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理解“无极生太极”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这是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话。“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中国传统哲学阴阳八卦学说的基本思想。太极拳就是本着这一思想而形成的拳学体系,“无极生太极”可以说是理解太极拳理,习练太极拳功夫的根本。如何理解这一哲学思想?如何用这一哲学思想指导太极拳习练?这是我们这一期“名家讲堂”要讲述的内容。


张全亮:“无极生太极”就是从“无”到“有”

  所谓“无极”就是一种混元的先天状态,这种状态不分阴阳,没有雌雄,无形无相,就是老子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指出太极生于无极,认为无极的混元状态一动,就分出了阴阳,也就形成的太极。这就好比水,水原始的状态是无极,但是它遇到热就生成蒸汽,遇到寒冷就成冰。我们练拳时也是这样,当你松静站立,无思无虑时,就是处于一种无极状态。在这种虚静的无极状态之中,你能体察到身体内部气机的萌动,这时遇到外界的来力,你的思虑一动,内意和外形动作就产生了,就分了阴阳、虚实。阴阳虚实不断转换,动而复静,静而复动,循环往复,滔滔不绝,就形成世上万物的不断繁衍变化和新陈代谢;在太极拳上,也就形成了滔滔不绝,连绵不断的套路演练和推手练习形式。这就是太极拳“无极生太极”的具体体现。

  太极拳是以易理为拳理的,它反映的道理,不仅仅是练拳,在为人处世、人生修养等方面,也都是这个道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从无开始的,从无到有。在无的状态下,没有思虑,万物皆空;有了思虑,心念一动,万物就开始生发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万物繁衍,生生不息。练拳也是如此。太极拳要求在练习之前要放松,入静,排除杂念,无思无虑。当身体充分入静之后,静极生动,无中生有,思想中有了拳的意识,肢体就会随之而动,这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以至于变化出繁复的、变化多端的拳式动作。

  练习太极拳时,如何用这种“无极生太极”的原理指导练拳实践呢?首先,我们要注意预备式这个动作。这时的松静站立、无思无虑、没有杂念,其实就是无极状态。然后,开始在意识的带领下运行太极拳的动作,每一个拳势动作都是在这种安静、平和的状态下运行,而意识、劲力的虚实变化则是不断地进行着的,动作在开合变化,身体在动静转换,内意也在不断地进行“有”和“无”的变化。所谓的“无”和“有”,实际是一种心意、想法。太极拳是一种意念拳,它的一切动作的来源都是思想意识,先有思想意识,才有外形动作。先想后做,以心行气,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意,是一种能量。有了意念,就能支配内气,就产生了动力。这个动力就推动你的肢体进行各种拳术动作。内气是随着意念而运行的,所谓以气运身,气到力到。从这里可以看出,意念支配内气运行,内气带动肢体运动,所以,太极拳论讲“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到力到”。

  人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肢体,一个是精神。精神就是神意、意念,它支配着肢体的运动。人体的运动是一个整体的链条,是个圆运动,所谓的圆运动就是从无(无思无虑的无极状态)开始,这是运动的根,然后到有(太极两仪状态),最后复归无极,这就是所谓的“根起根落”,体现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的哲理。太极拳所有的动作变化都是起于意,源于无。这是外家拳和内家拳的区别。外家拳以外形为主,内气从之;内家拳以心意为主,外形从之。如果把内气看作是阴,外形看作是阳,内和外的关系就是阴和阳的关系。“无极生太极”就是讲这个阴阳变化的规律。这个太极阴阳的变化,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我们练拳时,心意和外形永远是一对矛盾,不可分离,对立而又统一。比如,我们的肢体向前发力,却要有向后的内意,这就像枪弹出膛要有后坐力一样。这种矛盾的形成,就是太极阴阳理论的体现。

  事物从“无”到“有”。无,就是有的开始,是一个由弱到强的过程。阴极时,一阳生起,阳长阴消;到阳极时,一阴又生起。我们练拳也是这样,比如劲力的蓄发,蓄劲为阴,发劲为阳。劲蓄足时是为阴极,马上转为发放;劲力发足时是为阳极,马上又转为收。我们在推手时,往往是不等对方的劲力出来,而截其劲力的根,使其不能出来。如果对方劲力出来了,则要顺其势,让其运行到极限,它自然就会回去。练拳是这个规律,做人做事也是这个规律,就是要“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就是要循自然规律而动,不要按照自己的主观想象行动。所以,太极拳讲究合乎自然,伺机而动。

