一名指点者,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学生的学习方式彻底改变了,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他们不但感悟到文本的语言、思想、作者的情感,而且感悟到生活情感以及自己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都是他们参与体会总结得到的,而不是教师“教”他们的,更不是教师“交”给他们的。

总之,这个过程是学生构建自已知识的过程,是学生把生命中的潜在表现力尽情释放出来的过程,是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活动、孕育出无限生机的过程。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路走来,面对收获,向蜿蜒的道路望去,路是那么漫长、坎坷,同时又那么美妙而充满希望,我将一如既往,怀着积极向上的心态,用坚定的毅力,用超越的心灵,去探索,去反思。我深信:只要教师以勤勉做桨,以语文学科特性做舟,以学生需求做航向明灯,以燃烧的智慧把握方向,向开放的语文课堂深渡,就能拥有喜悦,走向理想的彼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语文课前预习方法的探究
怎样指导学生预习
三年级识字教学四法
【转载】识字教学法专辑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