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书市、书铺、书摊

文化古城时的文化环境,除去各种图书馆之外,还有不是图书馆而更为自由的“图书馆”,那就是正月里厂甸的书市,平时琉璃厂、隆福寺街、东安市场中的丹桂商场书铺、西单商场的书铺。以及东安市场、西单商场的大小书摊,宣武门里甘石桥马路边上的破书地摊,这些地方是最自由的读书天地。是文化环境、文化气氛最重要的成分。这些地方活跃,就说明文化气氛活跃,读书的人多。因为文化气氛首先表现在读书气氛上,而不是表现在歌坛舞榭中。首先值得一说的是厂甸书市。

几百年的厂甸,内容简直像一部“二十四史”或一部“大百科全书”,不要说一篇文章写不完,即使是几十篇、几百篇恐怕也写不周全。因为厂甸的内容太丰富了,意趣太浓了,同人们的感情太深了。这里只就书市说个大概而已。

近代史上的名人几乎没有一个不爱逛厂甸的。林则徐嘉庆二十一年(一八一六)正月初七、十三日“日记”云:

“上午剃头,赴琉璃厂,晚回。”

“上午观厂,晚回。”

这时林则徐还未外放,还在翰林院做庶吉士,家就住在虎坊桥南,几天里面两次逛厂甸,而且都是上午去,晚间才回来,要知这不是什么远路,相距只有二三里地,一逛就是一天,不会只看人,看玩艺,想来主要是看书了。可见所记虽简,而游兴却豪,内容是极为丰富的了。林的同时人戴璐《藤荫杂记》记云:

“琉璃厂,正月游人杂沓,名曰'逛厂’。”光厂、逛厂、观厂,都是“逛厂甸”,连语言中都有了专门词语,可见当年逛厂甸的盛况了。

影印本《吴愙斋书札》中有一封正月初八吴大澂写给王廉生的信道:

“昨游厂竟日,得一觯,字甚深,拓出奉览……老弟游厂否?”

信后写着“廉生弟览:兄大澂顿首,新正八日”。廉生就是著名的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庚子时自杀殉难的,和吴大澂是把兄弟,这是金石家逛厂甸。从短短的信中,也可以想见这些人当年游厂的欢欣。李越缦咸丰十年正月十三日记游厂甸云:

“偕尗子、卣芗同车游厂甸,都中岁华,惟此地为最盛,百肆罗列,车马驰扰而已,大家宅眷,平康里姬,率以车围而观之,蜂屯蚁拥,至有赛帷中视者,不特捉帘底纤纤月也。而金吾不禁,御史无猜,真不可解耳。”

这是一八六〇年,李慈铭初到京师,第一次逛厂甸,这年他三十二岁,笔下还未脱尽风流铅华之语。而以后他在北京几十年,年年逛厂甸,则主要是买书了。《越缦堂日记》同治二年(一八六三)正月十一日记云:

“下午同予恬游厂甸,是日为今春第一佳日……于火神庙书摊购得郝兰皋先生《尔雅义疏》一部、王石渠先生《读书杂志》一部、明代合刻马、陆两家《南唐书》一部,计钱二十六缗。”

其后十二日、十三日、十五日又接连去,买得石定金注《金刚经》等多种,当时买书可欠账,十五日去是还十一日的书钱。在此五十年后,即一九一二年,另一位绍兴人鲁迅先生到了北京,一位十五年年年新正,又成为厂甸买书的常客了。文化古城时期,年年厂甸书市,仍然十分热闹。仍是中外专家、大学教授、中学教员、机关职员、大中学生访书淘书的好场所,尽管层次不同、要求不同、购买力也大不相同,但都能得满意的,甚至意外的收获。《胡适的日记》一九三七年一月八日记云:“与毛子水同去逛厂甸,天已晚了,买了几本书。”厂甸会期,本是旧历正月初一至十七。而三十年代,因政府南迁,北平旧了,所以厂甸阳历年也开市,想多做两天生意,多赚点钱。同书二月二十四日(正月十四)又记道:

“与子水同游厂甸,只到土地祠一处,买了一些杂书。《宋词钞》(山阳王宫寿选)、初刻本江永注《近思录》、《诸子文粹》、《左文襄公家书》、杨守敬《晦明轩稿》、刘蕺山《人谱类记》、《千唐志斋藏石目》、《历代法宝记》(金九经印)、广百宋斋《封神演义》。”

厂甸书市之外,是琉璃厂、隆福寺、东安市场、西单商场等处的书铺。上海的商务、中华、世界、开明、北新等书局,北京都有分号,另外有正书局、广益书局、大东书局、会文堂这些都是专卖上海出版新书的书店。有专卖西文书的王府井秀鹤图书馆分店、西单商场的华英书店;专卖日文书的人人书局,后去台湾的名教授张我军的日语语法书,就是人人书店出版的;有专卖西文医学书的郭则云图书馆,在灯市口;有专卖翻译教材的新华街文化学社、景山东街大学出版社;有专卖全国杂志的东安市场岐山书社,西单商场有分号……除此之外,就是琉璃厂、隆福寺,以及散处在西单一带的专卖线装书的旧书铺了。据孙殿起《琉璃厂书肆三记》所载:有字号名的及少数无字号名的个体经营者,在琉璃厂左近范围内二百十五家,隆福寺及散处其他街道者八十五家,共三百家,在文化古城时期,一般营业都不差。 