  太极拳之所以慢,是由于用意念导引气血、肢体的运行,是按照气血的运行规律而运动,要意到、气到、劲到。如果意和气没有到,动作劲力也不能到。许多人练拳不注意这一点,意气没到位,劲力也就没到位。我们打拳时,意气力的运动,是按照“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这个规律运动,内气在意念的指导下从丹田运行,充盈四肢百骸,然后复归丹田——这就是从无极开始,分阴阳而太极,以至于两仪、四象、八卦,最后复归无极。与对方接手时,也是这个规律。第一层功夫是看对方劲力的根,根动才能梢动。人的劲力有根节、中节和梢节,一般接对方的根节和中节,不要接梢节。第二层功夫是看对方的眼神。眼神无意念时是无极,眼神一动,就是太极,从中就能看出对方的意图。我们练拳时,也要注意眼神,要眼到手到。有些人练拳,眼没到,手就到了,这是不符合拳理的。神意动,才能劲力动。观察对方的眼神,比看对方的劲力的根又提高了一步。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是看对方的心,也就是能看透对方的心意,不等他有表现,就控制住他。拳论说“彼微动,己先动”。微动不是根动,而是意动、心动。你能察微知著,用自己的心捕捉对方的心,对方的心意一动,就已完全洞察。只有处于宁静如水的无极状态,你才能察微知著,感触到对方心意的变化,从而无极生太极,顺对方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只有察微知著,感觉到外界这种变化,顺应这种变化,才能舍己从人,掌握主动。

  总之,太极理论是人生的一个大的哲理,也是宇宙万物的变化之理,其根本原则就是“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即是遵循水的哲学。水没有思想,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它是顺着自然的规律走,随方就圆,逢山绕山,顺势而下;水总是处于下方,不争高低,却能不断积蓄能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做事、练拳,能遵循这个道理,就能无往而不胜。“无极生太极”,也是讲一个变化,是与时俱进,就是因时而变。为人处世要与时俱进,练拳也要根据肢体的运动规律而变化,这样才能健身;技击时,根据对方的运动规律进行变化,才能处于不败之地。太极拳是心意功夫,是要动脑子的。用太极哲理指导练拳,才能获得太极功夫。用太极哲理指导你的人生,就能提高你的修养。

梅墨生:道自虚无生一气

  太极拳是具有中国哲学思想的拳种,没有中国的哲学,也就没有太极拳。太极拳的性质、功能和理念,都是围绕太极这个理念来的。按照周敦颐、朱熹等的儒家学说,太极是由无极而来的,所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这是我们传统哲学的一个命题。我们研究太极拳,不能忘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太极拳是在中国这个文化土壤上产生的,研究太极拳,就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要传承太极拳,真正地认识太极拳,获得太极拳的健身功效和防身功夫,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就是必不可少的。

  宋书铭传的太极拳老谱中有《太极歌》:“太极原生无极中,混元一气感斯通。先天逆运随机变,万象包罗易理中。”这里说得特别清楚。在哲学中,无极生太极是道家的宇宙观,他们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从“无”中生出来的“有”,就是“道自虚无生一气”。宋书铭还有一首《无极歌》:“无形无象无纷,一片神行至道夸。参透虚无根蒂固,浑浑沌沌乐无涯。”这就是老子《道德经》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那种东西,是一种先天状态。实际上,儒家所说的“无极”和道家所说的“先天”都是一回事,就是天地未生之时,万物有形之前。有形以后,就是太极,然后生两仪、三才、四象、八卦等。人的身体也是太极体,与天地可以同参。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宇宙和生命的理念。

  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时,往那里一站,即所谓的预备式,就是无极式。在古传的太极拳中,预备式就叫无极式。这时人的状态是无形无相、混混沌沌的无极状态,是混元一气,不分阴阳。静到极点则生阳。无极式是静极的状态,是至阴的状态,阴极而生阳,阳极而生阴,这是中国的哲学理念。在周身放松,无形无相的无极状态下,心意一动,先天的气机发动,就开始打拳,这就是“无极生太极”。练拳日久,我们会感到预备式站好后,体内的气机会推着你的肢体进行运动,气机一动,心意也就随之而动。这时候,就是无极生太极,静极生动,动则分阴阳。于是,这个一套拳不管是多少式子,都是“万象包罗易理中”。就是说,太极拳都是按照《易经》的原理,由混元一气而生阴阳,分两仪,开始八八六十四卦的繁衍变化。六十四卦也就是六十四种生命状态,循环变化,直到复归无极,完成一个生命的循环。易者,变易也。太极拳以易为理,讲的就是变易。孙禄堂说太极拳是“一气之流行”。这个一气,就是混元之气。从“无形无相”的混元状态,变化到“一片神行”的万千变化状态(就是八八六十四卦的变化,可以理解为身体各个部位、各个角度、各种技法的变化),最后,复归无极状态。古人用《易经》的变易之理,借鉴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运用“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静则生阴,动则生阳,阴极而阳,阳极而阴”等阴阳变化之理,创造了太极拳。所以,太极拳的高深独到之处,就在于此。