“七七”事变之后,迫于时局,营业下降,有陆续关张者。当时古城人口,据其时公安局调查,一九三二年为一百四十七万余,一九三三年为一百五十四万余,一九三六年二月统计数为一百五十五万余。另有外国侨民千余户,三千余人。这样多的人口,这样多的书店,可见其比例数字之高,在世界上说来,也是少见的。由此可见“文化古城”的名义不是空泛的,其文化层次之高,内涵之丰富,是有实际内容的了。更重要者,是这些书店拥有大批的从业员,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对文化的贡献,不只表现在数量上,更使人赞叹怀念的是表现在质量上,其文化素养上,服务态度,老掌柜深沉而和蔼,小伙计精明而谦恭,实足代表了当时的京朝气度。瞿蜕之《北游话录》中记云:

“大家无事,即以书店为公共图书馆,书店门面,虽然不宽,而内则曲折纵横,几层书架,及三五间明窗净几之屋,到处皆是,架几湘帘,炉香茗碗,倦时可在暖炕床上小憩,吸烟谈心,恣无拘束,书店伙计和颜悦色,奉承恐后,决无慢客举动。买书固所欢迎,不买亦可,给现钱亦可,记账亦可。虽是买卖中人,而其品格风度,确是高人一等,无形中便养成许多爱读书之人,无形中也养成北京之学术气氛,所谓民到于今受其赐者,琉璃厂之书肆是矣。

说的虽然只是琉璃厂书铺的服务态度,其他书店也是一样的,东安市场、西单商场那些书铺也都是如此,你尽管天天去,天天站在书架边抽出书来看,看上多半天,铺子里的掌柜伙计也还是和颜悦色接待你。你看三天书,偶然买一本,这就是熟主顾了。

消费层次不同,更有味道的是逛书摊,逛冷摊。伦哲如《续书楼记》写道:

“辛亥以还,达官武人豪于资,雅慕文墨,视蓄书亦为挥霍之一事。而海外学者提倡东方文化,自大学图书馆以逮私人,所需无限量,就地之书不足给,于是搜书之客四出……京中旧习,士大夫深居简出,肆伙晨起挟书候于门,所挟书率陈陈相因,余概却不见。闲游厂肆,见有散置外室若不甚爱惜者,视之多有佳本,及遍翻架上下,尘灰寸积,中残册零帙,往往惊所未见。又过街市,于冷摊上时亦无意遇之,盖小贩中有打鼓者,收卖住户破旧器物书纸,转鬻于市摊,以得之贱也,亦贱售之,游人熙熙,稍纵即逝……”

郑振铎《劫中得书记》中《燕京岁时记》后记云:

“废历元旦至灯夕之厂甸,尤为百货所集;书市亦喧闹异常,摊头零本,每有久觅不得之书,以奇廉之值得之。余尝获一旧抄本《南北词广韵选》,即在厂甸中某摊头议价成交者。”

这里面都提到“冷摊”、“摊头”,“冷摊”是又穷又破没有人照顾的地摊,但要学会逛书摊冷摊,那真是味道无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逛过的人,上了瘾的人,才会留下美好的回忆,我是在初中一年级时,学会逛地摊的,人家花两千块现大洋买心爱的宋版书,我省下两天回家的车钱,花二十枚铜元,照样也能买到我心爱的破书,代价虽不同,其欢乐是一样的啊!

阅读链接

邓云乡‖ “文化古城”简说(上)

邓云乡‖ “文化古城”简说(下)

邓云乡‖ 北平时期的学府述略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北大

邓云乡‖ 旧梦中的荷塘—— 文化古城时期的清华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北师大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燕京大学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协和医学院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学生们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教师们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学生的课外活动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环境气氛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国立北平图书馆

邓云乡‖ 文化古城时期的其他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

      

作者简介:邓云乡,学名邓云骧(1924.8.28----1999.2.9)山西省灵丘东河南镇人。上海红学界元老,与魏绍昌、徐恭时、徐扶明并称上海红学四老。青少年时期,先后在北京西城中学、师范大学和私立中国大学求学。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任教山西大同中学,天津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中央燃料工业部工作。1953年10月起,先后在苏州电校与南京电校教书。1956年1月在上海电力学院教书,至1993年退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偌大北京城,淘旧书的地儿越来越少了
文人日记中的春节旧书摊
厂甸的书摊--宋宝璋
现代文化名人与书摊
厂 甸
书店记忆:巡阅北京书肆的那些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