  太极拳不是把招法作为上乘功夫,而是把太极劲作为追求的目标。所以,太极拳是重劲不重招。如果用招术来应敌,太极拳就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了。太极拳无招,也就是无极。无极,就是“无形无相,全体透空”。无形无相的东西,就接近了事物的本源,就是至大无上的。太极拳无招,所以它能应对千变万化的招式。所以,老前辈说:“太极无招,浑身是招。”太极拳不是没有招法,而是招法包含在无极之中了。太极拳的动作是从无生有,由有而分阴阳,然后两仪,四象,八卦,以至于千变万化。这千变万化的万相,其实就是身体的各种动作的变化。虽然千变万化,但是不离一个圆,这个圆就是圆满无缺,就是混元一气。太极拳其实是内丹学的外功,内练丹田的混元气,是内功外拳。拳论说:“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虚灵,就是放松,就是松沉。这是太极拳的特点。一般来讲,松柔就没有力量,可是太极拳就是用中国哲学相反相成的道理,在松柔、松静、松沉、松空中求得不可抗拒的劲力。这是太极拳的高明之处。太极拳是在空无中、虚灵中练出的功夫。在虚灵松静中,人体才能健康生长,神经才能发达,细胞才能生长旺盛,知觉才能灵敏。太极拳是知觉运动,是在空无、虚无中应对万物。如果紧张、僵硬,看似有力量,就不会应对万物,只能应一物。只有虚灵虚无,混元圆满,才能应对万物。

  太极拳是先求自身圆满的拳种,要把自身安排好,自身先有了平衡、中定,然后才能知彼。要先在心,后在身;先有内,后又外。这些都是与“无极生太极”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我们如果不从这样形而上的高度来理解、认识、领悟太极拳,那么就永远练不成真正的太极拳功夫。我不反对用现代科学知识解释太极拳,但是,我认为太极拳产生的土壤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根基是《易经》,如果不从传统哲学这个高度认识太极拳,就很难理解这个拳理,也就很难练成太极功夫。王宗岳说:“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不按照太极阴阳哲理来练拳,也能出功夫,但不是太极功夫。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这个理论虽然很玄,但是在练拳中也是可以操作的。我们站预备式就是无极状态,当我们沉静下来,在身与心,意与形等方面都沉静下来的时候,这时就是先天之气一动的时候,体内的元气一动,你的肢体自然就会微动,这时稍微用意识引导,就能自然地完成各种太极拳的拳式动作,而入太极状态。这就是“动静之机,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太极拳虽然有千变万化,但是实际就是一。无论道家,还是儒家,都讲究守一,要“处万象之中而守其一”,这个一,就是道家讲的中,要“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太极拳练习到一定程度,就会感到体内有气机推动你运动,后天的识神稍加引导,就能达到先天与后天的合一,也就是意识和无意识相结合。太极拳就是先天与后天的合一,意识与无意识的合一练出来的功夫。无极,就是进入无思无为、无形无相的状态,就是先天状态。先天的气机一动,就带动后天的气机而动。无论是后天的识神,还是肢体动作,都是有形有相的,它们都受先天无形无相的气机的支配主宰,最后,无形无相和有形有相、先天和后天,合二为一。如果你对先天的混元气无所感知和认识,你就很难对这种练习先天混元气的太极拳运动进行把握和理解。你只有上升到这个认识水平,才能感受到虚无之中先天气机的运动的美妙之处,才能感受到与人对待时,让对方感觉神妙莫测的神明状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知道太极拳的拳理是什么?
读经典 |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58)[转载]二谈打碎阴阳与回到先天
练功小记28
<太极拳论>通解
太极杂说46-47-48-49-5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